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5700000013

第1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论(2)

4.第四阶段(1945—194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局部走向全国胜利的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主要体现在:总结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创立了战略进攻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新概括,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制定了各项具体政策,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建立新中国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政权学说。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二)第二个“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实为29年),是党在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比较多的曲折和比较严重的挫折的一段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的“30年”。分析新中国成立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步推进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篇章。新中国头三年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准确地说,是建设一个比在根据地局部的发展更为全面,形态更为完备,模式更具典型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高级阶段。从1953年开始,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到1956年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初步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段是新中国建立伊始凯歌行进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重大进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成果有: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这一理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明确,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它的基本构想是:基于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既不能效仿欧美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能照搬苏联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建立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即通过一段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然后再采取“一些相当的社会主义步骤”,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和平的有代价的一举消灭办法。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指明了经济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准备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从而把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科学方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彩篇章,它大大丰富了落后国家通过特殊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创造不同于欧洲革命道路的典范。

第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它的提出客观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大修改。这一变迁既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也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斗争实践积累起来的对国情的认识及有关中国化的经验总结。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特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但在实践过程中“并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相反,革命挤压了建设,甚至部分取代了建设。应该说,三大改造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了消灭私有制这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任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今后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前提。

第三,中共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从1956年起,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各国改革大潮中,鉴于苏联模式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我国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就如同在民主革命时期对苏俄模式的第一次仿效和第一次突破一样,毛泽东再次把突破苏联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任务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他指出: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结合上下工夫,“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一探索包括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同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以及翌年初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等。渗透在这些历史文献中的突出思想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时期是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更有一些独特的、成功的创造(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等),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2.第二阶段(1957—196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前行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高峰之后,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走下坡路。1957年夏天以后反右派斗争的直接后果是动摇乃至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和对阶级斗争形势的正确估计;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自此之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逐渐地被抛离正常轨道和应有场域。

由于对在帮助党整风的运动中出现的攻击性言论作了过度反应,在反右派斗争中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使党对八大明确了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逆转。此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它包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好的实践经验。这除了中共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探索成果外,还有1959年庐山会议前八九个月的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和1960年冬后几年调整取得的积极成果。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这是指党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急于求成,超越历史条件,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二是政治领域形成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发生了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和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从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意识形态的大批判运动。在这10年中,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趋向交错发展。一方面是逐步深入的调整和对“左”的错误一定程度的纠正,一方面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这两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上国际上一些因素的作用,使后者的发展难以遏制,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3.第三阶段(1966—197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重挫时期

经过差不多10年的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航船不但没有重返正确轨道上来,相反还在“左”倾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最终被拖入“文革”更大的政治漩涡之中。出于对形势的严重估计,“文革”的形式,希望用“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运动所确立的“抓革命、促生产”发展模式的确不同于传统模式,但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运动中对“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走资派”、“物质刺激”、“利润挂帅”、“奖金挂帅”、“包产到户”的批判,对商品经济、货币交换和“资产阶级法权”及各种差别的限制,都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隔膜。“文革”使前十年发展起来的“左”的错误达到极端,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一些改革萌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错误回应。虽然从形式上看它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但实际上既脱离了中国实际,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上歧途。

“文革”十年中党内健康力量对动乱和极左思潮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在困难的环境里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在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两次整顿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伸的重要环节。

“文革”把那些既脱离马克思主义又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错误推向极端,从而把一些长期使人们困惑的问题明朗化、简单化了,为最终纠正这些错误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成了全国人民的大课堂”。

“文革”结束后,虽然出现了“两年徘徊”,但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阻挡,最后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终于克服党的指导思想的“左”的错误,实现了党的历史又一次伟大转折。

1949年至1978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处于两次飞跃之间,以“延伸”与“准备”为其鲜明特色。所谓“延伸”,主要指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虽然其中发生了种种失误,没有实现第二次飞跃,但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仍然在继续和发展。这表现在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所谓“准备”,除了以上所说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外,还体现在为第二次飞跃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还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再者,对这期间经验教训的辩证总结,也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照。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尽管这段探索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陷入了歧途,但这毕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不自觉”,正确也罢,挫折乃至错误也罢,它都已经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三)第三个“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党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成就非凡的“30年”。分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初步实现时期

“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走,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已经变化了的世情、国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新的历史征程,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理论方面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系统阐发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实质,而且提出了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邓小平还说:“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在这里,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而且当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突出了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中的基本方法作用。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们党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原理的认识,明确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同类推荐
  •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本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例证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等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进行行政法学规制。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从理论界定、静态工作机制、动态工作机制角度展开理论阐释。本书的特点在于,在法治宣传教育静态工作机制基础上,阐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的普法工作机制特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促进由狭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向广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发展。
  •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本书从新工人群体微观的故事引导我们走向社会结构层次的总体把握。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我们通常称之为打工群体。两亿多的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市,本书通过一百多个访谈故事来反映他/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状态。本书强调,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新工人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本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基本涵义、精神实质、客观要求和内在机理等六个重大问题;探讨了“马哲中国化”的“缘起”和“界定”,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特理论’哲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四种存在形态“马哲中国化成果”的一种方法论的追究、分析和评析,以回答它们各自在方法论上的“为何”、“怎样”和“问题何在”等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哲中国化’的——理解‘马克思’与‘马哲中国化’、‘马哲中国化’应遵循的实践思维、‘马哲中国化’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和‘马哲中国化’应处理好的重要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回答“怎样才是‘马哲中国化’具有合理性的方法论路径”问题。作者基于学科体系的创新,研究了“‘马哲中国化’学科体系创新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诉求与客观评价’、‘社会功能的基本诉求与客观评价’、‘育人功能的基本诉求与客观评价’”等三个重大问题。
  • 提问2014:聚焦中国新改革

    提问2014:聚焦中国新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和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书以新华社播发的系列稿件为基础,收录了近百个问题,以设问的形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了解读,可供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参阅。
  •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

    在约翰·托兰编著的《美国的耻辱》中我得出结论,对于那场对珍珠港的灾难性攻击,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份责任,那场攻击主要是日本人一次无缘无故的侵略行径。九年过去了,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我在《日本帝国的衰亡》中得出惊人的结论:珍珠港事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对对方估算失误、犯了错误的结果。“由于日本人的机会主义、失去理智、荣誉、骄傲和担心——和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信任、对东方的无知、刻板、自我正义、荣誉、国家的自豪和担心,以及双方相互之间的误解、语言困难和翻译错误,才使后来打了一场本可不必打的战争。”
热门推荐
  •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②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②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收录了王火的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分别为《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是世界反法西斯书系中的一部力作小说,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核心人物童霜威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
  •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本丛书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筒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关于例证,力求在贴近现实、切合实际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当下的形势与特点。此外,系统地增补了原来没有详尽阐述到的主持人相关内容,以保证丛书在应用主持领域知识的覆盖面更系统、更全面。
  • 你的快递到请签收

    你的快递到请签收

    纪清酒一个实习菜鸟女警,第一天上班,就死掉了莫名其妙的带着快递系统穿越后,带领家人发家致富并顺便讨了一个俊美相公的一二三事。
  • 燕京强少

    燕京强少

    三年的训练,18岁的成人礼燕京新一代的明争暗斗
  • 仙途难寻:这兔精没尾巴

    仙途难寻:这兔精没尾巴

    风华的兔生有三件事让她愤愤难平。第一桩:尾巴太短。第二桩:遇人不淑。第三桩:不能痛快吃肉。因为第一桩,被众妖取笑数载。因为第二桩,被某个外表冷清,实则闷骚要命的仙君抓回了家。最最惨的第三桩,让风华这个食肉主义者,来到这个世界足足三百多年,却没有尝过半点肉星!!!!
  • 出嫁时你哭不哭?

    出嫁时你哭不哭?

    一般的喜日,都是八月半后定好的。八月半一过,男方还要送六大样到女方家去,这次送礼可不同八月半送礼,这次送礼要带上媒人,由男方和媒人到女方家去“通话”,“通话”的意思就是定喜日。明年的正月初几。定下了喜日,双方就忙开了。男方要布置新房,女方要布置嫁妆。其实木料早已备下了,木匠也约好了。准嫁娘还和往常一样在娘家做姑娘,但实际上又不一样了,准嫁娘已被爹娘命令着不用再下田做农活了,她显得有点闲,但忙惯了闲也闲不住的,况且还要纳鞋底做新鞋,纳好爹的又纳兄弟的,纳好兄弟的又纳娘的,一双又一双,单的,棉的,方口的,圆口的,双层底的,千层底的,真的够穿好多年的。
  • 情之所在,唯你独钟

    情之所在,唯你独钟

    “张辛眉,分手,”她背对着他,挺直着背,梗着嗓子,不让自己流露出一丝一毫的软弱。“没什么好说的。”之后几个月,他再没见过她。“啪”,清脆的一声。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张九爷,护好你的女人,我蒋羡妆还没那么好欺负。”撂下狠话,转身走了几步便上了车。没有回头,但右手,在发抖。他站在原地好久,默默看着汽车远去的方向,久久未动。妆妆,你再等等我......她坐在车上,没有再落泪。前排的司机也不敢出声。张辛眉,我从没有图过你有什么。我竟然如此不能被你信任吗?她在北方落难,两人终于和好如初。美国旧金山—“从此以后,你们就是我今生最后的温暖。”他从身后搂着她和她怀里的孩子,细细的吻。外面阳光灿灿的,很是温暖。
  • 非正常英雄的征途

    非正常英雄的征途

    一个卖掉自己内测账号的玩家,在时隔一年之后,重回游戏,意外获得两个逆天稀有技能,随手就能吊打氪金玩家,路人看不过去,随手一个举报,官方也看不过去,随手就在经验条上动了手脚,让他从此升级比普通玩家困难许多。
  • 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

    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

    许多上班族都被“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困扰着。这种烦恼对于刚入社会的新人而言,更是如影随形,但即使成为中坚分子,甚或被誉为经验丰富的老手,仍旧难以轻易摆脱这种困扰。《思维成就效率:41中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从思维改变效率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提升工作效率和快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要认真实践《思维成就效率:41中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介绍的思考方法,一定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最适当、最迅速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工作方法,从而成为精明能干的职场人。
  • 坚定信心(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坚定信心(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本丛书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付佳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