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8200000132

第132章 高等教育强国的崛起——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之发展真谛探寻(2)

在洪堡看来,“受到‘纯粹科学’的教育,是教育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想,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受过这样一种教育的人,以后在生活当中也就是一个对于集体最为有用,而且最能做出贡献的人,因为他拥有品格。人若没有品格,那他就只能随波逐流而被动地行动,改善人的处境和社会现状的目的就不能达到”[5]。因此,“德国75%的大学生后来从事实用性职业这一事实并不重要。

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运用经过教学与研究训练出来的思维能力去处理所遇到的问题”[10]288。

进一步讲,如果他们到政府部门任职,因为“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5],因此,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性质与规律,通过自身经历,他们体会到这种科研训练的价值,因此往往会制定出有益于科学发展的政策,这无论对于科学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洪堡的大学观念中,“修养”是一个核心概念。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洪堡认为,“修养就是个人天赋完全的发展,各种潜能最圆满、最协调的发展,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因而,修养是“全面的和普遍的,而非专门的或职业的”[8]53。而以哲学为基础的纯科学是从整体上看待科学,是“用于精神和道德修养,天然合适的材料”,因此,洪堡、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非常强调哲学院的地位问题。虽然有关哲学院地位问题的斗争始于哥廷根大学,但哥廷根大学哲学院的地位实际上仍低于其他三个学院。在柏林大学,哲学院的地位终于与其他三个学院平等起来。不仅如此,由于哲学院对于科学的追求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领先地位,其他学院纷纷效仿哲学院。哲学院遂成为大学的中心。这样,各种知识便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哲学。这种统一意义重大,一方面,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使人可以按照原本面目接受教育,培养学生全面洞察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着眼于某种职业的专门化必然使德国的学生眼花缭乱。这一点与所有学科都有关系,因为大学的职责不是要引导学生将来去承担各种具体的工作,而是要使学生打好基础,使之以后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10]279另一方面,“它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历史、文学这些领域培养严格的科学方法。”“也许就是这种对科学发展需要想象力的认识,大大促进了这一时期德国科学的繁荣。”[9]

柏林大学的成功创办,促进了19世纪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成为德国其他大学改革或效仿的榜样。柏林大学对于纯科学的追求,强调学术自由、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成为德国大学的传统,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五)习明纳(即研讨班)、研究所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创设和发展

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一办学原则的载体是研讨班和研究所。哥廷根大学的格斯纳教授举办了第一个习明纳——哲学习明纳,也即研讨班。在柏林大学,为使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讨班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先是在哲学院采纳,随后在其他学院推广开来。研讨班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高深的科研课题。在洪堡看来,“人类精神活动唯有通过合作才能繁荣;合作不仅能相互取长补短,而且一人之成功会激励他人,并激发出共同的、潜伏于个人、往往零星或被动呈现的创造力。因此,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组织又必须能够促进和维持成员间持久的、具有内在动力的、非强制性和非目的性的相互合作”[7]198。可以说,研讨班和研究所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很好地收到这种功效,学生在与教授、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相互激发。

1820年以前,德国大学中研讨班的数量并不多,多数存在于哲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而且其研究功能的色彩并不浓厚。19世纪前半期,习明纳和研究所多是由教授个人创办的,有些教授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实验室所需仪器。由于这些习明纳和研究所创办时未经政府明确认可,因此他们往往随着教授退休或逝世而自行消失。随着习明纳和研究所在大学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政府开始转变观念,增加对它们的投入。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和资助后,习明纳和研究所的数目明显增多,而且其形式也日益正规,规模日趋扩大,大大促进了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发展。政府的这种投入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大学不仅培养出许多出色的学者和为其他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对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德国大学成为公认的世界学术中心。“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大学的学术和教育水平已使国人感到骄傲,使外国人羡慕不已。不久,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的留学生蜂拥而至,德国大学再现了以国际性为特征的中世纪大学的辉煌。”[2]

(六)编外讲师制度凸显出德国大学教授典型的学者特征

在德国,一个献身于学术职业的年轻人要从“编外讲师”开始做起。他们有的仅是一个教师执照,在被允许教课的领域里选择一到两门课程开课。由于开课很少,编外讲师可以有较多的时间用来从事研究。除了学生的听课费,编外讲师并无薪水可拿,也没有参与大学管理的权利,他们“完全被置于大学的制度之外,为一种纯个人的生存”[8]99。编外讲师没有固定的期限。根据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这两项标准,从编外讲师中选拔副教授和教授。因此,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德国的“编外讲师形成了一个学术摇篮”[10]285。但是,并不是所有优秀的编外讲师都有这样的提拔机会,他们“往往经过多年磨炼而不一定熬得出头,尤其是正教授不关心他甚至反感他时——这种情况的确有可能出现——更是如此”[10]285。所以,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看来,“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11]23,因为“一个讲师,更不用说助教了,他是否能够升任正教授,甚或当上学术机构的首脑,纯粹是受着机遇的左右。在这里,运气当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确实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11]20。即使没有固定的薪水,同时还要承受着由学术前途的未确定性所带来的种种焦虑的折磨,大量的编外讲师还是甘愿选择了这一职位。除了对学术职业的内在志向外,编外讲师制度凸显出德国大学教授甘于寂寞的学术品格,恐怕这也是19世纪德国教授、德国大学之所以取得辉煌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精神和心灵在寂寞中会变得宽广、活跃、颖慧和强健”[8]64,“纷扰的社会生活会使人失去其精神的独立性”[8]63。

(七)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与纯科学相对应的是实用性科学,洪堡认为对实用性科学的研究和传授是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事情,大学应该把两者截然分别开来。因为两者若混淆进行,那么培养出来的人也将是不全面的和肤浅的。”[3]37研究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已有文章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大学模式的研究上,很少关注德国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正因为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满足了19世纪德国工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才能得以长期致力于不具功利性的纯科学研究,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对于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德国科学、技术中心地位的形成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同类推荐
  •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由张康桥所著,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慢话教育

    慢话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但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失误、酿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杨士军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须直面人才培养独特的规律:世间既有早慧的孩子,也有“开窍晚”的孩子,培养孩子要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待和欣赏孩子成长之乐,何尝不是一种睿智、气度?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绝非眼前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南振中文集)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增订本)(南振中文集)

    本书是作者20年记者生涯的经验体会。30多年前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广受新闻学界和业界好评,并陆续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列为必读书目或者参考书目。增订版应读者呼声,精选作者的新闻作品,以便于学习者将记者工作的方法实践成果对照阅读。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大武侠速成系统

    大武侠速成系统

    林逍遥开启大武侠速成系统,升级夺宝泡妞不用愁!看他如何游戏江湖,快意恩仇,成就天下第一武侠!
  • 出逃皇妃:皇上太穷,快滚开

    出逃皇妃:皇上太穷,快滚开

    “皇上,婉贵人在宫外开了家楼....”小太监瑟缩的说。慕容凌捏碎了一个琉璃杯盏,“把她给朕抓回来...”“皇上,婉贵人又在外面开了家赌场....”“朕不是让你们把她抓回来吗,你们是饭桶吗”小太监看着皇上又捏碎了一个白玉杯盏,哆哆嗦嗦的:“皇上,现在鸣震大陆的杀手组织“镇魂楼”好像也是娘娘的,娘娘身边有七大楼主保护,奴才们不能近身啊…”“你-怎-么-不-早-说!看来朕的婉贵人很不一般嘛,朕还真是小看她了...你叫钱喜是吧....自己去慎行司领罚吧!”小太监擦了擦额上的汗就去领罚了慕容凌把玩着手上的扳指,邪魅的笑了一下,“追风,召集暗影卫六人,随朕出宫,把她捉回来!”
  • 重生地球,黑白女王归来

    重生地球,黑白女王归来

    《疯了,重新来,别点这个》三个平行世界等待着她的到来。灵力,鬼术,通灵术等异能,默紫银又当如何应用?未知的身份,未知的人,正在一步一步的逼近,默紫银到底是谁?面对重生,真的是巧合吗?
  • 溺爱成婚:娇妻太撩人

    溺爱成婚:娇妻太撩人

    "凌一念被劈腿了,劈了也就劈了,对方还是个中年大妈!打击气愤之下,跑去“相亲”了,结果一不小心把人家的“相亲”搅黄了。开溜之际被人一把拎住:“赶跑了我的女朋友,你是不是该赔我一个?”凌一念就这么把自己搭进去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逆天透视眼

    逆天透视眼

    一个神秘莫测的圆盘,让这个少年从此身怀异能,诡异莫测。一双彪悍的双眼,让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毫无遮掩的展现在他的眼前。叶枫的世界,因为透视而强大,他终将站在都市的顶峰,成为统领众人的王中之王,秒杀敌人,他有不可思议的方法。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傅少你老婆又上头条了

    傅少你老婆又上头条了

    【1V1+超宠甜文】某日,记者采访影后苏黎,听说傅先生傲娇腹黑不理人?苏黎笑笑,呵呵哒,怕是你们理解错了这三个词的真正意思。听说傅先生清心寡欲不近女色?苏黎差点没吐出一一口血来,这话是谁说的,站出来,我保证不打你。她的结婚证难道是假的么?
  • 黛殇

    黛殇

    她遇上他,她不过七岁,是一个寒冷的冬季,他把她拥入怀中如珍宝。他遇上她,他正值盛年,是他人生低谷,落魄潦倒的阶段望着她那与梦中人相似的面容,他的心不再沉寂。他对另一个女人的沉迷灌注在她身上,她知却装不知,当命运的秘密被揭开,他与她只是一场孽。
  • 重生之田园如绣

    重生之田园如绣

    方如绣醒来之后发现自己重生在了一个农家女的身上,原主之前被麻雀当凤凰养了十多年,一朝和正主调回身份,受不了残酷的打击,现在便宜了方如绣。好,不就是种田么,她会。只是俗话不是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么?那为何:别人中的瓜是又大又圆,她种的瓜是烂在田;别人养的鱼儿能卖钱,她养的鱼一夜死完?不怕、不怕,抓住小人暴打一顿之后,继续劳作便是,作为一个农民,她的思维比较简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金玉良医

    金玉良医

    【清泉的新书《农家娇女》已经上传,请亲们多多支持!】现代医生成了冲喜媳妇,与娶她的庶子夫君两看两相厌。陆漫:手上的牌烂,可姐的医术高啊。你也无需委屈,还你自由,我也自由。委屈的庶子:娘子,那个契约,就不作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