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9900000027

第27章 针乎?棒乎?

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成了中国文坛的一块心病。这些年(许是因为到了世纪末,再得不到,就是“百年缺席”),大家急得更厉害。时常听见痛心疾首的种种议论。还曾在报上见到,有关方面似乎专门采用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开过与商业展销、洽谈、拍卖、订货类似的国际会议。这番焦虑,不免让人想起晚清谴责小说中描写的“侯登科”。

上个月,到重庆出差,《红岩》杂志命我填一张关于文学的问卷。其中几个“热点”之一又是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举了两位活着的中国作家的名字,说是他们都有可能获奖,问答卷者怎么看。我的回答是:“谁得都无所谓。我从不认为任何奖具有唯一的肯定性。”

这回答很生硬,也容易造成误解:狐狸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或者把葡萄和能吃葡萄的都不当回事。其实,天地良心,我还真不是那个意思。

回来不久,从一家叫《中华文学选刊》的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缺席》的长文(以下简称“长文”)。听口气,作者显然是中国人中最接近该奖评奖圈子的人。说起该奖来,也是“如数家珍”,所提供的情况应该较为可靠。我这才晓得自己先前是怎样的孤陋寡闻。原来《红岩》杂志问卷所提的“候选人”名单是确有些来历的。与此同时,我心里也生出几许悲凉:皇皇瑞典文学院的有世界文学裁决权的十八位院士中,认得中国字的只有一位马先生,再多一位牛先生或羊女士也没有。很自然,中国字的文学也就没有直接参评的资格。

好在总算有一位认得中国字的马先生。这就不能说瑞典文学院缺乏人类意识、全球眼光、世界情怀。光认得中国字当然不足以担当院士。据长文介绍,马先生对古今中国文学是“竟熟悉得如数家珍”的(除了不知道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言”之外)。果真如此,中国作家就不愁没有出头之日了。我在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见到贫下中农年年祭灶王爷,指望他上天言好事。写这短文时又快过年了(还有五天),我也想向贫下中农学习,给那位姓马的唯一认得中国字的文学灶王爷烧炷高香。祈愿他能为我们辛酸的中国文坛在世界文学的天庭上,向其他中国文盲的诸神多多美言。

但这祈愿本身也够辛酸。我辈族类,要不就恶狠狠地不要“资产阶级”的臭奖(记得文革时有一首歌颂鲁迅的诗就是这样说的。其实八字还没一撇呢);要不就眼巴巴地看定了赵四老爷的脸色(恨不得从每一条哪怕最细微的皱纹扭动里发现开恩的迹象)。总之是人家不高抬贵手,自己就白干了,甚至白活了。对评奖的迷信,差不多成了拜物教,差不多入了佛教所说的迷妄。

评奖就真有那么神?这些年国中各种辉煌的文艺评奖花样百出。评奖业已成为一种产业。评者腰包中饱,被评者升官提职,热闹非凡,皆大欢喜。然而,除此之外,于社会大众似乎并无多少关涉。大家还是爱干什么干什么,爱看什么看什么。许多的评奖不过是自体循环,许多得了奖的“精品”当时就成了文化垃圾。评与被评、只是相关的人自己兴奋激动罢了,等于自慰行为。却造成了百姓税金的巨额浪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相反,仅从文学看,一些没有被评奖关照过的作家作品影响深广的例子,倒是可以举出不少。据长文介绍,这样的尴尬事,诺贝尔文学奖似乎也未能避免。

这让人说什么好呢?

长文原文照录了鲁迅当年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见。很明白,先生对这个奖是很尊重的。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配得这奖。先生的激愤似乎有些偏执。我想,这偏执恐怕更多的是出于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失望和鄙视。

这话题太敏感。我很崇敬鲁迅,却没有他的直面人生的勇气。但我还想说一句,在这方面,我很敬仰对诺贝尔文学奖根本不屑一顾的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有尊严的学者作家,他至死不渝地冷对一切权势。并不像某些号称“精神斗士”的人,不论得意还是失意,对权力的膜拜总是始终如一。

这里并没有要对诺贝尔文学奖取虚无主义态度的意思。中国作家到目前为止尚无人有此荣幸,自然并不是中国作家无此实力。长文就很惆怅地明摆了一个事实:沈从文先生若再硬朗些日子,差不多也就榜上有名,中国作家也就不至于在那个“火炬家族”“百年缺席”了。在实力之外,“缺席”的原因可以举出一百条,一千条。以我的肤浅,这里也举出一条──尽管这仍不过是拾人牙慧,但我还是想特别重复,因为它是这样的不可以忽视──那就是理解的隔膜。

寒假,大学三年级的儿子从广州回来,说到一件趣事:他和家在当地的同学看电影《洗澡》,里面的胡同、大杂院、屋瓦、木柱,皇城根的油腔滑调,无一不透出明白无误的“京味儿”。但广州同学看了半天,才突然明白,这电影原来讲的是“北京故西(事)”,因为他们忽然发现一辆出租车屁股上的车牌有一个“京”字。“此时离电影结束还有一分钟。”儿子说完,哈哈大笑,我也大笑。

这是中国人看中国电影。大学三年级,不能说没“文化”。影响理解的,不完全排除智商和素质的原因,但恐怕更主要的是由于一南一北的地域差别造成了隔膜。

文艺评奖,固然不能说毫无客观标准可言,到底不像体育运动,高度、强度、速度,都有全世界统一的、通用的、明确的、大家都认得的度量衡在那里。可见,对文艺评奖,完全不在乎,有点玩世不恭的嫌疑;太在乎,也多少显出一点迂气。中国足球踢不进世界杯,该生气;中国小说写不来国际奖,则不妨少安毋躁。

有一个关于孔圣人的笑话:有一次圣人拿了一根针同时问好学生颜回和调皮鬼子路:“你们把这认作什么?”颜回答:“针。”子路答:“棒槌。”结果圣人夸奖子路:“这就对了,凡事别认真。”这自然是糟改圣人。但想想,有时候把针认作棒槌也不失为一种颇实用的养生之道,借以缓解心病之虐。

还记起一句中国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庄子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结果他否认客观标准的寓言成了后世文章的一个很高的标准。

最后要特别声明,我和读书界的许多朋友还是衷心希望下世纪中国作家有人(无论是谁)能够跳过诺贝尔文学奖龙门的──据长文预言,还会不止一个人。

那当然是好事情。

让我们怀了淡泊的心情,也就是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的“平常心”来期待。

同类推荐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观点(译文随笔)

    观点(译文随笔)

    《观点》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这既是一部精彩迭出的随笔集,同时也是一部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和主题从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到一位印度教圣哲的精神修为和人生故事,从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及其平实自然的文体,特别是通过对他赞赏的爱伦坡、吉卜林,尤其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等几位短篇小说大师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的解读,对于短篇小说这一他本人也是当行大师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故事圣手的高超技巧,活画出一组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人形象,进而深入到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内心灵魂,最终打通的是普遍的人性和人心——从“文心”到“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可以看作毛姆一生不变的终极“观点”。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

    华盛顿·欧文(1783—1859)一生曾三度赴欧,在英、法、德、西等国度过17年。在这期间,他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819年起,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1820年汇集成《见闻札记》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流传甚广,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见闻札记》的艺术水平,超过了他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它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本故事和散文集,其中的《作者自述》、《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名篇。
  • 心安之处是故乡

    心安之处是故乡

    《心安之处是故乡》是一位海岛养兰人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数十篇散文,内容多是对于身边人、情、事、物富有哲理的思考记录,耐人寻味。无论是花鸟虫鱼、海边风物、自己的童年,抑或是身边亲人,在作者笔下无一不透露出淡定、智慧和心安,这是一种与现实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安宁与快乐。
热门推荐
  • 景秀

    景秀

    乱世争王,盛世夺嫡。人心,从来比刀枪更可怕。利益,常能将情义作烟尘。庙堂之上,江湖之远。江山锦绣,风华依旧。暗潮起伏复翻涌,八方博弈并绸缪。琉璃灯下谋乾坤,谁是真正事外人?千灯繁华之下,是智斗,是嫡夺,是权谋。轻松写意之中,是步步惊心,是再难回头。
  • 乖乖校花的混混校草

    乖乖校花的混混校草

    可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吻过之后,她的这颗心似乎也被带走了,分开后,竟然一直想着他。她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他是父母离异没有人要的坏男孩,面对那么多男孩子的追求,她只为他心动……青涩的爱情,甜蜜的日子,经历过的伤害,都无法让父母停止他们的百般阻挠。谁能告诉她,她该怎么办?
  • 辗转命运之瞳

    辗转命运之瞳

    【架空】会武术的帅气女青年重生为有异能的娇弱软少女,奶凶奶凶的,高冷腹黑男神大人,你接的住吗,现代科技与上古异能相较量,又会燃出怎样的故事呢?
  • 叫一声妈妈泪落如雨(下篇)

    叫一声妈妈泪落如雨(下篇)

    葛妈为救儿子抢了别人的钱包,儿子伤愈后十分鄙视母亲的行为。作为一位母亲,又怎样才能弥补过失和获得儿子的谅解呢?春寒料峭,葛妈依然每天夜里蹲守街头卖布娃娃。那些笨拙的小布娃娃确实很难卖,经常费尽口舌也勾不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不顺当的生意尽管非常难熬,可是白天只要遇上方小蕾,她都乐呵呵地把买卖所得的钱如数交给她。方小蕾很是感激,提出要分一半钱给她,她怎么也不肯要,说晚上反正都是闲着,坐在街道上权当看风景解心烦。这天夜里葛妈去蹲地摊儿,突然遇到一帮城管人员过来检查,看见小摊贩的货物一律没收。
  • 纨绔嫡女:冰山国舅太宠妻

    纨绔嫡女:冰山国舅太宠妻

    她是恶名远扬的纨绔嫡女,他是圣眷加身的冰山国舅。上一世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她重生一世纠缠不休。“我有太后遗诏,非我所愿,无人能娶!”“哦?”他把玩着怀中女人的秀发,“那我不娶了,你嫁我便是。”
  • 惑君

    惑君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受尽欺凌,既然退无可退,那么,从今往后,我做刀俎,鱼肉他人!==============================***推荐元晞大作《乐为仙》,十分精彩,有你好看!***
  • 人生那点事

    人生那点事

    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睦,金钱的短缺等一些一生活的琐事而烦恼。人的一生没有平平坦坦的路。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两难境地。在狂热和理智之间,在浮躁和平静之间,在放纵和收敛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在善念与邪念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们既然活着,总该活得明白点。明白人生那点事。人生其实就那么点事,就是那些一我们常唠叨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交友婚恋、幸福成功等俗事。
  •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英雄联盟之轮回创世

    英雄联盟之轮回创世

    你们是英雄,不巧,我也是。只不过我是无限火力版的,就问你们谁能扛得住?感受被时间支配的恐惧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