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5900000010

第10章 瑜伽系统中的冥想(2)

2.劝制(niyama)遵守五条:清净、满足、苦行、学习圣典(包括重复圣言或曼陀罗)和敬神。当我们外在(通过沐浴、洁食等)和内在(通过净化心意)的清净时,清净就会赋予灵性探索者一种纯洁感。这种感觉在它觉醒时对他自己的身体带来一种厌恶感,不愿意和其他人有身体的接触。通过坚持清净,一个人获得了对触觉器官的控制。满足就是满足于无须很大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物质所需。它将欲望减少到仅仅满足有助于自我控制的那些需要。身体和心意的苦行就是学习控制身、语、意。它泰然地忍受对立的东西,诸如热和冷、痛苦和快乐等等。苦行让灵性探索者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学习圣典有助于虔信和专注。通过敬神,一个人在虔信中成长,这种虔信在对择神的专注中达到顶峰。

3.体式(asana,体位、姿势)就是让肢体保持平稳、宁静,它有助于专注和冥想。

脊柱必须直立,以便神经流可以在冥想中畅通。它要求从事冥想的人坐直,背、颈和头成一直线,上部的整个重量放在肋骨上。胸外挺,人们发现这容易放松和专注。

气)的一部分。呼吸为身体的所有部分提供动力。当呼吸有规则并有节奏时,心意就变得平静。未受控制的心意的最初标志是呼吸没有规则。

5.制感(pratyahara)在于训练心意随意地不执于每个感觉器官。

6.专注(dharana,执持)就是不散乱地将心意集中于一个对象一定的时间。这个对象可能是内在的或外在的。

7.冥想(dhyana,静虑)。当专注变得毫不费力、连续,就像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的油在流动一样,这时冥想就开始了。在瑜伽体系中,心意有五个层次:

(a)迟钝、麻木;(b)不安、混乱;(c)散乱、分离;(d)专注、心注一处;(e)抑制、悬搁。

前三个层次对冥想实践都是不利的,只有到了第四层次才开始冥想。钵颠阇利说:

“冥想是对思想对象持续的专注。这本身就进入三摩地,这时,对象本身就发出光芒,冥想的思想以及冥想者的思想都似乎失去了。”

8.三摩地(samadhi,等持)。当冥想变得持久而连续,心意融入冥想对象时,就到达了三摩地。

冥想过程有几个阶段。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评论钵颠阇利的《瑜伽经》时解释道:

推理、辨别、喜乐和无限制的自我伴随着赋予正知的三摩地。

三摩地分为两类:一是有想三摩地(samprajnata samadhi,也译作有想三昧),另一是无想三摩地(asamprajnata samadhi,也译作无想三昧)。在有想三摩地中,出现了种种控制自然的力量。它有五种。第一种被称为有寻(savitarka),心意一再专注于对象,将对象和其他对象分离。在数论哲学的二十五个范畴中有两种冥想对象:二十四种无知觉的自然范畴和有知觉的原人。这一部分瑜伽完全基于数论哲学……我慢(私我)、意志和心意具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心质(chitta),它们都是从心质中制造出来的。这一心质采取了自然的力量,并将它们投射为思想。

一定有某种东西,在那东西那里力量和物质是同一的。这被称为未显(avyakta),它是创造之前自然的未展示状态。在一个循环之后,整个自然返回,并且在下次创造中又从未显中出现。在未显之后则是原人,也就是理智的本质。

知识就是力量,并且我们一开始认识一个事情,我们就对它赋予了力量。所以,当心意开始冥想不同的要素时,它也就对它们有了力量。那种冥想,在冥想中把外在粗糙的要素作为冥想对象,被称为有寻(savitarka)。Vitarka意思是“寻思”。Savitarka意思是“有寻思”。有寻三摩地意味着对各个要素的思考,它们似乎可以将它们的力量服从于冥想它们的那人。在获得力量中没有解脱。它是在寻求世间的快乐,而在这一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对世间快乐的寻求都是徒劳的;这是非常非常古老的教训,人们发现是那样的难以学会。当他确实明白了这一教训,他就摆脱了这个世界,获得了自由。拥有我们称之为神秘力量的东西只会强化世俗性,最终则会强化痛苦。尽管作为一个科学家,钵颠阇利必定指出他的科学的种种可能性,但他一定会利用机会要我们警惕这些科学的可能性所带来的种种力量。

此外,在同样的冥想中,当人们努力从时空中除去各种要素,如其所是地思考它们时,这就被称为无寻三摩地(nirvitarka samadhi)。当冥想更进一步、把微波原素作为它的对象并在时空中思考它们时,就被称为无伺三摩地(savichara samadhi)。

再下一步,各种要素,包括粗糙的和精微的,都被放弃,并且冥想的对象是内在的器官,是思维器官。当思维器官被视为没有了活动的特性、变得迟钝时,接着而来的是喜乐三摩地(sananda samadhi)。当心意摆脱了罗阇(rajas)和答摩(tamas),它本身就是冥想对象时,当冥想非常成熟、非常专注时,当所有粗糙的和精微的物质观念都被放弃时,只有我慢(私我)的萨埵(sattva)状态保留,但不同于其他所有对象时,这就被称为自我意识三摩地(asmita samadhi)。甚至在这一状态,人们都不能完全超越心意。已经达到这一三摩地的人在吠陀中被称为胜身(videha)。他可以把自己看作没有粗身的;但他必须把自己视为拥有一个精身。那些在这一状态融入自然而没有达到目标的人都被称为帕拉克瑞提里那斯(prakritilinas);而那些甚至不停止在此而达到目标的人则是自由的。

还有另一种三摩地,通过不断锻炼终止所有精神活动而达到,并且心质在其中只保持未显印迹的状态。

这是完美的超意识的无想三摩地(asamprajnata samadhi),它给我们自由。第一状态的三摩地并不给我们自由,并不让灵魂解脱。一个人可能获得各种力量却会再次堕落。直到灵魂超越自然,没有安全保证。这样做非常困难,尽管方法似乎是容易的。这个方法就是冥想心意本身,而无论什么思想出现,都打倒它,不允许任何思想进入心意,因而让它成为一个完全的真空。当我们确实能够这样做时,我们就在那时刻获得解脱。当那些没有训练和预备的人试图清空他们的心意时,他们很可能只能以答摩(愚昧物质)覆盖他们自己,使得他们的心意迟钝而愚蠢,让他们认为他们在清理出一个心意的真空。确实能够那样做,就展示了最大的力量,最高的控制。

达到这一状态(无想或超意识)时,三摩地变得无种了。什么是无种?在专注倾向形式留下。这些倾向或种子当机会一来就会再次成为波动。但是,当你摧毁了所有这些倾向,几乎摧毁了心意,三摩地就成了无种了;心意中不再有种子,一次又一次地从中生产出这一生命的植物,这一无止境的生死轮回。

瑜伽体系的独特标志

根据瑜伽体系,有若干独特的冥想标志:

1.瑜伽体系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致力于转变潜意识。

2.瑜伽并不绝对依赖于理性,以达到专注状态。理性不能在难以控制的心意上建立起它的力量,这种心意植根于它的习性。劝制是无用的,因为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并且其根源深扎进身体结构之中。瑜伽体系通过控制较低的心意来致力于控制较高层次的心意——通过控制和调节呼吸和姿势来控制心意。

3.它强烈要求对潜意识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4.冥想的对象可以是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东西。

5.这个体系中的灵性探索者无需拥有关于实在的任何预想的观念。

6.瑜伽体系认为冥想上帝是达到目标的可行方法。

7.瑜伽体系认为,除非要努力控制心意,否则绝不能控制它。并且该体系认为,通过控制心理过程可以达到控制心意。瑜伽之路适合于这样一些人,对于他们来说,理性对于情绪和意志的自然优先性还没有建立起来。

同类推荐
  • 品读季羡林的人生智慧

    品读季羡林的人生智慧

    他是享誉中外的知名学者,也是淳朴真诚的文学家,更是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通过他,人们可以看到,“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的壮举,更能找到追求智慧人生的航向,他就是季羡林,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大师一生风雨历程,其人如历史,其言如溪潺。品格、修身、名利、学习、家庭、人生困顿等,皆在季羡林大师的人生践行和讲解中,化为智慧的光芒,指引我们与幸福相近,与成功携手。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季羡林大师人生智慧的平台,更为众人找到了一盏人生海洋上的灯塔,循着它,人们就可以辨别方向,驶出迷茫混沌,驶向豁然开朗。
  • 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

    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

    生活是一碗五味俱全的汤,酸甜苦辣咸每种味道都要品尝。然而,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健康快乐的心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你的心情你做主,有了这本教你调控情绪的快乐宝典,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能将坏情绪踢出九霄云外的人。
  • 生动黑板报的策划和产生(优秀班干部从这里起步)

    生动黑板报的策划和产生(优秀班干部从这里起步)

    《优秀的班干部从这里起步:生动黑板报的策划和产生》首先对黑板报的概念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从黑板报的工具及材料的介绍人手,深入浅出地讲述黑板报的表现技法、版式设计、报头设计、标题设计、色彩搭配,以及黑板报的绘制流程,并在最后附有大量的版式图例和文字素材,使同学们在掌握如何绘制黑板报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尽可能多的参考范例。
  • 读懂人生,活在当下

    读懂人生,活在当下

    真实地活在当下,欣然地享受当下,就要无忧亦无悔。无忧就是不要对未来的事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无悔就是不要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作无谓的思索与计较。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才能不被未来与过束缚,才能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过一生。
  • 毕业五年,拼什么成为5%的人

    毕业五年,拼什么成为5%的人

    从相似的起点出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些人出类拔萃,有些人却止步不前?《毕业五年,拼什么成为5%的人》从时间管理、自律习惯、技能发展、职业规划、个人影响力和人际关系六大方面分析解答,引导读者认识自身不足,从而进行全方位的修炼和提升。本书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或者已经打拼多年的职场老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热门推荐
  • 黄继光

    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家里,幼年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1949年四川解放后,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曾两次被评为模范。 1951年,黄继光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纵身扑向敌人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口,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为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的功勋,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 兴隆家事

    兴隆家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深深铭刻在每个国人心中。千百年传承下来优秀家规、家训、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与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自律精神。
  • 佛说树提伽经

    佛说树提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棠依旧道君安

    海棠依旧道君安

    她出世之际便是她母亲逝世之时,深府大院中,嫡女之身只有祖父和母亲娘家做主庇护,与他定下娃娃亲,深宫谍影重重,携手登位,有朝一日,登上大雅之堂!
  • 心能转境

    心能转境

    作者陈少文是个怪人,他喜欢用“异想天开”的方法去解决各种棘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重返困境。转换思维再看问题,是陈少文老师的独门秘术。通过这一方法,他解决了很多朋友和学生困扰多时看似无解的难题,并一一记录在书中。当有人问:为何我能力如此出众,简历仍和别人一样石沉大海?他说,就如我们去菜场买鸡,在我们眼里,鸡和鸡之间长得没有区别,可鸡和鸡之间互相看,却区别很大……当有人问:想忘,忘不了,怎么办?他说,心亡为“忘”,心亡亦为“忙”。忘不了,忙起来即可。痛苦,是因为有闲工夫体会自己的心情。他妙语连珠、充满智慧的话语,在书中不胜枚举。编辑甚至说,不看书,是你的错,看完了困惑没解决,是我的错。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启发,智慧如在书里,它就并不存在,智慧如在心里,它就无所不在。
  • 冒牌王爷复仇妃之繁华落尽

    冒牌王爷复仇妃之繁华落尽

    她为报仇,不惜代价嫁给他,却不想爱上了他,他是一个冒牌皇子,只想着坐吃等死,却不想一场皇室阴谋,让他娶了貌美似玉的她原以为不会有任何交际的他们,却演变出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
  • 人生默默

    人生默默

    高中几年,大学几年,少女就明恋了少年几年…少女在校门口等待着,找寻着人群中的那个人,其实不用找,他的气质永远是那么吐出。少女在回家的路上拦下少年“沈云易,我喜欢你,做我男朋友好不好”少年皱眉抬头看着开学这几天一直出现在他眼前的女孩冷冷的说到“你挡路了”几年后,当初的几人还是一样的在一起,可是都变了,年少时的几人意气风发,长大后越行越远。
  • 天鹅洲(全集)

    天鹅洲(全集)

    《天鹅洲》是续《故河口物语》后的一部小说。鹿女作为那群拓荒者的后代,源乘了她的父辈们的品质,继续奋战在那座村庄上。在天鹅洲开了米厂,酒厂,养猪厂,发展拥有中国农村现代一体化生产线。历尽了无论身体还是心理的艰辛与磨难。最终在此家大业大,辉煌腾达。它不仅是一座村庄的变迁史,更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心理变迁史。
  • 邪王腹黑日常

    邪王腹黑日常

    扮得了猪装得了逼杀得了人的废材小姐VS令人闻风丧胆结果人后闷骚人前禁欲的尘王殿下!强强联手,腹黑对腹黑,究竟谁撩谁?被腹黑殿下壁咚?被按在墙壁上的花恋勾唇,伸手抬起那妖孽的下颚,帅气的抬鄂杀!和太子殿下有婚约在身?大婚之日,花恋一席白衣,全身上下就连盖头都是白的!说她是废材?如果掌管世人生死轮回,一统冥界的冥王是废材的话,那么全天下怕是没有天才了!
  • They Hanged My Saintly Billy

    They Hanged My Saintly Billy

    A self-confessed forger, cheat, thief, and petty criminal, William Palmer was also a surgeon and a racehorse owner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who doped horses, fixed races, philandered unapologetically, and generally behaved as an all-around rogue. But the crime for which he was condemned was altogether more serious: poisoning numerous members of his family as well as a close friend. Based on the historic trial of a man characterized as a sociopath and a serial killer, Robert Graves tells the story from the defendant's point of view, the story of a man who was deeply flawed but ultimately not beyond redemption.Based on a historical trial held in 1856, Robert Graves' novel is brimming with humor, emotion, and social commentary. Told through the eyes of both friends and enemies, Palmer comes to life as a not-unsympathetic anti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