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1600000038

第38章 机体需要是道德行为的最终基础(1)

对人的行为特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为,我们应多看结果,别去看它的动机;献血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你管人家为什么献血(有人说明星献血是炒作、作秀),不要去讲人家的动机。

——顾骏(上海大学教授)

自有人类以来,道德就与人相伴。不管你是否认识它,爱它还是恨它,它总是出现在你的左右。时时处处约束、指导和困扰着你。

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中外的道德教育总是要人们相信,道德是专为改造人的本性,净化人的灵魂,克服人的私欲而被制定出来的;道德就是要人完全彻底地行善、利他、关心集体和热爱国家,而为个人、追求个人幸福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

一、物质利益并不是道德的最终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经济关系上寻找道德的根源,得出了如下结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应该肯定,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它否定了把道德归结为人的“内心活动”、“主观意志”或“善的理念”、“神的意志”的观点,也否定了道德来源于人的感情和理智的认识,这是道德学说的伟大进步。

但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道德的认识不应到此为止,在我看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道德”的观点并没有最终解决道德的根源问题。研究人的问题不仅要着眼人的社会,而且要着眼于人的自然。我们永远不要把人的自然撇在一边,人不仅是社会的,而且首先是自然的。对人来说,社会并不是最基本的东西,它只是作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组织形式或联系方式建立在人的自然之上的,自然才是人最基本的东西。

在一般的意义上,说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是对的,但千万不能把物质利益看作是最基本的东西。人要物质利益干什么?是为了满足机体上的种种需要。人的机体上如果没有需要,就不会需要物质利益;没有物质利益,就不可能有社会;没有社会,也就不需要道德了。本质上,道德离不开人的机体需要。《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一书说:“过去人们都说欧洲人有礼貌、有教养,但是看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当面包有限的时候,人们就不再排队,他们推、打、抢,好像野兽。”

为了弄清人的自身需要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必须从头谈起。

首先,应该弄清楚:道德是怎样产生的?人要道德干什么?

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自身机体的种种需要驱使人们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而进行物质生产就必然在生产中形成一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与人在生存中的关系、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说,生产关系的好坏直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建立之后,维护这种关系,就成了保证生产发展的决定性的事情,而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否得到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利益,从而最终影响每个个人的利益。所以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大局,也是每个人的大局。

然而,维护生产关系并非易事,人面对着重重的困难: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满足自身需要的欲望,物质条件匮乏始终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剥削、压迫和不平等,社会十分复杂。另一方面,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常常并不能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认识不了社会这个大局。这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必然时常会发生种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致社会混乱、生产停滞、田园荒芜。最终,不仅他人无法生活,而且自己也无法生活。因此为了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人们不得不制定并遵守种种约束人行为的规范,这样道德就应运而生了。

是的,人们制定道德的直接目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这就是说,道德并不是直接建立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们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道德就是要求人们服从大局,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无疑,这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我们应当清楚,人们制定道德的根本目的是为全社会每个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对于个人来说,只有社会稳定和发展才有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样,服从大局有利于小局,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有利于更多地获得个人的利益,而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根源于人的机体的需要。所以,道德最终归于个人的机体需要之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们正是基于有利于个人利益才制定和遵守道德规范的。

二、道德与欲望关系的历史考察

历史上,除了封建社会,人们在道德上并不隐瞒个人的欲望和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奴隶社会时,人们在制定道德时,明确地把道德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反映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生活的赫西阿德史诗《田功农时》,把“劳动”作为美德。赫西阿德告诉人们,“神与人都厌恶一辈子懒洋洋的人”,你该留心把工作做好,“那么,麦子熟时,你的仓库就充满谷物,人只有劳动才能获得畜群,获得财富”。

古希腊雅典极盛时期,思想家伯利克里(约前495—前429)把为国家利益英勇作战作为雅典人的道德要求,又把这种道德要求直截了当地建立在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之上。他强调国家是个人自由幸福的保证,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次民众集会时,他说:“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

当时,希腊城邦国家有一种普遍流行的道德观:一旦城邦灭亡,个人不仅财产会丧失殆尽,而且会沦为奴隶。

在道德根源的认识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明确地揭示了道德与个人的欲望和幸福的关系。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所说的“人”是指有感觉的人,他主张把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根源。阿里斯提卜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德行不过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德行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给人以幸福,德行给人的快乐是无价值的。

封建社会时,统治者出于稳定社会的需要,把个人欲望与道德对立起来,诅咒人的欲望,推行禁欲主义道德观,反对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孕育、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提高,终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在西方掀起了反对禁欲主义的浪潮,建立了人道主义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公开宣称,道德根源于人的七情六欲,道德是为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认为,人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感性欲望,即来源于人的自然属性;一切符合人的感官享乐的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

文艺复兴之后,英、法、德等国家的大批思想家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对道德的根源、道德与人欲的关系,作出了更为深刻的论述。

17世纪荷兰的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我保存的自然本性是道德的根源。他说:“保存自我的努力是道性首先的唯一的基础。”

18世纪英国的大卫·休谟把人的利己心作为道德的根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拉美特里、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都从人的自然的本性和人的利益引出道德,主张把人的自然欲望作为道德的本源。爱尔维修说:“痛苦和快乐就是道德世界底唯一动力,而自爱底感情乃是能够筑下一个有益的道德底之唯一的基础。”

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坚持人本主义,把道德与人的自然欲望及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认为道德出自人的自爱自利的本性。他提出,人高于道德,人是道德的尺度。他宣告:“费尔巴哈并没有使道德性成为人的尺度,而是正好相反,使人成为道德的尺度:凡是与人相适合、相适应的东西,便是善的,凡是与他相矛盾的东西,便是恶的、劣的。”

费尔巴哈主张幸福即德行,道德中取消了幸福,也就实际上取消了道德的内容,“道德乃是福乐之条件、手段”。

20世纪非理性主义倾向是西方伦理学一个较普遍的特征,在当时许多派别中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派别都把道德的根源归于人的本性。实用主义者用生物进化论解释人的行为和道德问题。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归根到底源于人类为求得生存而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本性”。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1859—1952)说:“道德所坚持的目的,道德强加的规则,毕竟都是人本性的产物。”“道德原则要是以贬低人的本性来抬高自己,就是自杀。”

以上这些观点并不都是对的。正确的在于指出了道德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揭示了道德的最终根源,抓住了事情的本质。错误的在于不懂得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不懂得具体的道德规范不是直接来自人的欲望和利益,而是来自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思想界肯定道德产生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否定个人的自然欲望是道德的最终根源。这种观点基于两点:一是把“道德产生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观点作为终极真理;二是把个人的自然欲望和个人幸福作为低贱的东西。这样,个人的自然欲望与道德就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对头,不仅不能让个人欲望弄脏了纯洁高尚的道德,而且要用道德对个人欲望进行批判和改造。

几十年里,禁欲主义在中国兴风作浪,人性备受压抑和伤害。在思想上,个人欲望、个人利益、个人追求、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发财、成名成家、个人自由、个人享受、个人幸福被蔑视、受批评,有时甚至被批判;所有那些属于个人私欲的东西统统被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是低贱的,是“腐蚀剂”,是“修正主义的温床”、“复辟资本主义的土壤”,是万恶的根源。为自己、想个人就是不道德。所以,要“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与私有观念彻底决裂”。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一心为公,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理论界多次进行这样的讨论:“人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为谁活着”。对此,谁如果说“为自己活着”、“活着就是自己最大的目的”,那一定要受到嘲笑和批评。活着为革命,“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为国家奉献一切,为共产主义献身,才是他们所要的答案。

他们也承认人要吃饭,但在他们那里,吃饭不是目的,吃饭是为了养好身体,身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时,他们不得不说人道主义,但要加上“革命“二字,称“革命的人道主义”。他们也讲利益和幸福,但总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阶级利益和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他们强调集体主义,而这里个人和个人利益是无足轻重的。“文革”期间,只讲集体,不讲个人,以至出现过演员上台演出不准报个人姓名的怪事。这就是“仿佛个人只是这架机器(集体)上的零部件,自身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革命的禁欲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净化思想”成了伟大的道德原则。可见,中国在道德认识上存在着禁欲主义,存在着一系列的混乱和错误。

三、“潘晓讨论”的反叛及迷茫

[人性百题]

1980年全国开展的“潘晓讨论”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吗?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人生观大讨论(围绕潘晓“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观点讨论,也称“潘晓讨论”)。历时7个月收信6万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影响,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后思想道德领域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讨论的伟大在于,青年们开始觉醒,“左”的思想体系已被炸开,一些人大胆地提出了问题,似乎看到了什么,甚至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但是,由于青年们受“左”的思想影响太深,行为动因问题既涉及多种学科又是全世界的难题,所以一系列根本问题并没有在讨论中得到解决,人们仍处于怀疑、迷茫、矛盾之中。30多年过去了,今天是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了。

首先,有必要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道德是管行为方式的,而不是管行为的根本目的的

[人性百题]

道德应该管的是行为的根本目的还是行为方式?

从道德起源上可以看出,社会之所以需要道德,不是用来去除人的私欲的,而是为了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避免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如果给社会带来危害,问题不是出在人的私欲上,而是出在行为方式上。人的私欲即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欲望是自然界赋予的,是植根于人的机体的。对它只能满足或限制,不能去除。但由于人的私欲的强烈、社会的复杂和认识的困难,人在谋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才是道德要管的。

同类推荐
  • 别挣扎了,你该分手了!

    别挣扎了,你该分手了!

    这是一本为所有人而写的分手之书,可谓一部非浪漫派的分手指南。“分手”这桩看似令人伤感的事件,在作者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洞察分析之下,不仅展现出了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了本质:告别理应告别的不合适,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本书从家庭、朋友、恋人、职业、社交圈等多元角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的分手形式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可谓极具实用性。书里附上的事例也以幽默而豁达的态度,给可能处于该情境中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 我们都有忧郁症

    我们都有忧郁症

    本书详细讲解忧郁型病态人格的成因、行为模式以及如何调整。在文中将列举大量真实的患者案例,便于读者的理解。在事例中找到自身困惑的所在,从而抓住矛盾和恐惧的根本,以最为有效的间接手段解决生活中辗转反侧也难以通明的各种学习、工作、婚姻、社交的问题。通过了解人格心理理论,使我们更加理解社会问题,通达人情冷暖,学会回避社交风险,解决人际矛盾,成为高明的问题终结者和自己的心理医生。
  •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人心叵测?人心隔肚皮?虽然“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人心并非是一处难以破解的禁区,读懂人心仍有规律可寻。这就是——看一个人的微表情!微表情与人的内心心理息息相通,心理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通过微表情显示出来。人的表情比语言、行为显得更为真实。在稍瞬即逝的微表情里,往往隐藏着人真实的行为心理感受。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直接途径。
  •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 不可思议的色彩能量书

    不可思议的色彩能量书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通过每天做一些简短的练习,通过简单的冥想和一些日常生活小工具,让你更好地平稳情绪,激发身心活力,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幸福!
热门推荐
  • 斗罗之一剑倾世

    斗罗之一剑倾世

    右手剑!左手龙!神秘的身世和武魂踏出不一样的传奇!!!
  • 氪金升格地球

    氪金升格地球

    氪金使我变强,氪金使我快乐。凌凡的口号是:“为升格地球而氪金!”
  • 婆婆不是妈

    婆婆不是妈

    《婆婆不是妈》是一本描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西北部的县城里一对婆媳关系的小说。主人公楚晴是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她与婆婆长达30年的生活情感纠纷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的婆媳关系的心理历程的集合。尤其是主人公在自己即将成为婆婆时却经历了婆婆的离世,由此感受到的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不舍和伤痛,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
  • 鬼神劫

    鬼神劫

    《鬼神劫》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主人公谷子形象鲜明,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王家堡村民主动造 “神”以镇“邪”,致使村子“一下变得平静,变得温和,变得路不拾遗”。这是处于畸形社会的农民向恶势力行斗争的高智慧表现,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斗争策略的创造,它与后来的“历史人物纪念馆”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精神联系。
  • 东莞之殇

    东莞之殇

    几个男女主人公在东莞打工的日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见识世间百态......
  • 倾城皇后:露沉千年君情

    倾城皇后:露沉千年君情

    一个意外误入异时空,他用尽威胁,三年后她成为他的皇后。然而他却在这时失江山,丢性命。某一个皎洁的夜晚,他奇迹出现,深情款款,"露儿,我们是夫妻,我自然要跟着你的?"可是,当他掀开她脸上的面纱时,她倾国倾城的左脸上那朵妖娆的紫罗兰,瞬间他深邃的眼里划过一丝狠戾,"你果然是陆雪宁?"她惊愕,原来......
  • 绝处重生:盛世医女

    绝处重生:盛世医女

    这世上很多人都是可求而不可遇,因为一见误终身,浪荡了很多年,最后余生全栽她身上了。易眠明明一手好牌却打的稀烂。一朝回到当年,尚未走上不归之路,誓要保护好家人,去做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的事,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她从幕后渐渐走到了台前,硝烟场上无限风华是她,聚光灯下光芒万丈也是她。世人皆知,江家大少,为人清冷自持,不近女色,却不知那颗心里早有一人在不知不觉间住了进去。初见––少女醉眼朦胧的勾上他的脖子,“你,我很眼熟”。“眼熟我?然后呢?”男人姿态无双,淡定从容的挽起她的腰身。少女眉目如画,轻浅的嗓音脱口而出,“我想起来了,我看上你了”。再见面––男人深邃的目光看着被他压在墙上的女人,薄唇轻启,“不是看上我了?为什么不来撩我?”少女一双眸子清冷疏淡,“你那位?”。江少语录江西琛:“我可以等,等她停下来,等她爱上我。”江西琛:“我放在心尖上的姑娘,受不得一点委屈,也由不得任何人说她不好。”江西琛:“易眠是我的,化成灰也是我的。”后来,她真的化成灰了!
  • 吸血鬼宝宝:爹地要磨牙

    吸血鬼宝宝:爹地要磨牙

    神一般的高富帅空降到她身边,留下一个种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给她一笔巨款,说是什么养子费。妹的,这么自信就一定是个儿子,姐就生生看。宝宝出生了,爱不释手怎么办?竟然才几个月就会叫妈妈,还会泡阿姨,而且还在家里养宠物。可是什么不好养,偏养吸血的蝙蝠。好吧这蝙蝠可爱又超能,不计较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出卖老妈?突然有一天,睡在一起儿子半夜突然不见,换来那个可恶的臭男人,将她吃了一夜。儿子竟然说:爹地需要妈咪帮他磨牙,所以宝宝得自己睡。磨牙?什么意思?可恶,她才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回来可以,吃她也可以,得付费。多少?哼,全部身家!!
  • 万界最强共享男神

    万界最强共享男神

    此书剧毒无比,没有一定境界的书友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曾经有练气期的书友因为不听我劝告,强行翻阅此书,结果还没点开,就神形俱灭,灰飞烟散!有筑基期大圆满的书友自恃功力深厚,刚看完第一章,就口吐白沫,翻了白眼,至今不能瞑目。还有金丹期的书友,仗着金丹护体,百毒不侵,结果才看完第一章就金丹崩碎,修为尽毁。有位元婴期巅峰的书友硬是不信邪,一口气看了十章,然后···他的坟头草已经三米高了!诸位书友,我真的不是在危言耸听,倒在本书剧毒下书友都能堆积成山,我真的不想再有人牺牲了!真要看的话最好是大乘期高手才能勉强翻阅。(以上纯属虚构,感谢赏脸)
  • 破虚巅峰

    破虚巅峰

    一本武动乾坤,让我称霸仙界,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