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2400000027

第27章 我的笔记(1)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技术。

详细的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读书四问/

一、这本书的主题?

讲述阅读的四种层次,以及每种层次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作者的主要声明与论点?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3.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4.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5.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给原来不求甚解的读者当头一棒。但是作者的思想有点片面,阅读方式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

以前自己更多注重阅读感受,现在明白理性阅读也很重要。

引文摘要/

一、阅读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关键议题。

2.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组合成作者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这本书做出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这本书提供的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认为这件事很重要?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还启发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三、基础阅读必备的四种能力:

1.词义的认知能力

2.信息的查阅能力

3.读写的记录能力

4.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四、检视阅读的两个阶段:

(一)简略的阅读

1.先看书名和序言,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然后将书在脑海中进行归类。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检阅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

4.阅读出版介绍、广告文案、宣传文案。

5.从目录当中挑选几个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读。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跳跃式阅读,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后阅读后记。

(二)粗浅的阅读

1.关注自己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停顿。

2.快速阅读一部陌生的书籍,尽量选择默读,避免阅读过程中视线的逗留或倒退。

3.学会判断一本书的难易程度,以此决定自己的阅读速度。

五、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1.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2)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3)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2.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六、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5.分析这些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七、读书笔记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简评/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技术。一个人读书,不是说他逐字逐句地念过一遍就能叫做“读书”,那顶多算是翻书。人家说,“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到”。读书同样如此,“读过了”和“读懂了”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读懂了”和“做到了”之间,也有一段距离。这本书就是告诉你一个如何才能“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至于能否“做到”,这需要看一个人的执行力,以及他的实践精神。与其说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不如说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在这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如何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资本。

杂项/

【扩展阅读】

《四种阅读方法》

(本文摘自网络博客“战隼的学习探索”)

一、精力分配法

70%的书,略读,翻翻目录挑重点读。(做补充)

20%的书,通读,抓中心,形成个体系架构。

7%的书,把书读薄,再读厚,做笔记。

3%的书,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二、系统读书法

围绕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挑选1本—2本主读(7%或20%类)

再挑选3—4本副读(20%或70%类)

然后做思维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三、读书四步(鸟瞰法)

1.读书前准备

1.1 明确自己阅读动机(如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对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我有哪些疑问,这本书占我总系统什么地位),选择合适的精力分配。

2.通览初翻一遍书

2.1 这本书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

2.2 每一章的重点问题和概要是什么,哪些需要重点看,哪些不需要看。我要带着什么问题去看。

2.3 这本书脉络怎么样,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是什么样。

3.重点笔记(三块法)

3.1 笔记A(脉络思维图)

3.2 笔记B(重点和我需要的地方)

3.3 笔记C(我的体会和分析)

4.归类

把这本书的信息放在总的知识结构中。

启示:

1.不要被细节吓坏,90%的书知道个大概就好了。

剩下10%的书,80%的内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

2.知识爆炸社会,要像老鹰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马上飞走,不要贪多贪杂。

3.知识不经过系统整理,就像没有编制过的稻草,一冲就散了,白读。

4.记笔记时可以记录章节、页数,避免笔记太细,影响复习。

5.阅读的几个重点

(1)带问题和目的去读,不迷失。

(2)做好脉络整理。

(3)和作者的反馈(读一章问自己,写的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对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值得向作者学习的地方,有没有自己以后要避免的错误)。

(4)带入知识结构内。

6.增加阅读速度:中间指扫法。

7.对理解困难的地方,中心词逻辑法。

阅读需要:果断、勇敢、坚定。

简单的读书笔记

我读过的书(96)

读书主页/书评/笔记/在读/想读/读过/豆列/设置/

豆瓣主页

按时间排序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J.D.塞林格/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1997-2/7.80元

2013-02-02读过 标签: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

小说风格很硬,爱者甚爱,厌者甚厌。思想内涵就是一句话:跟这个蛋疼的世界死磕。

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

李光耀

外文出版社/1998-09/24.80

2013-01-30读过 标签:李光耀 回忆录

新加坡先被英国统治,后被日本侵略,其间一直受到马来人排挤,而他们的理由居然是华人太聪明太能干。

第三种爱情

自由行走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11/29.80元

2013-01-30读过 标签:第三种爱情 言情 自由行走andrea

生病时读着消磨时间的。要不是手上打着吊瓶,我真想把这书撕了。虽然我只读了10%,但是我可以判断,它真的很无聊。这本书再次坚定了我不看言情小说的想法。

查令十字街84号

[美]海莲·汉芙/陈建铭

译林出版社/2005-05-01/18.00元

2013-01-21读过 标签:查令十字街84号 外国文学

朋友特地写信推荐阅读的。看完以后好想收到远方的来信。

俞敏洪口述: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优米网/2012-7/28.00元

2013-01-21读过 标签:俞敏洪 传记

很多内容以前就知道,只不过出版商太无良了,不过几万字的一本小册子,也敢当成长篇小说卖。

生死疲劳

莫言/作家出版社/2006-1-1/39.00元

2013-01-05读过 标签:莫言 生死疲劳

语言风格鲜明,给读者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以轮回为基本结构,讲述中国50年的变革,以及时代下的人物命运。想象力丰富,借驴、牛、猪、狗之口,评人间之事。但是人物刻画不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力度,时代变革的描写不如余华的《兄弟》反差大。总体还是非常好看,我还会再读一部莫言的小说,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

徐小平/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7/23.00元

2013-01-21读过 标签:徐小平 图穷对话录 新东方

有关留学咨询的实际案例。对其中的《中国的比尔盖茨》印象比较深刻。留学也许能带来人生的坦途,也有可能葬送自己的前途。

九命猫

周德东/作家出版社/2004-7-1/18.0

2013-01-05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结局出乎意料,如果认真仔细,说不定能在结局前找到答案。

纸人

周德东/作家出版社/2004-7-1/18.00

2013-01-05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周德东的书,我基本上都读过。跟一般恐怖小说不同,他的小说中有一种恐怖哲学,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理论。

黑段子

周德东/中国长安出版社/1899-12/19.00

2013-01-05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有一种精彩叫“周德东”。无论十几万字还是千余字,都是同样精彩。

周德东/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0-1/20.00元

2013-01-05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三岔口》被导演李少红改编成电影《门》,小说《门》也应运而生。但是无法超越原著《三岔口》。

我遇见了我

周德东/万卷出版公司/2008-08/22.00元

2013-01-05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主题故事比较有新意,想象力爆棚。

谁摸了我一下

周德东/作家出版社/2004-7/18.00

2013-01-05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过程惊心动魄,结果有点俗。

三岔口

周德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5/18.00

2012-12-18读过 标签:周德东 恐怖小说 三岔口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部书之一。非常出色的故事结构,非常喜欢的男作家。

同类推荐
  •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汉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

    本书主要探讨汉晋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庄学全面复兴的背景下,文学中的《庄子》接受状况。回答了以下问题:汉魏之际庄学复兴有何表现?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汉晋文学以怎样的方式接受《庄子》?汉晋各时期的《庄子》接受有何特点?汉晋文学主要接受了《庄子》的哪些方面?有何表现?《庄子》强烈的生命精神及由此生发的诗性精神是汉晋士人和文学对其进行选择接受时的一个主要兴奋点。本书以此为中心,对汉晋文学与《庄子》在生命意识、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及叙述方式上的深层联系进行了专题研究。
  • 老先生

    老先生

    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实录。作者如实记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这些老先生的书信手迹。读者既能从这些文字交往中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知识分子的“先生之风”。
  • 打黑行动六十年

    打黑行动六十年

    2009年8月7日9点多,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在江北机场刚走下飞机,便被一群便衣警察带上了一辆防暴车。当晚,中共重庆市纪委有关负责人出面证实,文强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位曾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16年之久的“打黑英雄”,却因“涉黑”被调查。在一些人眼中,这不过是“个别官员落马”的普通案例,但更多的人却将此看作是“重庆最大黑保护伞”的坍塌,以及“重庆‘黑帮’覆灭”的标志。“拜码头”文化重庆,是山城,更是水码头。
  • 乡村爱情

    乡村爱情

    《乡村爱情》精选了作者公开发表的33篇小说,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作品内容纷繁复杂,底蕴丰厚,人物形象活脱;创作风格灵活多变,技法娴熟,艺术特色鲜明,所选作品洋溢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彰显出现实主义写作的独特魅力。
  • 郁达夫散文

    郁达夫散文

    《郁达夫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1月1日出版发行的“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三辑十六种文集之一,收集了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优秀散文,并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言语与华照相得益彰,即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热门推荐
  • 末世之我是天网

    末世之我是天网

    一场事故,让李无道穿越到了末世,成为了天网;天网明白是什么吗?不明白啊,没事,哥给你解释解释,这天网啊,就是终结者的幕后大boss啊;终结者不认识啊,没事,玩过红警吧?洒家这天网也能捣鼓出来哦;哦,红警也没玩过啊,没关系,哥还能搞出蜂巢来,搞出火焰女皇来,搞出舔食者来,搞出暴君来,搞出异形军团来,就是要搞出绿巨人来,那也不是不可以的;好吧,这些都不认识啊,那没关系,请出门左转,回火星吧孩子,地球很危险,不适合你!
  • 鹿鼎记(第一卷)(纯文字新修版)

    鹿鼎记(第一卷)(纯文字新修版)

    这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书中充满精彩绝倒的对白及逆思考的事件!金庸先生将韦小宝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密密切合,大玩历史哈哈镜的手法,令人赞叹,几乎信以为真,而小宝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阶层黑暗面这种做法,使得这部书成了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韦小宝是个最最普通的人,好像也就是在你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
  • 掌声响起来

    掌声响起来

    本书收录了石绍平57篇散文,分为“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书房中的幸福、正气不可无、白发新娘、传奇的钟祥”五个篇章。“亲情、友情、爱情从他笔下汩汩的流淌,铁肩、道义、正直在他文字中悄悄的诞生。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笔调,献给你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一颗悲悯的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蓝色火焰(纪伯伦全集)

    蓝色火焰(纪伯伦全集)

    本集整理了对纪伯伦影响较大的人物与之互通的书信,这些书信在纪伯伦短暂的一生中给予他鼓励与慰藉。在亲人中,本集收录入了纪伯伦与父亲、与堂弟奈赫莱·纪伯伦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纪伯伦传递出了对亲人的浓浓亲情。在友人中,本集收入了纪伯伦与诸多良师益友的通信,表现了他们之间纯洁、珍贵的友谊。
  • 猛婿

    猛婿

    一个监狱里走出的无良妖孽。他慈悲,无论是美女主播李诗渝、大豪门千金苏清、银监会大佬独女白涵、拉斯维加斯赌王的明珠胡依依,无论上位多难、流了多少血,他都不忍心辜负。他妖孽,从来都不怕拼命,怕只怕有些东西拼了命也守不住。可他所有不想辜负的她们,他都辜负了。因为,太爱了。
  • 仙帝的猫途

    仙帝的猫途

    白日飞升,神魂泯灭。仙帝沦为一只猫。说实话,还是挺急的......毕竟主人还是个妖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罢手。
  • 当女配重生后

    当女配重生后

    “我和你做个交易!让你能够从植物人状态苏醒过来。”深沉的男声道。裴梓曦问道:“什么条件?”“哈哈,聪明人。我的条件是你要魂穿为故事里的女主人,完成系统任务,把任务完成,以此积累生命值,积满十个生命值,就能够从植物人状态苏醒过来。”空旷的男声不乏诱惑引导。“我愿意”裴梓曦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声音满意地声音又提醒道:“你现在的能力不足,会有点痛苦。”紧接着裴梓曦在一阵撕裂的痛中昏过去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Human beings have always been mythmakers. So begins best-selling writer Karen Armstrong's concise yet compelling investigation into myth: what it is, how it has evolved, and why we still so desperately need it. She takes us from the Paleolithic period and the myths of the hunters right up to the Great West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and the discrediting of myth by science. The history of myth is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our stories and beliefs, our curiosity and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hich link us to our ancestors and each other. Heralding a major series of retellings of international myths by auth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mstrong's characteristically insightful and eloquent book serves as a brilli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introduction to myth in the broadest senseand explains why if we dismiss it, we do so at our pe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