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2600000062

第62章 学者陆游概说(5)

陆游对佛道二教也有兴趣,他在题跋中谈到与方外之士的交往。《跋云丘诗集后》云:“宋兴,诗僧不愧唐人,然皆因诸巨公以名天下。林和靖之于天台长吉,宋文安之于凌云惟则,欧阳文忠公之于孤山惠勤,石曼卿之于东都秘演,苏翰林之于西湖道潜,徐师川之于庐山祖可,盖不可殚纪。潜、可得名最重,然世亦以苏、徐两公许之太过为病。余则徒得所附托,故闻后世,非能岿然自传也。予观云丘诗,平淡闲暇,盖庶几可以自传者。政使不遇吕居仁、苏养直、朱希真、王性之、范至能,亦决不泯没,况如予者,乌足为斯人重哉?其徒觉净以遗稿来,求题其后,十款吾门不厌,故为之书。嘉泰四年二月乙巳,笠泽陆某书。”(《文集》卷二十九)陆游还喜读道书,尤其推崇《道德经》,《跋老子道德古文》云:“右汉严君平著《道德经指归》古文。此经自唐开元以来,独传明皇帝所解,故诸家尽废。今世惟此本及贞观中太史令傅奕所校者尚传,而学者亦罕见也。予求之逾二十年,乃尽得之。玉笈藏道书二千卷,以此为首。”(《文集》卷二十六)陆游每至一地,往往与道士交游,他所藏《坐忘论》、《高象先金丹歌》、《天隐子》等道书均是从道观借抄而得,且题跋志之。

陆游藏书广博,他还收集并刊刻医书,如《陆氏集验方》,偶得《砚录香法》,亦宝惜之,云:“《砚录》旧有本而亡之,《香法》盖未之见。师房者,济南卫昂也,娶婆娑先生崔德符女,晚官巴峡,死焉。乾道辛卯冬,予得此编于巫山县,师房手抄也。已腐败不可读,乃录藏之。”(《跋砚录香法》,《文集》卷二十六)⑩陆游的题跋中还留下了对父辈的爱国言行的记述,如卷二十七《跋李庄简公家书》,活现出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他还借题跋抒发忧时伤乱的人生感慨,如《跋张监丞云庄诗集》、《跋吕侍讲岁时杂记》、《跋嵩山景迂集》、《跋曾文清公诗稿》、《跋周益公诗卷》等。

“生死”哲学

陆游饱读诗书,知识渊博,识见深刻,堪称优秀的思想家。他有自己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邱鸣皋先生在其专著《陆游评传》中有较系统的论述。邱著第六章《以儒家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中有一节《天人观与生死观》,其中论及陆游“生死”观念,但限于体例和篇幅,未展开论述。莫砺锋先生有《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一文,生命意识”即“生死”观念。莫先生文章重点论述陆游的“生命”观即如何“活”,兼及“死亡”观念,本文则重点论述“死亡”观,兼及“生命”观。

生与死本属自然规律,有生即有死。哲学家感兴趣的不是生死本身,而是生死的意义,即如何生死才有意义。因此,生死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意义即在于如何生,如何死。李清照《夏日绝句》誓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英雄豪杰的生死观,生与死都要轰轰烈烈。而一般人的生死观则多是追求生得安定,自由快乐,死得平和,无遗憾。陆游既是英雄,又是常人,他的生死观两者皆有。陆游虽不以哲学家著名于世,但他“生死”哲学的深刻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家相比,他对生死有特别多的思考和论述,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陆游是诗人,感情细腻,特别敏感,对生命过程也多体味。他一方面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非常关注自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经常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早在三十岁时,陆游就开始关注生死问题。《看梅绝句》五首其二云:“梅花树下黄茅丘,古人尚能爱花不?月淡烟深听牧笛,死生常事不须愁。”(《诗稿》卷一)梅花再美,早已死去的古人也看不见了,“月淡烟深听牧笛”,多么富有诗意的生活。陆游重视现世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认为死是平常事,不用多想,自寻烦恼,应以达观的态度看待死。以后,陆游经常关注和思索生死问题,并将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陆游晚年对生死问题关注得更多。淳熙十一年(1184),陆游六十岁,退居到山阴故里。《访医》云:“盛衰当自察,信医固多误。养气勿动心,生死良细故。”(《诗稿》卷十六)陆游懂医术,重养生,还经常给乡邻看病。他以自己的方法治疗自己的病,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他认为身体的好坏自己最清楚,养气可却病健体,所谓固本培元,元气足,正气盛,则邪气自弱,疾病自去,勿动心,即保存元气。修身养性,调节好心理,在生活细节下功夫,生与死即取决于有没有在生活细节上注意。也就是说,养生最重要,注重养生,自然健康长寿。六十四岁时所作《大雨中作》云:“汝生汝死问者谁,人虽不问心自悲。”(《诗稿》卷二十)陆游晚年回首一生经历,觉时光飞逝,青春永去,功名难立,不禁感慨万千。诗中常将“暮年”、“晚岁”、“残岁”、与“少日”、“壮岁”、“壮日”对比,“少携一剑行天下,晚落空村学灌园。”(《灌园》,《诗稿》卷十三)“少日猖狂不自谋,即今垂死更何求?”(《秋思》,《诗稿》卷六十三)“壮岁功名惭汗马,暮年心事许沙鸥。”(《月夜泛小舟湖中三更乃归》,《诗稿》卷十三)“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枕上作》,《诗稿》卷六十三)“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雪夜感旧》,《诗稿》卷三十六)少日猖狂,心高气傲,晚年心平气和,无欲无求;壮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晚年恬淡处世,身老田园;壮岁不知会有退归耕桑的一天,晚年犹思上疆场而不可得。人生不同阶段,对生命有不同的期许和感悟。

陆游年入晚境,疾病缠身,困居家里,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陈编时见古成败,旧友不知今在亡。”(《冬日排闷》,《诗稿》卷七十九)连老朋友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诗人感到十分孤独。陆游享高寿,经历了许多友朋一个接一个的去世,觉生命脆弱,人生无常,感慨系之:“我存人尽死,今是昨皆非。”(《癸亥初冬作》,《诗稿》卷五十五)陆游晚年沉浸于对死亡的忧虑乃至恐惧中。故友生离死别,阴阳相隔,相见永无期,他感到无限凄凉。六十三岁时,他悼念故友韩元吉,“故友去为山下土,衰翁何恨鬓边丝。”(《闻韩元咎下世》,《诗稿》卷十九)自己虽老,但还活着,已感欣慰。十五年后,一次梦见韩元吉,“樽前美人亦黄土,吾辈鬼录将安逃?死生一诀信已矣,所恨膏火常煎熬。”(《梦韩无咎如在京口时既觉枕上作短歌》,《诗稿》卷五十二)诗人感到死亡的迫近,活着也是受罪。“三径就荒俱已老,一樽相属永无期。”(《哭季长》,《诗稿》卷七十三)怀念好友张绩。开禧元年(1205),陆游八十一岁,作有《忆昔》诗,小序云“偶见张安国、周子充、刘歆美、王景文、陈德召、任元受遗集,为之感怆,作长句抒悲,不知涕泗之集也。”诗云:

忆昔高皇绌柄臣,招徕贤隽聚朝绅。宁知遗恨忽千载,追数同时无一人。埋骨九原应已朽,残书数帙尚如新。此身露电那堪说,也复灯前默怆神。(《诗稿》卷六十四)诗人悼念故友,感慨生命之脆弱短促,黯然伤神。

人到晚年,老、衰、病、弱,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觉到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迫近自己,陆游经常发出人生感叹。“浮生过六十,百念已颓然。”(《浮生》,《诗稿》卷十八)“老来愈觉岁时速。”(《龟堂一隅开窗设榻为小憩之地》,《诗稿》卷六十八)“多闻只解为身累,后死空令见事多。”(《对酒作》,《诗稿》卷七十六)此诗作于八十四岁时,诗人感叹自己高寿只是比早死者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怀疑长寿的意义。

陆游认为死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要死得坦然,于心无愧,死无所憾。《野兴》云:“此心所要常无愧,寂寞衡门死即休。”(《诗稿》卷五十八)只要问心无愧,就是没有功名,寂寞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冬至后一日书》云:“功名久无梦,文字略存诗。丘垄归何憾,琴书付有儿。”(《诗稿》卷四十九)今生建功立业已不抱希望了,但有诗作传世,有琴书传子,便没有遗憾了。《秋兴》云:“死去真无憾,曾孙似我长。”(《诗稿》卷七十七)看到曾孙长得像自己,人丁兴旺,家业有继,诗人心满意足了。陆游追求的身后名,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延伸。“死去虽无勋业事,九原犹可见先贤。”(《一编》,《诗稿》卷六十八)“粗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啜茶示儿辈》,《诗稿》卷六十九)诗人自评“粗知道义”,在修身进德方面有所成,已感欣慰。

淳熙十六年(1189)冬,陆游罢官归里,一日夜雪,他作《雪夜小酌》云:“从来本不择死生,况复区区论祸福。雪晴着屐可登山,与子一放千里目。”(《诗稿》卷二十一)诗人以旷达的态度看待挫折,他说自己从来都不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一切自然而然,更不会把一时小小的祸福得失挂在心上。雪晴后,登山远望,胸怀开阔,所有的烦恼皆抛在脑后。

陆游《对酒》诗专论“死”:“古今共有死,长短无百年。方其欲暝时,如困得熟眠。世以生时心,妄度死者情。疑其不忍去,一笑可绝缨。区区计生死,不如持一觞。”(《诗稿》卷二十八)诗人虽困居故里,仍旷达乐观,认为人生不满百年,总有一死,人死犹如睡大觉一样,没有什么可悲的。人不要太计较生死,应及时享受现世生活,把酒畅饮,岂不快哉!

他常把生死看得很淡,“死生元是开阖眼,祸福正如翻覆手。”(《长歌行》,《诗稿》卷三十九)认为生与死只是一瞬间的事,人一闭眼生命便完结。“平生无拣择,生死均早夜。余年犹几何,久已付造化。”(《私怀》十首其九,《诗稿》卷四十)诗人闲居无聊,报国无门,心境不佳,把生死付诸天命安排。陆游每当遭遇挫折时,便对生死持消极态度。《秋思》三首其三云:“苍颜莫怪少曾开,触目人情但可哀。死去肯为浮世恋?此身元自不应来。”(《诗稿》卷五十四)诗人宦海沉浮,几起几落,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想到人情淡薄,不禁悲从中来。死去全都解脱,也许自己本来就不该来到世上。诗人对人生真是看透了,大彻大悟。《遣兴》云:“病知药物难为验,老觉人间不足娱。”(《诗稿》卷五十七)人老了,疾病缠身,药物也起不了作用,活着便是受罪,不如死去算了,人世间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陆游对死亡有着理性的认识,认为是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怕的,应坦然对之。“去去生方远,冥冥死即休。”(《病中示儿辈》,《诗稿》卷八十五)死了一切便了。《衰甚书感》云:“譬如亭皋木,秋至叶自落。”(《诗稿》卷八十二)《信笔》云:“吾生本暂寓,无日不可死。区区迟速间,何地着愠喜?”(《诗稿》卷三十六)人来到世上,本来就如同寄寓之客,随时可死,只是早晚不同而已。死去是从哪里来又重回哪里去,自然如此,早死不必烦忧,晚死也不必欣喜。陆游真是视死如归,从容自若。“达士共知生是赘,古人尝谓死为归。”(《寓叹》二首其一,《诗稿》卷七十七)嘉定元年(1208),陆游八十四岁,作《病中观辛夷花》云:

余生垂九十,一病理一衰。旬月不自保,敢作期岁期?粲粲女郎花,忽满庭前枝。繁华虽少减,高雅亦足奇。持杯酹花前,事亦未可知。明年倘未死,一笑当解颐。(《诗稿》卷七十六)诗人感到自己已走近生命终点,生命如风中烛火,随时都会熄灭。但他仍坦然地笑对生活和生命,仍兴致勃勃地把酒赏花,享受人世间的美丽,欢度人生的最后时光。

庆元三年(1197),诗人作《龟堂东窗戏弄笔墨偶得绝句》五首其二云:“死去何忧累儿子,千钱可买市成棺。”(《诗稿》卷三十六)嘉定二年(1209)秋,陆游从容安排后事,《病少愈偶作》云:“病入秋来不可当,便从此逝亦何伤!百钱布被敛手足,三寸桐棺埋涧岗。”(《诗稿》卷八十四)要儿孙不要伤心,草草埋葬即可。

陆游还饶有兴趣地将自己与刘伶的生死观作对比。《夜读刘伯伦传戏作》云:“生本无心死可知,徐徐掩骨未为迟。一奴仅可供薪水,那得闲人荷锸随?”(《诗稿》卷八十四)晋刘伶(字伯伦)性嗜酒,作有《酒德颂》。《晋书》卷四十九《刘伶传》载:“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刘伶对死亡是坦然的,随时准备死掉便埋。陆游则说自己如死掉,慢慢掩埋也不算迟,因为自己只有一位家奴供奉薪水,没有闲人随时荷锸跟着自己,没有刘伶那样的条件,随死随埋,只好慢慢埋了。陆游将刘伶视为自己的生死同道。

陆游虽以达旷的态度看待死亡,那只是在遭受挫折或行将死亡的时候。而平日,陆游是十分珍爱生命的人。他常感叹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四时莽相代,所叹岁月奔。欢悰挽不留,白发生无根。”(《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诗稿》卷三十七)“老来日月速,去若弦上箭。方看出土牛,已复送巢燕。”(《北窗试笔》,《诗稿》卷三十七)“岁月不贷人,蛙声遽如许。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斋中杂题》四首其二,《诗稿》卷五十)“流年速似一弹指,更事多于三折肱。”(《亲旧书来多问近况以诗答之》,《诗稿》卷二十六)“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读老子》,《诗稿》卷四十四)真是志士惜日短。

他有时还幻想挽住时光,“人生长短无百岁,八十五年行九分。堪笑痴翁作黠计,欲将绳子系浮云。”(《病中遣怀》六首其一,《诗稿》卷八十四)诗人想留住青春,永不衰老。《将进酒》云:“我欲挽住北斗杓,常指苍龙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诗稿》卷三十六)陆游不是贪生,而是想有更多的时间建功立业。

陆游长寿,常以此自豪。“便死也胜千百辈,少留更过二三年。”(《书兴》,《诗稿》卷七十六)已至高寿,胜过许多人,诗人心满意足了。“放翁七十饮千钟,耳目未废头未童。“(《醉书秦望山石壁》,《诗稿》卷二十一)“行年七十尚携锄。”(《贫病》,《诗稿》卷三十)“岂料今八十,白间犹黑丝。”(《养生》)(《诗稿》卷五十四)“八十可怜心尚孩,看山看水不知回。”(《初归杂咏》,《诗稿》卷五十三)陆游将寿终正寝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年衰固应死,延促未可度。人之生实难,寿终固为乐。”(《衰甚书感》,《诗稿》卷八十二)陆游十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育子孙要珍惜光阴。“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小儿入城》)《诗稿》卷三十一)“已与儿曹相约定,勿为无益费年光。”(《老学庵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诗稿》卷三十三)“我老空追悔,儿无弃壮年。”(《六经示儿子》,《诗稿》卷三十八)“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读书》,《诗稿》卷四十一)陆游认为人的精神不死,他崇奉杜甫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稿》卷三)杜甫的“忠义”、“文章”历代传诵不衰,杜甫的精神确如陆游期望的永不磨灭。陆游相信盖棺定论,人死后自有公论。“浮云变态吾何与,腐骨成尘论自公。”(《晚兴》,《诗稿》卷八十三)“邪正古来观大节,是非死后有公言。”(《雨夜观史》,《诗稿》卷五十一)“平生所学为何事,后世有人知此心。”(《西窗独酌》,《诗稿》卷四十一)“浮沉不是忘经世,后有仁人识此心。”(《书叹》,《诗稿》卷七)“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学书》,《诗稿》卷三十七)相信自己的书法可传诸后世,被后人欣赏。“一朝此翁死,千金求不得。”(《四日夜鸡未鸣起作》,《诗稿》卷八十四)自信自己是难得的人才,死去可惜,千金难得。人的肉体生命有限,再长寿也会死亡,但精神生命却可能是无限的,可以“不朽”,后人可感知其生命的存在。

同类推荐
  •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主要讲述了,审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是:如何看取女性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化背景中的自身演变发展轨迹,进而把握在此整体文化框架下女性文化观念、女性文学形态的生成、承续与嬗变,由此总结出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应有的历史经验。全书共六章即文化语境转换与女性话语的嬗变;多维女性人生与女性形象的时段印痕;文本嬗变:三种典型文本昭示女性意识的递进:“现代期”女性文本的意义与局限:新时期女性文本的变革与超越;整合审视:对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思考。从女性文学层级性演化视角切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探讨女性意识由模糊到清醒自觉乃至成熟的嬗变过程,从女性话语立场的演化、女性文学传统的承续与变异、女性文本的不同特质、女性形象的多样创造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承续与嬗变进行整合审视,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史的观照视角,更重要的是就此可以总结中国女性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历史经验,为未来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东边的风

    东边的风

    我刚从牢里出来,就接到李相龙的电话。李相龙说:老弟,这一阵躲到哪里去了?为啥电话老打不通?我说我坐牢去了,李相龙不相信,李相龙说:你说你杀人去了,不就更没人找你了吗?我说:我真的是坐牢去了,信不信由你。李相龙向我打听:我乡女孩春兰,也在晋海打工,你们认识吗?我说:认识,还是我们的表妹呢。李相龙说:是吗?这表妹可真出息了。听说她当上了歌星,傍上了大款,这是真的吗?我说:大概应该算是真的吧。李相龙说:她真是为我乡人民争光啊。我说:李相龙,你到底要说什么?把话直接说了行不?李相龙说:好。
  •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甲申岁末,山西作家组团赴韩国作一周游访。作家们平日或有闲暇,不乏聚会,难得有十数同志如此多日朝夕相处,结伴共同休闲。男士离家,群雄麇集;长夜漫漫,旅途遥遥;口欲耳欲驱使,不约而有同好。故卧榻两侧、车辆上下,人人献艺,各各卖弄本事。说故事、讲笑话,侃黄色段子、来文字游戏,竟成旅途一大节目。韩国风景秀丽,所谓赏心悦目;而有“说部”相伴,同行诸君益发乐甚。
  • 深歌与谣曲

    深歌与谣曲

    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诗人、“二七年一代”诗人群体的代表人物。他将诗同西班牙民间歌谣创造性地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体:节奏形式多样,词句形象丰富,民间色彩浓郁,易于吟唱,显示出超凡的诗艺。他的诗歌作品对世界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洛尔卡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深歌》、《组歌》、《歌集》和《吉卜赛谣曲集》是其第一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本书选取诗人创作前期的代表作,包括《诗集》、《深歌》、《歌集》、《吉卜赛谣曲集》等。
  •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秦中富人

    秦中富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和我的倾城年华

    你和我的倾城年华

    她离开家乡到外地教学,后来因为闺蜜的婚贴而重新回到家乡,不料又遇上了他,她该如何选择?是默默守护的男生还是记忆中的他?青春的往事渐渐浮现在脑海里,到底谁才是那个对的人?
  • 2015中国年度精短散文

    2015中国年度精短散文

    王蒙、王朔、张晓风、郭文斌、张小娴、李娟、冯杰、雪青、何向阳等数十位作家的数十篇佳作,题材丰富、语言凝练,或直面人生,拷问人性,或回眸过往,思索历史,在呈现散文题材的丰沛性、写法的可能性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本书是由中国散文界知名选家从全国当年发表的精短散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精短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精短散文。
  • 蛇塔上的火鸡

    蛇塔上的火鸡

    罗奎山把他的四个儿子都叫了回来。二儿子罗盛军扛来半扇子羊肉,让他媳妇和娘在厨房剁肉馅儿。罗奎山的四个儿子里,就二儿子罗盛军的生活富裕一些,他不种地,靠养羊赚钱。大儿子罗盛学种地种上了瘾,别的不愿意干,到城里打工干了三天就回来了,他说给城里人盖楼心里犯堵,他还有恐高症,站在二层楼的楼板上都不敢往下瞅。罗盛学不管年成旱涝,他的十二亩地总和往年一样壮实。他也算无忧无虑,不需要太多的积蓄,因为姑娘读中学读得不错,学费的钱也算积攒够了。
  • 魔族里的驱魔师

    魔族里的驱魔师

    继承了撒旦力量的魔族孩子由于一次战争被送至人间扶养,可是一次次事件中终于明了撒旦想要杀死自己。于是怀揣着复仇心里的他走上了驱魔师的道路。可是自己的意中人被变成了魔族,那么成为驱魔师的魔族会如何选择呢?
  • 婚姻第七感

    婚姻第七感

    林辞在医院醒来,记忆停留在大一寒假飞往H市的航班上,可现实生活却完全是另一番样子。异地的初恋早已分手,飞机邻座那个长得好看的人拿着红皮证书指给她:“林羽蒙,我们已经结婚五年了。”七年的时间,她改了名字,结了婚,这还不算,一大盆狗血劈头盖脸继续向她泼过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吾名不离

    吾名不离

    今生,若有缘,再相见,那时,愿执手,到白老。我们的孩子,不论男女,都名不离。
  • 桃之夭夭,魔君大人不可怕

    桃之夭夭,魔君大人不可怕

    初遇时,她还是一株未能化作人形的小桃树,他却能随手就帮她挡过一道雷劫;再遇时,她已然成为一个桃花小仙,而他却坐上了那个令六界闻风丧胆的位置,可他转身居然就被一只兔子勾了魂儿去......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全书分八个部分阐述了从事故调查基本理论、调查步骤、方法直至做出调查结论,写出调查报告整个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全过程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是基层调查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和工作中应用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 倒春寒之江城纪事

    倒春寒之江城纪事

    在这个春天与你邂逅,却不知缘分开始于十几年前。心外科专家韩冰因一场临时的手术回国,在机场与夏春擦身而过,却不想缘分就此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