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700000022

第22章 梅贻琦:最后的坚持(5)

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两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五个字:“要打,就打我!”

这足以说明梅贻琦的耐心笃行。除此之外,他的耐心笃行还表现在其他若干方面。学生着急于救国救亡,梅贻琦解释说:“即使救国吧,也第一要有健康的体魄,第二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因为救国并不只在战场上面,也不完全需要一群莽夫。”他的儿子要去参加军事翻译,梅贻琦并不支持,说道:“你现在才是大一的学生,也许到了大二才可以去。”当然他的儿子并没有完全遵守父训。

但是受梅贻琦的影响、熏陶,儿子梅祖彦在部队服务三年后,赴美留学。1949年毕业于梅贻琦的母校吴士脱工业大学,并在美工作。1954年梅祖彦毅然回到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服务。此举是得到梅贻琦的默许而成行的。梅贻琦听说儿子“回到清华母校任教而感到快慰”。

梅贻琦故去后,夫人韩咏华于1977年也落叶归根,回到祖国大陆安度晚年。政府给予优厚待遇,安排她为全国政协第四届特邀委员。

梅校长淡泊谦冲,不求名利。几十年来,把心血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国家,而很少为自己打算。在抗战期间,校长的薪水不足以维持生活,一度有赖于梅夫人韩咏华女士做了一种“定胜糕”到昆明城里去叫卖,来贴补家用。北平陷落的时候,梅校长一个人飞到南京,可说是身无长物,借住一个朋友的亭子间里,以后去美国,梅夫人只有留在香港,靠女婿接济。

梅校长在美国,始终不肯动用清华存美基金利息,而在华美协进会任职,月支300美元。梅校长的原则是“不为清华,决不动用清华基金一文”。1955年回到台湾,梅校长全力筹划建立台湾“清华大学”。1958年,他接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但在处理教育事务之余,仍尽力贯注于“清华”。直到住进台大医院,即使在昏迷中,还是惦记着教育事业。交卸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职务以后,他仍然牵挂着“清华大学”的事。老人能够眼看到自己苦心策划的原子炉落成启用,实在有说不出的喜悦与安慰。

这也是梅校长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后一项巨大贡献。

梅校长对清华大学五十年的扶持,在科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年西南联大时代的简陋设备,尚能培养出杨振宁和李政道,媒体预言以今日新竹原子炉的设备,第一流的原子科学家,自必能不断地产生于台湾。

物理专家吴大猷先生曾任北大及西南联大教授,他回忆:曾于1963年3月撰《我想念的梅月涵先生》一文,叙及1943年春搭乘马拉的两辆板车去联大上课,马惊车覆,他的后脑受震,晕倒卧床匝月,其夫人阮冠世女士连年久病,于忧急侍疾之余,病倒危殆,恰巧梅先生至乡下探视,见此情形,即告如需入城请医可用校长汽车。

翌日即由学校派员来看,是否需准备后事。幸而吴夫人挣扎过来了。当时虽未借用梅校长汽车,“但他的好意和关心,冠世和我廿年来始终未忘记。现在大家不容易想象到我们孤孤单单的住在乡下,一个病危,一个忧急无策的情形,所以或者不会懂得为什么我们永远记得梅先生”。

他又回忆道:“1954年夏,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听到梅先生在纽约住,为管理清华基金在华美协进社办公,月薪极少。我去办公室看梅先生,想请他吃餐便饭,但他反邀我一同回家。中途又坐地底车,又换公共车,很远的到他住的公寓,看到梅夫人和他们的一位小姐和外孙女,吃北方凉拌面。”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据韩咏华回忆:在病床旁边有一只他从不离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后打开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他虽几次出任当时教育主管部门高层领导职务,又长期独司上千万美元的清华基金,却能一生坚守原则,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正像林公侠所说:“他在母校十几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污染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是可以为万世师表。”

1960年5月,他入台北大学医院治病,仍在病榻上孜孜批阅公事。1962年1月1日,他在病榻上按动原子炉启运转的电钮。2月,他当选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4月29日,在病榻上发表了最后一次对校友的讲话,诚朴谦逊之风如常,只是言语稍有错乱。二十天以后,也即1962年5月19日逝世。

梅贻琦先生辞世后,在亲友们送的众多挽联中有一联是“桃李满天下,何须儿孙常绕膝;清华空有约,那堪鲲岛哭师门”(刘淦芝)。他去世后,新竹“清华”原子炉即被命名为“梅贻琦纪念馆”;新竹十八尖山之麓,“清华大学”之苑,建有梅氏墓园,曰“梅园”。园内建有墓碑两座,一座正面是蒋介石写的挽额“勋昭作育”四字,背面是“褒扬令”;另一座正面是罗家伦题写的“梅校长贻琦博士之墓”,背面是蒋梦麟撰的碑文。墓的左侧建有“梅亭”。园内有由校友集资所植各种名贵树木,初植时包括杏梅287株,梅花241株,现在早已成林,曰“默林”。

考古大师李济先生是清华1918年毕业生,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师,他回忆说:我是清华梅先生所授的“三角”这门课的学生,那时所留下的印象,保存到现在的是:他是很严的老师,大家均知梅先生酒量很高,但他的酒德更高。他在宴会中饮酒总保持静穆的态度。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没看见他闹过酒。在这一点我所见当代人中,只有梅先生与蔡孑民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纪录。

梅先生留在一般朋友中另外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他沉默寡言的习惯。并不是他不会或不能说话,他做校长时凡是报告一件事或讨论一个问题,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在许多人辩论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纷。

我实际和梅先生共事,是在他与胡适之先生办长期发展科会的时候。这事办了好几年了,其中经过不少的困难,回想起来,若不是他们两位共同领导,合作无间,这“会”的最早一段历史,也许完全两样了,或者根本不会产生出来。我在这时期所认识的梅先生,有下列四点值得提及:他自律很严,对钱财尤其是一丝不茍;他有很高的理想,同时很谨慎;他不唱高调,但一个目标已定的事,无论多么困难,他总设法使它达到;他很现实,虽不从事实际政治,但对政治上的潮流却认识得很清楚。

他是一个负责到底的人,对清华的事,一直到临终还在不断地关怀。这类的单子大家都可以开,并且可以开得比我长,不过我说的几点都有确实的事实,做我对这位早期老师这些印象的基础。

梅贻琦一辈子与蒋介石争持,争的就是学术独立。

梅贻琦校长从1931年到1949年领导清华,历经战乱艰辛而维持学校的水平和声誉于不坠。梅校长居功厥伟的原因之一,是坚持了独立性和“教授治校”的理念。他主张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自己的政治取向,校方不向学生灌输。他认同当时的政府,但拒绝帮助政府抓捕独立思考、持不同政见的学生。在他参加领导的西南联大校园中,容纳了国民党、共产党、民社党、民盟、三青团和国家主义派等党派。

西南联大师生中倾向或同情共产党的势力强大,以致祖国大陆的主流史家盛赞西南联大为“民主堡垒”。20世纪40年代末的清华校园中,中共外围组织和同情共产党的学生会公开活动,转播中共电台,以“小解放区”自诩。

每个执政党几乎都在政治上表彰梅校长的独立理念,但回避了“民主堡垒”和“小解放区”能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当时当地的军政首脑龙云(云南)和李宗仁(北平)的容忍,而龙、李都是国民政府的一部分。没有这种大形势的相对宽松,校长们向来校捕人的“军、警、宪、特”讲独立性,就必然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二十年前,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予以很高评价,与此同时他又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

7梅贻琦的大学教育观

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

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次开会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主。

究竟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不仅是清华大学,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国人就会继续丧失思考和创造的能力,甚至沦为会说话的工具、任人驱使的奴隶。

好在近年来祖国大陆开始对1952年院系调整有所反思,清华大学也正在改变单纯工科大学的形象,但是我们对通才教育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前辈学者的水平;再加上整个社会长期被金钱第一、专家至上、高速发展等急功近利的观念所困扰,这使“人”的培养大受影响,“机器”的制造仍在进行。为此,回顾一下当年清华大学教授们在通才教育上的意见,应该有助这个问题的解决。

同类推荐
  • 司马迁(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司马迁(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们穿行而过;纷繁绵长的历史,如大江东去,淘尽泥沙,同时也沉淀出无数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生的悲情与壮美,让后来人产生无限的敬仰和慨叹。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以撰写出历史名著《史记》而光耀千古,为后人称颂和敬仰!作为一代史家,司马迁将全部的人生奉献给了历史,也给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以《史记》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却几乎被历史遗忘了!本书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力图将司马迁的伟大一生呈现出来。读者如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有益于自己的人生,那将是我们极大的荣幸。
  • 西北军人物志

    西北军人物志

    本书介绍了西北军从第十六混成旅时期到国民党撤出中国大陆以前1100多位知名人物的经历及事迹,收录照片440多幅。许多资料首次面世,弥足珍贵,对西北军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水浒传之谜

    水浒传之谜

    梁山好汉中为什么一个农民也没有,梁山英雄有多少真人真事,宋江究竟有没有武艺,李师师有功于梁山吗?梁山一百零八将是偶然巧合吗?“三碗不过冈”是什么酒,《水浒传》里为什么很少吃猪肉,卢俊义为什么会坐上梁山第二把交椅。
  • 作家的后花园:偷走时间的人

    作家的后花园:偷走时间的人

    三毛的撒哈拉之情如何热烈?王安忆为什么写《长恨歌》?《平凡的世界》中是谁的和解?读书时,一方面我们热爱读书,另一方面,我们又期待透过作品走进作家身边,感受他们的真实情感和人生。《偷走时间的人》,收录了8位中国名作家:三毛、王安忆、严歌苓、钱锺书、郑渊洁、刘震云、阿来、刘慈欣的生平故事。感受他们笔触之外的张力,遇见作家,你会迎面碰见那个自己……
  •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族”。宋查理的三双儿女均有着显赫的背景,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四十年代,这个家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的,宋家王朝的变迁在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热门推荐
  • 重生娇小姐

    重生娇小姐

    昔日,让人闻风丧胆的冷血天才杀手居然会重生在一个三步一喘,五步一咳的娇小姐身上!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只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既然来了,那就得找点有趣的事情做,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份“大礼”呢?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她好好地搞事情会搞到异世去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A Christmas Carol(I) 圣诞故事集:圣诞颂歌/小气财神(英文版)

    A Christmas Carol(I) 圣诞故事集:圣诞颂歌/小气财神(英文版)

    A Christmas Carol in Prose, Being a Ghost-Story of Christmas, commonly known as A Christmas Carol, is a novella by Charles Dickens, first published in London by Chapman & Hall in 1843; the first edition was illustrated by John Leech. A Christmas Carol tells the story of Ebenezer Scrooge, an old miser who is visited by the ghost of his former business partner Jacob Marley and the Ghosts of Christmas Past, Present and Yet to Come. After their visits Scrooge is transformed into a kinder, gentler pgsk.com his "Ghostly little book," Charles Dickens invents the modern concept of Christmas Spirit and offer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dapted and imitated stories. We know Ebenezer Scrooge, Tiny Tim, and the Ghosts of Christm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ot only as fictional characters, but also as icons of the true meaning of Christmas in a world still plagued with avarice and cynicism.
  • 造物者游戏之匿名玩家

    造物者游戏之匿名玩家

    从蛮荒时代到现代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亘古不变。然而,在这个世界,只有1%的人能脱颖而出,成功立足于上流社会。剩下99%的生命则会在平庸中逐渐暗淡。假如某天,你得到一个机会,可以通过下载游戏改变颜值、财富、能力,从而改写人生,你会如何应对?是视而不见亦或是付出一定代价接受任务?容貌丑陋的林妍已踏足社会三年,虽能力不凡,却总因种种缘由被埋没才华,饱受欺凌。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神秘的手机游戏推送信息,从此命运出现了转折点,她摇身一变,成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神。霸道总裁、超级巨星,她左右逢源,然而她却发现,这款游戏好似一个黑洞,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一切……
  •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一卷):从群雄逐鹿到玄武之变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第一卷):从群雄逐鹿到玄武之变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这三百年间关于唐朝的一些故事,以官方正史为基础,野史论文为补充,以年代和主要任务为主线,采用小说、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布衣士女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作者历时五年时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也算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本卷从唐高祖李渊出生开始讲起,写至玄武门之变结束。叙述了隋亡唐兴,群雄逐鹿天下,李渊父子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扫平十八路藩王,六十四处烟尘,瓦岗寨众英雄归心,天下一统。李世民大战王世充、窦建德,虎牢关对决,大唐玄甲军一战成名。李靖南征北战,平岭南,定北疆。还有千古疑案玄武门之变,太子与秦王的皇位之争到底真相如何。波诡云谲,惊心动魄,让人不忍释卷!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胡适:如今我们回来了

    胡适:如今我们回来了

    这是胡适一九一七年三月八日写在日记上的一段话。注明是《伊利亚特》第十八章第125行。他不是直接从该书中摘录的。日记中说,英国十九世纪的宗教改良运动未起时,其未来的领袖纽曼(Newman)、傅鲁得(Froude)、客白儿(Keble)诸人久以改良宗教相期许。三人将其所作的宗教诗歌合为一集,纽曼取荷马诗中这句话题其上。其意若曰:“如今我们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日记中又说,此亦可作吾辈留学生之先锋旗也。多年后,胡适又一次重译这句话时,作了稍许的改动。
  • 孽爱一生

    孽爱一生

    在美好的时光遇见你,一生别无所求,你是我最爱的那一个。乖乖地待在你的身边,再也不乱跑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的她,集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及作家,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叹。她的文学著作颇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其中,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小说《九十九度中》堪称经典。《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林微因的散文、小说、书信等有代表性的美文,包括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及评价,真正将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展示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