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9200000004

第4章 感受生活中的平淡之美

简简单单是福,平平淡淡是真。

——星云大师

人生的内容很多很乱,人的心思太杂太烦,负荷沉重,诱惑太多,站在繁华的都市街口,东边是金钱,西边是名誉,南边是地位,北边是权力。星云大师看到的世人总是东奔西走,南冲北突,想要的东西太多,眼睛盯着浮华世界里的功名利禄,到死才发现得到的东西很多,丢了的东西更多,所以他才会警示众人,人生苦短,如何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有的人有钱有势、有名有位,乃至儿孙满堂,但是却活得不自在,人生要活得快乐,就要在平淡中感受生活。”

生活就是平淡,平淡就是生活。满目青山是平淡,茫茫大地是平淡,浩浩长江是平淡,潺潺溪水是平淡,青山翠竹是平淡,郁郁黄花也是平淡。世间一切最终还是以平淡为最美。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但是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示照办,没过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领悟。

其实不止念经,世间百事都一样,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平平淡淡,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的确,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之极总归平淡。短暂的激情过后总是难免趋于平淡。然而我们所谓的平淡既非平庸之“平”,更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深入的淡定、内心的祥和。这是古代哲人提倡的万物一体的境界,更是人生之路的终极领悟。

之所以说平淡是一种“美”。原因是它要求我们轻松惬意地生活,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发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争无泥”,古代诗人无不借助自然界平淡至极的事物来寄寓生活之美。

生活并非时时刻刻都有鲜花和掌声的陪衬,普通的日子,我们只需要在心灵的平淡中感受生活,平淡处事,正确对待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才可活得舒心自然,体会活着的真实意图:人生不是只为背负沉重而活,而是为了从背负的沉重里取一点成就让自己感受快乐。

星云大师说:“简简单单是福,平平淡淡是真。”人生只有平淡,才能活得自在。人生无须索求太多,口袋里的票子够花就行,家里的房子温馨就行,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才是最快乐的。

同类推荐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四、元代佛教。元代社会与佛教,元代教门简况,临济宗及其禅学演变,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会与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艺术。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与管理措施,禅宗诸派及其演变,教门诸派、律宗与净土信仰,寺院组织管理制度,三类重要法事。
  •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主要讲述禅学,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禅堂的生活与清规,禅者云游与参访,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巨龙追猎者

    巨龙追猎者

    白天,他是善良幽默的阳光少年,晚上,他是疯狂变态的凶残野兽。间接害死自己至亲的影,亲眼目睹的一切让其人格分裂,跟随无名老人学会绝世武学之后,影开始了网游之旅。在无数玩家纷纷抱怨魔兽太强太聪明时,在巨龙肆意屠杀弱小玩家时,影挥起了恶魔之牙,带着残忍疯狂的意志开始了追猎7只远古巨龙的征程……怪物猎人式的武士战斗!DND式的法术系统!魔兽世界式的......本书BOSS,非常BT和强大,喜欢看虐BOSS的人,可以略过本书。当巨龙怒吼时,当所有人恐惧的跪地时,只有一个人,挥舞着大剑,迎着巨龙之炎而浴血奋战!
  • 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抑或天才?

    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抑或天才?

    弗兰克·薇黛拉通过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职业分析,对"天才"这一术语的敏感本质提出了质疑。有一项科学研究证实,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们,或极富创造性,或聪颖国人,或偏执己见,或性格多变,每一种特质都通过对潮流明星职业的研究而得到了分析。基于这项研究,他们提供了答案来回复以下问题: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还是个绝对的天才?你会发现,答案是一场充满热情的讨论。
  • 七秒过后

    七秒过后

    作为一条鱼的快乐与作为一个人的困惑。那些我们始终无法弄明白的事情,总会再一定的时间真相大白,那些念念不忘的,或是那些自认为是迷惑想要解开的,到头来只会是自我的一种折磨。离开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像一条鱼一样选择在七秒之后忘记一切,可能是最好的一种解脱。亲情,爱情,扭曲的报复,和那些无关情的爱在伦理的鞭挞下,都可以渐渐忘记,只做一条简单的鱼!
  • 子秦的九婧

    子秦的九婧

    作为一个新世纪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的天才直男叶九婧带统穿书了……穿进了好基友的嗜血黑暗文从此过上了一言难尽的日子……作为一个上一世的老妖怪这一世的矮冬瓜、小萝卜头,本以为自己会走屌炸天的老路,结果却过上了整天怀疑自己弯了的小日子.......
  • 千年劫高冷总裁是魔帝

    千年劫高冷总裁是魔帝

    【不喜勿喷】他是魔域至高无上的一代魔帝——夜殇她是神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赤灵殿下他曾为她放弃一切,甘愿赴死,她曾为他剃骨落神,甘愿入魔,追寻千年,时光荏苒,六道轮回,为了寻回他,心甘情愿为他等待千年时光一转………他是A市高冷禁欲的商业帝王她却变成了身世可怜的孤儿,努力追逐梦想,变成了他的助理片段1:夜殇手里端了一个切好果盘,递到了少女面前,少女眉眼弯弯的看着他“我要你喂我!!!”夜殇宠溺的看了她一眼,坐到她身旁“好!我喂你!!!”片段2:“夜殇……我从不后悔爱过你,我只后悔,为什么当初没能陪你一起死…………”
  • 独行者记录

    独行者记录

    每一卷都是不同的故事,换而言之就是灵感备忘和废稿回收站。
  • 半碗方糖

    半碗方糖

    这就是一个外表秀气内里腹黑的二皮脸明星的漫漫追妻史,又名两个吃货的爱情故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黑化少女宠上我

    黑化少女宠上我

    “小颜儿~别闹了,我什么也不会做哟~”少女微笑着看着君星颜,然后一边淡然的从空间内拿出一把手术刀用手帕轻轻擦拭着。“我信了你的鬼话才怪呢,那你拿手术刀干什么!”君星颜紧紧盯着眼前危险的少女道。“诶呀,被发现了~小颜儿真聪明呀~所以,小颜儿,成为我的东西吧~”(作品黑化少女与扮猪吃虎操心少女的玄幻日常,作者新手上路,渣渣一枚,不定时更新,不喜勿喷~( ̄▽ ̄~)~)
  • 盛唐九歌

    盛唐九歌

    唐正,因排行第九,故小名九哥儿。时年其父蓝田县令唐文山,因牵连进天皇天后二圣之争被诛,唐正随母其后几年,求存于蓝田秦岭山下。史载唐正少时顽劣,年十二,家遭大难,其后,却能正其心,诚其意,修其身。在山中时,体悟自然,得知行合一之道。十八岁出山后,更是词绝天下。又因唐正丰神俊朗,浪漫多情,能处处体谅她人,时年,长安女子皆言:不愿穿绫罗,愿依九哥旁,不愿王侯召,愿得九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