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2500000012

第12章 长安青年

东莞某镇的电视台,正在举办歌唱大赛的决赛。比赛的形式学的是已经流行了很多年的选秀比赛,每周都在电视台播放着海选以来的淘汰过程,参赛选手们也在小小的城镇里成为了颇有知名度的偶像。最后进入决赛的有十名选手,比赛完第二天早上就会飞到北京,录制一张唱片。当地年轻的宣传局局长说:“要让他们也进录音棚,圆梦,感受一下当明星的感觉。”宣传局局长是个80后,漂亮精干,坐在决赛现场的第一排,不时打电话给导播下指示,埋怨主持人不到位,没有把握好泪点,没有“成功催泪”。能看得出,她有层出不穷的想法、用之不竭的动力去把活动办得精良热闹——就像她经常在湖南卫视上看的“快乐女声”那样。想要有模有样,想要样样不输人,可永恒无解的难题是城镇的平台太小,架势再像,最多也只能模仿到两成相似。

选手的专业程度也只能模仿两成。最后进入决赛的选手是从两百多个报名者中选出的,几乎全是90后,唱着那些理发厅、餐厅经常放的港台流行歌曲。对他们来说,这次比赛并不是什么演艺生涯的起点。未来回忆起,大概也只是某个狂野的暑假而已。

歌唱的水准只是平平,不过是班级公开表演的水平。直到最后的选手,一个胖胖的女孩,唱着《我是一只小小鸟》,开口刹那便引得观众交头接耳,因为一听就是专业水准,水平高出他人太多。

歌词是:“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这歌一直是怀才不遇者的悲情主题曲,字字都是自怜,都是尖利冰冷的控诉。

女孩一共唱了三首歌,难度俱高,高音凄厉,直冲上演播厅棚顶。歌词也尖锐:“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似木头、似石头的话,得到注意吗?其实怕被忘记,至放大来演吧。”观众无法应和她的音调与节奏,只能愣愣地听,比赛的气氛突然转变,从之前“众宾欢也”、自娱自乐的乡亲之乐,变得略微有些尴尬。

比赛的主办方不想让这个女孩得冠军,甚至之前对三个评委暗示——不要让她夺冠。

原因有两个:第一,她之前学过声乐,对其他选手不公平。第二,她是外地人。这个原因更重要一些,因为比赛的目的本来是弘扬和宣传本地文化,若让外地人夺冠,恐怕会引起镇里人的不满。

女孩最终没有夺冠,拿着亚军奖杯笑容尴尬。她之前的忿忿与悲情似乎也找到了解释:只因为是外地人啊。

这个镇子叫做长安,和唐诗中的古都并没有什么关系,没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古意,倒是更有些“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质。

它是东莞最富裕的镇子。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东莞是中国的加工厂,长安是东莞的加工厂。最著名的企业是步步高和做饮料的加多宝集团。

长安镇像个小小的乌托邦,环境好,人富足。近几年,它也找急忙慌地抓了些缥缈的名号,例如“中国摄影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想摆脱大家对东莞“性都”的概念,变成“文化之都”。镇子虽然袖珍,可是什么都不缺。仅仅五星级宾馆就有三个,环境最好的叫“莲花山庄”,是靠山依水的别墅群。山庄旁有高尔夫球场,亦是国际水准。

我不知道它到底是谁的乌托邦,是谁的天空之城。长安镇只有三万本地人,其余七十多万人全部是外来打工者。虽然外来人被称为“新莞人”,他们是被注射进的活力,却始终与城市的动脉无法融合,格格不入。

三万本地人统治着七十多万的外来打工者——这样的说法也许会有些用词过猛。然而差别确实显而易见,尤其是对年轻一代人来说。

长安本地青年人是理所当然的富二代,他们的成年礼物常常是一辆价值三十多万的汽车。去年年底,长安镇就发生过一件争议事件:富二代驾奔驰撞死人逃逸,而仅仅被判一年半。肇事者的父亲曾经担任长安镇夏岗村村委书记。讽刺的是,肇事者撞死的也是富二代,不过是外来的富二代。死者的父亲是从外地来长安开厂的生意人,生意也做得成功红火,他对最后“一年半”的判刑结果也不满意,却也无奈。原来,即使财富也能够被战胜——被财富+族群认同感战胜。

对本地的年轻人来说,“奋斗”是个陌生的词汇,他们的父母也不太希望他们奋斗。与其出外打拼,还不如固守好家族产业,抑或是进入当地的政府机关,成为体制内的一员。

长安镇为了教育“富二代”煞费苦心,建立了一个“骄子计划”,每个月请一些名人来讲课讲座;举行青少年“文明使者”的评选;包括这回的歌唱大赛,也是一种努力,希望他们在物质富裕的情况下,精神也不贫瘠。

为这些计划而工作的宣传局年轻人,也是本地人,家境优越,刚刚大学毕业。她从地球另一端的澳洲留学归来,最后仍然回到了家乡,在家人的怂恿下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长安本地的年轻人,守着也许几辈子也用不完的财富。外来打工者,则越来越清晰地品尝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苦涩。中国的优势是出口廉价劳动力制造的商品,比如出口衣服和鞋子——就像东莞另一个富镇虎门,是衣服的集散地;另外还有些稍微高端些,电子产品之类,比如长安的“步步高”和深圳的“富士康”。

不断上升的人力物力成本让珠三角不再有竞争优势,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是更大的打击。珠三角的“倒闭潮”也是从2008年开始的,东莞倒闭了几千家工厂,大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那一年年底,长安镇最大的台资鞋厂倒闭了,老板突然人间蒸发,剩下两千多名工人索薪无门。也许很多长安人还记得那时的场景:已经入冬了,数百个愤怒的工人走上长安的街头,他们聚集在自己曾经工作的厂子门口,签名、按手印,要求政府偿还契约终止金。街上有防暴警察警惕布阵。冬天的东莞并没有想象中温暖,工人身上蒸腾出白色的热气,倒让人恍惚想到当年铁西区倒闭,众多工人下岗时的无助茫然。

这件事以政府垫付七百万拖欠的工资结束,但这结局远远称不上“皆大欢喜”。对打工者来说,每个月将近三千块的工资,虽然谈不上什么梦想成真,也几乎没有任何或创业成功或点石成金的机会,但与家乡种田收入结合,二一添作五地齐心戮力过日子,倒也值得背井离乡。

工厂倒闭,令他们不得不被打成原形,回到家乡。坚守下来的那些人,也许在工作机会上能守得云开,可需要忍受的隔阂与不公却无法修复。

前两年,长安镇封闭了一条路。那条路叫做铜古上路,附近有公园和小学。有许多打工者在附近租房,人们去公园,家长送孩子上学,一般都会走这条路。

有一天,路口设立了治安岗亭,岗亭上贴了一张通知:“外来车辆及人员禁行。”岗亭里也有治安员,拦住企图穿行的外地人,告之这条路本地人可走,外地人(打工者)禁止通行。社区区委会的解释是维护治安,但封路的隐喻却呼之欲出,让人心寒,外地打工者被屏蔽、被隔离、被禁止通行的,是这里的文化、娱乐以及教育。

库切写过一部反种族隔离的小说,叫做《等待野蛮人》,假设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帝国,在它荒凉的边境小镇,有一天传来了消息,说首都已经注意到边境线附近的野蛮人正在联合起来,对帝国形成了眼中的威胁。所谓野蛮人,所谓的敌人,其实不过是一些世代生活于边境的游牧民族而已。帝国却挑起了一场不存在的战争,搜捕危险敌人,并且扩大了战争的规模。

相对于野蛮人,帝国自视为文明的象征。库切这样形容帝国的矛盾:“它注定要在历史中再现一个反历史角色。帝国的意识就是:如何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避免分崩离析。一方面,他们处心积虑地搜捕宿敌,到处布下他们的鹰犬;另一方面,则以灾难滋养自己的想象:城邦凋敝、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千里赤地。”

帝国充满了臆想症,为自己塑造出无中生有的敌人。最后,不存在的野蛮人真的来了,他们开始反击,开始骚扰着边境各处。帝国士兵们逃亡腹地,而边境小镇则越发荒凉。

宜居不易居的长安,在乌托邦般的布景下,酝酿着隔离、不公、歧视的紧张氛围。敌我矛盾变成人民与人民的隔阂,而地点就在城市内部。

今年6月份,广州新塘,打工的四川人和本地人发生矛盾,发生聚众事件。从歌唱比赛只得了亚军的女孩,到棍棒相向的本省人与外省人,让人生出有些老套的感慨:野蛮人并不是等来的,而是被制造的。

2011年8月

附记:

这篇文章是去了东莞长安写的。文章发出来之后,被一些长安本地人攻击,说某些一代外来打工者已经和当地人融合得很好,其乐融融,共创繁荣。我承认自己对长安走马观花地观览,结论当然是片面的。不过我认为文中所描述的这种危机依然存在。乡村人迁往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不只指金钱;更重要的,是改变身份的欲望。农村人到城市里来谋生,和挺着大肚子瞒过签证官、一定要把孩子生在美国的中国人一样,是为了孩子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享受比自己更多的权利,更好的机会,更大的公平,更可靠的安全感。

外来打工者为了这些希望,承受着不公平与漠视,然而,希望也往往不能顺遂。他们是大多数,他们生活在我们的视线边缘,在旅游地图以外,在电视镜头不会拍摄到的地方。

同类推荐
  • 徐志摩文集(第一册)

    徐志摩文集(第一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本书完整地记述了卡扎菲政权倒台前后一位中国女记者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真实还原了西方刻板印象之外的阿拉伯人,还原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诉求和渴望,他们面对作者和其他外国记者时保有的朴实的善意和真挚的情感。作者作为中央电视台特派记者,和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今日俄罗斯等媒体的国际记者一同被卡扎菲政府军围困了五天四夜,一时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这一段惊险的经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选择和人性考验促使作者从一个怀抱新闻梦想的姑娘迅速蜕变成一名真正的战地记者。
  • 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

    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

    张海君主编的《善良·为更加不幸的人捐款)》收纳整理的诸多关于善良的小故事,就是通过不同的情境再现让我们感受善良的力量,进而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的意愿。不谈因果循环,单单就从一个人的本性出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带给大家小小感动的同时,也能够唤醒大家心中那一股最原始的、小小的善念!
  • 纳训译一千零一夜

    纳训译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一国王痛恨王后与人有私,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杀掉。宰相女儿为拯救无辜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每夜讲故事,以引起国王兴趣,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使国王感化。
  • 归雁

    归雁

    《归雁》浸透着痛失丈夫又孤寂无靠的庐隐极度的悲伤与沉重的心情。庐隐借女主人公纫菁之口,抒写她在内力(内心的情感需求,个性解放等)与外力(社会规范、舆论、礼教等)之间痛苦挣脱的一段心路历程。《归雁》标志着庐隐思想与人生的转型,她的人生观由极度的悲哀开始转向热烈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敢打破礼教的藩篱,所以她的情感是纠结的。她的矛盾、悲哀与无助都透露着在回归与挣脱之间的苦苦挣扎,庐隐在情与理、旧爱与新爱、悲哀与快乐之间徘徊。
热门推荐
  • 谁是赵仁义

    谁是赵仁义

    稍等一下,来了,来了你是?哦,找我?是啊,我叫徐大君先坐下,慢慢说哈,谈不上什么高寿不高寿的,空活一把年纪,虚岁89了找我啥事,想打听个人?谁?赵……仁……义……我想想,没印象你说有他几方印,都是我刻的?噢,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个人,画画的,几十年前的事了,没交情,见过两次面印带来了吗?我看看等一下,擦擦老花镜没错,我刻的,这不都有题款吗?“己酉南街散人徐大君治印”我再给仔细瞧瞧。
  •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这是一本绝佳的地理启蒙读物,在书中,“地理”已经不再是个干巴巴、硬邦邦的字眼儿,而是听上去跟“历险”更沾边儿些。 希利尔以地理知识与旅行见闻为素材,精心绘制了一张生动的“地图”,让这本书变成了孩子环游世界旅行的指南——从北美洲到南美洲,从欧洲到亚洲,最后是非洲、大洋洲。 希利尔将精彩的世界藏在每张书页中,所以当孩子们翻开这本书时,他们并不是简单地阅读,而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 广寒赋之忘尘

    广寒赋之忘尘

    为了天生经脉残缺,无法凝结内丹的弟弟,她费尽苦心,研制可以修复经脉调节内息的洗华丹,在某次野外采药途中,遇到了他,互生情愫,却不想因她却把他,卷进了旋涡。苏玉姮吞下洗华丹的那一刻,悲愤占据了她的心,一身素稿的她,抱起了那只通体雪白的兔子,飞向那冰冷皎洁的月宫。“嫦娥一入月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
  • 推官大人有隐疾

    推官大人有隐疾

    意外穿越古代,又被桩桩悬案,拉到一起碧水榭的女鬼索命专掳小姐的山谷伥鬼毒杀乞儿的肉饼疑案,女装大佬PK男装大佬当解开身世疑云,二人还能否走在一起?
  • 南秦女法医

    南秦女法医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当代女法医夏竹青一直将这句话奉为她的人生信仰。当她穿越千年在南秦重生为小乞丐,并成为送给神秘人的礼物时,经过惶恐、不安,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她利用自己的法医身份,揭开了一个个鲜血淋淋的真相。而历尽千帆过后,陪在她身边的始终是那个风姿无双的男子。原来他们最终所要的也不过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已。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第3种结局

    第3种结局

    本文双女主,半校园半都市,重逢文。乔允清VS李淮轩(设计师VS医生)陶知逸VS徐梓扬(影后VS大学老师)
  • 最强秘书

    最强秘书

    “伍佰万年薪!”他是年仅二十一岁的正太总裁,脾气火爆,却患有女性厌恶症候群!她是在国际杀手联盟净身出户的最强杀手,以柔克刚,化骨绵掌,擅长冷暴力,次次都把他逼出内伤。为了五百万年薪,她毅然女扮男装进入这间全是男人的公司为他做起了全职秘书!秘书,司机,保镖,她样样接下!
  • 风往北吹,你往南追

    风往北吹,你往南追

    众所周知,第一中学有个双商皆高的学神苏南。学神对任何事都冷漠以对,唯独无底线“宠爱”小学渣胡乐。胡乐:“我要去隔壁市看偶像的演唱会,你帮我打掩护。”苏南:“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去,我们一起去。”胡乐:“还有还有,我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周承光,他有心脏病,你能让着他一点吗?”苏南:……这好像是情敌啊。没多久,苏南坐在周承光病床前,一板一眼地帮“情敌”补习功课。某日,小胡乐对着流星许愿:“我想要一部新手机。”许完愿还不忘补充一句,“哪位大神送我手机,将来我以身相许。”第二天,胡乐收到市面上最新款的手机。苏南:“现在你可以履行你的诺言了。”胡乐大惊失色:“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追我!?”
  • 奈何桥畔饮下一碗孟婆汤

    奈何桥畔饮下一碗孟婆汤

    前世三千烦心事,后世白头不易忘;饮下这碗孟婆汤,了却前生再轮回。
  •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变革史》是一本讲述中国从农耕社会到现在的土地制度变革的书。它立足当今中国第一热论的土地问题,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如周代的“分封建制”和“不籍千亩”,北魏的“太和改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变革,并最终结合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