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900000012

第12章 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11)

先是一九五五年全年,我在大华晚报上连载译出斯通的《凡高传》(LustforLife),深深受到凡高那种为艺术殉道且热爱生命,勇于生命的精神的感召。凡高的画,在初看时,确予我“丑恶”的印象,我觉得他的主题低级,技巧拙劣。然而你不能否认他的作品是诚实的,洋溢着生命的,沉重而庞大得几乎等于现实全部的压力。于是我在半迎半拒的心情下看下去,直到我张臂欢迎他。这一点在艺术欣赏上非常重要。一件作品,无论你第一印象是喜悦还是厌恶,只要你直觉它是“诚实的”,你就会继续看下去,直到你的“忍受”变成了“享受”;接受现代诗与现代画的情形,尤其是如此。许多读者或观众,由于不能经历忍受的阶段,也永远达不到享受的境地。现代文艺往往是深刻而含蓄的,究竟不是流行小调一听就入耳可比,你必须克服一些惰性,改变一些观念,换一个角度,甚至重新调整你的呼吸与脉搏的节奏,始能扩大你的美感视域,丰富你的美感经验。这情形,在我读艾略特、杰佛斯、康明思、叶芝的诗,与看克利、米罗的画时,都是亲身经历的。

译完了《凡高传》,我的美学观念起了重大的变化。我重新为美下定义,且重新规划美丑的界限。同时我正着力翻译美国女诗人狄瑾荪(通译狄金森——编者注)的诗,更欣赏到她那种神秘而浓缩的表现手法,以及突出而跃动的意象。同时我也结婚了。新生命中的“她”是敏感的动物与精致的灵魂,她的敏感刺激了我的敏感。在这种综合的灵感下,我的现代开始了。

另一间接的亦正亦反的因素来自当时诗坛的论战。先是联合报上有人写一连串批评的文章,我也是攻击的目标之一。尽管其人骂得并不很对,却使我警惕了起来。然后是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的现代化运动的全盛期,许多优秀的新人陆续出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如何一个接一个地认识了夏菁、吴望尧、黄用,以及他们周末在我厦门街的寓所谈诗(或者争吵)的情形。我一面编《蓝星周刊》与《文学》、《文星》的话,一而投入这现代化的主流,其结果是《钟乳石》中那些过渡时期的作品。不久我便去了美国。

离别台湾,我陷入很重的乡愁里;母亲在我出发前夕死去,一个小女孩几乎是同时生了下来。这一切蒙太奇式地交叠发生,使我一时吞不下去。在新大陆的一年中,我病着,神经质地病着,而且梦游着。在时空失调的幻觉下,我写着诗。回台时,我带回来一卷《万圣节》和减轻了十二磅的身体。当吴望尧、黄用、方思、林泠、向明诸先生出岛而无诗(或极少创作)时,我是颇以自己之有诗而自豪的。

可是岛内文坛的气候颇不春天。攻击现代诗的声音像印第安人的战鼓一般响亮。且具威胁性。覃子豪先生与苏雪林女士论争于先,已启战端。大规模的“蓬车浴血”已经无法避免。新诗论战迄今,不过两年,那段战史,记忆犹新,不必赘述了。此处我只略略追溯战后的情况。

大致上说来,这次的论战对现代诗作者是一种打击。有的丧失了自信心,停止了写作。有的暂时搁笔,思索现代的种种问题。有的以反抗的姿态,朝虚无的方向走。接受且主持这次论战的,是蓝星诗社的作者;继续创作以迄于今的,也大半是蓝星诗社的作者。

但是自去年春天,我的《天狼星》长诗出版后,现代诗作者之间,又展开了对内的自我检讨,因而分成两种态度,一种是所谓彻底反传统的,一种是要只认识传统的。前者走上了达达与超现实的迷路,后者则主张的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之后,对传统进行再认识、再估价、再吸收的工作。洛夫先生在《现代文学》第九卷上发表了他那长逾万字的《天狼星论》。这是一篇颇严肃的批评文字,但也暴露了某些现代诗作者的错误观点。大致上说来,洛夫先生不满意《天狼星》者有两点:第一,它要反映现实,批评生活,不够虚无;第二,它面目爽朗,意象清晰,节奏明快,不够超现实。在这第二次的比较深刻的对内论战中,蓝星诗社和现代诗社都站在反虚无的一边。《纵横诗刊》提出了现代诗明朗化的主张,抗议现代诗日趋晦涩的倾向。我的《幼稚的“现代病”》发表后,激起了现代诗激进派的“公怒”。他们写信骂我,写文章骂我,称我为“复辟派”。甚至覃子豪先生也认为我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化。

在新大陆时,我大量地吸收西洋的现代艺术,并普遍接触到西洋音乐,作品的有“抽象”的趋势。回台后,重归故土的现实,抽象化乃告缓和,继之而来的是反映现实,表现幻灭,批评工业文明,且作今古对照的那种作品。《气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天狼星》是一个总结。到了《天狼星》,我已经畅所欲言,且生完了现代的麻疹,总之我已经免疫了。我再也不怕达达和超现实的细菌了。洛夫先生的批评反而予我正面的积极的信心。我看透了以存在主义(他们所认识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以超现实主义为其表现手法的那种恶魔,那种面目模糊、语言含混、节奏破碎的“自我虐待狂”。这种否定一切的虚无太可怕了,也太危险了。我终于向它说再见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和这种作风成为朋友。《吐鲁番》是我的“虚无边缘”。可是《坐看云起时》、《圆通寺》、《六角亭》等,已经作蜕变的准备:《莲池边》、《莲的联想》、《狂诗人》、《啊,春天来了》等诗,无异是我宣告脱离狭义的现代主义的声明。我自由了,我回到阳光中自由呼吸了。

目前“表弟们”那种“恶魔派”的现代诗(我称之为TheNightmareSchoolofModernPoetry)业已危机重重,前途渺渺。这里我对它的命运作一预言式的分析。第一,恶魔派必然崩溃,因为它的哲学是否定的,它的题材日趋狭窄,态度日趋偏差,趣味日趋薄弱。这一派的作品,大致上说来,只能处理人性的变态,不能处理人性的常态;只见生活的丑恶面,不见生活的美好面;只见人生的冲突与矛盾,不见人生的和谐。理论上说来,任何个别的生物都不是完全正常的。我并不觉得我比恶魔派的作者们“正常”,可是,如果他们的钢笔尖只指着反常的一面,则他们的表现面将愈来愈小,终至题材枯竭而死。他们几乎不敢(也不屑)处理正常的灵的恋爱,只能破碎地暗示一些性的动作。我敢向他们挑战,说他们现在不敢写(也写不出)像我的《蜜月》那种正面歌颂恋爱的作品。同样地,《怀乡》、《思亲》、《春天》、《怀友》等等也被认为传统而且非诗。洛夫先生《天狼星论》中说《圆通寺》一章“只是抒作者个人孝思之私情”,言下不胜鄙夷。我对此有强烈的反感。难道我应该学加谬笔下的那位儿子?我不在乎别人对母亲的死反应如何,至少我的反应是强烈的,悲恸的,如欲随之俱亡的。恶魔派指责我干涉他们的私生活,我在此也指控他们干涉我的。英国作家蔡斯德敦(G.K.Chesterton)曾批评此类诗人,说他们如果写海,恐怕只能写写晕船的经验,这并不是笑话。

第二,在如此狭窄的题材限制下,恶魔派的作品复倡导暧昧与晦涩,这当然是互为表里的。他们否定经验内在的意义,更支离经验外在的面貌。由于相信人没有意义,他们进一步认为经验是不连贯的,破碎的;因为连贯而完整的经验适足以构成人的意义。准乎此,这一派的作品的一大特点,便是充满了纷然杂陈,虽甚强烈,却皆孤立的意象。读者但觉目迷五色,耳充万籁,如坠五里雾中,恍兮惚兮,莫知所从。恶魔派对此会感到意外吗?不!他们是有意如此,乐于如此的。张默先生在《现代诗语言》(《野火》创刊号)一文中曾说:“现代诗人的世界不是传统的,而是绝对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精微的,而是混乱的。”原来恶魔派的世界“不是精微的,而是混乱的”!既是混乱的世界,还有什么好研究的?我不否认,这一派的作品确是混乱的,他们的所谓“理论”尤其混乱不堪。可是我坚决否认,一切现代诗人的世界皆是混乱的,至少我的绝非如此。

张默先生不懂任何西洋文字,尤其欠缺直接的原文认识,仅凭东抄西袭的翻译。胡凑成文,结果其“理论”前后矛盾,文字亦似通不通。在《现代诗的语言》中,他先则认为现代诗人的世界“不是精微的,而是混乱的”,继则大谈什么“必须有一条贯穿的线索”,什么“最精练的语言”等等,我不知道他心里究竟想些什么,也不知道他(至少在同一篇文字之中)有没有任何理论系统。现在再看看另一恶魔派的作品《慢车厢中》:

守望。

此外是

迷惘

此外是

怔忡

此外是

做梦

此外是

厌倦以及无声的叫喊

(灵魂,远远地,在前方呼吸

此外是枯萎的头颅

以及可笑的肢体)

任谁都是一团模糊。

这首诗实在应该改名为《车祸》。《一团模糊》正是恶魔派的口头禅与商标,这种现代诗人的“混乱的世界”,除了“一团模糊”以外,还有什么?再看看同一作者的《鹭鸶》的末段吧:

犹之一个意志

在不宁的,未之分明的

回忆中

(一种烦倦)

“烦倦”,加上“一团模糊”,不管表现上有没有必要,随意呼一声口号,挥一个手势,便成了现代诗。至于“未之分明”的不通和咬文嚼字,就不必研究了。恶魔派的诗发展到此,已经是绝路了。这种幼稚的现代病再不治疗,即将成为现代诗的癌症,导致现代诗的死亡。这些诗人愈写愈无题材,愈写愈晦涩,也愈不快乐。希望他们快从现代诗最后的恶魔中醒来。

痖弦先生曾称我为“复辟派”。覃子豪先生以为我在向后转。我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自信在艺术的世界已经长大,且有一定的看法。我今后的方向如何,目前的作品如何,寸心了然,誉之不喜,毁之何忧,在对外的论战中,我一直站在最前线,从不退却。在对内的讨论中,我也是顽固的;我从不怕犯“众怒”,因为我知道,只有自知理屈且被命中要害的人才会“怒”;今日他怒,明日他便气消而怀疑而心服的。

关于传统,在对外论战期间,我从未主张彻底加以反叛。我是有所选择有所摈弃的,这是我和黄用先生不同之处;在对内的讨论之中,我主张扩大现代诗的领域,采取广义的现代主义:我坚决反对晦涩与虚无,反对以存在与达达相为表里的恶魔派。我认为,用现代手法处理现代化题材的作品固然是现代诗,用现代手法处理传统题材的作品也是现代诗,且更广阔而有前途。我认为现代诗可以调和口语、文言和欧化各种语法,且认为必要时可以恢复脚韵,事实上我在近作《大度山》中已经如此做了。我认为,一位诗人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之后,应该炼成一种点金术,把任何传统的东西都点成现代,他不必绕着弯子去逃避传统,也不必武装起来去反叛传统。

我认为,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狭窄的现代诗人但见传统与现代之异,不见两者之同,但见两者之分,不见两者之合。对于传统,一位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三日

焚鹤人

一连三个下午,他守在后院子里那丛月季花的旁边,聚精会神做那只风筝。全家都很兴奋。全家,那就是说,包括他,雅雅,真真,和佩佩。一放学回家,三个女孩子等不及卸下书包,立刻奔到后院子里来,围住工作中的爸爸。三个孩子对这只能飞的东西寄托很高的幻想。它已经成为她们的话题,甚至争论的中心。对于她们,这件事的重要性不下于太阳神八号的访月之行,而爸爸,满身纸屑,左手糨糊右手剪刀的那个爸爸,简直有点太空人的味道了。

同类推荐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本书介绍了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生平,内容包括:苦难的童年、豫剧流派与传承、常香玉的继承与创新、“常香玉号”战斗机、募捐义演等。
  • 血洒虎门的抗英将领关天培

    血洒虎门的抗英将领关天培

    本书介绍了爱国将领关天培的生平,内容包括:一代名将的成长经历、海运漕米、督建虎门三重门户、查禁鸦片、重振虎门雄威、整顿训练水师、激战英夷等。
  • 诞生与涅槃: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诞生与涅槃: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了解除人生无尽的痛苦,立志寻求一条解脱之路,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最终领悟了人生的最高哲理。释迦牟尼成佛以后,人们称之为佛陀,就是印度古梵语中的"觉悟者"几千年来,释迦牟尼成佛的传奇故事,总是带给人们深刻的启迪。《诞生与涅槃: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以流畅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释迦牟尼的生平经历,每个细节都基于大量的资料准备,真实、丰满而充满了动人的魅力。
  •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不能没有你

    不能没有你

    朱砂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始终靠着乞讨生存,终有一天她的出头日到了,张家的管家陈功升将她领养。从此,麻雀似是飞上了天,却如何都不像是真的凤凰,身边的男生不断,却终是对不上自己心中的那个他。杨习彬的出现,绝对是对于朱砂的一剂猛药,只是两人都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且看且珍惜,彼此之间皆有订婚的人,却在最终终于破镜重圆。
  • 同性恋亚文化

    同性恋亚文化

    “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真正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国现有的同性恋群体是什么样子的。”本书是目前国内研究同性恋问题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对于中国同性恋状况的调查全面、详细,认识深刻、透彻,这也使得她对同性恋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和中肯的评论。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可以说,皇权之路其实更是一条“母子互通、父子相戟,兄弟仇杀”的争夺之路。
  • 爱情如歌

    爱情如歌

    他几乎是她的仰慕者,从学生时代就看她的文章。她的行去流水的文字穿透时空,丰盈着着他年轻的岁月,让他对生活充满着美丽的激情。他一直以为她是白发苍苍之人。因此那种爱慕只是单纯的爱慕。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俩人相遇,那时他才知道她也不是他那般年龄,红颜焕发青春飞扬,他像喝了迷魂药般迷上了她。他几乎没有学历,但他事业的成功却让所有人刮目。她也为他的成功面欣喜。他对她的表达方式是送花,送珍珠,送钻石,送一切他以为能征服她的东西。她不表态,与他保持着淡淡的友情,那时他尚单身,而她已为人之妻,他毫不在意,对她的追求热情如火肆无忌惮。短短几天的相聚,他送她的东西几乎以十万计。隔天,会议结束,她不辞而别,留言纸上只有纤细的四个字:还君明珠。他看了无语。他知道她还他这些东西的意义,内心极为遗憾和愤恨,遗憾是以为自己的世俗吓退了她,可是他爱她的时候,恨不得给她全世界:愤恨是因为她的不辞而别,连最起码的告辞也没有,可见她是多么的看不起他!彼此都是个性极强的人,从此再没联系。不久,他结婚,并不爱,但没关系,婚姻有时并不需要爱的。弹指一挥间,红颜渐成白发。他有了小孩,是个女孩,他喜欢,从小就请老师教她诗词歌赋,潜意识里希望女儿可以像她那样冰雪聪明。有一天,家庭教师在教女儿读一首诗,他听着有趣,于是他细听,却听到女儿念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仙君当道:萌妻别跑

    仙君当道:萌妻别跑

    我承认,我钟离月纤是有那么一点点厉害。医术吧,一般一般,世界第三;废了不少渣男吧,也不是我的错,毕竟他们自己活该;才华满溢,干过特工,也不赖我,谁让我有一个变态爷爷呢。但是,my,god!这也不能成为我死翘翘的原因吧。“亲爱的冥王老爷爷,你看我这么可耐,送我回去吧。”于是乎,这么可耐的我,就被一脚踹进了浩渊大陆。真的好冤啊!附身在了一个……“说多了都是泪啊!平胸,骨瘦如柴,冥王你能踹的在走心一点吗。好歹我也是一位大美女,这个没胸没屁股的小屁孩是怎么回事,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乎,我就走上了一条女强人的不归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凡农夫

    超凡农夫

    张良每次照镜子都会感慨,“为什么我长得我辣么帅,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何必那么辛苦呐!”(其实本书讲述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领下,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积极正确生活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各位书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群聊号码:793710859)
  • 这就是觉醒

    这就是觉醒

    乾坤演变,灵气复苏。神佛不再,怪异频生。天选有缘,觉醒超凡。一个觉醒传承和神通的青年在复苏环境下修仙的故事。书友裙号:一六一四三七六九七。
  • 知命师

    知命师

    古书有云:临河之畔,有一族,名曰知命,该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族中有一女子,其名挽月,位及尊者,擅八卦符录之术。然该尊者幼年因厌倦于尘世,邀其好友民间医圣伯邑封其能,去其力,逐隐于世,世间无人知其踪迹。然均衡年三月,知命一族全灭,挽月尊者再次重出江湖,江湖自起再生波澜,暗流涌动,无一宁日。
  • 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

    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兼作家。中国读者常常将他与写出伟大历史著作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90年)相提并论。司马迁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并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希罗多德同样用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一生中远行时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等国的历史记录下来,写成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书——《希罗多德历史》。
  • 史上第一强控

    史上第一强控

    无数次元世界出现,人类开始修炼。开启基因锁,打破人体桎梏,吸收异兽体内基因核,提取其中技能或是天赋。战士、法师、射手、刺客、辅助。“你是什么职业?”袁北抱着自制坑爹系统在一旁瑟瑟发抖。“我辅助,一身硬控……”这是一位一身硬控的辅助在世界散播正能量的故事。…………书友群:361101027新书《全球降临御兽时代》,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