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7400000005

第5章 “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出生于江南花团锦簇之地的文人,顾炎武留寓旷寥苦寒的北方达数年。一方面跋涉山川,杖藜民间,不但令其眼界大开,而且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实地取证,以及身处其地的真切感受,印证、充实了自己平时所学,深化了对有关国计民生问题的研究和思索;另一方面,联络豪杰同道,考察山形地势,无时无地不念着趁势而起,伺机而动,以颠覆满清。其民族气节光耀汗青,一直以来激励众多志士仁人。近代革命家、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在投身反清朝活动之始,便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其思想与气节的影响力,历经两百多年而未见弥散。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顾炎武上马时不幸失足,日夜呕吐不止,初九丑刻与世长辞,享年70岁。

生当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不仅是旧学术传统的破坏者,更是新风气的开创者。他的严谨朴实的学风,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调查研究、归纳取证的治学方法,更有广泛涉猎经、史、音韵、金石、舆地、诗文诸学的大量丰富著述,令近代以来章太炎、钱穆、吴晗等学术泰斗视如高山仰止,并将其推为近代学术开宗之地位——“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顾亭林》)

清初,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总结明亡教训,大力提倡反虚就实、经世致用的真学问与“以实为宗”的新学风。所谓“经世致用”的“经世”,就是“经国济世”,强调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则主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自此,“经世致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牢记、恪守、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他们勇于任事,不尚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杜绝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民情、风俗、科技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

大不幸的是,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思想钳制,尤其在雍正、乾隆两朝,“文网”密布,“文字狱”肆行。对于“异端”文字及思想的弹压,敏捷而又老辣,犹如剖瓜切菜,风卷残云。《清稗类钞》记载,雍正微服出游,在一家书店里翻阅书籍,当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个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雍正“旋下诏杀之”。另有车氏鼎丰与其弟鼎贲小饮,干杯后将酒杯翻转,见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样,于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见”,鼎贲接口说“且把壶儿搁一边”。雍正听暗探密报,认为“壶”、“胡”同音,“壶儿”就是“胡儿”,车氏兄弟随后问斩。

当时的读书人不仅不敢议论时政、抒发己见,即使诗文、奏章中有文字疏失,也要惨遭杀身灭族之祸。他们如置针毡之上,如处危墙之下,不得不放弃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义理、经济、政治等一切问题的探讨,而将心血、精力汲汲营营打发在青灯黄卷之中,埋首古纸堆中寻章摘句,勾微索隐,以逃避现实的窒息与残酷。

于是,随着考据学(也称朴学)的兴起,汉唐雄心与自信的帷幕渐渐落下,灯火熄灭处,中国思想文化界,进入一个巨大蚕蛹般封闭、沉寂暗哑的时代,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将古老中国的大门轰开……

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考据学在学术上确实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果,但它在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却了无建树,它是清政府压制言论、大兴文字狱的产物,是清王朝文化高压政策下出生的畸形儿。在这高压下,汉族读书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人人自危,整日惶恐不安。这一切,正如李祖陶在《与杨蓉诸明府书》中所描述的,“古人之文,一涉笔,必有关系于天下国家;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

清统治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和自尊”,如鲁迅先生所说,当时的清朝是“一个无声的中国”……于无声处听惊雷,当时读书人中终于有人破门而出,高蹈远举,这就是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著名诗人、学者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世代官宦、学者家庭。母段驯,乃考据学大家段玉裁之女。

因为家学渊源,龚自珍8岁起就学习经史、训诂。几年后,跟随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颇有心得。同时,在诗词创作上,也显示出了才华。一过20岁,便编有《怀人馆词》等诗词集。外祖父段玉裁为之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伙,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

1818年,龚自珍应浙江乡试,中举。过了两年,入仕为内阁中书。这时,他开始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对科举腐败与官场腐败皆表示不满,萌生了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另一位著名学者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与魏源为同窗)。期间,他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他曾以诗文集请教苏州地区名儒王芑孙,王认为其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即多激愤之语。

蹒跚在仕途上,龚自珍很不畅快。做了15年内阁中书后,才改任宗人府主事。此后,又担任过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尽管这类官职比较卑微,但因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他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48岁的龚自珍,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先是自身离京,几个月后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目睹“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中国,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是清王朝从鼎盛、统一走向没落、崩溃的历史转折阶段。这一时期,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我国的入侵不断加深。

从青年时起,龚自珍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深刻意识到国家、民族的严重危机,“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他对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非常关注,头脑清醒,眼光锐利,提出了许多批判和建议。嘉庆二十五年,所谓“康乾盛世”余音仍在绕梁,他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梁启超曾评论道:“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对于同时代那些埋首故纸堆寻章摘句、饾饤獭祭的读书人,他在《咏史》一诗中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诗里,当时读书人迫于酷虐专制统治的心态跃然纸上:参加朋辈聚会也十分谨言慎行,能推就推,推不掉了,一旦席中有人议论国事,立马便借故离席,唯恐隔墙有耳,日后自己遭受牵连。他们著书立说,只是为了打发自己和家人的肚皮而已,哪里谈得上“文以载道”,追求真理?末句“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则化用田横五百义士的典故,洞穿了清王朝以名利诱骗、招安读书人的卑鄙用心。

龚自珍也十分关注当时已经非常紧迫的外患,自称“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他深刻认识到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并针对他们在东南沿海的海盗般贩卖鸦片活动,特撰《东南罢番舶议》,坚决主张抵抗。又针对沙皇俄国在西北边境的侵略活动,妄图分裂今新疆、内外蒙古地区,又专门撰写《蒙古图志》、《西域置行省议》,事实上,在我国行政区划中,建省最晚的就是新疆,时间为清光绪十年,即1884年。这最初的建议者,正是龚自珍!

1841年,即鸦片战争次年,怀着未竟事业与未酬壮志,50岁的龚自珍英年早逝,遗著编为《定庵文集》。

可以说,“一生平世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己亥杂诗》之一)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在一个“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专制时代,他“铁肩担道义,辣手做文章”,力倡经世致用之学,号召社会全面改革,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与见识。他留下的一句醍醐灌顶、至今仍可镜鉴读书人的话是——

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

龚自珍,还在一个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社会里给这个民族留下一首诗,这便是在中华思想史、文化史上惊涛拍岸、轰响至今,激励了无数革故鼎新者的又一首《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的去世,预示着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到来……

正当清王朝睥睨天下、“举国方沉酣太平”之际,外部世界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各国,羽翼已经丰满,开始走出欧洲,巡弋世界,到处扩张自己的势力。中国,这个古老而富庶的东方国度,很自然地成为他们觊觎的猎食对象了。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以向乾隆祝寿的名义,派特使马戛尔尼率团访问北京,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乾隆皇帝的严词拒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金光闪耀的龙袍下只是一管井蛙之见,威仪的紫禁城里充塞着一个新版的“夜郎国”!马戛尔尼来华看了3个月,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大清王朝的外强中干,认为它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拥有的仅仅是庞大的外表”,并预言它迟早会“不再有纪律和安全”,“英国将从这一变化中获得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果不其然,“康乾盛世”结束后不到半个世纪,在龚自珍积忧成疾之际,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随之陷入此后一百余年丧权辱国的苦难渊薮。坚船利炮,强行撕开了中国近代历史沉重的帷幕,西学东渐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这样一个“人畜悲痛”、幕燕釜鱼的危亡现实,中国应该怎么办?中国应该如何走?

一批忧国忧民、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将眼光投向域外的广阔世界,并激发起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打败侵略者、殖民者的决心。在士大夫集团中,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等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扬了龚自珍追求“经世致用”的大道正途,注重实际,反对空疏,密切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浪花迭起的新思潮。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林则徐等人,就是这样的“先进的中国人”,而且,他还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历任江西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等地方要职。1831年,道光皇帝因为林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特提升他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1838年,又加升湖广总督。在湖广总督任上,严禁吸食鸦片,成效显著。当年底,道光帝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从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这一刻起,他人生浓墨重彩的篇章就展开了;同时,中国近代史一块漫有剑影火光的幕布,也在不经意间给拉开了。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广州履任。3月19日,他会同广州水师提督邓廷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告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不再贩卖鸦片。他在告示里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还在府衙写下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方能将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则勉励自己坚决杜绝私欲,方能像高山那样刚正不阿,傲然挺立。经过一番坚决的斗争,林则徐终于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两万箱,约230多万斤。

1839年6月3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在林则徐的指挥下,连续在虎门销烟23天,其时历久,其阵宏大,堪为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任何外来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爱好和平的伟大形象。林则徐,作为这一壮举的组织者、指挥者,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巨人,无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与他火烧鸦片、光耀汗青的形象相比,一般人可能不了解的是,林则徐的伟大还表现在审时度势、顺应世界潮流上,通过查禁鸦片、接触西方人,他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同类推荐
  •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讲述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前沿,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主体问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主、平等、公正等重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特质、方法论原则、社会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
  •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本书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剖析了汉娜·阿伦特政治行动、政治伦理思想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考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衰落的原因,探讨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基本面向,对于深化国内学界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宠溺神秘娇妻

    宠溺神秘娇妻

    他是军区呼风唤雨陆家大少—陆文远,陆家的唯一继承人,是部队最年轻的神秘少将,她是军区神秘人物顾家大小姐—顾惜,举世无双,肤白貌美,不受继母待见,还好有一个疼爱她的爸爸。因为陆家与顾家的渊源,她以光速嫁入陆家,以为是两不相干,结果是宠溺到爆。
  • 强者的平凡生活

    强者的平凡生活

    隐姓埋名回到老家回归平凡,没想到街边蹦出来一个小孩喊我爸比。要不是我不想占这个便宜,差点就没忍住答应!
  • 战锤40000赎罪之剑

    战锤40000赎罪之剑

    此时乃公元四十一千年。帝皇静坐于地球之黄金王座之上已逾数百世纪。祂是以神圣意志统御众生的人类之主;祂是以无尽大军统御百万世界的银河之主;祂是以黑暗年代科技巫术勉力维生而痛苦不堪、暗中扭动的腐败残躯;祂是每日受祭一千灵魂以延续残生的帝国之主。亦由此献祭,祂不会真正消亡。然而,即便在此永恒的垂死中,帝皇的警戒依然毫不松懈。强大的舰队横跨恶魔丛生的亚空间毒瘴——此为遥远群星间的唯一通途——帝皇的精神具象,即为星炬,指引着它们的航路。庞然无匹的大军以帝皇之名在诸多世界上殊死奋战,其中的最强者乃为阿斯塔特,星际陆战队,生理强化的超人战士。与他们并肩作战者为数众多:星界军与数量巨大的行星卫队,永远警惕的审判官,机械教的科技神甫,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即便人数众多,也仅能勉强抵御长存的诸多威胁——异形,异端,变种人,以及更为甚者。此时为人者皆泯然于无法计数的众生之中,苟活于无可想象之残暴苛政与血腥体制之下。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遗忘科学与技术的力量,只因它们都已被彻底遗忘,无法寻回;遗忘进步与谅解的承诺,只因在无尽晦暗的未来之中唯有战争。群星之间没有安宁,唯有杀戮、毁灭、以及饥渴诸神的笑声永存。
  • 不如不见,不如不念

    不如不见,不如不念

    后来的很多年里我时常在想,若当初遇见你的时间再早一点点或晚一点点,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兜兜转转,此去经年,遗憾的是,你还是我今生最想遇到的人,你的心还是我拼命游离仍然想要得到的。
  • 凰启元

    凰启元

    赫家有原配十八,个个有出将入相之才!奈何时不予惜,后世君子贤人无不痛惜!
  • 朕本倾城

    朕本倾城

    朱祐樘的出生是一场阴谋,一颗被人利用的棋子。张思言的出生是一场死亡,祖母夺爵必需除掉的障碍。所以,朱佑樘成为了女扮男装的皇帝,张思言做了男扮女装的皇后。从小生活在虚伪中的两人,一步步试探,一点点倾心,祸福相依的两人,又怎么改写命动,成为史册上独一无二的帝后。
  • 校园纯爱:少女杀手成贤夫

    校园纯爱:少女杀手成贤夫

    (原题《痞夫有爱》,谨以此文留作青春纪念册)“痞子”其貌不扬,但主动、热情,因被误以为是窃书贼而相识的他,居然是校学生会主席,嬉皮笑脸,但也有安静好学的一面。作报告时,谦谦儒雅;学习起来,埋头勤奋。理性面对“痞子”,一拒他为了不可知的未来,二拒他为了让人烦恼的“桃花”。且看内腼腆、外滑头的痞子七十二变!花样年华里,优雅地中了爱情的十面埋伏。校园纯爱,散发一生的芬芳。
  • 亲爱的,这世界上本没有对的人

    亲爱的,这世界上本没有对的人

    这本书,将为各位展现中国当代纷繁复杂的情感乱象一隅。最重要的,是给有情感困惑的年轻人,打开一扇窗户,帮助女性更懂爱情,学会经营婚姻,在爱与婚姻里收获幸福。这世界上,本没有对的人,也一定不存在完美爱人。今天的完美,如果放弃经营和制衡,就会变成明天的不完美,那么今天你眼里的“对”,也会成为明天的“错”。婚姻,是亲密结合的最高形态,但是一纸婚姻证书,不是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而是意味着“学习幸福生活”的开始。爱需要盖章生效的笃定,更需要携手并行的勇气。
  • 二十六月

    二十六月

    二十六月,相遇,相知,相爱,相离,或将就或余生
  • 桃花醉渔痕

    桃花醉渔痕

    你吃过外星人的食品吗?它不仅仅有味道、还有声音。很搞笑吧!惨淡的月光,古老的城堡,吸血鬼的预言在铁与火的洗礼下,终于要……本书语言风趣而老辣,有诗情、画意、曲音、情节跌岩起伏,脑洞纵横大开,幻想如滔滔江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