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最难之处便是自省与自知。欲壑难填,人总会产生诸多妄念,欲求得到更多身外之物。当欲念不能满足时,便开始怨天不公。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会为了一个人而做出任何改变,如果你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你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1.我就是我
一个女孩未婚先孕,却又被恋人抛弃。她成天惊惶不安,无论走到哪里,总觉得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这种感觉如影随行,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压力,于是投水自尽,却被路人救了起来。听完她的遭遇,救她的人指点她投入佛门,以寻求心灵的解脱。
于是,女孩就去拜访禅师。禅师在听完她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静打坐,别无所示。
女孩连着静坐三天,非但烦恼不除而羞辱之心反而愈加强烈,她气愤不过,以为禅师是在欺骗自己,便欲对禅师恶言相加。
“你现在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大为吃惊并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浑然于物外,进入忘我之境。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怀孕之前,你是谁?”
女孩怔了怔,答道:“是我啊!”
禅师又问:“现在你是谁?”
女孩心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泪流满面道:“我就是我啊!”
禅师道:“是啊!你仍然是你。”
佛心妙语
你就是你,何必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生活是自己的,为别人的话语活着,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累死的,因为你总不能达到所有人的标准。看淡别人的眼光,过好自己的生活。
2.闻过则喜
一位住在森林里修行的人,心地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常常热心帮助他人,以坦荡无私、严格律己而著称。
一天,他感到百无聊赖,于是起身到林间散步,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池中莲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十分的美丽。修行人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这么漂亮的莲花,我如果摘一朵插在书房中,让自己沐浴在莲花的芬芳中,感觉一定会好得多呀!于是,他俯下身来,在池边选摘了一枝,正当他转身想离开的时候,忽听耳边一个低沉而巨大的声音说:“你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
修行人被吓了一跳,但他环视四周,什么人也看不到,只好对着天空发问:“你是谁?凭什么说这里的莲花是你的呢?”
“我乃莲花池神,这池里的莲花都是由我精心照料的,枉你是一个修行人,竟然心起贪念,偷采我的莲花,自己不知道反省、检讨、惭愧,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声音说。
修行人瞬间醒悟,内心不禁很是惭愧,于是对着空中躬身忏悔:“多谢你的提醒!我一时迷失了心性,欲将莲花据为己有。从今以后我定会加强心性的修炼,不再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修行人正在自我检讨的时候,又有一个人来到池边,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莲花多漂亮呀!我可以采来到市镇去卖点钱,再去赌一把,很有可能会把昨天赌输的钱赢回来!”那人说着就跳进莲花池,三下五除二就把池里的莲花摘了个精光,原本漂亮的莲池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池水变得污浊不堪,连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来。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着扬长而去。
修行人一直在期待着莲花池神能出来制止、斥责或处罚这个摘莲花的人,但是池畔始终一片静默。看着那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转回身来愤愤不平地对着虚空责道:“莲花池神呀!我刚才只不过虔诚地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地斥责我,说我的不是。而刚刚那个人采光了所有的莲花,毁了整个莲池,你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空中的声音又出现了,说:“你本来是个修行人,就像一匹洁白的布匹,沾上一点点的污痕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来提醒你,赶快除去污浊,回复纯净的本性。而那个人沦陷日久,已无可救药,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他也无所谓,我即便有心帮忙也起不到作用,所以只能任他沉沦下去,这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指责就心生愤恨,应该为此感到欢喜,因为你有缺点还能被人看见,看见了还愿意来纠正你、教导你,这表示你的布还很白,值得清洗,这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呀!”
佛心妙语
有人教导你,说明你还不是朽木。
3.求人不如求己
一日,东坡居士前来拜访佛印禅师。
东坡居士看到殿上千手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于是问道:“请问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哦”了一声说:“她像凡间俗人一样,也在祈祷啊!”
东坡居士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答道:“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居士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佛印微微一笑,说道:“求人不如求己嘛!”
东坡居士也会心地大笑起来。
佛心妙语
靠人不如靠己,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救世主。把自己的生活全部交付给别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人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握,那活着真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4.命运在自己手中
有个人一出生就被父母请到家来的算命先生下了定语:“这个孩子的命不好,注定一生频遭挫折。”父母伤心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深信不疑。
于是这个人就在这样的说法中长大,并且也深信关于自己“命运”的说法,他想: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
但在他内心深处,每天都在期望着自己的生活会发生奇迹。
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周围的人也说是他的命运使然。
他想:难道是自己命中注定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吗?
带着疑问他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人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禅师回答。
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那么我的命运在哪里?是不是我的命运注定就应该是黯淡和贫穷的呢?”
禅师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让他把手紧紧地攥起来,攥得紧紧地。禅师问:“你回答我,这几根线现在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禅师高声喝道:“那么命运呢?命运在哪里?”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佛心妙语
认命者,懦夫也;主命者,智者也。人生如一张白纸,命运是由自己画的,精彩和暗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5.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有一位商人,把一个装满醋的瓶子和一个装了半瓶醋的瓶子挂在骡车边,到远地去赶市集。
骡车一开始走动,半瓶醋就兴奋得不得了,开始唱起歌来。
半瓶醋的歌喉虽然不好,但唱歌的兴致一来,就唱个不停,而且,愈唱愈起劲。见旁边的满瓶醋一动不动,于是他得意地问满瓶醋:“嘿!哥儿们!我的歌声怎么样啊?”
满瓶醋沉默不语。
“喂!你会不会唱歌呢?你怎么不说话啊?”半瓶醋说。
满瓶醋依然沉默不语。
半瓶醋鄙夷地说:“真是笨呀!自己不会唱歌,又不懂欣赏别人唱歌!”
半瓶醋又继续唱着,这时,骡车经过了一个小山坡,半瓶醋居然一边歌唱一边跳起舞来。
半瓶醋见一旁的满瓶醋仍然一动不动,不甘寂寞地问满瓶醋:“嘿!你会跳舞吗?你看我的舞姿美不美?”
满瓶醋看了看他,还是沉默不语。
半瓶醋长叹一口气:“唉!真是没劲,不懂唱歌也就罢了,连跳舞也不会欣赏,你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就这样,一路上半瓶醋又跳又唱,一不小心把瓶塞都冲掉了,不但泼洒了许多,还被风刮进了许多尘土。
到了市集,商人把两瓶醋拿下来,他看了看半瓶醋:“糟糕!怎么瓶塞掉了,只剩这么一点点醋,又进了土,干脆倒掉罢!”
于是,他随手把半瓶醋倒在泥地上,正要被尘土吸干时,半瓶醋还猛力地跳了几下,大声向满瓶醋呼救:“嘿!兄弟,救救我呀!”
满瓶醋终于说话了:“作为醋,把调味的事情做好,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唱歌跳舞的事应该留给别人做才对啊!”
半瓶醋无言以对,很快消失在尘土中。
佛心妙语
“作为醋,把调味的事情做好,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唱歌跳舞的事应该留给别人做才对啊!”本职工作做不好,却在其他事情上花费很多心思的人终究会一事无成。
6.名字只是个符号而已
有位禅师德高望众,门下弟子无数,其中有一个小僧的名字叫“恶者”,由于名字不好听,小僧很苦恼,于是他想请禅师为他改一个好听的名字。
禅师听了小僧的诉说,便让他自己到外面找个最吉利的名字。
小僧非常高兴,于是出门走街串巷寻求好名字。
一次,小僧看见亲友正在为一个死者送丧,想到:最好能有个听起来长寿的名字。他于是上前问道:“这死者叫什么名字?”
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了摇头,又问:“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命了呢?”
送丧的人讥讽他道:“名字仅是一种符号,人都难免一死,叫有命者不一定会长寿,叫无命者也并非会短命,你为何这么糊涂?”
小僧边想边继续往前走,他经过一户富人家,却看见大门口跪着一个仆人,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他。
小僧见仆人非常可怜,就问主人:“你为何这般打他?”
主人气愤地说:“他借了我的钱不还,我不该打他吗?”
小僧想:若我取名字,定要取个听起来多福的。于是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主人说:“他叫福来。”
小僧又问:“这名字很吉利啊。为什么无钱还债,还要挨打呢?”
主人听了讥笑他说:“叫福来又怎么样,他还是一个仆人,名字只是符号罢了,它与还不还债有什么关系呢?”
小和尚若有所思,但又不甘心如此便回,于是继续上路。
他又遇到一个迷路人,他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指南。”小僧很是好奇,就问他:“你名为‘指南’,为何也会迷路?”
迷路人哈哈大笑:“名字只不过是符号而已,难道叫‘指南’就不会迷路了吗?”
小僧无言以对。
最后他终于抛弃了对名字的执著和偏见,回到禅师身边。师父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僧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师父满意地颔首而笑。
佛心妙语
现在市面上流行什么姓名学,而且火热。有个好名字的愿望原无可厚非,但是所谓什么“名字决定一生”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动辄为起名字花上千、上万元更是荒唐之举。难道把名字起为“上帝”、“皇上”就能人如其名吗?
7.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大师,我有一件事不明白,它使我整夜睡不好觉,也使我很迷惘,希望您能帮我指一条出路。”
禅师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说道:“譬如同样1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夫看来,它最多值几个铜板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三倍的价钱;在酿酒者眼里,它可以酿成好酒,卖出几十倍的价钱;在饥饿的人的眼中,它值一条人命……不过,米还是那斤米。”禅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青年豁然开朗。
佛心妙语
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8.珍惜你拥有的
定一法师所在的禅院里,总是会有些小和尚犯戒,次数多了,他决定对这些小和尚予以教诲。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定一法师扬手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法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定一法师见这些弟子们都在以那种探询式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道:“一块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蜕变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我们能够好好保存,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的,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如果你疏于看护,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容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地上的碎瓷瓶无异!但是,如果你能够爱惜你修得的成果,小心地爱护它、珍惜它,时刻自律,非但不会毁于一旦,而且还能不断进步。”
小和尚们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佛心妙语
不要等失去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时光更不会倒流。看似平淡的生活让人乏味,一旦让你陷入动荡与不幸中,你就会领悟到生活平静的真谛。
9.佛缘于民众
禅师座下有弟子二人。
大弟子终日研读经书,博览甚广,深得佛理,每日目不斜视,埋头苦读经卷。每次同师父论及禅理,以经为据,以典为鉴,头头是道,句句在理,有时连师父也辩他不过。然其最厌尘俗之事,但凡一切事务,一概不管不问。禅师常常以此提醒,然他唯深信仅研读佛法,便可悟得正道,故置师父教诲于不顾,仍我行我素。
小弟子正与其相反,生平不甚喜读经书,唯以乐善好施为己任,生性慈悲,终日布施,乐此不彼。他常深入民间,解民众疾苦,为民众分忧。事无巨细,均不辞劳苦,躬身行之,每助一人,皆感十分快活。师父问其生平乐事何在,他答曰:“慈悲为怀,乐善助人而已。”
禅师欲坐化之前,将寺主一职交付给小弟子。旁人甚是不解,问之,禅师曰:“佛源于民众,源于自然一草一木,心无生灵,只有死书,岂可把佛理悟透?心无民众,佛法懂得再多也是枉然。”
佛心妙语
自信是必要的,但自负却是万万要不得的。不要总是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模样,这个世界永远愿意更快地接纳谦虚低调的人。理论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空头理论除了占据脑容量和哗众取宠之外,别无他用。
10.从心领悟
马祖在怀让禅师座前修行,开始时他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自己能早一天修成正果。
怀让禅师感到很奇怪,便问马祖:“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看见师父问自己,马祖赶紧起身回答:“我在坐禅,好早一天修成正果。”
怀让禅师听后,弯腰从地上拾起一块砖头,走到台阶边,俯下身便在石头上一下一下地磨了起来,神情严肃而专注。
跟在后面的马祖非常疑惑,便问禅师:“你这是要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头也不回,答道:“难道你看不见我在磨砖吗?”
马祖又问:“你磨砖干什么用呢?”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说:“可是砖磨得再平,也照不出人影,又怎么做镜子用呢?”
于是怀让禅师就停了下来,反问马祖说:“如果砖不能磨成镜子,只是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明白了师父这是在点化自己,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还请师父指点,我应该怎样才能早日开悟呢?”
怀让禅师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说道:“比方一个人想赶车上路,可是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于是他就拿起鞭子狠命地抽打马车,车子一动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儿呢?”
马祖终于醒悟:“弟子明白了!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方法,若想真正成佛,只是坐禅是没有用的,而应从心里面感悟。”
佛心妙语
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方法,若想真正成佛,只是坐禅是没有用的,而应从心里面感悟。学习也是一样,即便背过了书,不理解意思,只能是多浪费了背书的时间。
11.小善大道
老僧人经常在一块平坦的大岩石上打坐,俯视着一泓宁静的潭水。但是,老僧的打坐根本不能算是打坐,因为每次就在他盘起双腿、调好坐姿的当儿,他就会瞥见有昆虫在水里无助地挣扎。于是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撑起他那老迈的躯体,将那些微小的生物送到安全的地方,才又坐回他的岩石座上。随后又起身,捧起那小生命……日复一日,似乎这便是他的禅修。
他的师兄弟们是一些虔诚的修行者,他们每天也都会到那水潭附近,在岩石峡谷和山洞内独自打坐,他们终于发现自己的同伴几乎不曾安静地坐着,事实上老僧禅坐的时间都花在捞昆虫上面了。当然,无论昆虫的大小,都是一个生命,对其施与援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将时间都花在这些事上面了,何来时间参禅?
师兄弟们决定帮助老僧,让他远离这些扰乱心神的事,或许,换一个幽静的地方打坐更有利于他的禅定。
其中一位僧人劝老僧道:“到别的地方打坐禅定,整日不受打扰,不是更能获益?这样您不就可以更快地参悟吗?如此一来,就能救度所有的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
“或许您还可以闭着眼在潭边打坐,这样就见不到那些扰乱心绪的事了。”另一位僧人建议。
“您在打坐的时候不断地站起、坐下,怎能安心参悟佛理?又如何能获得深如金刚般的定力?”一位年轻的师弟质疑道。
老僧很恭敬地听他们说完以后,向大家施礼道:“各位师兄师弟,诚如你们所说的,如果我整日坐着不动,我的禅定功夫一定会更深。但是我佛的最高教义就是普度众生,我曾一再地发愿,此生此世用来普度众生,我又怎么能够任那些无助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不顾,反而闭上眼睛、硬起心肠来只顾自己修行呢?”
佛心妙语
老僧的师兄弟们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他们学佛参禅的目的真的值得我们商榷待定,懂得参禅真谛的只有老僧一人。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都是修行最高的那一位。
12.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老禅师带着年轻的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徙儿有些不情愿,说:“我们好不容易化来的一点食物和银两,怎么能随随便便就给她呢?”
老禅师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子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填饱肚子罢了,而对她来说却是救命之物啊!”
徒儿似懂非懂,恭敬地答道:“师父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并不发话。
几年后,老禅师外出游历,临行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一句话也没有说便扬长而去。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徙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成,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又过了数十年,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佛心妙语
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真正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东风未必会再来了。机会时时有,但也需要我们用心抓住;放任其自流,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13.享受有缺憾的美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
“怎么啦?”老和尚问。
“写不好。”小和尚负气地说。
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
“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一直努力地练习这个字,却总是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我还是写不好它。”
“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真正地做到完美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难道就是完美吗?”
佛心妙语
世上本就无完人,既然无完人,怎能有完美之事?为了完美却破坏了自己本来完美的心情,实在得不偿失啊!
14.以小我救大我
有两个和尚,结伴云游修行,途中偶遇一人躺在路上。二人上前查看,发现此人身体极度虚弱,必须要吃些进补的食物方能救他的命,而他们身上的干粮全是素食。甲和尚无计可施,嘴里只是不停地念着“阿弥陀佛”;乙和尚不忍心看着病人就此等死,于是果断地出去猎取野味,然后将野味杀掉煮熟了喂病人吃,终于将病人救活了。
甲和尚见乙和尚杀生,批评乙和尚道:“佛言不可杀生,你这岂不是犯了大戒吗?”乙和尚坦然回答说:“佛之说有大我和小我之分,小我是狭义的佛,佛言众生平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大我乃广义的佛,特殊情况下,以小我救大我,有何不可呢?以小我度大我才正是佛欲言之理呀!”
甲和尚听了,羞愧不已。
佛心妙语
看似乙和尚犯戒,其实犯戒的是甲和尚,因为他见死不救,因为他害怕惩罚,如此自私自利之人,佛祖怎能容他修得正果?
15.不要让情绪轻易左右你
有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已经厌倦战争,欲找一个远离俗世的地方修身,于是来到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笑了笑:“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坚持道:“禅师!妻子、儿女、官爵我都能放下,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说:“慢慢再说吧!”说罢转身走开,不再理会。
将军一心想剃度,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这天,他起了一个大早,到寺里礼佛,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问道:“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佛心妙语
冲动是魔鬼,遇事退三步,也许我们就会以另一种更好的方法去处理它。一日三省自身,万不可懈怠。稍一懈怠,就会被情绪钻了空子。
16.还在泥里转
暴雨刚过,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个老婆婆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跌进了泥坑,浑身粘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个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景,有心想去扶她,但是又怕弄脏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于是便让仆人去把老婆婆从泥潭里扶出来,还送了一些香火钱给她。老婆婆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老婆婆来到寺门前,一个僧人看到老婆婆满身污泥,连忙避开,说道:“佛门圣地,岂能玷污?还是把这一身污泥弄干净了再来吧!”
无德禅师看到了这一幕,径直走到老婆婆身边,扶她走进大殿,笑着对那个僧人说:“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来,向无始去,生灭都是空幻一场。”
僧人听他这样说便问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也不存在了吗?”
无德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还在泥里转!”
那个僧人听了禅师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垂下了目光。
无德禅师回去便训示弟子们:“舍得身躯,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躯都不能舍弃,还谈什么得法?”
佛心妙语
佛家讲求以身施舍。对某些人来说,拜佛也许只是一时兴致或者沽名钓誉。不能舍、不能破,也就只能在泥里打转了。
17.心宽路才宽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户人家招待客人,父亲叫儿子跑去采买酒菜,谁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眼看日近中午,马上就要开饭了,还看不见儿子的影子。父亲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自己就上街去看个究竟。
他远远地看到儿子和一个人面对面地站在一个独木桥上,于是上前骂道:“客人早就到了,你怎么还站在这里不回家呢?”儿子说道:“父亲,我买完酒菜刚走到桥中间,这个人走到这里,他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去,所以我们两个人就耗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父亲一听就趟过河对儿子说道:“好孩子,你先绕道回家把酒菜拿回去给客人吃,让爸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看谁让谁!”
佛心妙语
退一步,大家都过去了,何必非等他人来让自己?一点小亏都不吃的人,将来只能亏越吃越大。
18.做事,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
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着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身边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穷汉,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我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为难!”
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地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严词地回答:“不错,佛像上的金子便是佛祖的衣服,可是我佛慈悲,他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又何至于怜惜这一身衣服呢?普度众生,才是我佛的心愿啊!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佛祖亦不会怪罪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也在所不辞!”
佛心妙语
如果不能救苦救难,那还要佛心何用?佛身上的金子也是众人供养才有的,既然有了用处,该欢欢喜喜地双手奉送才是。普度众生,才是我佛的心愿啊!
19.一字之差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发出祥和的紫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只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默默念经。和尚于是打了一个佛号,问道:“施主练的什么功?”老叟答曰:“菩萨咒。”和尚没听说过这个咒,便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六十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此咒虽然简单,仅六个字——崦、嘛、呢、叭、咪、吽,但是其中奥义博大精深。”老叟把“吽”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道:“我出家四十余年,故知此咒非菩萨咒,乃六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吽”(hōng),而不念“牛”。老叟连声称谢。
次日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却总是绕口念不好。
三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此回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在念大明神咒,最后的“吽”字总念不好。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无光?回庙后他求教于方丈,方丈说:“你出家四十余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昧真火出来,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六十年,念得一心不乱,三昧真火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三昧真火便出不来了。”
佛心妙语
白猫黑猫,能捉老鼠便是好猫。何必在意颜色之差,身份之别?即使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只要能抓住老鼠,那也是为民除害。心诚就会灵,心乱则暗。
20.泥中莲花
无山禅师出身于农耕之家,他一心皈依佛门,但是在当时的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奈,无山法师只好假冒士族之姓,终于如愿以偿。
无山禅师刻苦修行,精通佛理,于是众僧拥戴其为住持。
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山,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如何能当住持?”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仪式被迫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阻止这个人说话,无不屏息噤声,暗暗为无山禅师担忧。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山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在场的人愣了一下,马上读懂了其中的禅理,无不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山禅师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影响到禅师的就任,反而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佛心妙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历代开朝皇帝大多是赤贫小子,倒是葬送掉王朝的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也受惯了锦衣玉食的“败家子”。如今社会,早无等级贵贱之分,如果终身一事无成、碌碌无为,那就检讨自己吧。
21.众生皆佛
南阳慧忠禅师身边有个跟随了他三十多年的侍者,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慧忠禅师想对他加以点化,以感谢他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一天,慧忠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正在煮茶的侍者听到禅师的招呼,以为慧忠禅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跑来问道:“禅师!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禅师说:“也没有什么事。”
侍者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又回去煮茶。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喊:“侍者!”
侍者又跑来问是什么事。
慧忠禅师还是说:“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禅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禅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走过来问道:“禅师,您这是在叫谁呀?”
禅师双目盯着他,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迷惑地问道:“禅师,您在抬举我吗?我哪里是佛祖?我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慧忠禅师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我并不是在抬举你,只不过你太让我失望了!”
侍者感到不安,以为自己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好,道:“禅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的目光暗了下去,说道:“虽然你并未辜负我,但你却辜负了你自己!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哪里有什么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佛心妙语
佛祖与众生哪里有什么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曰:“众生皆佛祖。”这并不是一句空言,只是能开悟的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