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500000024

第24章 杜甫(九首)(2)

写到这里,作者又回过头来描写途中的情状。他从长安到奉先,先经骊山,然后折西北至官渡,过泾渭二水,再度改道。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两句,正是交代了路途的变化。接下去写一路上的情形:“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这是诗人所见之实景。“群冰”,一作“群水”,仇注以为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不得谓冰从西来。清人施鸿保说:“今按诗意,明当作冰。若是水,既不得言‘高崒兀’;下去‘恐触天柱折’,水亦不得触也。冬时冰虽未解,然风裂日激,亦非尽待东风;且如冰未解,则泾渭诸水,又安能从西来?其说亦自相矛盾矣。”(《读杜诗说》)施说甚是。这四句写望中所见西下的冰河,用“崒兀”二字,已见河冰之高,又用“极目”二字,足见发源之远。“疑是”二句,用《列子·汤问》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之典故,形容冰河来势之汹涌,大有天崩地裂之感,使人为之惊悸。王嗣奭认为“‘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杜臆》),这看法是很深刻的。诗人深邃明察的目光,早就意识到国家危机四伏,预感到一场大的动乱即将爆发。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这是说幸亏河上的桥梁还没有被冲毁,可是桥的支柱已经有点摇晃,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这桥的残破不堪和摇摇欲坠,不正是大乱前夕唐王朝的形象写照吗?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写渡河的艰险:行人互相牵携而过,河面这么宽阔,桥又这么危险,真不易过去。

这段叙其经行之所见,宴游之事,所闻奢靡之风,暗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社会的荣枯迥异以及由此形成种种乱象和险迹,均表现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

第三大段,自“老妻寄异县”至篇末,写到家后的情景。

诗人先用四句诗交代了此行的原因:“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异县”,指奉先。“十口”,指一家十口人。“庶”,庶几,希望。这几句写得凄怆动人。意思是说:想到老妻还寄居于异地,一家十口人被漫天风雪所阻隔,不能团聚,谁能忍心老是不去看望他们呢?我还是希望回去和他们一块过苦日子。作为久别妻小的诗人,这次回家能和家人团聚,即便是“共饥渴”,也是求之不得的。

然而,可悲的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诗人满心以为到家了,该一家人团聚了,谁知迎接他的竟是一片号啕大哭,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连邻居都为之伤心落泪,诗人哪能不难过呢?“吾宁舍一哀”,语出《礼记·檀弓》:“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是割舍的意思。诗人用“宁舍”与“亦”构成语意的跌宕,表现了克制不住的悲痛心情。

接着,他就自己的家庭遭遇抒发感慨:“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jù)有仓卒。”家庭断粮,造成幼子活活饿死,做父亲的岂不惭愧!秋收之后,本不应饿死人,然而穷苦人家却不免发生这种意外的事故。那么这些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联系前段所写的“聚敛贡城阙”,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十四岁的杜甫遭遇幼子夭亡,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不幸啊!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人的不幸和痛苦中,而是推己及人,想到那些境遇不如自己的一般平民百姓。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世家,本人也是个小官,享有免缴租税和免服兵役的特权。一个享有特权的家庭尚且有如此不幸,普通百姓的痛苦就更不消说了。

最后四句又由“平人固骚屑”扩展开来,想到天下破产的农民和远戍边疆的士卒:“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诗人忧念广大流离失所的农民和远征士卒的思绪,堆积得像终南山那样高,那样沉重,像大水那样弥漫无际而不可收拾。全诗在“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这样强烈的忧郁而无可奈何的叹息声中戛然而止,与开篇抒写抱负难伸的伤感相呼应,显得雄浑而深沉,悲怆而激烈,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

综上所述,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长诗中,作者通过自己的遭遇和旅途观感,如同一幅画卷般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危机和贫富悬殊的阶级矛盾,表现出诗人特有的政治敏感和忧国忧民的无限深情,可以说是诗人在长安十年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的总结。

另外,诗中也表现了浓厚的忠君思想,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等,这些都是杜甫无法避免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这首诗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艺术性也很高。

首先,作者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这是一首咏怀诗,但又具有纪行的性质。全诗以纪行为线索,以言志抒怀为主体。纪行就不能不运用叙事和写景的手法,咏怀就不能不用抒情和议论的手法。而这首诗正是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互相穿插,互相补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第二段开始六句写上路的情形,就是通过叙述和写景的结合来说明诗人旅途的艰苦。接着写“凌晨过骊山”的情景,作者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和权臣贵族的荒淫无耻,发了一大段议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议论在此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胡夏客曾评曰:“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者也。”又曰:“《赴奉先咏怀》,全篇议论,杂以叙事。《北征》则全篇叙事,杂以议论。盖曰‘咏怀’,自应以议论为主;曰‘北征’,自应以叙事为主也。”如此评论是很中肯的。同时,这首诗的叙事、写景、议论都是受抒情统摄的,从而使“咏怀”不显得枯燥、抽象,而具有艺术的美感,极为形象感人。

其次,对比鲜明、强烈,概括性强。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阶级、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情况:一面是荒淫无耻,一面是冻饿和死亡,这并列的画面,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实况,而且能深切体验到艺术对比的魅力。

最后,本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句,加上用的全是入声韵,使得音调短促低沉,与表达作者深沉、悲怆的感情相适应,形成悲凉激烈的声势,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总之,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以深刻的社会性和伟大的历史感,标志着杜甫古典现实主义的成熟,具有“诗史”的价值。无怪乎俞平伯先生对它有“以文而论,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论诗词曲杂著》)的评价。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读《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月夜》是杜甫五律中的名篇,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是年六月,安禄山兵入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肃宗皇帝)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改元至德。这时诗人杜甫正携家向北避难。他把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本人则于八月只身投奔灵武,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诗人身陷京都,而家小寄居鄜州,欲归不得,因而写下了这首思念妻子儿女的动人篇章。

题为“月夜”,写的是作者“看月怀人”。如果按照通常的写法,诗一开篇便写自己在长安仰头望月,如何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从对面写来,想象出妻子月夜怀念自己的情景。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指闺中人,古代妇女多居于闺房之中,这里借以代指妻子。首联点明时间(今夜)、地点(鄜州)、人物(闺中)。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妻,而偏说妻子在鄜州看月忆己,而且是“独看”。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寂、凄清的情状。“看”字里兼含“忆”的意味。丈夫只身在外,妻子独守在家,虽说有儿女相伴,但他们年幼未谙世事,尚不能替母亲分担忧愁和痛苦,故而今夜鄜州月下的妻子也就显得更孤独了。

首联用笔曲折,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避免了一般的平铺直叙,因而十分引人入胜。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中批云:“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这是就其艺术手法的别致而言的,另一方面也因为诗人思情之深,诚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颔联两句,申足上联,衬出并旁证妻子“独看”。“怜”,是悲怜之“怜”,不是可爱之“怜”。父亲只身在外,年纪尚小的儿女不懂得思念他,是可悲的;不懂得父亲身陷叛军之手可能不会生还,他们将变成没有父亲的孩子,这就更可悲了;他们甚至连身边母亲望月的心事也不理解,不能为之分解忧愁。有此一笔,于全诗中仿佛不谐,而实际上却进一步突出了上联中的一个“独”字,以孩子们“未解忆长安”来衬托妻子“忆长安”的心境,更见凄楚、真挚。所以纪昀评云:“言儿女未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瀛奎律髓》)施补华也说:“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岘傭说诗》)这些看法都是极有见地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此联承上,笔锋一转,以美容写愁苦,进而想象出其妻月下久立时的情景,为尾联之“双照”作好铺垫。雾本无香,此言“香雾”,是说妻子的头发被夜雾打湿,发髻中散发出的膏油香气把周围的雾都熏香了。这显然是夸张写法,极言妻子“独看”之久。“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云鬟”,形容其头发稠密蓬松,如云之状。“清辉”,指月光。“玉臂”,形容其妻双臂娇嫩洁白,如白玉一般。诗人由己及彼,联想到夜深秋寒,妻子仍独立月下,翘首长安,她那洁白似玉的手臂一定被清冷的月光映“寒”了。玉臂生寒,夜深不寐,此看月之久、思忆之深可想而知。这两句,以华美之词从正面刻画妻子“独看”之孤独凄苦,色浓情重,倍增其悲伤!

以上三联,写两地对月怀人,主线在长安,但写的却是鄜州,笔笔曲折,笔笔婉转,而情致深邃,正如明人王嗣奭所评:“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云鬟’、‘玉臂’,语丽而情更悲。”(《杜臆》)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以发问作结,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家人两地分离,生死难料。诗人身陷贼手,身不由己,归去无期,因而预想有朝一日夫妻会面欢聚时的情形,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虚幌”,是悬挂在床前的帷帐。“双照泪痕干”,是说将来团聚时,双双倚着帷帐,赏月畅谈,让明月照干彼此的相思之泪。其实,诗人这里是以将来“双照”之欢乐来反衬现在“独看”之悲伤。杜甫的妻子,我们姑且不论,杜甫自己在这个月夜肯定是泪流满面。这“双照”时的“泪痕干”也正反映了今夜的泪不干。古人认为读诗要从文字之外去体味它的言外之意。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是很值得玩味的。

综观全诗,作者通过想象妻子月夜怀念自己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字里行间浸润着真情实感。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它的独创性。

首先,构思新颖,章法严谨。全诗紧扣题中“月夜”二字,不直接去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借助想象的翅膀,神驰千里。开头两句便从对方着想,三、四句兼写彼此,五、六句又写对方,最后两句又兼言彼此。全诗虚实结合,“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中“何时”与“今夜”、“虚幌”与“闺中”、“双照”与“独看”相对照,首尾呼应,结构巧妙。对此诗章法的分析,黄生说得很中肯。他说:“‘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语意玲珑,章法紧密。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其次,用语精工,对仗工巧。全诗八句,隔句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美。

最后,语言明白如话,而意思复杂、婉曲,作者自身之“独看”与思家之情一字未露,然而字字皆诗人之情,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类推荐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是一本当代最为传奇的诗人海子的诗传,主要讲述了诗人海子的一生,从他生命的开始讲到最后留有许多疑团的自杀。里面穿插了海子的诗,增加了此书的可看性和收藏价值。是每一个海子迷不可错过的传记。
  • 凌叔华文集:古韵

    凌叔华文集:古韵

    描绘了生长在清末民初官宦人家中的一个小女孩整个童年的生活体验及所观所感。这个复杂的旧式文人的大家庭中,有威严的父亲;美丽聪慧又哀婉的五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三妈和六妈;还有自己那位贤良无争的母亲;十几个兄弟姐妹;远近亲姑妈等等及佣人仆妇无数。她从小就见惯了姨太太为争宠幸、地位而争风吃醋的场面。书中还为读者讲述,叔华随了花匠老周,出门去逛隆福寺,买花肥,看曾给慈禧太后管理颐和园的花匠朋友;当那位精通六国语言的辜鸿铭来访时,叔华站在一旁,看爸爸和他一起赏竹,争论国事,等着吃云片糕;年少时留学日本,体味樱花开时绚烂之极的快乐和悲凉。
  • 小说法

    小说法

    《小说法》与当下国内许多优秀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发现了小说家在创作时的思考路径和秘密,所以《小说法》不是一本小说评论集,也不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小说创作的教材,33篇文章深度解构当代国内优秀小说,告诉阅读者如何深刻理解小说家们的描述语言,告诉创作者如何巧妙设置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小说法》对所有志向、喜爱小说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小说法》由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作序、推荐。
  •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闻名遐迩,在东西方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是为什么呢?有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都很“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
  • 卡利古拉

    卡利古拉

    《卡利古拉》包括加缪戏剧作品和加缪论戏剧两部分。加缪戏剧作品中包括《卡利古拉》、《误会》、《戒严》、《正义者》、《阿斯图里亚斯起义》五部作品。《卡利古拉》是加缪对人类存在课题一次非常猛烈的撞击。
热门推荐
  •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开始了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紧凑的行程,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展示了他的外交思路和风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直以来,相比一般外交出访,领导人的首访总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收获更好的外交效果。国家主席的首访,虽不能完全决定中国外交的走向,但读懂这其中的点滴故事,有益于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发展脉络。习近平,一次春天的访问文/许陈静“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早春三月,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新的播种时刻。
  • 三国如烟

    三国如烟

    那胜利之酒,芳香扑鼻、清冽甘醇,不知用多少鲜血酿就。孤高王座,累累白骨,留名者又有几何?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仁义礼信、一生一愿,何为?
  • 证天鉴

    证天鉴

    心有多大,天有多宽,当最爱之人叛我而去,当同宗之人绝我生机,无生涧,埋葬昔我,证天鉴赐我生机,新生便以此开始;从此风云因我而动,天地因我而变;巅峰之位唯我独座,阅世事变迁,历红尘万劫:卑微不在,战至最强。
  • 魔印战神

    魔印战神

    天地苍茫,武道漫漫!魔印横空,我为战神!镇压万界,执掌众生!苏少铭:“无尽岁月后,不是这个世界容不下我,而是我容不下这个世界!”
  • 三国凨

    三国凨

    蜜月途中遭遇不测的商人唐凨,竟穿越到汉末无人海岛,且看他如何从一介村夫成长为三国英雄的故事。三国的乱世中,无数英雄辈出,在争锋中跌但起伏、惊险激烈,精彩纷呈。单挑、奇袭、火烧、水战,兵种对决、军团大战,勇武与智谋的巅峰对决!凨临汉末,黄巾起义,东武凨云,诸侯会盟,群雄逐鹿,七雄争霸及至四国演义,最终结局如何,尽在三国凨!
  • 沪上奋斗人

    沪上奋斗人

    两个出生在九十年代的青年,一个出生在上海,一个出生在东北,却有着相似的经历,高考都失败了,但他们想要接受继续教育,并为此相识。孟凡是一个出生在上海的青年,连续两次高考失败后,他想的仅是学一门技术,以后能有口安稳饭吃就行了,可阴差阳错的,他接触到了网络小说,喜欢天马行空幻想的他,竟然通过网上创作,成为一名当红的网络小说作家。李宝乐是一个东北农村的落榜青年,但他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考不上大学也不觉得有什么,到上海来打工,推销员送外卖的工作都做过,看了孟凡的网络小说之后萌发了当厨师的想法,最后他成功了,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饭店。两个因为网络小说结缘的青年,各自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 天堂倒影

    天堂倒影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 秦始皇的小妻子

    秦始皇的小妻子

    (全书完)跨越三千年,只愿秦皇拥有爱,后世不再血腥!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名流设计师,却因被神子选中,在她功成名就之时,跨越三千年去到了他身边。因,他的成就充满血腥,他一统天下后的铁血制度让世人心凉,所以神子想是因为他没有爱……一朝穿越,她落于龙床,从睁开眼睛起,她便记住了那位帝王深邃的慑人黑眸,认识了这个战争未期最伟大的帝王。他对李斯讲,寡人无须弱点。当弱点不舍除去也不能成为强处时,他放逐了她。站在乱世的尘埃中,她认识了各路豪杰,背负刺秦大任,但同样无情的人会如众民愿吗?她会如神子所期望的吗?是改写历史还是与史同行,是为民请愿还是助纣为虐?这个问题她早有答案,因为她本如他一般,喜欢的就执着着喜欢,就算他是万人都想杀之而后快的秦王政!——正局版:“不是我。”依殇琴直视主位上的冷酷君王。“陛下,就是楚妃,臣妾亲眼看到的,就是她把颜妃推下湖的。”盛宠的苏妃仗着第一个生下皇子,柔弱的语气却强势的讲。“陛下,要为妾身做主呀。”颜妃躺在床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陛下,据太医说颜妃妹妹怀的是皇子,这下可好,六个月大的孩子就这么没了。”苏妃说着执起手绢轻轻擦着眼角。呵……在这个时代怎么可能知道怀的是男是女。依殇琴在心里冷笑。“来人,把楚妃赶出宫,让紫柔美人代替楚国公主一名。”座位上的君王冷冷讲完,看也没看房里的三大妃嫔起身离开。—————————————————————师徒情深版“请问你们认识我师傅吗?”采花楼内,一身男装的殇琴,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拿着一张栩栩如生的画像问人找师傅。“这不是剑客荆轲吗?”“对啊对啊!就是他。”其实说的好听是剑客,不好听便是刺客,而她却把身在暗处的人的画像放在太阳下晒。“不准说出你在哪里见过我。”二楼走廊的昏暗角落处,被称做轲兄的男子左手滑出了袖中的剑抵在她脖子上,右手捂住她尖叫的口,低沉着声音冷冷的讲。“不然我便杀了你。”“那你就收我做徒弟!”“我说过,我从不收徒弟。”“我找到师傅......”“好。”男子嘴角抽搐了一下,还答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虐情版:“你是楚妃时是陛下的弱点,现在你是依殇琴,便是陛下一统天下的最快捷棋子。”她助纣为虐背叛天下人之后,李斯温文尔雅的声音让她掉进了冰窖之中。“琴,这就是你放弃天下人选择的人吗?”儒家把她从齐国地牢救出来时,张良这么问她。
  • 我有一把二手狙

    我有一把二手狙

    穿越到异世界,身背一把神奇狙击枪,目标任务杀死100000只怪物。牌阵、商城、盒子,外挂无限多。我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 盛唐烟云5:兵车行

    盛唐烟云5:兵车行

    在距离长安不远的华亭县,王洵率领先头部队与前来传旨的小太监冯斌相遇。后者试图将他杀死,夺走部队的指挥权。却被王洵提前识破阴谋,直接擒获。小太监冯斌怕死,向王洵招供,封常清已经于半年前被朝廷杀害。昔日那支安西军也被朝廷肢解,一部分被调往河东,另外一部分与哥舒翰所统带的河西军一道,被叛军消灭在潼关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