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9700000031

第31章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1)

——《论语》与人的美德

古希腊奴隶主把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这四主德作为主要美德。中世纪基督教提倡信仰、希望和仁爱三种基本美德。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种美德。对于一个人来说,美德是赢得一切事物的首要品质。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论语》给我们提供了美德典范。

1.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朋友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我们的做人观,做事首先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我们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只有有品行端正的员工,才可能有长盛不衰的企业。

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作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论语·泰伯》)

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似乎依然坚持的是这个原则。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也是人所共知而毋庸赘言的了。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确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实质上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想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的道理所在。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确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和禽兽也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应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德,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回答了要让学生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但是,由于孟子的“性善论”含有唯心主义先验论色彩,其八德并未被后人完全认同。在后世儒家中还有不少学者推崇管仲的“四维”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

这些学者认为可用“礼、义、廉、耻”作为完善人格的标准,即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汉代的贾谊和清代的顾炎武等大学问家均对四维说十分赞赏。

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所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也曾主张以“中华民族固有之德性礼、义、廉、耻为基准”,认为这是“古今立国之常经”。但是由于管仲的四维只讲“礼、义、廉、耻”不提“孝、悌、忠、信”,所以并不能涵盖完美人格的全部内涵,所以有较大的片面性。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指“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时,德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因为我们的话题本来就是在千里马的问题上展开的。

所谓“品不良则心不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产品品质、服务品质、工作品质必须优良,客户才会为我们的产品、服务买单,老板才会为我们的工作买单。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乍一看来,孔子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

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予吟》)

这便是圣人所说的孝子心情吧。

什么是孝,子游也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老师。

与回答孟懿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再是含含糊糊地说隐语,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了。

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

当今社会,经济发达,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另一方面,宠猫宠狗之风盛行,视猫狗儿重于先人老子的也大有人在。

如此看来,圣人之论还正有现实意义哩。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客。”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菜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子了吗?”(《论语·为政》)所以,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3.父母在,不远游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可富国兴邦的世界大串联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论。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机可当天打来回,全球通手机游漫全球,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急病或紧迫有事,难以召回,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有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音讯常通,几天一封信,一旦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释念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为了把我们养大成人,供我们上学深造等等,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千方百计地保证我们的用度开支。年幼的我们曾多少次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我们长大,等我们学有所成,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斗转星移,当年的苦孩子已然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了,他要结婚,要买房,要买车,要买电器,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子,要给孩子攒学费……生活陷入新的一轮循环中。而且好像虽然自己已经努力了,可还是同人家有不小的距离。

在这样那样的忙碌中,他忽视了远在老家或退休住在城市另一个角落的双亲,他没注意到他们的白发皱纹,没注意到他们日益衰老的身躯,没注意到他们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也许,他还在想:等我再有些钱,有些闲钱,就请他们上大饭店好好吃一顿,让他们出去旅游,给他们买个大电视……

在你去攒这些“闲钱”的过程中,忽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些“闲钱”已无法再花费出去了,你的父母已经不需要了。他们或者已不能再去吃海鲜,也许已不能再去旅游,也许已不能再坐起来看电视……也许他们已走了,永远地离你而去。

有一种痛,永远无法弥补;有一种伤口,永远无法愈合。

季羡林老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赋得永久的悔》,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内心的深处,仍深深地感受着那永难弥补的苦痛: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其实,也许为人父母者根本就没期望从子女这里收获多少回报,他们只是凭本分、良心为我们做了一切,只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活得比自己强而已。

但为人子女者,如何去获取良心上的安宁呢?也许我们终生都难以赚取足够让我们快意恩仇的金钱,但这并不是回报父母的惟一方式。也许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也许我们可以量力而行,花少许的钱让他们做一次短途旅游,也许……

钱没有挣够的时候,但人的生命却有尽头。那些在外发展的游子,要时刻记着“游必有方”的教诲啊!

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

曾子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论语·泰伯》)朱熹解释说:“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论语集注》)也就是说,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人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出善良的话来。

后世常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指一个人临死时说的话往往是善良的。

历史名人和当代伟人,在他们生命最后一息留下的片言只语中,无不体现了这一“善”字:末代皇帝溥仪在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中急切地说道:“救救我!我还要给国家做事呀!”表明了这位获得新生的最后一位封建帝王对新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临终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这里已经没事了,你们去忙别的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正执著于他的研究工作时,一群罗马士兵突然闯进门来要杀死他,当此危急时刻,他大声疾呼:“不要动我的圆!”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临终时说:“恐怕我的句子在语法上有毛病。”当代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临终前还在改写统一场论的科学论著,对陪伴他的亲人说了句“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去好好睡吧”,便溘然长逝。这些遗言,无不体现了孜孜以求造福于人类那样一种“春蚕到死丝方断,留赠他人御风寒”的崇高精神!

另一些临终人语则隽永含蓄,体现了人生态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被宣告死刑喝下致命的毒药之前,向好友克利顿说:“我还欠阿克勒比奥斯一只鸡,请别忘了还他。”德国作家席勒临终告诉病床边的人说:“许多事情都变得平淡而明白了,在我理解之中。”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临终顿悟人生烦恼,他对随侍身旁的妹夫说:“唉,烦死了!”

同类推荐
  • 白沙心学

    白沙心学

    白沙心学是明代著名哲学家陈白沙创立的新的心学哲学形态。白沙心学以“自得之学”为核心价值,以心与理的关系为基本内容,强调心自得于道,自得于理,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外合一、心理合一的新哲学思想体系。它是明代哲学发展链条中新的心学思想路线。白沙心学“内外合一”的新“心本论”哲学思想体系超越了程朱理学“是外非内”的“理本论”思想体系与陆王心学“是内非外”的“心本论”哲学思想体系,它是对程朱理学“是外非内”的“理本论”与陆王心学“是内非外”的“心本论”的综合与创新,从根本上体现了白沙心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特色,奠定了白沙心学在明代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 人论:迷误与救赎

    人论:迷误与救赎

    本书在指出人的的常、迷、悟这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生命形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个体生命由迷返常并进而转迷入悟的觉醒、行动的路径、契机和方法,尤其对生命之悟这一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具体样态及其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体现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观照、透析。本书稿的风格特点是力图吸纳、涵容不同时空先哲的智慧、哲思、诗意,打通不同学科、领域的间隔,将其相渗互融,勾连交织,但又不是进行简单地混搭、杂拼和碎片组合,而是创造一个生气灌注的、让生命、灵魂浴火重生的有机整体。尽力摆脱学院式的机械呆板的理论构架、枯燥乏味的学术规范和千人一面的新八股式的文风的窠臼,植根于民间、现实的大地沃土,发源于现代人生、时代潮流的源头活水,将哲思的睿智和诗意的灵动结合起来,究风俗与制度,察人性与人心,启生命之感悟,发个人之感慨,成一家之言说。
  • 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

    和青年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系列讲座》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外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分别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围绕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有从宏观角度的阐述,又有从微观角度的分析。本书由13篇演讲稿构成,每篇讲演稿都各具特色。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周易

    周易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别予以详细解读,每卦独立自成一体,各节皆有原文、译文、启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热门推荐
  • 将门有女:嫡女将军要逆天

    将门有女:嫡女将军要逆天

    公孙玉猛地抬头看去,满脸的不可置信。“贺…贺哥哥?!”众人也是一愣,这咋的了呢?咋的了呢!这是情人千里来相会还是异地认亲现场呢!哎呀,可惜了没带上几斤瓜子儿和小马扎,不然他们就更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妙了。顾原生和何裘双双朝来人方向看去,一袭白衣,墨发高束,五官长得不像公孙玉一般精致好困,可也十分清秀,但让人最忽略不了的是他一身能将人冰冻三尺的气场,最能体现其气场之强大的便是……
  • 医圣当道

    医圣当道

    “武神重生,劫富济贫,妙手回春,姐,我开玩笑的,别……不能仗着我长得帅就乱摸啊,姐!”
  • 海边理发店

    海边理发店

    《海边理发店》是作家荻原浩获直木奖的短篇小说集,一家原本顾客如织的理发店,不知为何从市中心搬来了这僻静的海边,只有店主一个人在打理。人们怀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到来。店主一边理发,一边为你讲述顾客们留下的故事。在结婚前打算鼓起勇气见见父亲的儿子、代替已逝的女儿出席成人礼的父母……六段亦真亦幻的故事,抚平留在时光中的爱与悔恨。来这家店讲述你的秘密吧,即使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晦暗的人生。
  • 品读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品读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现代新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一位国学大师。通过他,人们可以了解融西洋哲学、佛学与儒学为一体的学术,能找到成就自我与打造成功人生的大智慧,他就是梁漱溟。梁先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风雨近百年,其入如历史,其言如溪潺。做人、处世、为学、修身等各个方面的心得,无不体现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历程中。他的思想已化为智慧的光芒,指导我们与幸福接近,与成功携手。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梁先生人生智慧的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人们会豁然开朗,看到无尽的希望,进而走向成功。
  • 虚拟男友是戏精

    虚拟男友是戏精

    男友在外早有新欢,还骗得她人财两空,唐朝因为接受不了男友的背叛,精神恍惚,走在马路上时被车撞进了医院。她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一个古里古怪的女人出现在她面前。“你甘心就这样死去?”女人问。“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濒死的唐朝无力揪着惨白床单,满头是血。她恨得要咬碎自己的牙齿。可是再不甘心又有什么用,她身上的血止都止不住,再过几分钟,医生将会宣布抢救无效,心电图上维系着她生命的那条线将会归于沉寂,到那时,她就死了。苍天不古,地狱空荡荡,恶魔却盘踞人间,她恨啊!好恨啊!“记住这股恨。”女人点了点她的心口,然后将一只火红的蝴蝶放进她心里。记住这股恨的力量,然后,尽情的用它去复仇吧!
  • 搜神秘览

    搜神秘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计谋故事

    计谋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小甜茶

    小甜茶

    又名《情窦初开爱上你》:出身寒微、长相普通的灰姑娘,如何俘获帅气多金的校草男神?这是一个以智能机器人研发为背景,甜宠可爱的双学霸校园爱情。我的青春,以你为名。【小剧场】黄春妮不好意思:“我哪有那么小气呀?”“哦?”校草揶揄道,“上午是谁的眼珠子瞪得都快成飞镖了?如果不是人多的话,只怕我这手臂上要留下好几道血印子了。”“你是说美女记者李姗姗?”她假装不懂地反咬一口,“好哇,都发展到给你挠痒痒了,还说对我赤胆忠心?”说完,她低头毫不犹豫地在他手臂上咬了一口。“哎哟——”他没想到这家伙还真咬,轻轻推开她脑袋,笑骂道,“你小狗呀。”校草结实的手臂上,有了一排浅浅的齿痕。
  • 蛇王的毒家收藏:腹黑农女

    蛇王的毒家收藏:腹黑农女

    一穿越却没想到妹妹来争未婚夫,爹竟然命令她解除婚约,还骂她废物傻子,她招谁惹谁了?别以为我好欺负,带着蛇戒穿越,里面住了条金光灿灿的蛇王,为她打抱不平,守护她。这条蛇王还挺能的,不光保护她,还折腾出三个蛇宝宝出来,各个天赋逆天,实力非凡,还天天惹事,让她这个做妈的怎么办才好?这是一个有趣的农女、蛇王和蛇宝宝的故事。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金圣叹的狂,陆游的苦,李贽的狷,辜鸿铭的怪,佛系王维的艰难……我们读的是历史,解的其实是人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但我们可以回望历史,去探寻消逝已久的人性和奥秘。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镜子。硬气文人、戏精政客、失意将军、求生商人、谜案新解。在本书中,我们会见到那些留名千古的人物,但读到的不再是猎奇,不再是抽离了人性的空洞规律,而是深伏于文字之下的,那呼之欲出的内在驱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