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7400000007

第7章 大悲壮 大不朽之中国(1)

一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之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租借香港、五口通商、上海开埠、出现租界,中国“国将不国”,风雨飘摇,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可是,在一些思想僵化、反应迟钝的官员与知识分子看来,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并没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充其量是局部的、浅层次的,不过租出去一个荒岛、开辟了几个通商口岸而已。他们仍然坚信,中国只不过在器物制作上不如西方,但中国的道德、学问、典章、制度等,则远远胜于西方,洋务运动的主要骨干薛福成的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使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基于这一认识,清政府通过二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综合国力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因鸦片战争而丧失的元气也逐渐得到恢复。国内的太平天国、捻军和边疆各族人民起义相继平定,对外关系也因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而彼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同治中兴”。此时,有相当一部分传统知识分子陶醉其间,胁肩谄笑,忙于为皇帝擦鞋,为“盛世”弹唱。1875年,陈韬在编纂《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时,以“削平僭伪,绥靖边陲,伟烈丰功,为书契以还所罕觏”这样夸夸其谈的辞藻,称颂同治的文治武功;1879年,王之春更是在《谈瀛录》中发出梦呓般的吹嘘,说“我朝威灵震垒,一道同风,受万国之共拱,萃涂山之玉帛,聘问之使联翩而赋皇华者,几无远而弗届焉。盖中天运会所开,初非秦皇汉武徒逞远略可同年语也”,吹嘘清王朝已是个直逼秦皇汉武的强势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可以呼风唤雨,威风八面。

这一自拉弹唱的“盛世”之曲,宛如一席黄粱美梦。

用梁启超的话来说,那就是“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一役”,即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年,按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岁在甲午。堂堂的大清帝国,居然败在一个历来被中国读书人瞧不起的东洋“蕞尔”小国手上!这个对手,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对中国执弟子之礼的恭谨学生,此等奇耻大辱,对知识分子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康有为说:“夫以中国二万里之地,四万万之民,比于日本,过之十倍,而为小夷熳侮侵削,若刲羊缚豕,坐受剥割,耻既甚矣,理亦难解。”难于理解的不仅是人口比日本多上10倍,让知识分子震惊的更有——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海军实力高于日本,位列世界第7,“北洋水师”号称“东方无敌舰队”;日本海军实力勉强地排在世界第12位。可是,洋务派惨淡经营10多年的北洋水师,在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几十万湘军、淮军在日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这场战争宣告了只学西方皮毛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标志着历来被保守者们奉为圭臬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

次年,双方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接受赔款两万万两、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等一系列苛刻的议和条件。甲午战败成为中国思想界一次重要转折,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高举“救亡图存”的大旗,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效法日本变法维新,开始探讨政治、体制、法律、教育等多层面的改革,将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就追求的现代化的“强国梦”推进到了新时期,近代中国第一次文化启蒙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康有为、梁启超,为甲午战争之后兴起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双子星座,史称“康梁”,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及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广东望族,世代为儒,耕读传家。早年崇信宋明理学,后转经世致用之学,饱览《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1880年游香港后,眼界更是大开,“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打下西学基础。1882年,参加北京会试后途经上海,进一步接触西学,萌发向西方学习、挽救祖国危亡的大志。1888年,趁再次参加北京乡试之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改制。未果,南归。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又到北京参加会试,获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与弟子梁启超等,联合全国各地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表示抗议,史称“公车上书”(因外省举人赴京考试,例由朝廷派公车接送,故“公车”成为举人代称,该事件也就称为公车上书)。

在上书中,康有为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成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他强调,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变法,“非变旧法,无以为治”。要求光绪帝改革王朝专制体制,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具体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

当年5月底,康有为第三次上书,得到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与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8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这是康有为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

其后,他思想转为保守、颓废,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落第。回粤途中经过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一批西书,大开眼界,如获至宝。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进万木草堂就读后,接受康有为的变法改制思想,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担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与上海《时务报》主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笔锋常带感情”,如银瓶乍裂,雪水浇头,极富感染力与冲击力,其《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在国内外赢得了亿万读者,“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其文化启蒙意义实在不可低估。毛泽东曾用名子任、学任,即来自梁启超的号“任公”。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也明显受梁启超《新民丛报》、《新民说》的影响;至于近年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大声背诵的文章,正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1918年,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参加的社会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亦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之激励而成立。

1897年,梁启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鼓吹变法,蔡锷即是其学生之一。1898年,回京参加戊戌变法。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道流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与《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介绍大量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其一生著述丰富,后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公认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他还是一位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学术巨擘。此外,梁启超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建设还有一个重大贡献,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创造并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词的人。

“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之战生。”“公车上书”是中国读书人对甲午战败做出的最激烈的本能反应。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这次政治行动,比起以往东林党人之类,虽同属批评时政,歧见于朝廷,但两者间有着明显不同:“公车上书”公开亮相,登高一呼,有集会,有纲领,有签名,还有请愿,这些方式带有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色彩,已从传统的小范围、小规模的书生暗中清议,发展遍及全国18省1300多人参加的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梁启超说,“中国之有群众的政治运动,实自此始”。

此外,“公车上书”的影响,也迅速从京师波及全国,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不胫而走,士子们争相传抄,热议非常,参与这次行动的一千多举人回到各自家乡后,迅速将变法维新思想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传统知识分子自破心囚,“渐知天下大局之事”,走上了维新救国、救亡图存的道路。

风雨鸡鸣之中,社会上正式出现了民间社团——学会。康有为曾说:入清以来,之所以“士气大衰,国之日孱”,知识分子不敢言政,国家没有朝气,关键就是“近世严禁结社”,如防盗防匪一样严防读书人议论朝政。为了广交同志,联络人才,开通风气,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接着,他们又在上海、长沙等地组织强学会。此乃近代中国一件惊天地的大事,它完全突破了清朝开国以来禁止士人结社的规定,从此“学会之风遍天下”,连袁世凯、张之洞等朝中高官也竞相参加。据统计,仅1895年到1897年间,全国新创办的学会有30多个。这些学会广泛联络社会各阶层支持变法的人士,宣扬维新变法的主张,一时间“民智骤开,士气大倡”,“康梁”大笔如椽,光芒引领,自然地成为这场举国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

谭嗣同(1865—1898年),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另一位耀眼的明星。自负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早年醉心旧学,后逐渐接触西学。中日甲午战争后,断然与旧学决裂,走出传统的书斋,用功于西学。他对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心仪已久,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春,趁奉父命陪侄儿去北京赶考之机,经上海、天津等地,叩访“世间硕德多闻之士,虚心受教”。在上海,与热心在中国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相谈甚欢,收获许多科技知识,愈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状况非翻然改悟不可。到达北京时,康有为已南下,他见到了梁启超,两人相见恨晚,彻夜交谈,从此引为知己。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秋,谭嗣同的父亲替他捐得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官职。他来到六朝粉黛之都,对官场的声色犬马,全然不知大厦将倾,感到十分失望与厌恶。利用这些日子,他将近年来自己在中西学问方面的体会,加以对自然、社会、人生及对今后中国如何改造的理想与途径等方面的思索,写成一部名叫《仁学》的著作,对君主专制与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进行了激烈而大胆的批判。关于君主专制,他明确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又如关于三纲五常,他公开宣称:“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在书中,谭嗣同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号召中国人冲决封建专制的“网罗”,投身变法维新,发展近代工商业,呼吁社会平等,建立民主政治。他目光如炬,独具慧眼,把准了晚清时期的中国已病入膏肓的脉搏,主张救亡图存刻不容缓,所谓“救天下亟待之大病者,用天下猛峻之大药也;拯天下垂绝之大危者,斥天下沉痼之大操也”。研究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学者普遍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最高标识,卓尔不凡,令人刮目相看,梁启超称誉谭嗣同无愧为“晚清思想界之一大彗星”(《清代学术概论》)。

谭嗣同在南京写作《仁学》期间,全国的变法维新运动发展迅猛,乱花迷眼,几乎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新气象。其家乡湖南走在全国各省前列。湖南巡抚陈宝箴、提学使江标、按察使黄遵宪,皆热心变法维新,湖南涌现了新式企业、报馆与学校,各种维新团体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谭嗣同身在南京,心系长沙,积极协助创办湖南的时务学堂,热情邀请梁启超等人到湖南任职讲学等。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回到“芙蓉国里”,全力以赴湖南的维新运动:他发起成立“南学会”,该会很快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执牛耳者;与唐才常等人创办《湘报》,任主笔;还利用演讲、撰文,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与守旧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时间,湖南维新改革运动桴鼓相应,长慧烛天。当时还是白衣少年的毛泽东,直到20年后,还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他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写道:

二十年前,谭嗣同等在湖南倡南学会,召集梁启超、麦孟华诸名流,在长沙设时务学堂,发刊《湘报》、《时务报》,一时风起云涌,颇有登高一呼之概……

1898年,为戊戌年。这年6月,谭嗣同应光绪帝召进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交代:“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让谭嗣同深受感动,觉得施展平生抱负的机会已在眼前。

此时,朝中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烛影斧声,慈禧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答应下来,两天后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火速密报西太后。21日,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于瀛台,并下令捕杀新党。梁启超闻讯,力劝谭嗣同出走。谭的好友、京师大侠“大刀王五”,也答应为他出走提供帮助。谭嗣同却不见慌乱,他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后者东渡日本避难,至于自己:“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顷刻后,日本使馆也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提供“保护”,他亦毅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史称“戊戌六君子”遇难。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刻有: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谭嗣同,一位光明、磊落的绝代英雄,以豪迈决绝地离开人世的身影宣告:与颟顸、腐朽的清王朝谈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下一步只有采取暴力革命将它推翻。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原本大学微言(下)

    原本大学微言(下)

    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巨著,是尼采智慧的结晶,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几乎将尼采所有的思想囊括其中。全书借助“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世界。不管是在哲学史上,还是诗歌史上,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 人权哲学导论

    人权哲学导论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西方人权思想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源流,对人权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哲学解读,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客观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与研判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该书从哲学角度系统梳理并解读了古希腊至今中外人权思想的发展源流与理论内涵,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了客观评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研判了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作者指出,人权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权利问题。不管是作为具有高度价值统摄作用的哲学范畴,还是作为具有实际价值参照作用的法治范畴,人权实践都必须有其充分的社会基础。人权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生命真谛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更是一种行动。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成为肆意破坏和践踏人权原则的托词和借口,人权价值理想的普遍性绝不能成为某些国家或利益集团推行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标签和工具。国际间的人权保护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协商的基础之上,严格依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说人权是西方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还不如说是东方的四合院,和合相生。
热门推荐
  • 黄草洼五十二号

    黄草洼五十二号

    口泉沟同家梁矿黄草洼五十二号院,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黄草洼是一条街道的名称,顾名思义,这是一片洼地。洼地里流淌着一条不是很宽的小河,河水主要是矿井抽出的废水,时断时续,颜色浑浊。小河夹在一个小山坡下面,坡上坡下是错落有致的一户户人家,还有上下两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每天早晨,来来往往的是到单位上班的工人、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数不清的人从两条小路走过。不远处有矿上运煤的铁路,经常有火车拖着绿皮的客车车厢或黑色的煤车车皮冒着白烟驶过,留下一阵刺耳的叫声。
  • 洪荒问道行

    洪荒问道行

    这是一个洪荒世界,同时也是一个问道的传说。
  • 鬼域局中局

    鬼域局中局

    有些人,他们暂时没有做恶,不代表他们真的善良,而是他们一直压制着心中的邪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可能从未对人说起,但却深深刻在心里,如同黑夜中的影子,在夜深人静时分悄然跟随,神秘且恐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部落的救赎

    部落的救赎

    加尔鲁什·地狱咆哮…多么遗憾,结果会是这样,在无数可能的时间线上,他被人们视作伟大的英雄,一些人称他为部落最伟大的酋长这个部落还值得救赎,异世的灵魂占据雷德·黑手的身躯,他该如何去救赎自己,去救赎整个兽人氏族和整个部落?QQ群号:925205181欢迎大家来一起探讨
  • 如戏

    如戏

    他叫白英台,不是祝英台。从小到大,人们都爱叫他祝英台。不过,祝英台就祝英台吧,白英台无所谓,反正都是英台。当年白英台他妈妈就极力反对他爸给他起这个名字,她觉得给儿子叫英台,太女孩味,还认定人家会把他叫成祝英台。白英台不得不佩服他妈妈,她的确很有预见性,只是最终也没有拦住他爸爸在户口本上写下白英台这个名字。白英台他妈妈说,她刚怀孕那时,他爸爸就把这个名字准备好了,也就是说无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叫英台。
  • 时间潜行者

    时间潜行者

    这一生只有爱你的时间里是活着的。一部关于时间、救赎、拷问人性的小说,一段在时间里走散又邂逅的爱情故事。一项违背人文道德的科研成果,牵扯出一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未老”梦幻到幻灭的情缘;一个在东方战场参加抗日的妻子,一个被困西方战场的丈夫;一位惧怕衰老的女孩,一个救赎的父亲;一个驻颜在二十几岁见证了中国发展却在苦苦寻找自己身份的“年轻老人”;一个长达七十余年的谎言;一段在时间里走散又邂逅的爱情故事。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这个世界有妖魔

    这个世界有妖魔

    周强穿越了,他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类似古代的世界,父亲是一个捕头。就在他以为自己可以子承父业,混吃等死的时候,却忽然发现捕头正在慢慢变成一个高危险职业。因为这个世界有妖魔。在这个群魔乱舞,人命如草芥的世界,他只能拿起身边的武器,让自己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