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5500000003

第3章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荀子(2)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看作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地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也没定义;为什么人性本善,孟子也没作出严谨的论述。因此,他尽管满腔热情地到处宣扬、口诛笔伐地到处游说,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比如他对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说”、墨翟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兼爱”说,就深恶痛绝,曾破口大骂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认为,杨朱派主张个人主义,有对君主不尽忠的倾向,这是目无尊长;墨翟派主张同视天下,兼爱众人,不分亲疏,有否定对双亲尽孝的倾向,这是目无父母;既不忠君,又不孝亲,这种人就是禽兽。你看这孟老夫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意见相左,便血口喷人,全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和仁者情怀,实在有失君子风度。

因此,对于孟子的“性善”主张,荀子就不同意了,他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人性本恶的主张。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前人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夕”,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就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关于何为自然属性?何为社会属性?在西方曾经做了一个十分残忍的实验,一个科学家为了求证人的本性,把几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抚养,孩子一天天长大,但失去了教育的后果我们不难想象:在那封闭的空间里,它们没有语言,没有道德观念,看见食物就互相争夺。这样的结果是在情理之中,但它让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的高等动物很不舒服。

如果“人”的本性和动物的本性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话,岂不是自掉身价?

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不单单是上述的那个实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说到所谓的“狼孩”、“猿孩”的消息。这些人类的孩子在襁褓中就被野兽掳去,长大后成为一个生活习惯与野兽无异的怪物。后来尽管他们又被人类找回,但已经长大的他们只有婴孩般的思维能力,身上充斥着兽性,虽然一些人很努力的想帮助他们适应“人”的生活,并为此倾注了多年的心力,但收效甚微。最终,许多这样的狼孩、猿孩又回到了他们从小生活的森林里。

那么,这些实例是否就证实了人性本恶呢?不可否认,仍有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不断在我们周围出现。“善”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善”从那里来呢?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那么,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凡人都是好色贪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人类的起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进化学说,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在很早以前,古猿同其他动物一样生活在森林之中。后来,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森林大面积的枯萎了。一些古猿迫于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而不得不来到平原生活。但是,离开了可供他们攀援的树林,古猿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以抵御草原上的猛兽如狮、虎之类的威胁。于是,它们开始了群居的生活。而群居之后,自私的兽性就成为它们之间的最大障碍。这样,善的需求就出现了。

在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也包括现在),任何的个体都是脆弱的,只有团结的群体才能生存。这是一条由大自然充分证明的真理。

有事实为证:有一个西方记者,听说在非洲至今仍有吃人族存在,就想去采访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居然让他给找到了一个这样的部落。但是,当他向部落的长老求证这个事实时,长老明确地告诉他:这个风俗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这个风俗存在的时候,族里的男子常常互相攻击,使得部族的势力日渐衰弱,大量的领地被周围的部落吞并。碍于这残酷的现实,不得不把这个风俗取缔了。

由此可见,“善”的产生,应该归功于自然界里残酷的生存现实,而不是人类的本能。在当今这个物质空前富足的世界上,我们身边的人们只要愿意工作,根本不用为衣食担心。但很不幸的是,即使这样,仍有许多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触犯法律。不论地球的那个角落,这种现象都真实的存在着,并且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荀子看来就是人性中的恶在作怪。也是这个原因,那些人类中的有识之,看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来约束人性中的丑恶表露。所以才出现了“法治社会”。

荀子不仅提出了“性恶说”,还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司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同样的,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伊甸园的苹果而被贬落人间;东方的佛教也有类似的教义,佛因为受到了私心的干扰而降落人间,便成为人;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仙们犯了错误,也要被贬落人间。由上面可以看出,虽然地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人文文化不同,但是在古代人的纯朴的思想里,人始终不是完美的;而他和完美的神佛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的身上有罪恶的存在。

由于时代的限制,荀子“人性恶”的观点,也不正确。其错误与孟子一样,都是把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属性相混淆了。“恶”是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当人的自然属性扩大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时,其行为才称得上恶。简单说就是:人性之自私自利、憎丑爱美,本身并非是恶,放纵人性使之妨害了他人才是恶。荀子所说的人性恶,实际上是指人性如没有受到限制所造成的社会恶果,但他误把人性的自私自利当成了恶。这就等于把洪水泛滥当成了水性本身。水不受控制可能导致水灾,但我们不能认为水性本恶,更不能灭绝水源;没有了水,自然界便没有了生机,而正确的做法可以修堤建筑,把水限制起来。人性不受制约,人也可能犯罪作恶,同理,我们也不能不此认为人性本恶,更不能去灭绝人性;没有了人性,个人会失去生机,人类便失去动力,则社会不会进步,历史不会发展。如果不把人性与恶的关系搞清楚,“人性恶”的观点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会造成两种恶果:一是否定人性,有戒欲、绝欲之嫌。导致如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二是否认自私的正当性。

4.荀子背叛了儒家吗?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后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不但集儒家之大成,而且集百家之大成。但是,关于他的思想究竟归儒,归法,至今尚有争论。仔细拜读其思想论著,我们发现他的思想体系存在三方面的悖论,这些悖论对于下面我们讲他的“人定胜天”有一定的影响,故在此作一定说明。

第一、“性善”与“性恶”的争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始终把道德理性看作是人固有的基础?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忠实信徒,但他却提出了与传统儒家“性善论”完全相背的“性恶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以此为起点,他逻辑的导出“人之生固小人”这一令后世瞠目结舌的结论。这种“小人”的普遍品格是“言无常信,行无常真,唯利所在,无所不倾”的反道德人,并且强调人类天生如此,“禹桀之所同”。总而言之,荀子把传统的儒家道德人性论来了个底朝上的翻转,将“善”彻底逐出人性之外,使人这个万物之灵成了“恶”的化身。这样,荀子的理论就说不通了:一方面如果继续坚持儒家的立场,你就必须给予“善”一个肯定的地位;另一方面既然认定“恶”是人的本性,你就无法在人的内心世界给“善”一个肯定的地位。荀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儒家立场,认识到还必须把“善”呼唤回来。但这么做时,他的理论又说不通了,即怎样让“善”回到被“恶”占据着的“小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当时的人们就质疑说:“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荀子的答复是:“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这就是说,“圣人”是一种特殊的“小人”,他们有一种别于常人的“化性起伪”的功能,是这种功能把“善”重新唤会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在这里,荀子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是性恶的“小人”,“圣人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异功能?他的答复是”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简直是在说“圣人”为“善”的动机是出自私利和私欲,可是出自私私欲而为善的行为究竟属于什么行为呢?我们说这只能是伪善,而为善仍然是恶!既然只有“圣人”有,而绝大多数纭纭众生没有“化性起伪”的特异功能,那么“化性起伪”,改造人性的伟大工作就只有由“圣人”去承担了,而大多数人也就只好被迫接受这种强制性的改造工作了。我们只想问,用“强制性”的手段去强制人们达到“善”,是否会造成目的与手段的相悖反?

第二、“仁义论”与“礼仪论”的并重:“仁”是儒家学派价值体系的核心。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学派认为,“仁”是人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一种道德自律,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外在强迫。但是荀子看到战国末期社会深刻的变化,看到孔、孟所始终坚持的“为仁由己”的自律性道德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根本无法实现对现实的改造,现实显然是在“恶”地推动下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运动着。儒家学说的地位受到影响,荀子决定将原始儒家的“仁义论”改造成“礼义论”,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荀子坚持的是“人性恶”,现实中的人们就无法通过“仁义”之类的道德自觉去制止“争夺相杀”的无政府状态,所以急需一种超越道德、不可抗拒的外在社会力量,强制建立起一种人们彼此认同的社会秩序,基于这一认识,荀子才想到传统思想理伦库中具有外在强制性的“礼”,用它去重新划分人的“尊卑贵贱”建立新秩序。问题在此就出来的,一个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外在强制力量,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它可能是强权政治、法律强迫、经济制约、军事暴力,但却决不是建立在人的良知和自律基础上的道德规范,那么荀子的“礼”就越越了儒家的价值范畴,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礼”与“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应是一致的,可荀子却认为“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使“礼”与“仁”处于对立的两极。走到这一步,摆在荀子面前的是一种两难选择:要么彻底抛弃儒家的立场,将“礼”变成“法”;要么使“礼”回归到“仁”。可是荀子即没有选择前者,又没有选择后者,而是在理论上铤而走险,走了一次折中主义的钢丝绳,他仍然贯彻了儒家传统的“仁义”论,宏扬“仁者爱人”,另一方面则倡导“隆礼”。它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他的价值论中“仁”、“礼”并重的二元论。

第三、人性论和价值论中的悖谬必然要在荀子的政治观点中反映出来,一方面他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勇敢地冲破传统儒家“仁政”、“德治”的旧藩篱;另一方面却又不想与原始儒家那种乌托邦色彩极浓的政治学说决裂,结果荀子思想体系内新旧政治原则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首先是“人治”与“法治”的矛盾。传说儒家主张“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人治”政治论。荀子完全继承了这种“人治”政治论,也宣扬“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把医治“乱世”的希望寄托在“圣王”、“名君”的身上。但残酷的实现又使他深感到“人治”的无能为力,故而又不得不抛开“人治”,求助于以外在强制为基础的“法治”,力主“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的重刑主义。其次,战国纷争如何结束?天下统一之后应该推行哪种政治模式?面对这样的问题,荀子并没有放弃自孔子以来的“尊君爱民”的政治理想。因为以民为主和以“仁政”为基础的开明君主专制主张乃是传统儒学中最有魅力之处。但荀子由于看到从春秋到战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的政治正由天下纷争向大一统过渡,为了促进这一历史进程的实现,他自然而然地在其政治论当中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代表国家意志的君王身上,他强调“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把君主看作是正本清源的唯一的政治力量,从而把原始儒家的“民贵君轻”颠倒为“君贵民轻”。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君权,他又制造了一个“绝对圣王”的政治神话,把“化性起伪”作为圣王独占的专利,让这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万王之王用铁碗去收拾眼前这破碎的旧山河。

荀子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会存在多方面的悖论?其实,这正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客观环境造成的。战国时代,社会内部新与旧、革新与保守等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空前激烈,使人们很难把握时代潮流的走向。荀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把握住时代的脉膊,对儒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一番改造,以便为时代变革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事实证明,他的理性思考并非徒然,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在天下统一的最后时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但作为一个儒者,他不可能像他的学生走得那么远,因为他始终不愿意承认人类这样的悲剧命运,即人类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不得不付出无比沉重的道德代价。所以他只好在理论中的悖论中痛苦地彷徨了。

同类推荐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对中国社会涌现出来的各种与社会活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探讨了社会活力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日常生活五个向度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活力的现实境遇,探讨建构社会活力的目标及路径选择。尤其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境遇,对城市空间及其演进的动力机制—城市活力作了深入探讨。
  • 中国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

    本书是胡适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系统论述,是其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对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论说与评判。此外,作者还对各家学派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考证。从孔子的儒家学派到韩非子的法家学派;从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到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论,胡适先生都做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热门推荐
  • 月色冉冉不及你

    月色冉冉不及你

    浮世焦躁,来人比星辰。舒冉第一次见杨辰岳的时候,是在躁动迷离的酒吧,她拖着浑身酒气的身体撞进他怀里,抬头一眼,就觉得这个人着实好看,自己倒像是个调戏良家妇男的女酒鬼。万万没想到,这人就是自己的新上司,战战兢兢共事,出了一次差回来,就觉得,完了,自己被这个男人吃得死死的了。舒冉是个千杯不倒的女人,酒品好的出奇,杨辰岳这个一杯倒却为她挡酒,结果酒壮人胆(或者说早有预谋),顺带表了个白。这事,就成了。幸得每一份收藏。
  • 我的超级先生

    我的超级先生

    在自己的婚礼上被悔婚!众人嘲讽的眼神让她忍无可忍,打了渣男一巴掌,羞恼之下跑出教堂,却被迎面而来的面包车夺去了生命。怨气太重,一朝重生,程曦简直想双手叉腰,仰天长啸,“渣男渣女,我许老三又回来了!”想亲手虐渣,可是被无钱?无权?无势?“三无”少女灵光一闪,跑到城峰国际的总裁办公室,抱住椅子上坐着的人的胳膊,嘤嘤的哭诉:“老公,我错了。”某总裁:“哪错了?”“有人欺负我应该第一时间找老公。”有了总裁老公的加持,虐起渣渣来,简直像是开了挂,可是,老公太帅,情敌有点多肿么破?
  • 买来的娘子会种田

    买来的娘子会种田

    某一天,赵大山萌哒哒地看着买来的身娇体软的小娘子,“娘子,我肚子疼。”某娘子心软之下,答应他上了坑……继而摸了手,最后脱了帽子,再迷糊中被男人……李红梅觉得,自己很上当很受伤。于是,夫妻俩人签订一纸美好协议。协议的要求就是:一切都听从妻子的话,顺从妻子的意思,争取努力做妻子所说的“国民好老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这是法兰西院士亨利·柏格林的成名作,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为哲学家的柏格森,其思想与著作对20世纪影响深远,他对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批判性改造影响了当时普通人的包括宗教观、生命观在内的价值观,预示了后起的心灵哲学的发展趋势。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一直是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而这本《生命的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生命的意义》从生命的理解方式、生命的进化形式、思维和生理的模式等方面,探讨了生命的哲学意义和存在价值。通过阅读《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能够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还将发现生命和直觉主义是所有最富成效的哲学的源头。
  • 火影之画卷世界

    火影之画卷世界

    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宅女,被一个神给劈死了,然后带着福利和任务穿越火影。不过这火影有些奇怪,漩涡鸣人变波风鸣人和日向雏田谈起了恋爱,反观本主角,却变成了九尾人柱力,坑爹呀。不过主角不会羡慕他们有任何东西,尸骨脉,共杀灰骨,很厉害吗?画出来就行了。轮回眼,转生眼,很牛逼吗?照样可以画出来。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宅女跑到火影世界到处画别的世界的各种神器,然后到处装逼的过程。
  • 可可·香奈儿:我靠什么征服世界

    可可·香奈儿:我靠什么征服世界

    从籍籍无名的缝纫女工到名闻天下的的时尚界女王,从坎坷的童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颠沛流离到孤独终老,可可·香奈儿用坚强和独立成就了自己。本书为你揭开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的传奇一生,将她的独立、自信以及与众不同的时尚和生活态度立体呈现。你会看到:一个不甘出身贫贱的女孩,是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 妃来横祸君接否

    妃来横祸君接否

    久旱逢甘霖,天命之女降生,陛下赐名夏雨儿,十几年飞扬跋扈盛气凌人,奸淫掳掠额...倒是没干过,就是没少欺负老实人。艰苦奋斗好几年终于迎来了毕业典礼,结果被一块挨千刀的泡泡糖噎死了,噎死了,她tm居然是被噎死的。再次睁开眼,她成了天命之女,还要嫁给什么怀安王,拜托,你们古代人都这么开放吗,结婚都不需要磨合期的吗,这样我很尴尬的唉。不成想婚没结成烂摊子倒是接了一大堆。必有片段:"我这辈子只喜欢你一次!""要想喜欢一个人很简单,但是要想忘掉一个人却很难,所以...""所以如果你真的背叛我了,或者是我当真看走眼了,那么我就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你,并且我会躲到一个你永远找不到的地方每天诅咒你吃饭被米噎死,喝水被水呛死,出门被槛绊死,走路被马踩死!"宅斗一点点,谁说庶出的妹妹都是白莲花的,老娘第一个打他脸,看看我们家的小可爱这才是妹妹的正确打开方式。夏雨儿:"唉越寒轩你干嘛瞪着我妹妹,吓坏了怎么办。"越寒轩:"王妃这样疼爱妹妹,本王可是要吃醋的。"夏雨儿:"是吗,那您别客气,多吃点哈。"——毒舌腹黑怀安王vs霸气狡猾大小姐让我们看看是谁的嘴更贱一些。
  • 藏地兵书

    藏地兵书

    这是一部比小说更精彩的反映解放军将士在西藏战斗生活的情感大散文。作家王宗仁以最贴近青藏线士兵的心,真情写了一辈子西藏,再现了当代军人热血报国的情怀。
  • 萌宝乖乖,妈咪求宠爱

    萌宝乖乖,妈咪求宠爱

    丈夫出轨,最狼狈时,她误撞进陌生男人的房里。误惹上的男人,是榕城传奇,财权滔天,样貌倾城。还是与她有特殊渊源的男人……——她被安排相亲。两只小包子哭着给她打电话:“爸比打我们,救命!”她满头大汗赶过去,男人在给演得不错的两只小包子奖赏大鸡腿……她气愤:“慕战谦,我相亲都被你毁了!”男人将她抵在墙上,嗓音低沉:“你要再嫁,何必舍近求远?我这个孩子爸,不应该是第一人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竹马他说喜欢我

    竹马他说喜欢我

    传说中的青梅竹马,应该是竹马把青梅宠到无下限的。但到叶彩和凌寒身上就不一样了。要是别人敢欺负凌寒,叶彩是第一个炸毛的,因为她觉得凌寒只能她来欺负。和凌寒一起出去玩,叶彩是这样介绍他的:“这是我家小奶狗,学习好,长得帅,根正苗红,乖巧懂事,就是有点过于粘人。”有多粘人呢?“粘一辈子的那种。”[甜宠,粘人小奶狗竹马×俏皮小妖精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