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8200000132

第132章 高等教育强国的崛起——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之发展真谛探寻(2)

在洪堡看来,“受到‘纯粹科学’的教育,是教育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想,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受过这样一种教育的人,以后在生活当中也就是一个对于集体最为有用,而且最能做出贡献的人,因为他拥有品格。人若没有品格,那他就只能随波逐流而被动地行动,改善人的处境和社会现状的目的就不能达到”[5]。因此,“德国75%的大学生后来从事实用性职业这一事实并不重要。

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运用经过教学与研究训练出来的思维能力去处理所遇到的问题”[10]288。

进一步讲,如果他们到政府部门任职,因为“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5],因此,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性质与规律,通过自身经历,他们体会到这种科研训练的价值,因此往往会制定出有益于科学发展的政策,这无论对于科学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洪堡的大学观念中,“修养”是一个核心概念。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洪堡认为,“修养就是个人天赋完全的发展,各种潜能最圆满、最协调的发展,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因而,修养是“全面的和普遍的,而非专门的或职业的”[8]53。而以哲学为基础的纯科学是从整体上看待科学,是“用于精神和道德修养,天然合适的材料”,因此,洪堡、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非常强调哲学院的地位问题。虽然有关哲学院地位问题的斗争始于哥廷根大学,但哥廷根大学哲学院的地位实际上仍低于其他三个学院。在柏林大学,哲学院的地位终于与其他三个学院平等起来。不仅如此,由于哲学院对于科学的追求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领先地位,其他学院纷纷效仿哲学院。哲学院遂成为大学的中心。这样,各种知识便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哲学。这种统一意义重大,一方面,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使人可以按照原本面目接受教育,培养学生全面洞察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着眼于某种职业的专门化必然使德国的学生眼花缭乱。这一点与所有学科都有关系,因为大学的职责不是要引导学生将来去承担各种具体的工作,而是要使学生打好基础,使之以后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10]279另一方面,“它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历史、文学这些领域培养严格的科学方法。”“也许就是这种对科学发展需要想象力的认识,大大促进了这一时期德国科学的繁荣。”[9]

柏林大学的成功创办,促进了19世纪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成为德国其他大学改革或效仿的榜样。柏林大学对于纯科学的追求,强调学术自由、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成为德国大学的传统,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五)习明纳(即研讨班)、研究所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创设和发展

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一办学原则的载体是研讨班和研究所。哥廷根大学的格斯纳教授举办了第一个习明纳——哲学习明纳,也即研讨班。在柏林大学,为使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讨班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先是在哲学院采纳,随后在其他学院推广开来。研讨班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高深的科研课题。在洪堡看来,“人类精神活动唯有通过合作才能繁荣;合作不仅能相互取长补短,而且一人之成功会激励他人,并激发出共同的、潜伏于个人、往往零星或被动呈现的创造力。因此,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组织又必须能够促进和维持成员间持久的、具有内在动力的、非强制性和非目的性的相互合作”[7]198。可以说,研讨班和研究所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很好地收到这种功效,学生在与教授、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相互激发。

1820年以前,德国大学中研讨班的数量并不多,多数存在于哲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而且其研究功能的色彩并不浓厚。19世纪前半期,习明纳和研究所多是由教授个人创办的,有些教授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实验室所需仪器。由于这些习明纳和研究所创办时未经政府明确认可,因此他们往往随着教授退休或逝世而自行消失。随着习明纳和研究所在大学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政府开始转变观念,增加对它们的投入。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和资助后,习明纳和研究所的数目明显增多,而且其形式也日益正规,规模日趋扩大,大大促进了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发展。政府的这种投入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大学不仅培养出许多出色的学者和为其他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对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德国大学成为公认的世界学术中心。“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大学的学术和教育水平已使国人感到骄傲,使外国人羡慕不已。不久,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的留学生蜂拥而至,德国大学再现了以国际性为特征的中世纪大学的辉煌。”[2]

(六)编外讲师制度凸显出德国大学教授典型的学者特征

在德国,一个献身于学术职业的年轻人要从“编外讲师”开始做起。他们有的仅是一个教师执照,在被允许教课的领域里选择一到两门课程开课。由于开课很少,编外讲师可以有较多的时间用来从事研究。除了学生的听课费,编外讲师并无薪水可拿,也没有参与大学管理的权利,他们“完全被置于大学的制度之外,为一种纯个人的生存”[8]99。编外讲师没有固定的期限。根据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这两项标准,从编外讲师中选拔副教授和教授。因此,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德国的“编外讲师形成了一个学术摇篮”[10]285。但是,并不是所有优秀的编外讲师都有这样的提拔机会,他们“往往经过多年磨炼而不一定熬得出头,尤其是正教授不关心他甚至反感他时——这种情况的确有可能出现——更是如此”[10]285。所以,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看来,“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11]23,因为“一个讲师,更不用说助教了,他是否能够升任正教授,甚或当上学术机构的首脑,纯粹是受着机遇的左右。在这里,运气当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确实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11]20。即使没有固定的薪水,同时还要承受着由学术前途的未确定性所带来的种种焦虑的折磨,大量的编外讲师还是甘愿选择了这一职位。除了对学术职业的内在志向外,编外讲师制度凸显出德国大学教授甘于寂寞的学术品格,恐怕这也是19世纪德国教授、德国大学之所以取得辉煌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精神和心灵在寂寞中会变得宽广、活跃、颖慧和强健”[8]64,“纷扰的社会生活会使人失去其精神的独立性”[8]63。

(七)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与纯科学相对应的是实用性科学,洪堡认为对实用性科学的研究和传授是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事情,大学应该把两者截然分别开来。因为两者若混淆进行,那么培养出来的人也将是不全面的和肤浅的。”[3]37研究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已有文章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大学模式的研究上,很少关注德国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正因为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满足了19世纪德国工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才能得以长期致力于不具功利性的纯科学研究,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技术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对于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德国科学、技术中心地位的形成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同类推荐
  •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

    本书是一本讲解如何治愈未来的书,提出了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作者用理性的语言绘制了一幅地图,帮助我们在网络社会这片陌生土地上行路。为了画出这幅地图,作者行了几十万英里的路——不仅去了几个西欧国家和加州之外的美国许多城市,还从北加州的家飞到遥远的爱沙尼亚、印度、新加坡和俄罗斯。在这些地方作者采访了近百位人士,包括总统、政府部长、技术初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大型媒体公司的掌门人、顶级的反垄断和劳动法律师、欧盟专员、风险投资界的领军人物,还有当今世界最能洞见未来的未来学家。这本书里的智慧都是他们的。安德鲁·基恩把地图上的点连起来,而地图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绘制的。最终安德鲁·基恩提出治愈未来的五大工具:监管、竞争性创新、社会责任、劳动者和社会者选择,以及教育。
  • 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

    在本书中(书中所用人名大部分为化名),我们精心挑选了“坚守者”或是“逃离者”的种种事例,并对这些现象作出了解读,对于应该“坚守”或是“逃离”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坚守”或是“逃离”的原因,以及“坚守”或是“逃离”后的心态和生活状况,希望这本书能让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斗在各个城市的年轻人解开心中的疑惑,找到前进的方向,获得拼搏的力量,为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而不懈拼搏!
  • 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史

    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史

    陈力丹教授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出发,以报业为中心,讲述了中国新闻业的前世今生:性质上,我党执政后新闻媒体由民营到全部演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再到新时期的松动和变革;地理区域上,省报如何由大行政区的机关报演变而来;政策上,对新闻媒体的有力管理始终保持,延续至今;还具体介绍了某些大报(如《人民日报》、《大公报》)和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现行中国新闻制度形成并固化的历史原因,是对中国新闻史难得的客观总结,亦可视为寻求中国新闻业改革的“火力突破口”。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热门推荐
  • 奋斗21天,考上公务员

    奋斗21天,考上公务员

    国内第一本面向公务员考试的心灵励志兼方法指导书,全书全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第二部分则是对公务员考试笔试《行政职业测试》和《申论》两门课的难点、特点、考试技巧进行分析,并制定为期21天的“三轮”复习方法;第三部分是针对公务员考试的面试环节,进行各类情景模拟并指导考生在不同情况下发挥出最好效果;第四部分则是指导考生在体检、政审环节要准备哪些资料、有哪些注意事项。第五部分是按具体情境分析刚刚当上公务员的年轻人如何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这一部分系作者亲身体验,其精彩程度堪比《侯卫东官场笔记》等小说;而实用性更胜一筹,曾引得百万网友疯狂转贴!
  • 农女的锦绣人生

    农女的锦绣人生

    一朝穿越,没有宅斗,没有庶女逆袭,没有复仇,也没有极品亲戚,只有一个小萝卜头的弟弟,和颠沛流离的逃难路,还要面对时不时的离魂。于是穿越后的女主过上了一边赚功德一边享乐的人生。慢慢的竟然变成了人人传颂的大善人……ps:本文有金手指
  • 此刻到永远

    此刻到永远

    她曾是前程似锦的大学生兵,却锒铛入狱!曾经的梦想变为笑话!梦想的生活成为泡沫!回头满是繁华,她的生活却是一片废墟!苟延残喘?不!她要在废墟中重生,以梦为剑,无谓做铠甲,逆转这未来!
  • 全球救火系统

    全球救火系统

    张田林很苦恼,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被诱惑进了救火系统到‘大明劫’里拯救江山社稷,扑灭战火?到‘一拳光头男’手上拯救怪人肖恩,扑灭英雄怒火?(主角):我说,这些事搁在咱们世界不叫‘救火’,叫渡劫好吗。更何况,我不过是每月拿几千块工资的小角色,偶尔扶几个老奶奶过马路,学习雷X好榜样。这么艰巨而伟大的任务,还是去找更专业的人士吧,您看怎么样?进去吧,哪这么多废话。(交流群:907742054)
  • 我不是大明星啊

    我不是大明星啊

    (新书《我真没想出名啊》已发)重生者楚青不想成为大明星,而且他人生只有两个简单的愿望。1.娶一个爱自己的平凡老婆,安稳地过日子。2.闷声发大财。可惜,他的这两个愿望注定落空。著名作家、诗人,天王歌手、各类影帝、视帝,票房奇迹被莫名其妙地安在了他头上,打碎了他的愿望……“什么?我是大明星?”“什么?柏林又颁奖了?不去。”“借口?有什么借口啊,我那天肚子痛,肯定去不了……”
  • 小护士成长日记

    小护士成长日记

    她是学霸,成绩从来位居榜首,无奈只能选择名不经传的专科学校。她是耀眼的大小姐,却一直是宵小之辈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她是传说中的大理段氏传人,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古老而神秘。她精通歧黄之术,一手指灸疗法,能活死人肉白骨。她身怀绝世武功,一经出手,便让江湖各路枭雄闻风丧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朝情定,缘许三生。但其实,她真实身份就是一个小护士……且看她如何从小小护士一步步做起,叱咤商场,称霸官场!
  • 凌云道传

    凌云道传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镇少年林亮穿梭世间,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追寻一切的真相而不断前行。且看平凡少年如何逆境重生,霸凌大陆!
  • 苍穹剑域

    苍穹剑域

    长剑在手,天下我有,无名小卒亦有通天之能,成就乱世枭雄。虽剑能破苍穹,依旧无法抹去心中的执念。
  •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故事会(2018年5月下)

    故事会(2018年5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