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7300000001

第1章 遥远的认识

公木是当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我还没缘认识他,但很敬慕,觉得他善于理解人。

是在1984年,诗人蔡其矫写了《山的呼唤》这么一首诗,发表在当年《星星》诗刊12月号上。公木先生看到了,便以作了一首《痛苦的燃烧─读蔡其矫<山的呼唤>》(见《星星》诗刊1985年9月号),诗中写道:“我看见天真和赤诚╱是青绿的枝条╱承受着烈火的焦灼和炙烤╱而终于燃烧起来”,赞扬“理想使痛苦光辉╱痛苦使理想崇高”。

诗人咏和,本来是一桩很正常的事,古往今来,屡见不鲜。但诗人公木和蔡其矫的这一段咏和缘分,别于古今许多流于形式的吟和酬唱。读到公木这首咏和诗,不难领略其深沉的诗灵来自赤诚肺腑。我正是受这和声撞激而震颤不已!

一南一北两位相距数千里之遥的老诗人,书信往来并不见多,却有这段充满人间美好的抚慰。什么缘故使然?没有别的!理解也!心境通融,情见乎辞!

基于上述这点遥远的认识,心中终于萌生对公木先生的无限敬佩。于是,当拙作《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完成,打印征求意见,我首先便试送吉林省作家协会烦为转交公木先生,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充实一些材料。因为20世纪50年代丁玲受处分后,接替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的是公木,那时蔡其矫是教研室主任,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他们之间知情程度最真实、可靠。但是我所写的地址不十分准确(因为我从没与先生通过信,不知道他学校和家庭住址),信和《年表》是否能传到先生手里,我并没把握;再说,公木先生已到耄耋年华,不一定喜欢为麻烦琐碎之事所缠绕。信寄出后,我这样想。

出乎意料,当这部近二十万字的《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从吉林省作家协会辗转寄到他手中,不到一个月时间,公木先生就把《年表》打印本挂号寄返给我,并用四张稿纸写了一封回信:

曾阅同志:

《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详细看了一遍,很兴趣。尽我所知,加了一点注解或补充,供给参考。只是我与蔡其矫同志共同相处的时间不长,所知有限。自从58年以后,便分手了,他去福建,我来长春,且各自背负着一定分量的沉重,虽梦魂萦绕,却音讯久违。直到进入70年代,偶然同厦门黄碧瑶君弄清一句什么诗人通起信来,还由他介绍了一位青年诗人陈君寄诗稿跟我商量,在通信中才得到蔡其矫同志一点消息,并寄了一张他的照片给我,是在厦门摄的,风采熠熠,不减当年。其时他处境的困难,并不曾直言告我。此后不久,“四人帮”粉碎,天地骤然宽阔,接着诗刊召开诗歌讨论会,我们便在北京见面了。一别二十年,各自经历的路途都不算平坦,但是身体都健壮,音容笑貌,尽如往昔,谈起来全无身世沧桑之感,就如同当年在古楼东大街文讲所时一样,热情欢快。他的《诗品》译稿,我的《诗要用形象思维》,就是在这次诗会期间一同交给田间同志拿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以后十五年来,直接间接,音讯未断,但见面不多,他的行踪,大半都是从报刊报道中得知的。前年在桂林、北京,两次诗会上相遇,还听刘登翰同志说,准备编印《蔡其矫诗歌全集》,并邀我作序。我要他开一份完整的诗作目录,他答应了。后来没有下文。我想可能计划变了,或者另由别的同志写了,也便没有主动函询。

如今,读了你这个《年表》(初稿),感到非常珍贵。我实在不想寄还给你,但这怎么能行呢?希望整理好以后,把打印稿再寄一份给我(等待正式出版,不知要拖多久)。从这个《年表》里可以看到其矫同志一生的一个课题。我特别想研究一下,在57─7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诗人是怎么度过来的。近年来,一般诗史(或有关论文),讲到这一段,尤其“十年动乱”十年便略过不提,甚至空白起来。其实,口封住了,诗怎能绝根呢?其矫同志是个很好的典型,在任何逆境中,都没有熄灭,甚至没有沉默,诗情总在燃烧。读了《年表》,使我更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理解了所谓“人生的浓缩”的真正意义。我忽然这么想,其矫的诗是:1.生命的表现;2.生活的缩影;3.时代的反映。这三者的融汇或互渗。另外有的诗人,如李瑛,便倒过来:1.时代的反映;2.生活的缩影;3.生命的表现。他们都是这四五十年来没有停止写出好诗的诗人,由青年时期到耳顺古稀。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要结合着中国现当代历史来研究,有特殊意义。

我现在正在编写一本《毛泽东诗词研究》即杀青,不及多谈。匆此,即祝撰安!

公木1993.12.10

公木先生除了在我的《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打印本上作了许多眉批、校正和补充材料说明外,还寄给我上面这封洋溢衷曲、寄予信任的长信,抒发他对我国当代诗史研究上的关注和看法,一言一语,不失其真知灼见。

我为这满纸真挚、热情和投来的信任目光,为公木先生的阳刚之气和平易接近所感动,至以衔泪盈眶……

今年9月间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得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炯同志的重视,表示愿意为这部《年表》争取出版。我兴奋之极,回到晋江,在还没获得出版社定锤之前,便给公木先生投上一书,请他写一篇序言。因为我估计先生即使答应为拙作写序,也不会说写便写,必须让与宽裕时间。真想不到于10月28日,接到他的复函:

曾阅同志:

昨天下午归来,在翻阅盈尺书报信件时,读到您于9月27日寄发的来信,已经整整一个月。我是10月4日由家出发,到重庆参加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年会,返程过京,又参加臧克家90寿辰创作研讨会、寓言研究会第4届年会及雅园诗会(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年会),然后才返回长春的。读信后,于高兴您多年经营的《蔡其矫年表》获得出版机会之余,又十分抱歉,回信太迟了。

前寄《年表》及诗集《迷圈》未及即复,本拟仔细阅读过诗作后,再写信给您,一误再误。此事一直压在心上,未曾放下。今又得到此信。顾不得谈《迷圈》了,“写得不俗,耐人深思”,此其矫同志序说的颇有同感,待暇日,再说吧。

嘱为《年表》作序,义不容辞,当勉力为之。但尚须稍俟数日,下月份当先以此事为务。其余一切,均当摒除(昨夜灯下读积压的来信,除兄台外,尚有3封嘱作序,其中有《河北辛集市市志》、《董文艺术研究》、《金、黄、刘寓言选》等,另有多封要求题词;邀稿尚未计在内)。下周必须给研究生上课,十月份曾布置下作业,收来后要看看、评审。我写这些,只是说明,希望您不要对我写的序文,寄以过大的期望。我只有挤时间来写,难望满意。从致王炘先生信中得知,“有必要可用多序”,这是很好的打算。

匆匆,致以敬礼

(归来后第一信,太匆匆,潦草处,祈谅!)

公木

1994.10.28

信上的“嘱为《年表》作序,义不容辞,当勉力为之”,让人一看便知道快人快语,真不像耄耋年华。这就是公木先生。

更想不到先生立即点燃心灵火炬,把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搁置一旁,于百忙中把序文写完寄到我的手中,并附信说:

曾阅同志:

十月间外出,月底归来,读到您九月间的来信,嘱为《年表》作序,当即复函,谓十一月当执笔。

现在序文写成了,兹寄上,请审处。我是认真写的,有些吃力,兴趣盎然,也颇受益。不知《年表》出版事宜做的怎样?《蔡其矫全集》编撰的情况如何?

非常希望多读到一些其矫的诗。

俟复。

此致敬礼

公木

12月11日

当我读到“我是认真的,有些吃力……”心中负疚,莫可言宣,敬佩情怀,惟永镌于心版!

公木先生的序言全文6000字,落笔成声,不但对蔡其矫诗歌历程作了深层反映,也对我国诗歌历史作了深层反映。文章一气呵成,平淡中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入情入理。

公木先生今年(1994年)已是85岁高龄(我特地翻阅《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得知),动这一大笔杆,怎么不会“吃力”呢!但是从行文遣字,又一次让我看到这位耄耋老人快人快语的美质!虽然,拙作《诗人蔡其矫年表》还在付梓的路上,这感激和敬佩之心,得藉此先吐为快!

1994年12月24日于晋江

[笔者曾阅按]本文原发表在《文艺报》1995年5月13日副刊《原上草》第435期上。因公木夫人吴翔来信说:“公木先生的研究生于1997年为他出一册祝贺86岁诞辰的评论文集”,要笔者将《遥远的认识》作“适当补充”。1997年元宵曾阅附识。

走山

“十年动乱”刀枪炮火相见的时候,我已被清除回老家,和老母相依为命。农村社员口粮,不分大口小口,一律计口分配。我和母亲,两人都属大口,每天分来的粮食,作两餐煮犹觉不够,缺上的一餐,只好让肚子闲着。那时有船也驶没港路,不像今日可以随意找工课赚钱度活。思来想去,便学古人“逃世”,入深山回避“红海洋”的激荡。慢慢学懂许多草药,藉此玩弄打发时日。

这天,来了两个大汉。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拳师,人尽称他叫“八仙”,因为拳馆早被取缔,便以草药行医。后来大队组织合作医疗站,他理所当然当上医疗站外科医生。跌打风伤,移轮接骨,是他拿手行业,我偶然在他那医疗站与他谋面便相熟。另一个大汉,我素不相识,但经八仙介绍,知道他姓丁。我称他丁兄,他称我曾先生,不到一分钟便熟了。

凭第三只眼睛发现,丁兄对我并不怎么介意。果然,第一句便冲我说:“你要跟我们上凤巢罗山采药?”这是他看我一介书生,怕我受不了山高路遥之苦,却没注意这样会挫伤人的自尊心。因为以往没跟丁兄交道过,不知丁兄是熊是虎,从形表看,既壮又大,确实是条好汉模样。但凭我以前在凤巢罗山独来独往,惹动山上山下许多山民的赞叹,对上山越岭这活,自然是心里有数,于是拣三字不卑不亢的字,含含糊糊以“试试看”应着。

走山的人都知道,一旦身入山中,纵目四顾,全是云海浪山。丁兄至此不但常常辨错方向,弄出笑话,有时还会眩晕(俗语称:眩山)。每当此况,我总笑他是个“大股冇”(空有其表的意思),他也服服帖帖,笑笑点头承认。

这里草药名目繁多,武靴藤、铁孩儿、石橄榄、玉带藤、猫耳藤、万筋藤、红麒麟、入骨丹、铁扫帚……真是丰富多彩。因为来一趟好不容易,心眼贪婪,埋头寻采,竟忘记日下西山,待发觉时,只见远远的同安县城电灯已经亮了。三人各都肩挑着一百多斤草药,还有锄、锥、镰、刈,沉沉实实,压在肩上,一路踉踉跄跄,下到山坳那不上几户的荒村,家家早关上门,进入睡梦了。黑暗中找到以往停脚的一间小卖铺,叫门打店,很久很久,一位小姑娘才惶惶恐恐提灯来开门。我们已经饿了两餐,店中又找不到什么可填饱肚子的,剩下一斤多潮湿返润的饼干,也不问会不会变质,统统买来。钱丁兄有的是,我和八仙身上的袋子都漏底连一分钱也抄不出来。酒,这小店靠近同安大帽山,正宗白米酒远近闻名。我们先要一斤,再要一斤,又要一斤,喝得那守店的小姑娘(上山下乡的知青)两只眼睛都看傻了。

当丁兄再要一斤时,小姑娘连连摇头说:“不不不,你们要赶路,山深路狭,还要过溪跷水……”

“不要紧,我们实在太饿了……”

经过讨价还价,一斤她断定不卖,半斤我们嫌太少不买,最后商量十二两,三人三一三十一,一人喝两口便干了……

临走,那姑娘提着灯,在门口待我们走了不短的一段路,关门的声音才从远处传来。冬天深山的风,不但会咬肉,还会钻骨,可我们肚里各有一斤多的酒御着,好像有超值的感受。

人都有这样感觉,夜间静走常要生慌,说话又找不到话头,待半路停肩歇息,仍然静静沉沉。此情此景,不觉浮动不久前一段惊险场景。可夜间走路忌谈虎,是走山人心照不宣的条规,我不是不怕虎,大概有几分酒性,又有意让丁兄知道这先生也是一条“好汉”,便脱口道:

前年,我和一位山家(风水先生),为勘察这凤巢罗山的龙脉走势,两人披荆斩棘直上山峰,待钻进大片菅茅之中,不见天日,一山翻过一山,懵懵懂懂,不觉误入虎窝……大概老虎看见我们两人都是嶙峋瘦骨的憨生,早就着慌退避三舍去了。那一方空荡荡的菅茅中,还留下一条蓝衣、一条黑裤、一个笠子,但都被撕得碎烂,平倒着的菅茅,渍尽血迹……那时,浑身毛孔尽生窍,两人连喊一声“快逃”都喊不出来,一口气跑出谷口,幸有一条山溪送来返魂玉津。不管三七二十一,伏着竭饮……孟冬野水,凉冽如冰,可喝至喉间,犹觉火辣辣。与此同时,汗注如流,几乎口中所饮的水,供不及汗从全身注出。如此狂饮了几分钟,才渐渐觉得解气,可双腿连脚还一直打抖,用心力去“杀禁”,总没顶用……

八仙几番要打断我的话匣,大概是酒的“威力”,一发就收不回来。当要再起步上肩,丁兄就不再自告奋勇作断后“将军”了,居然急忙挑着,走在我们前面。我和八仙不觉同时笑起来,丁兄当然知道我们笑的是什么,自己也“嘿嘿嘿”的笑起来……

——原载《厦门文学》1994年10月号

同类推荐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落叶集

    落叶集

    《落叶集》是由公羽写的一部诗歌集册,喜欢诗歌的朋友们可以读读作者诗歌,看社会千百态。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细述亲历之近现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五卅、三一八、北伐、清党等,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之作,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〇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 当沉思穿越时空

    当沉思穿越时空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一本文集,收自1982年至2015年发表在省内外报刊的散文、随笔、评论、报告文学等作品计111篇,另有4部电视片解说词和文学脚本。以体裁为单元,分三辑汇编,皆为作者业余兴之所至的篇什。内容以散文、随笔为主,散文多以描述乡情、亲情、友情、民情等为主调,随笔多以叙议文艺与人生、与生活、与社会风气、与思想观念等为主调。文章虽小,但贴近现实,注重思想倾向性与文字可读性的结合。
热门推荐
  •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个语气词的发展演变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其中不乏精彩的论述。如“者”和“好”,本书对它们演变的语境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者”从表自指演变为语气词,关键在于其所在的小句属于话题句;“好”由形容词演变为语气词,则源于所在小句的主观化。其他如“尔”、“焉”、“已”、“里”、“在”等词,书中对它们历史演变情况的揭示也相当有启发性,值得重视。
  • 成功不求人

    成功不求人

    从今往后,我必须认识到,我的生命每天都在接受类似的考验。如果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迎接挑战,那么我一定会成功。什么人最值得我们称颂呢?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唯有“能说能行”的人,是最最难能可贵的。“能说能行”的人,有的是一颗“坚决的心”。说到“坚决”,那是接近“真理”的“美德”之一;人们能够好好地应用它,它便可以成为“生命”表现的指导力。
  •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本书直击晚清官场的腐败和堕落,揭露整个晚清社会的溃败。晚清官场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政治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充斥着太多的肮脏、卑鄙、龌龊与争斗。晚清官场也是一个政治智慧与政治糟粕泥沙俱下的地方。在晚清,凡是想做大事,或者做成大事,或者说官做得特别成功的人……他们是如何在这样非典型的政治生态中生存下来并攫取话语权的呢?《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从“谋官路径”、“做官秘诀”、“保官之道”三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晚清政治运作、政治智慧和官场潜规则,也揭示了晚清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教训,实为当下政治的殷鉴。"
  • 一梦少年南

    一梦少年南

    梦中少年,青葱白马。一夜之间,家庭遭逢巨变,从大小姐跌为贫穷女生的南茴昭,在大学入学第一天,遇到了年少时帮助过的清秀“服务生”陈帆,并和同寝室的顾帘嘉、周笙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然而,这段友情却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发生了变化……青春与成长,什么能永远不变呢?一梦少年南,少年已远,曾经的友情与梦想是否还在?
  • 凝水凌

    凝水凌

    一个叫乔凌凝的女孩在修真路上前进的故事,人生、爱情、与能力,从小白变的内心强大在某一个点爆发,故事很精彩,各位看官且听说来……
  • 归楚

    归楚

    幼时目睹母亲被杀害,楚立注定走上一条复仇之路,沉寂十年之后,他冷血归来,开始手刃一个个仇人。只是随着报仇计划的推进,他发现了更多难以承受的阴谋,这时,楚立又该何去何从?历经生离死别的磨难之后,楚立奋力站上权力的巅峰,最终天下归楚,成就皇图霸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一朝乌云悲少年,谁人能护可怜人!楚立不是可怜人,只要他想,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可怜可恨的是世间的人!
  • 医顾倾城:惑心女魔帝

    医顾倾城:惑心女魔帝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神医一枚,意外被人害死,魂穿到了白家根本不能修炼的的废物小姐白如墨身上。说她是废物?欺凌她?虐待她?还把她当成物品拿去换了一把剑?人干事?行吧,且看天才神医一朝归来,剑是她的,剑灵是她的;虐待她的全都虐回来;欺凌她的全都还回来;说她是废物的为求灵药百般讨好……而她报完仇功成名就之后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修成魔……什么?你问她为什么修魔?你以为她愿意么?还不是为了回到自己的世界去见自己的师父?然而随着放不下的人越来越多,白如墨却越发身不由己,回不去自己的世界了。如影随形有求必应的剑灵;性格孤僻却只对她一个人好的哥哥;青梅竹马对她初心不改的发小;还有一位实力强到没边却身份神秘的神君……哪一个都让她放不下。某灵帝神尊突然委屈:等一下,我呢?白如墨傲然一笑:孤乃魔帝,有那么一两个男妃也是理所应当……等等你干什么?某灵帝神尊:这就把你抱回宫中做本尊的灵后,让你的男妃们独守空房去吧!白如墨咬牙切齿:你等一下,让我把那个叫寻墨的先弄死……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绝对够宠
  • 小偏方治百病

    小偏方治百病

    偏方,指医疗价值极高,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它虽取自民间,却是历代相传,经久不衰的中华医学瑰宝。它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你相信吗?一根大葱就能治疗鼻渊,一块生姜就能防治感冒,一杯白开水就能止住打嗝,刚摘下的绿叶就能使痫证患者马上苏醒……可见,偏方虽“小”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许多偏方甚至不花分文就能治好疑难杂症。本书收录偏方几百条,可治疗不同病证近百种。每种病证,均有数条偏方,无论你有无医学知识,一看就懂,一用就灵,人人读后都可成为“家庭养生保健师”。
  • 冷姑娘的甜甜圈

    冷姑娘的甜甜圈

    身为异能刀剑组织的“大小姐”,冷暖不敢相信“被绑架”这种幼稚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一觉醒来,她打开门,没想到还有更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在等着她......“冷小姐,向您介绍一下,这是您的新爸爸......”......“慢着!慢着!至少让我先学一下怎么隐瞒异能者的身份,行不行啊!”她砰地关上门,太可怕了,一定是她打开的方式不对!但是......当温和的凉风吹过脸颊,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还有......他的眼眸,他的声音,捧着心口,像捧着甜甜圈作为一个早早失去自由的人,她开始期待自己将在这个新世界里翻起怎样的风云......
  • 来自地狱的男人

    来自地狱的男人

    星空魔帝,重生归来!我是魔,以神为奴,以仙为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