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9500000005

第5章 西湖的形成和历史沿革(2)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杭州市区仍是海潮出没的沙洲。因此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仍与海湾相连,每当涨潮的时候,湖中的水就满溢出来,退潮的时候,湖的形状才显现出来。

后来,由于泥沙日复一日的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至此,湖的形状才基本定型下来,此时大约为我国的秦汉时期。据刘宋县令刘道真《钱塘记》的记载,“县在灵隐山下”,说明当时的钱唐县在现在杭州城的西南部,则当时的西湖应该在钱唐县治的东北面。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五次出巡。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最后一次出巡,由左丞相李斯随从,到云梦时,遥祭了葬在九疑山的虞舜,然后沿长江顺流而下,“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钱唐”之名。根据此处《史记》的记载,可以推测当时西湖以东还是海潮出没之地,现在的江干一带还在海中,和南岸的西兴隔着一片辽阔的水面。这一带的地形还是个河口,没有形成河道,所以秦始皇难以在这里渡江,只能往“西百二十里”,在江面比较窄的地方渡江了。

传说秦始皇到钱唐时还曾乘船进入西湖,在湖边一块巨石上系舟,这就是宝石山麓的“秦皇缆船石”。张岱《西湖梦寻》卷一《大佛头》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目前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秦始皇的船能进入西湖,可见当时西湖还与江海相通,武林湾还没有完全封闭。

至西汉前期,西湖可能还与江海相通。直到汉代后期筑成大塘后,西湖才与海潮隔断并与钱塘江分开,从此才开始其独立发展。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〇《渐江水》引南朝钱唐县令刘道真《钱唐记》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记载了东汉会稽郡的议曹华信率领民众,用泥石堆筑防海大塘,阻挡了咸潮,江湖始分,西湖从此与江海隔绝,成为内湖;因为湖在当时钱唐县境内,所以把武林水改名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

《钱唐记》中关于防海大塘的记载可能确有其事,不过关于“钱唐(塘)”县得名的说法可能有误。《史记》中早有记载,“(始皇)至钱唐,临浙江”,可见秦时已有“钱唐”之名,而并非东汉修筑防海大塘后才得名的。

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自此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征调民工开凿自京口(江苏镇江)至杭州的长达八百余里的江南运河。杭州作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一跃而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载:“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但是当时这一地区的土地并不宽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少人多、人满为患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今天市区一带扩展。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上一节的内容中已经提到,杭州城所在的位置原是一片冲积平原,在形成平原之前则是海湾旧地,因此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重的困难。由于商业发达,人口增加,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居住点逐渐向着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扩展,聚落渐增,解决给水问题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加。这才促使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所谓“六井”的出现。

西湖的出名始于唐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四《委巷丛谈》中述及西湖的盛衰史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西湖巨丽,唐初未闻也。自相里君、韩仆射辈继作五亭,而灵竺之胜始显。白乐天搜奇索隐,江山风月,咸属品题,而佳境弥章。苏子瞻昭旷玄襟,追踪遐躅。南渡已后,英俊丛集,昕夕流连,而西湖底藴表襮殆尽。虽其时法禁舒假,长民者得以适性徜徉,而府库充盈,羡余可举,闾阎康裕,募化有资,故寺观日益,且髙僧真士又得与达官长者倡和逍遥,故妆点湖山愈加繁媚。乃今法禁严明,动有掣肘,为吏兹土者,上畏督察,下惕诽议,汨没簿书,修职救愆,犹虑不给,尚敢盘桓山水之间哉?至于道院禅林,日就崩废,缁黄之流,服役追呼与氓隶等,即有募化之资,无过升斗。盖盛极而衰,亦循环之理也。

指出西湖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及其所以能得到发展的原因。

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而杭州临近江海,城内江水咸苦,百姓苦于饮水困难,只能依赖西湖水的供给,由于供水问题,杭州城市与西湖的关系也就日益密切起来,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六井”。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建中二年(781),刺史李泌创造性地采用了从地下引西湖水入城的方法,开凿了六井。所谓“六井”,实际上就是六处蓄水池,蓄积的池水通过地下的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所分出的水量也只占西湖总水量的极其微不足道的份额,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杭州和西湖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今后西湖能够免遭湮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李泌以后,白居易开发西湖,可以说是西湖成名的初创时期。此前李泌在开凿六井的同时,还凿通了西湖和钱塘江间的通路,使江水可以自由流通。潮水的涨落,导致西湖的水位高低变化很大。此后西湖日渐淤塞、湖水干涸、农田苦旱。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冲破阻力,开始整治西湖。他在钱塘门外从石函桥到武林门一带修筑了一条长堤,堤的西面为上湖(即今天的西湖),堤的东面为下湖(后湮废)。所建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上数尺,这样,又使上湖与钱塘江完全隔绝开来。上湖虽然与钱塘江不相连,接受不到江水的补充,但由于三面环山,因此下雨的时候,山上的水都汇流入上湖中。他又在上下湖之间修了沟渠,将上湖之水引入下湖,灌溉沿岸的良田,故有“决上湖水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之说。杭州附近的农田得上湖水的灌溉,土壤肥沃,农业收成增加,人口也逐渐增长。因此人们将白居易所筑的防护堤叫做白堤,由于白堤的修筑,西湖的风景也变得更美,并逐渐美名远扬,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屡屡将各自的游兴付诸笔端。

据地质资料分析,西湖在汉唐时的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湖面虽较早期略为收缩,但湖的西部和南部都直达西山脚下,东北则延伸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香客可以泛舟到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且湖边树木繁茂,绿草葱茏,自然环境很好。这时期已开始进入了风景湖泊的初期阶段,且面积仍相当辽阔,约比现在的西湖要大近一倍。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两个时期是定都杭州的五代吴越国和南宋时期。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定都杭州,并大兴工事,扩展杭州城,在城内大修台馆,构筑子城,为今天的杭州奠定了基础。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变得更为明显。

当时钱塘江的海潮逼近州城,经常侵入城内,成为杭州城的大患。于是钱镠乃“大庀工徒,凿石填江,又平江中罗刹石,悉起台榭”,在钱塘江边修筑了堤防。在吴越之前,钱塘江边也曾筑过海塘,但这些海塘均为土塘,而钱镠首次用石头筑塘,所以《浙江通志》说“筑塘以石,自吴越始”。他又令人在石塘以外,靠近堤岸的江中再植入大木十余行,以减潮势。这些大木称为“滉柱”,北宋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有人向杭州地方官建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及至滉柱取上来,才发现都因年代久远而朽败不可用了。而且滉柱一空以后,石堤为江潮所拍击,便“岁岁摧决”了。足见那“建议”之荒谬,也反证了钱镠建筑石堤所用的层层防护技术的高明。

在修筑江堤的同时,钱镠还对荒芜已久的西湖作了疏浚。此时西湖距白居易修治后又逾百年,由于西湖自身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非常快,甚至一度干涸,只能在雨季为居民供水,而遇旱季则无水可供,而且只有最小型的船只在水位最高的时候,才有可能穿过西湖进入城中密布的水道。钱镠在后梁龙德三年(923)定都后,即在西湖南、北泄水口设涌金、钱塘两座水门,为城市防御和水上交通关隘。又于宝正二年(927)置撩湖兵千余人,封闭出水口,芟除湖草,深挖湖底淤泥。泄水通过市区河道,为民用和灌溉的水源。又新挖水池三处,引西湖水入池,增加城市的淡水供应;修建龙山、浙江两闸,以遏制江潮灌入内河。此后,西湖的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都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并修建了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吴越国有佛国之称。灵隐、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吴越国时期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延缓了西湖的沼泽化过程,但湖泊自然发展的规律并没有改变,西湖的淤浅仍然处于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中。

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

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赴杭州任知府。西湖自五代钱氏后废而不理,到此之时,湖面“葑积二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而六井也几乎都废毁不可用了。苏轼上任后,首先疏浚了城中的茆山、盐桥二河,使之分别承受钱塘江潮和西湖水,并在河上建造了堰闸,定时启闭。然后又恢复六井,解决了城中居民的饮水和洗涤之需。紧接着,次年即调集大批民工浚治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拱桥,堤岸上种植了杨柳和花草等,从此“北山始与南山通”,而西湖水面也开始分为东、西两部分,堤的西面叫里湖,东面叫外湖。浚湖以后,苏轼又将沿岸湖面让给农夫种菱角,并将出租湖面的费用充作今后西湖的维护治理费。后人为纪念苏轼对杭州和西湖治理的功绩,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轼在杭州期间,筑堤一道,吟诗千首,留下了众多的掌故,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这一时期是可以说是西湖的初兴时期。宋室南渡以后,定都于杭州之时,西湖是京城里唯一的名胜景地。

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西湖由于位处都城,因此地方官府对湖山的景致年年加以修理,环湖的寺庙、庭园之美也达到极致。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到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等等。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栱,行如平地”,“湖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模写”。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虽然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嘲讽,但也从中可见当时杭州城和西湖美景的盛况。

同类推荐
  •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抗大运河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非常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益处,而且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 让人类走得更快:汽车(探究式科普丛书)

    让人类走得更快:汽车(探究式科普丛书)

    本书语言生动,富有哲理,在讲述知识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汽车的小知识,学习中不乏休憩。易读易懂,阅读这些知识,能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开发智力、增强青少年朋友的学习欲望,另外它可适用于家长阅读。
  • 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米格飞机的传奇:米格风云

    米格系列战斗机是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的战斗机,本书主要从型号入手,讲述了米格设计局从诞生至今的基本情况。从型号的研制背景、型号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介绍,在讲述型号研制生产的同时,还侧面讲述了世界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是了解米格战斗机较为理想的参考读物。本书适合军事和航空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从事飞机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专业人员的参考读物。
  •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食品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民生的 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董志龙所著的《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主线,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食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聚焦民生,贴近生活,着力寻找破解食品危局的方案,并以积极的行动引导食品企业走出一条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努力。
热门推荐
  • 我苟延残喘的人生

    我苟延残喘的人生

    一个原本看似幸福的中年女人,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与前夫离婚,却又被现实裹挟,挣扎。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父母?为子女?什么才叫真正的幸福?
  • 我是异界登录器

    我是异界登录器

    穿越异世界的孟杨怎么也没想到,他只是想找人来帮助自己。结果,异世界的大门开启,第四天灾的玩家们降临了!书友群:574055078
  • 废材逆天:魔后太腹黑

    废材逆天:魔后太腹黑

    【亿万甜妻,撩上瘾】新书火热连载中……她,一代死灵殿殿下——冷凤。一朝陨落,穿越成了一个废材——沈泠凤。废材?那是什么?本姑娘只知道魔武双修。圣兽?不好意思,本姑娘只有神兽。君凌天?这个自恋到姥姥家的男人。每一次看到他……气得咬牙,想踹飞他。可是……修为总差那么多。怎么办?男人,给本姑娘等着,待我比你强大,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一脚将之踹飞。凌霄之上,他许她千年等待,换来此世的异世回归,到底是回归还是注定?当腹黑对上腹黑,强者对上强者究竟谁才是王?
  • 奉旨成婚,傲娇皇后独占恩宠

    奉旨成婚,傲娇皇后独占恩宠

    奉旨成婚,她本就不愿,更在新婚之夜,被他冷落,不过是一盖头,自己摘了便是。”她恶语相讥,“夫君若是不愿,抗旨拒婚便是,如今口口声声,堂堂太子殿下,却原来只是心有不甘又不敢抗争的懦夫而已。”后来登基,他厌恶的盯着她,“若不是祖宗规矩,这皇后之位,断不能落到你上。”她言笑晏晏,“谢皇上施舍,只是臣妾这人一向霸道,属于自己的东西,宁愿碍眼的占着,也绝不退让。”后来两两生厌,她退位让贤,他却步步紧逼,“这皇后之位,朕既然给了你,就没想过再要回来,你是朕的皇后,不论生死。”她怀抱圣旨,眉目如画,“这废后圣旨,还是皇上亲自写的,皇上怎可如此欺瞒世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在回忆里等你

    我在回忆里等你

    他有穷困的童年,没有为爱痴狂的勇气,她有最灿烂的笑容,没有对残酷现实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和她,有最伤感的幸福,只期待在回忆的尽头相遇。从他成为她家养子的那一天起,他只会亦步亦趋,不会有哪怕一步的逾矩,却为了她,瞒天过海,偷尝爱神无意间洒落的丝丝甘甜,就算饮鸩止渴,也甘之若饴。而在那最最甜蜜的往昔啊,他却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他和她在一起,有一种孤零零的温暖,好像在失落的世界里相依为命,只有彼此,不可替代。而她却在最爱的时候离开,一去七年。时光不可倒流,所以最动人的誓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张焕军将多年来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结集成册。书中共收录了47篇文章,内容既有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老人与子女的亲情流露,还有对当下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作者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次经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文字朴实,贴近生活。
  •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貌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貌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楚霸王闯贞观

    西楚霸王闯贞观

    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之际被天地异象送去了大唐贞观初年,由此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征程。县主做妻,公主做妾,世家门阀外带异族在项羽面前不过是草芥,且看昔日王者如何改头换面玩转大唐,为华夏打出一个太平盛世
  • 戒因缘经

    戒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