登陆注册
2888600000003

第3章 高原上的背影(3)

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导致的侵蚀作用,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在强风作用下,这些物质中的细粒物质随风吹扬,粗粒则在原地成为沙漠沙(中国黄土与沙漠同源);向东搬运的尘土在风力减弱或水汽增加的情况下凝聚、沉降;地面上草原植被的环境让这些降落的粉尘得以部分保存;在草原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地质作用又使降尘逐渐呈现目前见到的黄土的面貌。

如果说,风力搬运与水力搬运是“风成说”与“水成说”的分野,那么从粉尘物质来源一直到黄土面貌的出现,这条完整的“证据链”,就不是李希霍芬和奥勃鲁契夫简单的“老风成说”所能概括得了的。“证据链”再好不过地勾勒出刘东生黄土“新风成学说”的轨迹,它不仅是对“老风成说”的发展,更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自19世纪之初开始,长达一百多年的学术争论,随着“新风成学说”的出现终于结束。

在刘东生看来,风成物质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命题。倘若把时钟倒转回250万年前,同在黄土高原位置上,当该是长有茂草、伴有鲜花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不时有鸟儿鸣啭,蝶儿飞舞。然而在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后,呼啸的狂风把远至中亚、近到我国新疆的沙漠和戈壁上的细粒尘土吹起,形成沙尘暴自西北方向吹来,带到草原上空沉降,这些沙尘落进茂草丛中难以飘移,便逐渐累积,最终使草原变成黄土。像2002年3月20日北京所发生的那场罕见的沙尘天气,约有3万吨沙尘飘落在北京,等于首都居民平均每人获得两公斤“礼物”。科学计算表明,仅就一般沙尘天气而言,如果每次带来0.01毫米厚的尘土,那么一万年就可堆积1米。因此说整个第四纪在黄土高原堆积一二百米厚的黄土,并非天方夜谭。

(四)

中国黄土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瑞典古生物学家安特生曾将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马兰峪分布的土状沉积称为“马兰期堆积”(属晚更新世,距今1万~10万年),也就是后来所称的“马兰黄土”。杨钟健和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等对黄土高原厚层的土状堆积进行古生物研究时,首次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地层划分,将黄土高原顶部相当于北京斋堂马兰期的沉积称为马兰黄土,而将其余的厚层土状沉积称为“红色土”。

刘东生在三门峡开展第四纪调查时所关心的问题是:“红色土与马兰黄土究竟有何异同?”在发现红色土中的深色条带是古土壤的同时,他更想知道红色土中的黄色层位意味着什么。研究表明,这些黄色层位沉积物,无论物质成分还是结构均与马兰黄土相似,只是越靠近剖面底部,结构越紧实。他们分析其原因当为上面沉积物重压导致。1959年刘东生在《地质月刊》撰文,认定杨钟健和德日进原先命名的“红色土”其实也是黄土,是“夹有古土壤层的黄土”。他因此将“马兰黄土”称为“新黄土”,将下面“夹有古土壤的黄土”称为“老黄土”,以示区别。

1957年1月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在这一天成立,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任主任,侯德封、杨钟健任副主任,刘东生任秘书长。之所以选择刘东生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是因为1954年地质所就成立了全国首个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东生为室主任,加之刘东生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硕果累累,得到了学界的肯定。

当年5月,受苏联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格拉西莫夫邀请,刘东生与裴文中一起赴苏访问,参加第三届全苏第四纪科学大会。在莫斯科,刘东生向苏联同行介绍了他编制的“中国第四纪沉积类型分布图”。他们还参加了会议组织的地质旅行,沿途考察了俄罗斯地台上第四纪大陆冰盖遗留的沉积物,以及列宁格勒北部的大陆冰川遗迹。这是刘东生首次走出国门。他感到,与国外同行交流接触,对于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十分重要。

历时三年的三门峡水库区第四纪地质综合考察研究,虽然侧重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分类、区划研究及提出应对措施,但也显示出了刘东生在地质基础研究上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地质所领导认为,刘东生的研究已经开了个好头,如深入探索必将在黄土的地层、成分、年代、成因等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1957年,地质所决定成立以刘东生为队长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第四纪地质考察队,任务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大剖面地质调查,以求在宏观上展开中国黄土基础研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刘东生提出实施大路线剖面调查。这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第四纪室成立不久,力量有限,财力不足,做一两条剖面调查就可以了,用不着大动干戈。所领导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认为刘东生的方案更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效果,遂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当时,人力不足确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刘东生为此四处奔走求告,最后终于争取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一些老师和学生加盟。队伍有了,又一新问题出现了,即各条路线之间如何统一工作方法,如果大家各行其是,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成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东生想了个办法,他将山西静乐地区作为练兵地点,通过集训使各条路线明确了工作内容,从而统一了工作方法。集训之后,考察活动即全面铺开。根据刘东生的设计,这次考察北起大青山、狼山,南至秦岭,东起太行山,西至兰州,共做10条路线,其中东西4条,南北6条,每条路线约1500公里。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野外科学考察,其范围之广、测量剖面之多,几乎前所未有。任务的艰巨也决定了其艰苦程度前所未有。由于经费拮据,不用说汽车,就连雇佣大牲口也难,因此考察基本靠徒步进行。有的路线荒无人烟,穿过时经常要野外露宿,忍饥挨冻,还需防备狼、豹等野兽的袭击。“当时没有先进仪器,察看土层就用眼睛或借助放大镜。”刘东生回忆说。两个多月后,他们终于如期完成了预定任务,这次考察他们相当于把整个黄土高原梳理了一遍,进行了一次前无古人的黄土研究的万里长征!

撒得开,聚得拢。这次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刘东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兵之才得到充分体现。考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中国黄土第一手资料,在有的黄土剖面,他们还发现了近20层的古土壤。

又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刘东生结缘。1958年格拉西莫夫来华访问,访问中他提到,第六届国际第四纪学术大会将于1961年在波兰召开,希望中国派员参加。对于格拉西莫夫提供的信息,包括李四光在内的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领导层十分重视,决定派人与会,并拟定了参会交流的三篇论文的方向和参会人:古人类学研究由吴汝康负责;冰川研究由孙殿卿负责;黄土研究由刘东生与张宗祜负责。李四光亲自过问三篇论文的准备工作。

一次,刘东生与张宗祜向李四光汇报论文进展情况,李四光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第一层黄土有多厚?里面含有何种化石?矿物成分如何?上面土壤的颜色、颗粒、结构如何?接着又问到第二层黄土与下面古土壤的情况。一直问到第八层。然后李四光又问刘东生:

“你跑了这么多地方,你认为哪里的剖面最好。”

“山西省离石县王家沟剖面出露得最好,富有代表性。”

“是否可以起个名字,就叫‘离石黄土’?”

“把马兰黄土下面这套老黄土命名为‘离石黄土’确实很好。离石是个县名,大家都熟悉,用地名加黄土命名地层符合地层命名规范。”刘东生回答。

李四光又问离石黄土之下有没有更老的黄土。刘东生说在山西省大宁午城镇柳树沟的剖面中,顶上是马兰黄土,接着有相当于离石黄土的地层,下面还有一层黄土,里面含有很多钙质结核,结核内有化石,再下面就是紫红色含三趾马化石的红色黏土,即通常所称的“三趾马红土”。

就赴波兰参会论文一事,刘东生先后向李四光汇报了四五次,最后是由李四光标定下黄土的基本层序,从上至下分别是: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以及黄土之下的新第三纪(现在称新近纪)含三趾马化石的静乐红土和保德红土等。

与李四光的接触,让刘东生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李四光不仅把复杂的黄土层位梳理得一清二楚,而且提纲挈领,抓住要害,其见解之高深与精辟,非一般人所能比,这让刘东生受益匪浅。

1961年,第六届国际第四纪会议如期在华沙召开。会上,刘东生报告了他与张宗祜的联名论文《中国的黄土》,获得了巨大成功。论文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到了40多年后的2006年,当年与会的一位英国黄土研究史专家,仍没有忘记中国学者当时站在讲台上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他在文章中追述说:“刘的报告介绍了中国黄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它第一次证实了中国黄土地层的奇迹……山西午城一个120米厚的黄土剖面有17层古土壤,表明第四纪至少有17次气候变化旋回。要知道,那时候国际第四纪都信奉……阿尔卑斯的4次气候变化的模式,而中国的记录给出了第四纪气候变化更为复杂的图景,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走在世界前头。”

遵从李四光的意见,后来刘东生与张宗祜在《地质学报》联合发表《中国的黄土》一文,正式提出中国黄土岩石地层划分方案:马兰黄土(新黄土)、离石黄土(老黄土上部)、午城黄土(老黄土下部)。对于这一划分,刘东生在《黄土与环境》一书中归纳出它的意义,认为它将“中国黄土的概念从不到20米的马兰黄土扩大到超过200米的离石、午城黄土,从仅发育于晚更新世扩大到整个第四纪时期。”这个中国黄土基本地层单元划分方案一直使用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成为经典。

60年代初,刘东生根据对黄土高原点与面的大规模考察,组织编写了《黄河中游黄土》和《中国的黄土堆积》两本专著,继而又完成了《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一书,奠定了他黄土研究的权威地位。

1966年,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东生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随之被张贴大字报、审查、赶进“牛棚”。1968年他被“押送”到贵阳批斗,栖身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到贵阳不久,他被指派参加“克山病与大骨节病的水土病因考察”课题研究。在开创我国环境地学研究的同时,刘东生仍没有忘记黄土。在门可罗雀的图书馆里,刘东生借助于出色的英文底子,静静地徜徉在国外学术期刊世界中,密切关注着国外学术发展动向,寻觅黄土研究新的切入点。

此时,国外学者依据加勒比海海底岩芯中有孔虫氧同位素比值计算的古温度曲线,已经发现第四纪气候环境的多次冷暖变化。刘东生想,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与古土壤的叠覆、变化比加勒比海更多,这些是否也意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这种冷暖变化与经典的冰期与间冰期论又有什么关系?刘东生不停地思考着,他感觉到,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向他发出召唤。

(五)

1979年,刘东生被调回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之前,经涂光炽和于仙春介绍,在贵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刘东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更名为院士)。

为了攀登科学高峰,刘东生迎着困难又一次出征。回京后他本来有三个单位可以选择,其中有的科研条件比较优越。出于深深的黄土情结,他决定仍回归地质所。然而,尽管他具有强烈的科研愿望,现实却是冷酷的,科研工作三大件——人员、课题、经费,此时他一样都没有。课题和经费倒是可以去争取,但人员配备必须有所里的支持。当年参与黄土研究的同志,大部分已于1964年调往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所,少数没去贵阳的也改行从事其他研究。而今除了刘东生本人外,还仅剩三人。这几个人勉强凑合着成立了一个研究组,挂靠在地层研究室。所用办公室,还是地质学研究元老尹赞勋出于同情让给他们的。为了早日开展研究,刘东生四处奔波组建队伍。在他的感召下,一些离开的研究人员归队了,陆续招收的研究生毕业后也留在了他的身边,加上慕名而至的从国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新的强有力的研究队伍终于建立起来了。与此同时,由刘东生领衔的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刘东生又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了。

基础研究只争世界第一,不争世界第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跟踪国际前沿。刘东生明白,黄土研究工作的基础是野外地质记录。为此,他要选择出露最全、地层最为完整的剖面作为基地。经过多方探寻,他们终于找到了洛川黑木沟坡头村剖面。这里的黄土厚度超过100米,沿着一个古滑坡后壁顺沟而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完整的黄土地层,甚至能够瞧见可以细分的一层层古土壤,还有黄土以下的红黏土层。

综合野外和室内研究成果,刘东生组织大家对洛川剖面展开讨论,经过讨论,他们将第一层古土壤以上约8米厚的黄土命名为马兰黄土。以第一层古土壤的顶面作为离石黄土的开始,以具有特征的第五层古土壤作为离石黄土上、下部之间的界线。他们还根据土质粒度首次在黄土剖面定义了“第一和第二粉砂层”,并以第二粉砂层的底为界,将下面的黄土地层定义为午城黄土。这个划分,将原先分别根据离石和午城所建立的黄土地层单位统一到同一个剖面上,使洛川剖面成为中国黄土标准剖面,并为国内外科学家所接受。

通过剖面样品分析,他们还注意到了黄土沉积颗粒粒度的韵律性以及碳酸盐含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这为后来研究黄土古土壤多次重叠所代表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多周期特征奠定了基础。

就地质研究而言,研究出时空变化是关键。中国黄土的空间分布,经过刘东生等人的多年研究已获得答案,1964年前出版的《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和《中国黄土分布图》即是这一研究成果的代表。至于黄土的年龄,尽管有文章说中国黄土地层占据了第四纪的早、中、晚更新世各个时期,但黄土堆积的确切时间仍是个谜。这个问题一直让刘东生魂牵梦萦,他下决心要予以攻克。

同类推荐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铁血宰相俾斯麦(下)

    铁血宰相俾斯麦(下)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但统一了德意志,更创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特殊性格。他的铁血政策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德国的政治走向,甚至可以说是他改写了欧洲的历史。当时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因而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他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历史作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本书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彩的心理分析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书里作者不仅仅描绘了一个因得胜而神采奕奕的将军形象,而且通过分析俾斯麦身上所特有的三种性格元素——骄傲、勇敢和怨恨——揭示了支配他一生如猛狮般能量不竭的缘由。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本书分为刘基、贞德、张居正等部分。
  • 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名人传记丛书:巴赫

    名人传记丛书:巴赫

    名人传记丛书——巴赫——超越时空的“现代音乐”之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上海·一九三七

    上海·一九三七

    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群以新闻工作者为主的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八一三”上海战事的过程。反映了在国难当头的艰难岁月里,他们胸怀祖国和人民,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不畏复杂斗争和颠沛流离的磨难的精神。
  • 太子妃的开挂人生

    太子妃的开挂人生

    上官星辰从小跟随爷爷长大对父亲的记忆一直都是别人口中英雄,对母亲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爷爷想让星辰做个大家闺秀,可星辰偏偏精通十八般武艺,对琴棋书画一点都不精通,十三开始就随爷爷征战沙场,慢慢展露头角,十五岁遇见一个翩翩公子,一步一步踏入他的圈套内,星辰说“母亲说过父亲眼里有星辰大海,我一直不明白,直到遇见你,我懂了,可是你不是我的星辰大海”
  • 讲述

    讲述

    万宁的散文漫散着人间烟火气息,记录着世俗人生,温婉地体谅各种状态各类群体,带着真诚,坦言自己的观点与来自内心的种种感受。这本万宁的散文集,既有散文必然的真切情感的凸显,又有小说叙事的节奏和张力,给人阅读的快意和回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野猫站住

    小野猫站住

    她是一只被遗弃的小猫咪,自从她有记忆以来,就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每天都在各个地方流浪,居无定所的她经常会被高大的野狗驱逐,直到有一天她在逃跑中迷路了,彻底回不去原来生活的地方了,没想到自此以后她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 人偶与骑士

    人偶与骑士

    emmmmm,明日方舟的同人哦,因为明日方舟也好好玩~作者君努力双开中~~嗯,这是一个名叫“格里芬”的安保公司在泰拉世界努力工作,赚钱度日(入不敷出)的故事。嗯,你们当真的听。真的!这真的是方舟同人……大概加了点少女前线的元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来自星河时代

    我来自星河时代

    草原上,半人马三五成群地赶着暗鳞马。牛头人正在城墙上执勤。城内,不少工厂的烟囱一起开始冒烟。向宁正躺在摇椅上喝着古茗。看着远处正在制造的最新款发电机。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一场来自异界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当向宁发现自己是女武神妹妹的早夭哥哥后,故事开始了。向宁:什么(?o?;我明年三月就要死了?)
  • 暴君的娃娃亲

    暴君的娃娃亲

    本可以问鼎大宝的封家,为了有个安稳生活,成了亲王。还为了让今上放心,给封家唯一的嫡出孙子封寒尘许了个老副将的孙女。只是定下亲家的时候,这个孙女还没着落呢。等着孙女满月下聘的时候,人家封世子都已经八岁了。传闻封寒尘从不让女人近身,就这么守着他的娃娃亲叶安心长大。这好不容易盼着长大了,能嗷呜一口吃下去的时候,却多出了那么多问题来。好在,他养了这么多年的小媳妇,没让他丢脸。“母亲大人放心,叶安心是最合适的世子妃人选。她会证明给你看的。”
  • 人际沟通的10条白金法则

    人际沟通的10条白金法则

    荀伟平编著的《人际沟通的10条白金法则》以人际沟通为干,以沟通的法则为枝,结合案例之叶,为读者奉献出一本赏心悦目的图书。《人际沟通的10条白金法则》语言精练、事例丰富、内容全面、形式灵活,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人际沟通的要点,领悟人际沟通的秘诀,从而使自己轻松成为一个有魅力、有影响力的沟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