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0000000007

第7章 东方人讲整体,西方人讲个体(4)

在美国,学校教育的方式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美国的老师在授课时不会笼统地把书本的知识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则只是起到引路的作用。美国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成功、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他是否颠覆了旧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创意,创造了新的东西或者新的技术,解决了重大难题,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而在中国,学校教育的方式是灌输式和填鸭式。中国的老师习惯于三尺讲台,中国的学生也习惯于坐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中至少四十分钟都是老师自己唱独角戏,结果就是老师课上喋喋不休,学生在课下也只是抄抄写写或者读读背背,不需要自己思考,所有要做的只不过是消化。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成功、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他是不是考上了北大、清华、哈佛、剑桥,考取博士、硕士等等。

美国的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本,老师讲课的好坏以学生听讲的效果来判断,教学内容则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而中国的教育是以教育者为本,学生被动接受。美国老师把教育作为一门艺术,都有自己整套的教育理念,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懂得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当一位中国家长问一名美国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诵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时,这位美国老师的回答是:“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只是一名美国普通的小学老师。

在一个记录片里曾有这样的画面: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们围成一圈坐着,各种姿势都有,甚至有几个孩子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没有举手的。而中国的孩子们在上课时,腰板要挺直了,双手背在背后,两脚放好。老师讲课,没人说话。提问时,学生以同样的姿势举手发言。杨振宁教授在谈中美教育时就曾说道:“美国的教育重视启发,中国的教育重视灌输。”

中国的教育让很多西方人觉得残忍,一个个天性十足的幼儿,在课堂上,却“被逼”坐直,不许说话,不许有小动作,要举手发言,每节课都要像木头人一样。有自制能力的成人尚且觉得难受、烦躁,何况是年少的小孩子呢?课堂上老师永远是“主角”,而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动地听老师灌输知识。中国的教育是让学生“吃透”课本,并让学生误以为课本就是知识的全部,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反复复习,这就像被嚼烂的食物一样没味道。新奇,有趣,本是孩子追求知识的天然动力,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结果,孩子们厌倦了课本、厌倦了学习、厌倦了阅读,更厌倦了知识。

学校教育如此,其实在家庭教育上也如此。在东方人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也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而且这种灌输是带有典型的东方家长式作风的,接受这种家庭教育的孩子一直在承受来自父母的期望等诸多压力。而在西方人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平等,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让孩子自由发展,从个人兴趣出发培养孩子。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分老实,但天资平平,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起色;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学校成绩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家长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和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送他去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家长更为此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家长以往并没有对他施加什么压力,这使得他有空间和时间参与轻松的课外活动。他没有像弟弟那样被父母逼迫着奔忙于上课外技艺班,却当了多年童子军,有机会在一些少儿组织中接触到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渐渐找到了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领袖能力。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从普通岗位做起,表现非常出色,后来又自己创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现在,这家父母提起大儿子时就骄傲,提起小儿子就叹气。其实这家的大儿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正是西方式家庭教育的代表,父母管得宽松,自己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那个小儿子正是东方式教育的牺牲品。

这类望子成龙、“龙”却不争气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在亚裔中的比例更高些,或许因为亚裔家长对后代的关注高于其他族裔。相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很多美国学校和校外少儿组织从小教导孩子的准则。在这种准则指导下的美国教育则更愿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展。

从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群体间不同的思维习惯。直到不久以前这种思维差异的鸿沟依然存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孩子选择绘画、唱歌当成不务正业,限制或者强迫自己的子女去按照父母的意志发展;而西方人从小就被允许发展自己的兴趣,最终往往就会在自己爱好的领域中取得成就。

9.东方人克己复礼西方人追求自由

西方人重视自我,重视个体,因而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而东方人注重的是整体,讲究小我服从大我,因而会不惜克制自己、委屈自己去顾全整体。

美国有一家屠宰场,圈在围栏中等待宰杀的一群牛中有一头黑白花牛。它在尝试了多次逃跑后最终奋力冲出栅栏,奔向大街,而满大街的人及汽车都在纷纷给它让路,后面追赶的警察并没有采取任何暴力手段阻止它。直等到那头牛筋疲力尽时,一名警察才冲上去抱住它的头,竟然还吻了它一下。后来这头牛没有被赶回屠宰场,而是被养在公园里供市民们参观。在他们看来,进入屠宰场的牛怕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而它正因为恐惧才极力冲出牢笼的,在它冲出栅栏的一瞬间,它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因而也产生了极大的勇气,并由此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成功地逃离了屠宰场。既然它怕死,那就别让它死了,并且还要让它好好地活着。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对待牛的问题上显示出了美国人对个人自由的重视,他们之所以没有把那头逃跑的牛屠宰了,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被那头牛追求自由的精神所打动。这就是西方人对自由的重视。

我们再来以中国文学为例看东方人克己复礼的思维。中国文学从最初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就是要小我服从大我,将小我融汇到大我之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串于文学作品之中,个体精神的发展离不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价值。中国文学中在个人自我意识与社会发生冲撞时,个人往往克制自我,顺从社会道德风范,“克己复礼”。个人在物质上的欲望和情感需求都要服从一定的道德规范,由追求完善的自我进而发展为对自我的批判、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是一种“反求诸己”的与社会调和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追求人格完美的形象和作家,自我意识体现了人格的完美和高尚。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实现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真、善、美合一的整体境界为最终目的的。

西方文学也注重设计自我,但前提是要保证自我的绝对自由,排斥他人对自我的侵犯,反对社会强加于自我的种种束缚,自我意识体现在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传统、道德、宗教力量的反叛上。其思维方式则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为终极目的的。

西方人对自由的追求由来已久,“不自由,毋宁死”就是对这种思想的形象刻画,他们追求个人的精神解放,向往自由世界。而东方人往往习惯于逆来顺受,是一种“忍”文化。

西方人这种对精神突围与生活解放的渴求在电影《亚瑟王》中有着深刻体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最初也是为罗马教会服务的,他们一次次为教会流血战斗,却始终未获得任何许诺,尽管这些战斗使他们声名大噪。当他们的耐心走向尽头,忍无可忍时,他们便义无反顾地与教会决裂,为了自由,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土地。他们高举长剑、振臂呼喊“Freedom”(自由)。

大约与亚瑟王同时,中国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中国的士兵、权贵又在忙些什么呢?他们正处心积虑地巩固着自己的地位,谋划着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而此时广大的中国农民在战乱的岁月里一味地忍受,默默承担着战乱与压迫。他们始终没有像亚瑟王那样积极为自己的生存反抗。

其实并不只是在这个时期,东西社会中人们的生存观念存在着巨大差异,历史上其他时代也是这样,这就是由以中国为代表的克己复礼的东方文化所决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进入文明时代似乎比东方还要晚些,而他们步入封建文明的时间就更晚了,直到资本主义在西方完全确立,封建主义始终未能将人完全奴化。这是西方人强烈的自由精神作用的结果。漫长的自由之风,孕育了浪漫和率性,自由弥散在整个西方世界中。

西方民族的反抗意识,争取自由的精神要远远强于东方人。从反抗教会的黑暗统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各民族奋起反抗,自始至终,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与自由精神。在他们的世界里,独裁与专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的就是桀骜不驯的自由精神。当精神受到禁锢、思想受到限制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反抗,死命地挣扎。哥白尼面临教会审判,从容就死,将西方世界追求自由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从另一方面讲,他们对精神需要的渴望,更多地依赖自己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历史上,西方民族的斗争大都与对自由和信仰的压抑有关,可以说,他们的反抗与斗争是一种精神的突围,是对自由的追求。

对自由的不同追求影响了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政治发达,个人的自由与信仰得到发扬;而在古代的东方,观念禁锢导致社会的民主政治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0.东方人为他人生活西方人为自己活着

东方人注重整体,势必关心他人,这种关心引申出来就是东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强烈关注,“士为知己者死”、为表达对天皇的忠心“剖腹自杀”等等都是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产物;而西方人注重个体,他们更乐于以自我为生活轴心。

有位作家在美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人喜好挖空心思地想点子玩,比如,开着车,有的车后还拖着一辆水上摩托艇或小游艇,从洛杉矶出发,顶着加州的炎炎烈日,驱车行驶四五百公里去度周末,而在美国的中国人则仍旧忙忙碌碌地奔波着,周末最多是全家一起在家吃顿饭或看电视。这位作家好奇地请教了一位叫安德逊的美国友人,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追求生活的享受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呢?

同类推荐
  • 跟王阳明学心学

    跟王阳明学心学

    本书共分为十九章,每一小节文章开头均以王阳明的一句或一段经典言论做引,在正文具体展开论述其思想的精炼和智慧所在。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从宽心、诚心、进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净心、喜乐心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智慧。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也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 选择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分八个卦宫,分别予以讲 述。在每一卦的结尾处还附上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
  •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最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最长,思虑最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最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最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热门推荐
  • 镜中世界终稿

    镜中世界终稿

    王晋康的科幻作品之一。韩日隧道已经开通10周年,周边国家从该隧道中获得极大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还包括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东西——友谊。相比之下,英法海底隧道立项已经20多年,至今仍是纸上谈兵。造成这样的拖延,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技术原因,在这两方面,欧洲并不逊于亚洲。
  • 我的姐姐是妖精

    我的姐姐是妖精

    林莫重生回了十年前,发现自己多了个妖精姐姐。别人家的姐姐都是温柔善良贤淑可人的,可他的姐姐却是凶悍易怒恶趣味十足的。于是作为有史以来最没尊严的重生者,他屈辱的成了自家姐姐的一只宠物。
  • 艾小图都市治愈经典

    艾小图都市治愈经典

    艾小图,她的文字能冻结时间,教会我们为爱的勇气,让无数女孩流泪及欢笑与感动!
  • 皇叔宠溺,狂妃太嚣张

    皇叔宠溺,狂妃太嚣张

    她对她掏心掏肺,不惜与所有人为敌。可她,却躲在她身后,笑着害死她母亲、长姐、兄长,抢了她的相公,让父亲身败名裂、蒙受千古奇冤……重新来过,姚清霜步步为营,救母亲,保长姐,护兄长,打小人,斗皇子,揭开她伪善的假面,再揪出她背后的主谋……不过一次意外的抢劫,她却招来一只冷面阎王对她百般调教……只是这阎王怎么有点甜?
  •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卡列宁娜(上)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描绘出19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从莫斯科到乡村的社会全景图,是一部经典百科全书式作品。故事通过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娜与其丈夫卡列宁、情夫伏伦斯基的关系,通过其哥哥奥勃隆斯基的关系,把安娜的生活圈子和另一个圈子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上百个人物的体系。作家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时期的社会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罗斯所存在的问题。
  • 强势宠爱:娇妻,乖一点!

    强势宠爱:娇妻,乖一点!

    公司倒闭,父母遇害,商业王国一夜倾塌。她装成小三,步步为营,讨得他的疯狂宠爱,两人在感情的旋涡中越陷越深……被仇恨蒙蔽双眼的她盗取公司机密,亲手毁了他的公司结果却发现这是一场天大的误会,可大错已铸成……
  • 丰子恺话人生

    丰子恺话人生

    丰子恺,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大舞台上一个响亮的名字。本书是丰子恺幼女丰一吟老师从丰子恺著述中精选出来的语录,内容涉及丰子恺谈艺术、谈文学、谈诗词、谈儿童、谈书法与金石、谈人生哲理与闲情……就艺术与人生而言,实可谓无所不谈了。比如丰子恺谈艺术:“大艺术家的少年时代必然有艺术的素养。倒转来说:少年时代必须充分具有艺术的环境与教养,长大起来才能成为大艺术家。”再比如他谈人生:“做人不能全为实利打算……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如此等等,丰子恺的人生与艺术语录,充满着人生睿智和艺术真谛。
  • 南方有明月

    南方有明月

    女主篇文案:对于第一女候盛皎月的看法,人们不约而同地整理出了以下几点:一.大靖开国231年来第一位女候,真乃奇女子!二.外表气质雍容华贵上战场杀人如麻。三.十八岁不顾名声捡回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四.十九岁大龄未嫁。五.通敌叛国。六.十九岁身死,尸首无踪……当大靖第一女候重生到南水国送到大靖作质子的公主萧连月身上时,女候表示:这一世要干一票大的!罪名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但,我家小剩子长大后真帅!男主篇文案:一次目光交融,她从混沌中抱起了他,夜晚很冷,她身上很暖。以后他缠着她,让她照顾自己,拉近距离。一次偶然回眸,她的眼神冲击了他的心,虽然身处流民之中,但她浑身的气质像极了她。他心道不可能,但却还是关注着她。…“那我唤你阿南,你唤我阿姐可好?”…“这次我唤你阿月。我的阿月。”…“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次我不等你,这一次我陪你,你是我的,我不能让你离开我!”他爱她,一辈子无悔。本文1?1,双洁,作者是学生,不定时更新,了养肥。谢谢!!
  • 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气度

    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气度

    《做事有尺度做人有气度》主要分为两部分,上篇告诉你如何把握做事的尺度,下篇为你阐述如何拥有做人的气度。书中采用大量贴近现实的案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阐释了做人做事的智慧,是你学习做人做事智慧的最佳用书!
  • 废材嫡女重生记

    废材嫡女重生记

    (新文神医娇妻:山里汉子强势宠已开)她是候府不受宠的嫡女,生来脸上便带着血红色的胎记,肥壮膘多,懦弱丑陋,人称凤鸣城第一丑女。大婚前夕还被未婚夫休弃,再次轮为笑柄。而她,是医术过人的杀手,21世纪的新新人类,被自己深爱的男人枪杀而亡。重活一世,当丑女有了杀手的灵魂和医术过人的手段,将脸上的胎记治好,恢复倾城之姿,惊艳天下!毒如蛇蝎的亲妹妹?莫怪我改你八字,毁你姻缘,让你孤苦一生!想吃回头草的前未婚夫?不好意思,你不配!复仇路上,她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可就是有那么一位紫袍少年,尽管身份尊贵却从不管她美丑,对她不依不饶,只为一诺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