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9500000015

第15章 龙翔九天:飞向太空的中国人(2)

截至2002年底,张福林待在太空中的时间已经超过1600小时,其中包括3次共约19小时31分钟的太空行走,是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华裔航天员。1986年自由女神百年纪念时,他还和电脑大王王安、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一起,同获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自由奖章”。1989年,他又荣获美国宇航学会飞行贡献奖。

年龄越大越优秀

从美国航空航天局退役后,张福林把时间主要用来完善他早在20年前设想的热核聚变火箭发动机。在休斯敦的约翰逊太空中心,他带领一个科研小组研究利用氢气来产生足以驱动火箭升空的巨大热量。这种火箭的推进力十分惊人,相形之下,使用常规火箭发动机的太空飞船就像老牛拉破车。

张福林希望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他的发动机,将国际空间站重新推进入轨。因为空间站位于近地轨道,会因地球引力作用而逐渐下降,必须人为地将它升高,使它重新复位。如果这种火箭的表现令人满意,将被用来执行飞向火星的太空使命。

可以说,一如既往的激情、坚持不懈的斗志贯穿着张福林的航天生涯。在他的有生之年,人类很可能将会实现奔向火星的载人飞行,他希望届时自己能被选中执行这项历史使命。按照他的说法,医生越老越值钱,航天员也同样如此,“年龄越大越优秀”。

杨利伟:浩瀚太空的首位中国来客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阵地动山摇的轰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把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般的橘红色烈焰定格在了秋日的大漠天空。此刻,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能像海鸥那样飞行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小时候,杨利伟的好奇心特别强,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为了“火车长还是汽车长”的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干脆饭也不吃,直奔火车站去求证答案。

杨利伟的淘气也是出了名的,小时候的他没少给父母惹麻烦,比如他曾经为了试试叔叔做的竹片刀是否锋利,竟然把姑姑家种的一片葵麻都给削平了。小时候的杨利伟动手能力就很强,他制作的玩具在小伙伴中很受欢迎,比如他曾经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给弟弟做了一个玩具小车,小车不仅有半米多高,而且还像模像样的有木质的车轮和刹车,小朋友们都十分羡慕他的弟弟。

杨利伟与其父母和其他小男孩一样,杨利伟小时候也十分喜欢“探险”,有一年寒假,为了弄清距家四五十里山坡上的一座小山包里到底有什么,他和几个小伙伴瞒着家人一大早就出发了,等他们搞清楚那座小山包是一座烽火台想要返回时,天色已晚,更糟糕的是,他们还迷了路。在返回的途中,一个小伙伴还不慎掉进了结满冰的河沟,等他们费力把小伙伴拖上岸,饿着肚子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回到家时,已经大半夜了。

淘气归淘气,在学业方面,杨利伟却从没让父母操过心。从小学到高中,杨利伟一直都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83年,空军到杨利伟的家乡招收飞行员,杨利伟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当时县里一共有1500多名同学报名,初选后剩下100多人,二选后又淘汰了60人,三选剩下20人,最后只选出了5个人,其中就有杨利伟。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高兴坏了,因为儿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空中历险记

进入航校,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杨利伟终于成了一名优秀的强击机飞行员。从此,他尽情地在蓝天翱翔。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不过在他的飞行员生涯中,也有过几次险象环生的历险经历。

一次,杨利伟在新疆参加强击机超低空飞行训练,当飞机飞越吐鲁番艾丁湖上空时,他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机身开始颤抖,仪表盘显示发动机温度急剧升高,并且转速迅速下降。凭借经验,他知道自己碰到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瞬间开始侧滑着往下掉,而且在这危急时刻,飞机与地面的无线电信号也被绵延的天山隔断了,只能通过其他飞机传递信息。此时,飞机开始剧烈颠簸,玻璃窗发出“嘎嘎”的碰撞声,机舱内甚至还窜出一阵浓烟,干扰了他的视线。难道要弃机跳伞?倔强的杨利伟不想放弃,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安全开回去!

他努力控制住操纵杆,慢慢收油门,让这架只剩一台发动机的大家伙缓慢爬升,因为横亘在他面前的是巍峨的天山山脉,飞机必须升高到1500米才能飞越高山,才有可能回到基地。就这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飞机擦着山脊呼啸而过,最终安全回到跑道。

当杨利伟从飞机上下来时,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湿了,战友们纷纷跑上来和他拥抱,又是钦佩,又是感动,部队首长当场宣布给他记三等功。

经历了这次严峻的考验后,杨利伟告诫自己:遇事千万不能慌张,沉着冷静是一个飞行员必备的心理素质。而这也是成为一名航天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经受航天员“魔鬼训练”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他万万没有想到,儿时的飞天梦,会飞得那样遥远,竟然要飞向遥远的太空。

由于太过兴奋,杨利伟提前了3天到医院报到,医院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护士开玩笑对他说:“你也太积极了吧?”他则笑着回应:“当航天员能不积极吗?”

是啊,能够入选航天员队伍的确不易。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坐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魔鬼训练”生涯。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是奉献和牺牲。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杨利伟首先面临的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杨利伟身着宇航服进行训练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7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杨利伟说:“好多知识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困难。”

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吃苦,善于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杨利伟就得了93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杨利伟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

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又是残酷的。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

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体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会直接影响生命。要“飞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

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里进行。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由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千米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身穿宇航服的杨利伟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摁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他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杨利伟的教练这样评价他。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8时59分,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气氛凝重,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随着一阵轰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把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般的橘红色烈焰定格在了秋日的大漠天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当飞船进入太空轨道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是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这次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面对荣誉,淡然处之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直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同类推荐
  •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是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间按受控飞行路线运行的载人的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人类就是乘坐它们飞出地球,摘星揽月的。刘芳主编的《载人航天器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内容涉及太空世界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 汽车养护与急救

    汽车养护与急救

    本书站在专业汽车修理人员的角度,从车主和驾驶员朋友的实际情况出发,用通俗化的语言简要地介绍了汽车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驾驶员朋友自己能够动手或者有必要知道的一些关于汽车养护翻故障应急修理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养护、汽车故障诊断基础、常见部件的保养及汽车运行中一些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
  •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可基于多种目的调节流量,包括:供水、灌溉、防洪减灾、抗旱、航运和水电。陆地表面积转换形成水体,和相关水面气体流量测量已经表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可能和温室气体(GHG)交换的全球清单有关。研究表明寒冷和温和气候条件下的排放水平普遍较低,而较高的排放量似乎和持续缺氧的热带系统有关。然而,改进可用的信息和工具对于支持已有水库和新建水库的温室气体状态以及采取必要缓解措施的明智决策非常重要。
热门推荐
  • 猎鹰局档案

    猎鹰局档案

    终日寻寻觅觅,枪王不如实战。死亡自身畔滑过,练就那极品枪神。
  • 刁民

    刁民

    八百里洞庭往东,鱼米之乡的平原便渐渐变成了丘陵和山地,山愈走愈高,走到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便是“周回五百里”的幕阜山。幕阜山像一柄撑开着的大伞一样,发育出了许多余脉、河流与村庄。云山镇牛高村就是幕阜山区的一个很美丽的村子。当地老百姓说村子像个牛卵,于是村子就形象朴实地命名为牛高村,可能是“牛睾”变的音吧。但外地一位路过该村的专家却说它像个太极。一条S形的小河和沿河的机耕路把村子分割成一个太极图案。村子是沿着一个斜面铺着的,东高西低,远远望去,真的就像一幅太极图徐徐地展开。
  • 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历史事例和现实经历为背景和参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探索活动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原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 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
  • 历史的拐点: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历史的拐点: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自然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弄清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的走势,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动地介绍了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可以形象地把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大致脉络和基本轮廓。简明生动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 追北繁林

    追北繁林

    涉及各方面没有任何文体及语种限制,多是作者的随想。而且是作者其他作品的试练石。写的不好多多见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九八八

    一九八八

    爸爸经常说:“二禾,你爸爸的脊梁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啊。”爸爸说,“你爸爸,穷愁潦倒。”爸爸这样一边说着,一边做出种种怪相,在衣橱前面,在镜子前,手舞足蹈,挤眉弄眼,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所以我掌握了一个成语:“穷愁潦倒”。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呢?我读懂了一个字:穷。我的爸爸很穷,每个月的工资一到手,我们就去还债。上个月我们欠了别人一些钱,有的时候当月的工资还完了钱就不剩什么了。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粮本,我们没那么多粮票,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还要跟别人借粮本,借粮票。
  • 为何总让我拯救世界

    为何总让我拯救世界

    白泽,一个天道的小主管,本来以为上任可以悠闲洒脱,却不想第一天便被派去“拯救世界。”———————————————37号系统一度怀疑,自己的新主人可能是个“天道二代”,不是说只有前世积了大功德之人,才可成为天道。为何如此恶劣?善恶有报,天理昭彰?嗤……天道不仁,视万物为走狗!重点标注:本书极有可能没有男主,慎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