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900000026

第26章 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定居上海考(2)

那是一个朔风凛冽、冷雨敲窗的寒冬之夜,吴昌硕在昏暗的灯光下完成了一幅《吟诗图》,随之题下了长跋:“夜漏三下,妻儿俱睡熟,老屋中一灯荧然,光淡欲灭,缺口瓦瓶,养经霜残菊,憔悴如病夫。窗外落叶杂雨声潇潇,倏响倏止。可谓极天下枯寂寒瘦之景,才称酸寒尉拥鼻微吟佳句欲来时也。”日子过得如此枯寂贫寒,吴昌硕只有在诗画中倾诉他的郁闷与悲凉。1888年,吴昌硕的长子,年仅16岁的吴育在上海早夭,这个儿子相当聪慧,有神童之称,吴饱受丧子之痛。八月,女儿丹姮在上海出生,抱着新生的女儿,吴昌硕虽然喜悦,但深感生活的重压,女儿满月后不久,吴昌硕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又将家迁回苏州。但吴昌硕的双城记并未就此中断,此后他又多次两地往返。1889年除夕,吴昌硕在上海守岁,并作《江梅菊花镫岁朝图》。1892年来沪时住南市升吉里。1895年早春十月,陪病重的继母到上海养病。这一年日本书法篆刻家河井荃庐来上海拜吴昌硕为师。1909年3月,吴昌硕在上海豫园与高邕、杨逸、王一亭、蒲华、钱慧安等人发起“上海豫园书画善会”。在这期间,在上海所举办的书画展及艺术雅集中亦时常可见吴昌硕的名字。

1910年3月6日下午,中国书画研究会在上海小花园商余雅集开上海书画出品会,王一亭时任研究会董事,吴昌硕是第一批会友,而当时上海几乎有一定知名度的海派书画家全都参加了这个研究会。从1909年3月在上海参与发起书画善会到1910年3月参加中国书画研究会,吴昌硕不仅已正式进入了上海主流书画家群体,而且其书画印诗四绝的艺术造诣亦为艺界所瞩目。也就是在这一年,吴昌硕亦加入了云集海派书画名家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从1872年初来上海到1887年迁居海上,而后又在1888年无奈迁出,住苏州而客上海,一位书画大师与一座城市的心路历程和因缘际会,凸显了清末民初艺术家的生存形态与从艺方式。

1911年12月,由于吴东迈在上海吴淞货捐分局谋得一差事,再加上吴昌硕这几十年来在上海从艺交友所集聚的人脉及一定的艺苑影响,吴昌硕又有了“移家海上”的愿望。但这一次他参照了1887年迁居上海的经验,不是贸然举家乔迁,而是带着谋差的儿子“橐笔至沪”,投石问路。况且这一年,吴昌硕已是68岁的老人,处世已显得十分稳健老练。当这位未来的海派书画领袖再次敲响上海大门时,他和这座都市的缘分到了吗?从1887年“冷香飞上诗句”的冬日“移家海上”到1911年“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橐笔至沪”,整整二十四个春秋,吴昌硕入住上海的步履显得那么艰难而曲折。二十四年,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种人生磨炼和艺术历练。因为,上海要接纳的是一位领袖级的大师。正因如此,这种考验与抉择才显得如此严峻乃至漫长。

三、从“去住且随缘室”到“去驻随缘室”

“去住且随缘室”是吴昌硕于1886年夏客居上海时所题的斋匾,“且随缘”很清楚地表明了吴昌硕是以一种试探的心情来上海从艺的,能住则住,不行就回,一切且随缘。1887年岁暮,吴昌硕举家迁上海时,他又自署为“去住随缘室”。尽管仅少了一个“且”字,但却表明了吴“移家海上”且“住”的真实愿望。然而凡事岂能尽如人意,窘迫的现实又使他打道回姑苏。1911年12月初,吴昌硕再次“橐笔至沪”时,他又题匾为“去驻随缘室”,这次似乎有了自信与自慰,改“住”为“驻”了。此时我们如关注一下吴昌硕在上海的生活地图,就会发现他借住的爱尔近路——安庆路,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所处的交通路都属闸北。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有从艺及经济上的重要原因。

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是一个典型的海派书画家艺术团体,在清末民初的海内外艺苑颇具影响力。书画会不仅是海派书画家交流创作、品评鉴赏、探讨世事之地,也是书画家们作品的推介销售处。1948年10月出版的《美术年鉴》记载:“会员常把收藏的珍贵书画,到会里陈列,供彼此观摩。书画掮客也每晚拿大批的书画古玩去兜售。会里备有会员的润格,代会员收件。新到上海行道的书画家,总得请人引见这班先生们,替他们代订润格和介绍吹嘘。”尽管书画会的会长是书法家汪洵,但实际运作者却是王一亭。王是一位书画家,亦是上海督军府的交通部长,后改任农工商务部长。他在上海工商、金融、实业界及书画艺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及广泛的人脉。王一亭对吴昌硕书画印诗“四绝”的造诣及独特高迈的金石气颇为服膺敬重。虽然他们在豫园书画善会及中国书画研究会时有过接触,但这次两位同乡相遇在书画会的雅集上,且吴昌硕是“橐笔至沪”,吴昌硕与王一亭正式订交。这也印证了吴昌硕在《白龙山人传》开头所说:“余于辛亥秋,橐笔至沪,书画交获一吴兴王君,名震,号一亭,别字白龙山人。”

日后被尊为“海上双璧”的吴昌硕与王一亭,在海上题襟馆书画会的订交,对于海派艺苑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预示着不久将迎接海派书画鼎盛期的到来。只是当时王一亭正在为新生的共和政权而奔忙,他与陈其美、李平书、沈缦云等人均为督军府的领导核心,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吴昌硕挥洒丹青,运毫翰墨。

吴昌硕与王一亭的深交始于1912年,这一年正是中华民国元年,农历壬子年,新生的共和政权已度过了其最艰难的初创期,使王一亭能腾出一部分精力从事其深爱的书画艺术活动。也就在这一年,吴昌硕弃名“俊卿”而以字“昌硕”行世,并自镌印“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吴昌硕作为一名69岁的老人,正是以改名铭世来记录历史大转折的。而当时的海上画坛也正面临着一个历史的嬗变期,一批大师级画家先后谢世,如任薰(1893年)、任伯年(1895年)、虚谷(1896年)、胡公寿(1886年)、蒲华、钱慧安(1911年)等都已归道山。与此同时,一大批原清廷的高级官吏、名流鸿儒因封建王朝的倾覆而来到了“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如陈宝琛、沈曾植、陈三立、朱祖谋、曾熙、李瑞清、张元济等,他们在上海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加盟了海派书画家的队伍。正是在这种纷繁多变的形势下,王一亭敏锐地意识到海派艺苑需要一位巨擘级的领袖。

通过与吴昌硕的接触,王一亭认识到他那雄浑豪放、劲健老辣的笔墨,气势酣畅、格古韵新的艺风,苍迈郁勃、莽然强悍的金石气息及工于诗文、学修深厚的书卷气的价值,年近古稀、人艺俱老的吴昌硕无疑是相当合适的海派书画盟主人选。为此,王一亭才力邀吴昌硕“移家海上”,与吴倾心交谈,并开始在艺界、商界大力推介吴昌硕。客观地讲,吴昌硕当时在上海,还仅是一名布衣高龄书画家,而王一亭却已是海派画坛的大腕、社会的名流、商界的大亨、督府的高官,但他却礼贤下士,对吴昌硕敬重有加。据吴昌硕先生的孙子吴长邺先生回忆:“当时吴昌硕在辛亥后来上海时,刚开始画卖得也并不好,是王一亭悄悄地吃下(买下)一批,以安老人之心。”

吴昌硕是以其雄厚的实力、独特的风格、四绝的造诣及王一亭的扶助,迅速在上海艺坛崛起的。1912年3月由叶楚伦、柳亚子、李叔同等人发起成立了以“研究文学美术”为宗旨的文美会,在该会的雅集中,吴昌硕应邀出席。1912年5月27日上海《时报》刊《题襟馆书画金石会在张园助赈志》:“昨日星期天放晴,张园会场游人颇众,题襟馆所陈列名人书画如吴昌硕、何诗孙、倪墨耕、黄山寿、赵子云、沈墨仙诸君均聚精会神之作。”从此则报道中可见自1911年12月初来上海,至1912年5月,在半年的时间中,吴昌硕已成为海派书画的重量级人物。而在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报纸《申报》上,1912年6月25日刊出了《金石书画共览会广告》:“战事初平,古物流出,多莘汇沪上,加以海内收藏大家,赏鉴巨子均以避地同处一隅,际此首夏清和,正宜雅集参观,墨缘同结。”而此时吴昌硕已与海上书画名流李平叔、李瑞清、宣古愚、庞莱臣、陆廉夫等人一起列入发起人名列。由此可见,吴昌硕在上海不仅已具有了艺术影响力,而且已奠定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在吴昌硕日渐走红沪上的背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王一亭对其的尊重、推崇与支持,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明白吴昌硕何以日后以深情而谢忱的笔调诗赠王一亭谓:“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2007年10月5日下午,笔者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的陪同下,采访了其父、吴昌硕的孙子吴长邺先生,当笔者问及吴昌硕是何时移居上海时,吴长邺说:“据我父亲(吴东迈)讲,吴家全家搬来上海,是民国初年(1912)的五月间。当时祖父(吴昌硕)在上海已开始出名,画也卖得可以了。因此,就将全家从苏州接到了上海,初到上海时,就住在吴淞。”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在1912年1月初到吴淞货捐分局上班,吴昌硕亦于3月从安庆路迁回吴淞。因吴前几次客居上海,也大多租居吴淞。由此,笔者可以确认吴昌硕先生是于1912年5月间最终完成了其多年的夙愿而“移家海上”的。从“去住且随缘室”至“去驻随缘室”,一代书画大师吴昌硕于上海定居之事终于尘埃落定,一位艺术巨擘与一座都市在经过长达几十年的交往后,也终于缘定今生。

吴昌硕在1912年5月间定居上海后,凭借着其人艺俱老、人脉甚广的条件,已在经济收入及生活境遇上颇多改观,他终于等到了“酒滴珍珠论贾值”之日。当年9月(农历八月)先后有朝鲜友人闵君及书友汪洵为吴昌硕举行六十九岁的寿庆。为此,吴昌硕当时在致好友沈石友的信中云:“衰病时作,明年七十老翁。八月朔是弟生日,韩友闵君昨日要往密探里,大餐以酒(陪客),吃太多,一席竟化去四十六番(元),真贫家可作一年用也。书画会中,又蒙汪子渊君发起来附老卅余人,为弟公祝,可称大嚼,因弟不肯受礼物耳。”(《吴昌硕尺牍集》)“韩友闵君”即闵泳翊,字园丁,曾任朝鲜宫廷禁卫军大将军,系权倾一时的闵妃族人,因宫廷政变被迫流亡中国,寓居上海,和吴昌硕关系甚好,吴为其刻印三百多方。汪洵时任题襟馆书画会会长,是他发起为吴公祝寿,由此也反映出吴昌硕在当时上海的声望与影响。

1913年初春,吴昌硕举家从上海吴淞乔迁到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这是一处新建的三上三下的新石库门里弄房。由此可见,吴昌硕1913年初春迁到吉庆里,实际上是他已在上海定居了半年多后,在做了一定的经济准备、社会磨合和生活铺垫后,才在王一亭的帮助下,水到渠成地搬入新居的。在这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一他生日那天,老人自刻了一方“七十老翁”印,边款为:“七十老翁何所求,工部句也。余行年正七十,刻此纪念。”

“人活七十古来稀。”当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一座极富活力的都市定居时,吴昌硕的生命将迸发出创造的能量和绚丽的火花。他不仅使自己的丹青翰墨金石在暮年完成了最后的变法与冲刺,还以领袖群伦的能力打造了一个大师级艺术团队,并将海派书画引领进了鼎盛期,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海派艺术的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

同类推荐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莆仙地区多姿多彩的民居样式,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民居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不同地区古民居的特点。其中不仅有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格局的整体描述,也有对雕工、彩饰、门窗甚至楹联等细节的详细介绍。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录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几十年间精选的文学艺术史论稿,其中既有已经发表过的,值得保留的文稿,也有初次入选的重要篇章。所收文章以中国话剧史论的研究居多,其中尤以对戏剧大师曹禺的剧作所做的研究最为深入。
热门推荐
  • 随身空间之女配的重生

    随身空间之女配的重生

    机缘巧合下得到一颗珠子,因为这颗珠子莫桑穿越到一本书中,做了炮灰女配浅瑶。可是本该粘着女主的几大男主为何都追着她跑?!桃花树下,绝世无双。惊才绝艳,清贵无暇。因她一曲留下深刻记忆。魑魅宫宫主,眉间一点朱砂,无心无情。白衣染尘,傲骨曲折,备受煎熬,尝遍凄苦时,她从天而降。她注定是他的劫,至死方休......
  • 重生在守望先锋

    重生在守望先锋

    当一只死肥宅重生到所期盼的世界时。白言:“我去狂鼠给我把轮胎放下我们不是来抢劫的!!”:“??铁拳你在干甚么?黑影已经在破译了!”轰~“。。。你们真的是英雄而不是逗13么?”介是你从没玩过的新……我呸这是一个让你热(wu)血(li)沸(tu)腾(cao)的故事【新人新书,求支持~】
  • 帝炎

    帝炎

    八大空间风起云涌,空间相融,光明空间与黑暗空间暗涌连连,五千年的谋算胜券在握,拉开异世修真界争夺谋算的序幕,命运降临,双生之恋,刹那间的芳华,一眨眼的瞬间,身份骤变!一身铠甲,脚踏星辰,额前八星护额光芒流萤,对持空间黑暗两边,漫漫星空,两两相望,凝望化为眼中的温柔。身临异世,为冷氏嫡系子孙,娘亲受辱,怎么能活在凌虐之下!来自空间的力量被掌控,惊世神器随手炼制,旷世神丹当做零食!玩转洪荒秘境,纵横八大空间!最终神秘身份揭开的同时,却又掉进更惊险历练!她,冷云夕,一个如火山熔岩般炙热的女子,带着狂暴的个性降临异世,命运从此颠覆!难道原本的世界容不下她?她自认为温柔善良,只有点点邪恶,名门淑女,只有点点腹黑,为何一朝穿越,却变成婴儿,身旁还多了个眼神冰冷的死小子!!他,冷云霄,一双冰冷的双眸永远不会夹杂任何的情感,犹如那手中折射着寒光的手术刀,他追求完美、却又矛盾,他洁癖成病,面对生蛆的尸身却又泰若自然;生命终止在他不认为是完美的世界,新的命运从此在异世拉开序幕。片段一:“这药,多久发作?”云夕提着全身僵硬的西门浩然,走向男子问道,“送水服用,一个小时,用酒送服,半个小时。”男子回答的很是详细,“太慢了!直接进入血管应该更快!”嘴上说完,立刻行动的云夕,将西门浩然丢进厅内地上,也不管身后跟着的青衣男子神情如何的诧异、好奇,直接用手中长针一把挑起西门浩然手臂衣袖,露出结实的手臂,手中的长针随着浓烈的火焰燃烧而变幻成一支可以注射的器具,然后熟练的将药粉与水混合,还不忘伸出,兰花指弹下针身,确定注射畅通无阻,最后,在西门浩然惊恐的眼神之下,将针头准确无比的刺进血管,快速将整瓶媚药注射进去。片段二:“什么态度你!怎么说,我现在是你亲姐,给我放老实点!”云夕又是一脚朝云霄蹬去,这下倒是蹬的小心翼翼,生怕弱小的身子又倒了,“那你想我什么态度?”基本无视他这句话的云夕,继续问道,“你怎么来这里的?”“不想说!”“我们穿了?”“废话!”“她是我们这辈子的妈咪?”“····是吧!”云霄额头已经快要冒汗,哪里来的问题少女,真是麻烦!片段三:“你知道人的全身有多少块骨头吗?”云霄冰冷的双眸上下打量着手中的风傲天,好像穿越之前在和下属上课解说一样的自然,娴熟的刀法避开经络、血管,片片薄而体积一样被割下的血肉,被一块块整齐的放在桌上·······
  • 有明月如眉

    有明月如眉

    明月眉父母皆为西陇大户人家,父亲又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蒙圣恩钦点入翰林院,更是官至三品户部侍郎。怎么看她都应该是那个前呼后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千金小姐。可现实却是在她出生之前她母亲的正妻位置就被镇北侯府小姐齐菀芝以“平妻”的名义抢了去,并终生被父亲放逐在了老家。关起门来明月眉是明家三老爷、堂堂户部侍郎的嫡长女,可是门外轻视与嘲笑从来不曾离开过她们母女。明月眉的母亲更因常年郁结于心早早撒手人寰。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冷漠的父亲、虎视眈眈的继母、各怀心思的亲戚们、逢高踩低的下人们、年仅十四岁的明月眉不但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身边的人,还要顺便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出身已经这样了没得选,下半辈子她可要好好为自己谋划一下,她要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的人生目标是“先苦后甜”。
  • 故土难回

    故土难回

    有人说:男儿当志在四方,可真的离乡太远时,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成了心底最珍贵的念想。无论身在何地,在午夜梦回时,在遇到困难时,在目睹相似的景观时,总能触动心底最纯的温柔。离乡太远,你可还记得那些故人、物事。。。
  • 魔战天下之舍身成魔

    魔战天下之舍身成魔

    从前生到今世,是宿命的轮回。从相知、相识到相爱、相守,是缘份的牵绊。魔者有逆天的帅性,有战天的勇性,更有不世的豪情!世上并不止修行一条路,出身仙门却无灵根的他,立志要在仕途上为家族再造辉煌。可是,家怀异宝,招来横祸。一夜之间,满门被屠。如此的仇恨,他能否逆天改命?报仇雪恨?毅然入魔,能否再创辉煌?天地神魔、道有定论,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就是一个“战”字。无论挡在前面的人是什么样的对手,那怕是大罗金仙我也要取了你的命,这就是一个男人身上应该有的“热血”。且看主角如何战天、战地、战人、战神,仙若挡我,我便弑仙。佛若挡我,我便杀佛。且看主角入魔之后,如何联合众魔,“魔战天下”。且看主角如何诠释真情,“爱的生死与共、至死不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繁星长河

    繁星长河

    茫茫宇宙之中,有一神秘星河,可轮回时间,可使人起死回生,没人知其来历,一切都从这开始,也从这结束。
  • 谁来修补破损的地球(星球保卫战)

    谁来修补破损的地球(星球保卫战)

    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爱她的鸟语花香……我们要真正学会保护地球,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筑起一道绿色的环保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关注生态文明责无旁贷。
  • 十年一觉深闺梦

    十年一觉深闺梦

    她因为错爱他,落的满门抄斩的下场,他却在爹娘尸骨未寒时,将她入狱,要她活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