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100000014

第14章 北大:怪才的舞台 (1)

当“特立独行”这句话开始成为时尚话语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想赚取这样一个称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也难怪,毕竟现在已不同于在大街上只能看到青、蓝两色的年代。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如果你的身上无法体现异样的个性的话,那么你只会遭到同仁的抛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大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因为北大有着“特立独行”的传统和一批又一批追求“特立独行”的学子。

余杰:矛盾的统一体

余杰,一个在许多人的眼中都会被看做北大怪才的典型,不仅是因为他以《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而扬名,更重要的是余杰誓与中国传统文人划清界线。余杰自称: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立场,边缘的姿态,乃是支撑他写作方式的三只鼎立之足。一个出自于北大的知识分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出于良知而以边缘的姿态进行怀疑与批判,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也是十分崇高的一件事。但是,余杰本身是充满了矛盾的,从他的言语和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自我否定的地方。

余杰的批判激情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神圣的使命感使他虽身居铁屋却桀骜不驯,杨朔、钱钟书、杨绛、钱穆、郭沫若、季羡林等大师在他的眼中全成了重新评说的对象,这气势使那些媚俗平庸的伪高人相形见绌。于是有了《我来剥钱穆的“皮”》,有了《皇帝的新衣——关于“张承志”现象的思考》,有了《驳季羡林先生论中西文论》、《知、行、游——重读杨绛》、《王府井花园里的郭沫若》……然而,与这样的“杀气腾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余杰虽然批判了许多远离他利害关系的大名人,却对身边的老师、朋友大肆吹捧。

如余杰的《书卷多情似故人——读〈漫卷诗书·陈平原诗话〉》、《那一代的风流——读夏晓虹〈旧年人物〉》以及《挣扎的心——读钱理群〈压在心上的坟〉》……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是人之常情,一个以斗士自居的人,批判谁与不批判谁也应当是有选择的。怪就怪在余杰的选择标准上,众所周知,夏晓虹是余杰的研究生导师,而陈平原则是夏晓虹的丈夫,而钱理群大概也因为北大的缘故得以逃离余杰的批判。有人说,这是“余杰精于心计的狡猾”。余杰这种“唯亲”的做法与其说是保护了北大人,倒不如说是在使北大人蒙羞,因为中国人是最痛恨“官官相护”的,更何况余杰本身就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批判者,由他“保护”的人自然难逃株连的危险。

余杰所谓的边缘姿态也是值得怀疑的。“昆德拉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采取的是冷眼看人间的方式。昆德拉看透了历史的风烟,历史虽然如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不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因而他有一种很强烈的置身于事外的‘游戏’态度。而哈维尔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圣人’(行者),他坚持认为,心灵比智慧更加重要,承担比回避更加重要,参与比置身事外更加重要。”(余杰,《昆德拉与哈维尔——我们选择什么?我们承担什么?》)这样的言论似乎与余杰所谓的边缘姿态格格不入,要不余杰也就不会认为中国更需要哈维尔这样的“圣人”了。所谓边缘的姿态其实是与文学的功用相联系的。中国的文人历来重视“文以载道”的价值取向,而西方的文人则更倾向于“文学只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这样一种价值取向。

真正的边缘姿态应该是后者,正如高行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题为《文学的理由》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作家所以不计报酬还写自己要写的,不仅是对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对社会的某种挑战。但这种挑战不是故作姿态,作家不必自我膨胀为英雄或斗士,再说英雄或斗士所以奋斗不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便是要建立一番功勋,那都是文学作品之外的事情。作家如果对社会也有所挑战,不过是一番言语,而且得寄托在他作品的人物和情境中,否则只能有损于文学。文学并非愤怒的呐喊,而且还不能把个人的愤慨变成控诉。作家个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为文学,才经得起时间的损耗,长久活下去。

”不知道余杰看到这样的文字之后是否还敢自称是“边缘的姿态”,还敢随便就在“铁屋中呐喊”,是否还敢说“我一再表明,我对余秋雨的批判仅仅是一个契机,我想引发的是全民族对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一部血迹斑斑的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我们国民性中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既然余杰选择了边缘的姿态,那么就不应为批判而批判,将批判经常挂在嘴边,不应该为了扬名拿名人开刀。毫无疑问,真正有意义的批判应该是站在边缘的姿态,对于这一点余杰也是十分清醒的,但是他的身上充满了太多的浮躁。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导致的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丧失与国民心态的浮躁,余杰大概是十分愤怒的,但是余杰自己似乎也为时代精神所毒害,居然为了商业炒作的目的将崔健“拉下水”,本来崔健以为余杰只是邀请他到成都蒲江去度周末,结果兴冲冲地赶到后却发现,“完了,又上当了”,成了一个商业活动的“托儿”。余杰居然也学会了在商业活动中“游刃有余”的本领,真是不简单,试问如此世故的余杰又该怎样捍卫其边缘的姿态呢?

余杰的自我矛盾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余杰以一副“俯视众生,唯我独清”的姿态与立场,指责与批判别人,然而却很少解剖和反省自己。余杰以鲁迅衣钵的传人自居,可他却偏偏忘了鲁迅的教诲:“我的确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余杰非常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一个是特权阶层的世界,纸醉金迷,斗酒狂欢。另一个世界是底层的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名瘦弱的失业工人吃力地蹬着人力三轮车,15岁的农家女在歌厅门口招摇过市,手臂上刺青斑斑的中学生在校门亮出刀子群殴。

”(余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底层体验永远是需要的,但是为什么余杰又要将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赵本山污蔑为“伪农民”,将热播的《刘老根》斥为“文化垃圾”呢?也许余杰的苦心在于唤醒那些热衷于安逸的百姓,让他们别上《刘老根》的当,但是余杰又有什么权利来剥夺无辜百姓喜欢的权利呢?余杰曾说,“李方先生(著名记者)当然想像不出住在妻子租来的一间经常停水停电的屋子里的我是怎样生活的。”(余杰,《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余杰致网友公开信》如果这可以算作余杰经历了底层体验的证据的话,那么当余杰成家之后,即使余杰现在不写作,其太太的收入也足以维持小康生活时,余杰所谓的“依据底层体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余杰,一个素以北大怪才著称的人物,在北大读了八年的书,从他的身上也可折射出现代北大教育和北大人的自相矛盾。北大的领导决策层非常期望重振北大思想自由和学术繁荣的传统,可是北大的教授要么是迫于政治压力,要么是为了职称而谨言慎行,于是北大的学术争鸣也是不得不偃旗息鼓。北大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很想做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却又不得不为了前途而忙于背单词、学外语,忙于形形色色的考试。北大人从来都是拒绝平庸地生存在这个世上,他们总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之下,掩盖的是他们生机勃勃的思想光芒和跃跃欲试的英雄情结,但是现实的北大没有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实的中国也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选择。在这样近乎压抑的气氛中,余杰的做法也许是代表了一部分北大人的想法。在这冰冻的世界,点一把希望之火,将所有的冰雪融化,迎接明媚的春光;亦或在坚固的铁屋当中,像鲁迅当年那样大声地呐喊,不是为了声音能将铁屋喊破,而是企图声音能够穿越这无边笼罩的铁屋,传到久远之处。在一个思想无用的年代,不如将其付之一炬,不如将其留至久远。这也是如今北大人最无奈的一种选择了。

王小波: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我们将王小波归入北大怪才的行列,首先要感谢余杰先生。由于余杰以北大第二个王小波自居,既然余杰是北大怪才,那么就没有理由说王小波不是怪才的。然而王小波毕竟与余杰不同,王小波比余杰的文字更耐读,对很多人来说,接触王小波的文字与接触余杰的文字大概是同一时候的事情,为什么短短几年之后,两个人的遭遇就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故呢?一个成了人们深深怀念的启蒙者,而另一个则忙于洗去身上的唾液。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两者思想的深度。王小波的文字在读完之后你还有兴趣回过头去细细地体会,而余杰的文字没有多少思想的内涵,除了阅读的快感,你不可能找到读他的第二个理由,而且他的叙述显得十分零碎,这一点在《心灵独白》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此区别说开来,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称王小波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而余杰至今也没能赚到封号的原因了。王小波的“怪”也就在这里,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其死后获得了文学界和学术界很高的评价。

同类推荐
  •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

    本书论述了教学的基本概念,人的发展与教育,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与评价,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内容。
  •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本书是从道德与人的本体关系上对道德教育的一种学理性探讨。针对现代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生命的自我观照出发,本书将德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放在道德自我的建立上,旨在从根源上寻求中国学校德育的根本性变革。
  •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01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六十年来,南航培养了12万余名校友,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拓者及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共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各个时期从南航毕业到校外工作或曾经在南航工作过的校友访谈录100篇 (共两辑)。篇目按受访校友的入校先后顺序排列,同级校友以姓氏笔画为序。从这些讲述校友成长足迹和创业风采的朴实文字中,读者能够分享南航校友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读出一部鲜活的南航“校史”,找寻一脉相承的南航“基因”,感悟生生不息的南航“精神”。
  • 景仰红色记忆

    景仰红色记忆

    大庄科乡是美丽神奇的地方,也是众多先烈撒过热血的地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大庄科作为平北最早开辟的农村根据地,书写了历史上浓重的一笔。为了更好地展示和宣传大庄科地区抗战英烈和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大庄科乡党委、政府组织编写了这本《景仰红色记忆》。书中收录的这些抗日故事和人物,貌似平凡实则伟大,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永远值得人民怀念和敬仰。非常适合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使用,也可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收藏。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热门推荐
  • 禀告王爷,王妃爬墙了

    禀告王爷,王妃爬墙了

    左沐,21世纪特种部队女军医,中西医双修,人称小华佗,不料,一朝穿越,成了和亲公主……什么?那残王竟想反悔,连花轿都撤了?左沐咬牙,那本姑娘就砸门逼亲,非嫁不可!数月后,怎么?当初逼嫁,现在又想逼离?某王盯着左沐笑得一脸和蔼。呃,左沐心虚,不是您当初不想娶吗?我这是为您着想。门都没有!某王脸突然一沉。本姑娘不介意走窗户!左沐反应迅速,转身朝窗户冲去,却被某王拦腰抱住……这世,你哪也别想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兽猎人

    兽猎人

    蛮荒大陆,有着各种各样的巨兽,他们在威胁人类的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有一种人便以击杀巨兽为生,他们进入巨兽的地盘,完成一个个悬赏任务,他们被称为——兽猎人。
  • 状元郎他很娇气

    状元郎他很娇气

    新书《京华令》,求收藏求推荐。状元郎是个小甜饼啦,夫妻俩携手,为百姓谋福利,成就了一个传奇。
  • 从外围接近鲁迅

    从外围接近鲁迅

    鲁迅“外围”,即与鲁迅“本体”(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性格和精神特质等)研究相关的周边话题,如鲁迅的文化背景、鲁迅和同时代人、鲁迅的国内外影响等。这是走进鲁迅“本体”无法忽视的重要存在。本书选择与鲁迅本体关联的多个外围对象,采取散点投视的方式,依据可靠史实和第一手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些广泛而复杂的话题,展开平实细致的学理讨论和实证研究,多方印证鲁迅思想的影响力和鲁迅精神的恒久性,接近真实的鲁迅。
  • 妖兽公敌

    妖兽公敌

    被系统砸中,系统让我在孤贫夭!必须选择一个?孤单一身无亲无友,一贫如洗穷如流民!随时夭折一命呜呼!群:251-397-131
  • 夫君,饶命啊

    夫君,饶命啊

    我是音乐学院的校花,却被一只男鬼缠上。不仅要给他洗衣做饭,还要给他铺床叠被,甚至还要给他生孩子...
  • 首席锦衣卫

    首席锦衣卫

    宗突然病危,宫廷顿起硝烟。江山社稷太子位,身世遭疑谣言飞。贵妃秘访首辅求靠山,对手密谋查证大起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死对决,难见分晓。惊天内幕关国体,紧急扑火正视听。历来皇宫多秘闻,大明王朝也不逊。首席锦衣卫身手不凡,仍然陷入一段血雨腥风。知道太多真相之后,如何保住项上人头,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 步步为赢:罪宠

    步步为赢:罪宠

    初入宫闱那一日,她的家族被查出与敌国暗中交涉而满门抄斩。那一日是三月十八,诸事宜,不宜见血。她因为在宫里,没有被赐死。然而她的一切也都在那一日戛然而止。没有饶恕,没有宠幸,没有背景,在尔虞我诈的宫里,她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生存下去。
  • 似故人何归

    似故人何归

    他也记不清等了她多少轮回了,却始终等不到她的归来。他想着也许是路途太过遥远,把她迷了路……却不曾想是前路阻拦让她忘了还要回家了。这一世,他不会再等了!犹记得,第一次找到了她,小小的一只恨不得让人揣兜里带走。不曾想,天道苍茫,世事无常,始终他还是得离开,让她自己成长。这一放手……险些把好不容易找回的她弄丢了。这一路太长,碍事的人太多,一次放过是仁慈,第二次就是傻了。而她洛梨从不是个善人!所以……一次也不会放过!!
  • 联盟之最强人机

    联盟之最强人机

    从最强人机服务器归来,被虐了五年险些自闭的张延发现,这个世界的人并没有很厉害。甚至……还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