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8100000009

第9章 学科代表人物(1)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我们看到了生态伦理观念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典型人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展示其人生的经历和对生态伦理的实践过程。

一、彼得·辛格

彼得·辛格,1946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他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哲学,又在牛津大学追随海尔研究哲学。辛格是著名伦理学家,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1977~1999年,他在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担任教授,后又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生命伦理学教授一职。

1973年4月5日,彼得·辛格在《纽约书评》上撰文,首次提出“动物解放”一词。辛格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写成的《动物解放》一书,于1975年出版,“动物解放”一词由此深入人心,并成为30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动物权利运动最为响亮的口号。《动物解放》一书从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达26次。

几十年来,辛格一直与旨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贫穷、保护环境、改善动物生存环境和争取自愿安乐死合法化的组织合作。当他还在墨尔本上学时就参加了反对越战的抗议活动,这一经历促使了他写成第一本书《民主和不服从》。

在牛津大学读书时,辛格就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并成为动物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积极参加政治生活,是澳大利亚参议院绿党的一名候选人。辛格的道德哲学直接和他献身于一种伦理生活相联系。《动物解放》这本书是他对动物解放运动的重要哲学贡献,被认为是“动物解放运动的圣经”。《实践伦理学》一书也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选入世界一百本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辛格也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在世的哲学家”。

辛格认为人们应该不仅仅为此刻活着,也不仅仅根据个人喜好活着,而是去过一种具有更广意义的生活,它要求献身于所有有感受能力的生命的福祉和环境保护之中。在《我们要如何去活?》一书的前言,辛格对他是怎样开始伦理学研究这样解释道:

当我还是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时,我就对这本书的主题产生了兴趣。我的硕士论文的主题就是“为什么我应该是道德的?”。其后我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里花了25年的时间研究和教授伦理学和社会哲学。在那个时期的早些时候,我参加了反对越战的活动,它构成了我的第一本书《民主和不服从》的背景,它是关于不服从不义法律的伦理问题的探讨。我的第二本书《动物解放》则是讨论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在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这本书在促进动物解放成为世界范围的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辛格的伦理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他的论著《道德专家》是实践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勾勒出了伦理学发展的新时期。辛格的伦理学是建立在普遍道德原则基础之上的。这些原则被泛泛地阐述为功利主义原则。他更关注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或遵守规则。

当辛格提出他的实践伦理学时,他是在向伦理学的整个传统挑战,而不仅仅是否定当时的伦理学正统。辛格对实践伦理学的强调和他对伦理生活的理解在关注焦点和途径上都与古典的道德理论明显地区别开来,立足于一种排除形而上学体系和哲学的先验思路的全新根基,辛格指出2500年来的哲学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能被普遍接受的伦理哲学。

辛格的观点并不是出自他对现实的迫切需要的回应。在寻找对现代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时,他诉诸从柏拉图、阿奎那、边沁和西季威克直到海尔悠久的道德哲学传统。比如,他的第一本书《民主和不服从》中,在考虑触犯法律是不是正当的问题时,辛格参考了苏格拉底在《克里托篇》所论及的守法的种种理由。在讨论何种程度上我们有道德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他引用阿奎那的话说:“所有富裕的人出于自然的权利都应把剩余的一切东西送给生活困难的穷人。”他保留和重铸了金规则的基本洞见,重新肯定了价值普遍性的重要性,并强调在我们所有的伦理探察中理性的不可或缺性。辛格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

辛格对哲学的研究并不是局限于思想的某一派,而是广泛地把自然和社会科学、文学和哲学的整个传统融合了起来。辛格研究伦理学方法的一个长处是,他把诸多立场的道德洞见整合起来,而又没有落入漫无边际的说教。从印度和中国到伊斯兰的道德哲学传统,存在一个伦理价值的共同核心,这个共同的核心也是建立在辛格的实践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的实践伦理学中有一种内在一致性和一种充分发展的前后一致的道德立场。辛格对道德哲学的贡献在于他把宗教洞见、道德哲学和进化论强有力地综合在一起,并在哲学上达到了一种稳健的实践伦理学。辛格深深的道德责任感和他清晰、迷人的风格足以说明他何以在学院哲学和普罗大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辛格哲学的特色不仅在于他坚持不懈地把伦理推理、减少痛苦和灾难的价值付诸实践,还在于他对扩展伦理思考的能力。辛格对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博弈论所积累的伦理相关性证据的评价丰富和阐明了在何种程度上伦理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被事实赋予活力。

二、汤姆·里根

汤姆·里根,1938年11月28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是美国专门研究动物权利理论的哲学家。里根1960年毕业于特尔学院,196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66年于弗吉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他从1967年起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哲学,直到2001年退休。

里根虽然是动物权利的首倡者,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里根在自己的一本书中叙述了自己念书时在屠宰场里打工,肢解动物尸体而毫不犹豫;如何为了爱妻南希的生日而买了一顶皮草帽子,心里还在慨叹自己无力购买一件皮草大衣;如何天天吃肉、常常逛动物园、看马戏团表演,等等。然而,他又是如何走上倡导动物权利的道路的呢?

里根和他的妻子南希参与了反对越战的活动,而里根作为一个哲学家试图为反战运动找到一个牢固的理论基础。他在此过程中读到了甘地的自传,甘地的非暴力世界观让年轻的他深为不安。他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自己将无法不接受的观点,那就是如果对人类的暴力是错误的,那么对其他动物的暴力显然也是错误的。然而如果他无法否定这个想法的话,他就不得不大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这让他在理性和习惯之间苦苦地挣扎。

与此同时,他和南希的爱犬格莱寇去世了。因为格莱寇比他们夫妇的孩子还要更早加入这个家庭,它从来就被当作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看待。在极度的伤痛之中,他深深体会到如果换了另一只狗或者猫,他一样会深切地爱它,而那些被人们养做宠物的猫狗与被养做食物的猪羊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如果你认识了一只牛或一只猪或一只鸡,你同样可以和它建立深厚的友谊,你也会同样地爱它们,关心它们。就是这样,甘地和格莱寇一起成功地劝说了他成为一个素食者。一旦翻越了这个山峰,余下的就是一路易走的下坡了。里根通过撰写《为动物权利辩护》一书,在康德的道义论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动物权利论,从而开辟了动物哲学的一片新天地。

《为动物权利辩护》一书被认为是显著影响了现代动物解放运动的少数研究成果之一。在《为动物权利辩护》中,里根认为非人类动物是道德权利之拥有者。他的哲学观主要属于伊曼努尔·康德的传统,但他抛弃了康德的尊重纯粹是因为理性存在者的想法。里根指出,我们通常把具有内在价值从而受到尊重的权利,赋予包括婴儿和严重智力障碍人士在内的非理性人类。他主张非人类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他所说的“一个生命的主体”,如果我们想把价值赋予所有人类,而不考虑他们是否具有理性行为者的能力,那么相一致的,我们也必须类似地将权利赋予非人类。

里根主要是通过撰写书籍、演讲和辩论来宣传自己的动物权利观点。里根和他的妻子南希共同成立了一个“文化和动物基金会”。通过“文化与动物基金会”,他们资助了数百位在历史学、人类学、法律、艺术等文化领域为动物工作的人士。另外,里根也是一位制片人,他拍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影片以触动大众。

他也是一位将反对虐待动物的理论付诸实践的人。1984年,当宾州大学医学院汤姆斯·金纳瑞利博士的头部伤害试验室里残害动物的真相曝光,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抗议。1985年7月15日有一百多人在为金纳瑞利提供经费的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办公室中静坐抗议。里根教授当时也参与了那次的静坐抗议。静坐抗议最终致使政府部门决定结束这个实验。

2004年,里根出版了《打开牢笼:面对动物权利的挑战》,这本书受到欧美动物保护人士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是动物权利运动的最佳入门读物之一。书中没有用太多深刻的哲学推理,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向一般民众解释了动物权利的基本概念以及动物权利运动。

在这本动物权利入门读物中,根据人们的动物良知的觉醒过程,里根把动物权利人士们分为“达文西人”、“大马士革人”和“得过且过人”。所谓“达文西人”指那些生来就对动物有着深厚感情,而且从没有把动物想成工具的人(据说达文西就是这样的人);所谓“大马士革人”是指那些由于某个特殊机缘而在刹那之间“睁开了慧眼”的人,这个名字来源于圣经故事: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了耶稣,由此而一举悟道成了耶稣的信徒;第三类,也是数量最多的,则是摇摇摆摆、磨磨蹭蹭,一点一点地慢慢理解了动物权利的概念的“得过且过人”。

里根教授称自己就是第三类人中的一员。而他这本平实易读的书就是写给这第三类人看的。里根教授以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对动物保护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大部分动物保护人士并非天生怪胎。他们就是你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一般人,有着各式各样的生活背景、政治倾向、宗教信仰;他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有着各种颜色的皮肤。他们只是比你先行一步,看到了山另一边的开阔景致而已。里根教授进一步为一般大众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对动物保护人士怀有偏见。其中的原因有来自利用动物的那些企业的蓄意中伤,来自媒体的有欠公允的报道,也有来自动物权利运动本身的一些错误。

里根认为,动物保护是一次“长征”,需要很多人奉献一生的精力。

三、阿尔伯特·史怀哲

史怀哲,1875年出生在德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西泽堡的一个牧师家庭。史怀哲自幼就是一个在道德上十分敏感的人。读小学时,村里的年轻人嘲弄犹太人,他也跟在后面。但是当犹太人毛瑟对此保持沉默,有时也朝着他们尴尬而友好地微笑时,“这种微笑征服了我,我第一次从毛瑟那里学到,什么是在受到迫害时保持沉默。”此外,作为牧师的孩子,家境相对宽裕。一次史怀哲和村子里一名高大强壮的顽童打架,最终竟然将对方制伏在地。顽童不服,愤怒地对史怀哲说:“我输给你是没有办法,如果我也像你每周可以吃到两次有肉的汤,我才不会输给你!”回家的路上,他忽然意识到原以为村子里的少年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其实在骨子里却对他另眼相待。从此,他不喝肉汤、去教堂不穿漂亮的大衣、不买时髦的水兵帽,等等。总之,史怀哲不愿意自己与村子里的其他男孩显得两样,为此让父母很难理解,他也吃了不少苦头。

成长到青少年时代,史怀哲的爱心首先表现在“为在世界上所看到的痛苦而难过”上。各种动物遭受到折磨使他难受;人们不为动物祈祷,使他迷惑不解;为了阻止同学用弹弓伤害小鸟,宁可被同学嘲笑;为打了狗而内疚;为骑累了马而不安;甚至有了阻挡别人钓鱼的勇气……等等。他正是在这种震撼心灵并经常感到惭愧的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在不可避免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给其他生命带来死亡和痛苦。

史怀哲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父亲只是小乡村的牧师,收入有限。因为家里无力支付读普通中学的住宿和生活费,史怀哲选择了入读职业中学。他在小学时成绩只是中等,但村镇里的人大多贫穷,能供子女上职业中学的家庭也不多,看到很多学习出类拔萃的少年早早地离开校园,他感到深切的同情。在职中读了一年后,得到叔公的资助,他才有幸转入普通中学。

史怀哲进入大学后,决定一口气念神学、哲学和音乐的课程。不论多么艰难的问题,都全力以赴、日以继夜,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加上家境不好,不得不极端俭省,常常靠一杯白开水与一片面包来打发一餐。有几次在音乐老师那里练琴时,体力不支,心神恍惚,几乎晕倒。为此老师大为不满,甚至劝他放弃神学和哲学,专攻音乐。史怀哲从小在音乐方面极有天赋,当时的管风琴巨擘魏多把他当作自己的衣钵传人。当时的德国大学,不像今日许多大学一样经常地进行考试,学生没有繁琐的课业,能够专心地埋头于自己的研究,这对史怀哲是极值得庆幸的。到25岁,史怀哲已经成为了一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时又是神学博士、哲学博士。

同类推荐
  • 人类的朋友:生物科学知识3(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人类的朋友:生物科学知识3(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 绿色西藏

    绿色西藏

    这是一部关于西藏生态环境的纪实性作品。绿色是当代社会中流行甚广的文化名词,有“安全”“纯净”“和谐”等主要含义;绿色西藏概括了目前西藏环境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当代西藏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状态。作者在简述当代人生存环境质量状况和我国近年来消费形势基础上,梳理了西藏实施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指出了西藏环境的安全现状,讲述了环保中涌现出的凡人故事。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客观环境、科技成果的关系一再被讨论,穿插着现代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清洁生产、垃圾处理技术等知识。
  • 引力波

    引力波

    本书以通俗晓畅的语言系统介绍了人类对黑洞和可感知黑洞存在的工具“引力波”在整个20世纪的探测过程。从最初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预言,到科学家们将理论从头脑中带到实验室里进行实践,期间的艰辛和不易超乎想象。这是一段发现宇宙源头、本质和洞悉其未来的历史,是人类听取宇宙声音、不断挑战技术和自身想象力的历史。雷纳·韦斯、约瑟夫·韦伯、基普·索恩等科学家的学术精神令人肃然起敬,LIGO探测天文台代表的天文物理技术革新令人印象深刻,总之,这是一本了解黑洞和相对论发展实践科学史的普及性读物。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讲述了篆刻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 小学生最想知道的100个怎么办

    小学生最想知道的100个怎么办

    打破沙锅问到底,聪明小朋友除了要多问“为什么”,也别忘了找着问题的对应良方“怎么办”。本书分为学习篇、生活篇、心理篇、常识篇四个方面,集结了小学生们最想知道的100个怎么办,让他们轻松变身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好少年!
热门推荐
  • 王牌乖妃

    王牌乖妃

    前世,他用生命换她重生。今生,就让她还他一世柔情。而那些像毒蛇狠毒般置她与地狱的人,她会狠狠把他们踩在脚底下,在他们张开毒牙咬向她时,毫不留情的扼断他们的喉咙。一世重来,她小心翼翼,如惊梦初醒,走的步步惊心,唯有他,是她唯一的心软。幡然悔悟的她说,“聂从寒,浣儿此生宁负天下不负你。”
  • 葬天神皇

    葬天神皇

    任天葬因其天资过高被人暗害,在心灰意冷之时获得武道狂人疯魔子毕生心血传承,得之改造后的功法“九幽焚天功”后重拾自信一人一枪斩仇敌战天地,葬天之人轮回之枪游走三千界笑看天下!
  • 朕的宠妃又作妖了

    朕的宠妃又作妖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宠妃的作死之路。作为宠妃,不作天作地哪里复合外界给自己的飞扬跋扈的标签嘛~
  • 激进意志的样式(2018年版)

    激进意志的样式(2018年版)

    《激进意志的样式》是苏珊·桑塔格生平第二本重要的文论集,是对于《反对阐释》所研究的主题的一种延伸,内容涉及电影、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她关于色情文学作品的分析。本书秉承了桑塔格一贯的风格,视角犀利敏锐、见解别具一格。
  • 别与记忆纠缠

    别与记忆纠缠

    在芦苇湖的东边有几幢高层,李书香和父亲李书库以及继母住在十三层。当初这几幢高层修盖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买。因为芦苇湖在这座城市名声不好,每到了秋季,芦苇湖四周的芦苇发白,像是一个个死人的脑袋。所以李书库买的时候一平方米才四千多块钱,买了一百二十多平方米,也就是三室一厅,总共花了六十多万。李书库当时还是主管文化教育卫生的副市长,他买房子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买。市长犯愁了,他对市长说,我买,我不怕死人脑袋,因为早晚我也就是死人脑袋。李书库买了,竟然成为一条重要新闻,不少人开始跟着买。有人说,市长都买了,老百姓怕什么。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道如川

    道如川

    花开花落,流年去否?雨声滴答,世间安否?流年似水,双鬓染雪,人间未安,离人难归。悠悠江湖,茫茫江山,巍巍朝野,愿持剑走一遭。长剑、少年、佳人、烽火……不过一场雪,一阵风,事事当如川长逝,唯有一酒、一名、一传说而已。我洛烛伊所求,只是倚楼观雨落,烛火对伊人。
  • 文以铸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文以铸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 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中国蜜橘之乡”黄岩,一个5000年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熔铸成的令人瞩目的名字。她地处浙江省黄金海岸线中部,与天台山、雁荡山两个国家级旅游胜地毗邻。黄岩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上元二年,始置永宁县,天授元年改为黄岩至今。黄岩建制几经更迭,1989年撤县设市,1994年撤市设区,现为台州市主城区之一,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约58万。黄岩文风鼎盛,自古有“小邹鲁”之美誉。今日的黄岩科教发达,人才辈出,曾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区”。
  • 暗影录

    暗影录

    暗影纪元,新的人类,是重生到过去改变,还是展望未来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