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9900000001

第1章 网络隐私顾虑 信任与自我表露行为——新加坡青少年社交网站(SNS)研究(1)

陈瑞丽

摘要 作为网络上的高危人群之一,青少年在社交网站暴露的大量个人信息已经引起了父母、学校教育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的深切关注。因此,关于青少年在社交网站的自我表露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相关因素的深入调查也显得十分迫切。在一个与新加坡预防犯罪委员会合作的针对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中(N=510),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自我表露的过程中会采取某些策略性的行为(比如网上信息谎报或者隐瞒)去保护自己的隐私。另外,对网站的信任是影响青少年自我暴露的一个显著因素;而网络隐私顾虑对自我暴露没有显著的影响。

同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处于动机性的矛盾和焦虑之中。一方面,他们希望能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与更多的人交流(他人交流动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不受他人侵害(自我保护动机)。这种矛盾的状态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网络边界管理行为上(网络扩展和隐私控制)。研究同时发现,青少年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信任程度与他们的网络扩展程度成正比;而他们的隐私顾虑则与隐私控制程度成正比。本次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也在文中得到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社交网站,网络隐私,自我表露

一、研究背景

社交网站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重要发展,不仅仅是因其发展速度之迅猛,更因之使得人们的社交网络超越了物理和地理界限,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方式。社交网站除了给予用户“在特定系统内建立一个公共的或者半公共的个人主页的权利”(Boyd&Elli-son,2007,p.211),同时也通过链接的好友名单使得他们的网上社交圈能为他人所知,并且使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社交方式变成了可能(Boyd,2004;Boyd&Ellison,2007)。由于在社交网站上交流的信息通常都能为他人所见,它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交流时的公共与私人领域。

社交网站自出现之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尼尔森网上报告(2009,3月)显示,社交网站在网民每天最常做的网络活动中排名第四,甚至超过了电子邮件;网民平均10%的上网时间都花费在社交网站上。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com Score,2009,4月),Facebook现在已有超过1.5亿每天使用它的活跃用户群。虽然发端于北美,Facebook如今已经拓展到包括亚洲在内的其他大陆。数据显示,在东南亚每月登陆Facebook的用户已经由2480万增加到7110万,超越了另一个主要发端于东南亚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SFGate,2009,10月)。新加坡拥有超过160万的Facebook用户,而它的总人口只有499万(Face-book,2009,9月)。

青少年作为各种新通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群之一。根据2007年Pew Research Center的报告,超过一半的美国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虽然社交网站有向比较成熟的网络用户发展的趋势(2008年成人用户从8%增加到35%),但是青少年仍然是主要群体之一。在社交网站上,用户为了与他人沟通建立关系会暴露许多自己的个人信息(姓名、学校、联系方式、关系状况等等),而这些信息可能会导致一些隐私安全隐患,比如信息盗用、跟踪、骚扰,或者威胁恐吓(Gross&Acquisti,2005)。身体心理上的相对不成熟(Brown,Jackson&Cassidy,2006),以及相对较低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Barnes,2006)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遭受这些潜在的危险。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父母、学校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

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调查各种网络情境下的信息表露行为,比如个人主页、即时聊天、电子商务、网上约会、博客,还有本文研究的社交网站,但这些研究很少将青少年作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对象。考虑到青少年是社交网站的主要群体之一以及他们相对更容易遭受的潜在危险,对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查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行为(自我表露、网络扩展和隐私控制);另外,研究还将调查青少年的网络隐私顾虑与信任两个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自我表露行为。研究结果将进一步阐释和补充网络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同时也能为青少年的网络隐私安全状况提供线索,以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理论探讨

(一)自我表露理论

自我表露的定义是由A传给B的任何言语信息(Chelune,1979;Cozby,1973),包括描述性、评估性和情绪性的信息(Omarzu,2000)。描述性信息指的是能反映个人事实和身份的信息,而评估性和情绪性的信息则指那些表达个人意见、想法和情感的信息。关于Facebook上评估性和情绪性的信息的自我表露,许多学者已有研究(Manago,Graham,Greenfield,&Salimkhan,2008;Walther,Van Der Heidge,Kim,Westerman,&Tong,2008)。本次研究主要着重研究在Face-book个人主页上表露的个人信息。相对其他类信息而言,这些信息更容易引起盗窃身份等潜在危险。

之前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自我表露与个人性格、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的关系(Dindia&Allen,1992)。关于自我表露和个性的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Cozby,1973)表明,在研究自我表露行为时特定情境的重要性(Altman&Taylor,1973)。传统的理论指出了一些在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的重要原则。比如减少不确定性感理论(the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Berger&Calabrese,1975)指出,人在关系发展的过程中要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感。这一理论将个人视为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寻求信息者。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Altman&Taylor,1973;Taylor,Altman,&Sorrentino,1969)也将自我表露视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表露程度(包括广度、深度、频率)越高,关系亲密度越高。互惠性是自我表露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Levinger&Senn,1967)。

然而,Cozby(1973)指出,传统理论过多地强调促进自我表露的动力(交流需求),而忽视了抑制自我表露的阻力(隐私需求)。研究显示,互动者会尽量避免透露那些会让自己处于尴尬或者易受危害的位置的个人信息(Kelly&McKillop,1996;Lane&Wegner,1995;Pen-nebaker,1989)。在某些情况下,互动者会采取一些策略(比如避免会引起争议的话题)来维持关系(Canary&Stafford,1994)。因此,关系辩证理论指出,在社会互动中存在着自我表露和隐私之间的矛盾(Baxter&Montgomery,1996;Petronio,2002)。与传统的理论不同,辩证理论并不仅仅看到促进鼓励自我表露的动力(交流的需求),它强调在关系中存在的多对矛盾,其中包括了自我表露和隐私保护的矛盾(Baxter&Montgomery,1996)。因此,最近的自我表露模式(e.g.Derlega&Grzelak,1979;Omarzu,2000)也指出,互动者在决定是否表露之前会同时评估表露后可能引起的正面和负面的效果。

(二)网上自我表露行为

随着网上活动如即时聊天、博客、社交网络等的流行,网络已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网络上的自我表露行为也日渐受到学者关注。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表露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超人际传播理论(the 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指出,由于网络环境中缺乏社会信号和暗示,使得网民可以有选择性地展现自我(Walther,1996),因此,网络上的自我表露相对现实生活来说更不真实(Lea&Spears,1995)。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表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比较真实的想法(比如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给一些陌生人(Rubin,1995)。

尽管网络上的自我表露行为和现实面对面交流中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匿名性和社会信号的缺乏)(Daft&Lengel,1984;Sproull&Kiesler,1986,1991),一些比较线上线下行为差异的研究证明,网络仍然是自我表露的一个有效途径(Joinson,2001),同时也是关系维护和发展的一个基础平台(Walther,1996;Walther&Burgoon,1992)。在面对面交流时存在的自我表露与隐私之间的矛盾也同样存在于网络上(Kim&Yun,2008;Metzger,2007;Tyma,2007)。Kim&Yun(2008)指出,在韩国社交网站上发现,用户经常会经历开放或者封闭的矛盾。Tyma(2007)指出,社交网站用户经常在表露或隐瞒的矛盾中寻找平衡。

(三)自我表露的策略性行为

互动者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避免自我表露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互动者会采用话题规避的方法避免某些信息的表露(Affi&Guerrero,2000)。比如,互动者在特定的情境下会回避那些被视为禁忌的话题,比如,目前关系进展、令人害怕尴尬的时刻以及感情问题等(Baxter&Wilmot,1985)。秘密、欺骗和隐瞒都是属于话题规避的策略,出于在表露或隐瞒的矛盾中寻找平衡点的需要(Affi&Guerrero,2000)。

网络的公共特性使得在网上表露的信息能为更多人所见,因此,相比面对面互动交流表露的信息更能招致危险。网民会故意隐瞒或者谎报信息以保护自己(Metzger,2004,2007;Sheehan,1999;Toma,Honcock,Ellison,2008;Youn,2005)。同时,对待不同的信息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Petronio(2002)指出,“不同信息的危险性根据表露可能导致的后果会有所不同”(p.67)。在网上交易中,消费者会提供比较不敏感的信息以换取自己想要的服务,同时也会拒绝提供较为敏感的信息以保护自己(Metzger,2007)。同时,网络约会者为了达到对方的期望,也会谎报自己的某些个人信息(Metts,1989)。Toma和他的同事(2007)指出,在约会网站的个人主页上关于体重、身高、年龄等信息比较容易被谎报。除了用网络信息隐瞒或者谎报等方式来保护自己外,在Facebook社交网站上,用户还可通过一些边界管理行为来限制他人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比如,用户可以拒绝加陌生人为好友,亦可将自己的隐私权限设为“仅好友可见”。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为:青少年在Facebook上采取了哪些策略性的行为来避免自我表露可能带来的危害?

(四)网络隐私顾虑、信任和自我表露

许多研究已证明了隐私顾虑(Milberg,Burke,Smith,&Kall-man,1995;Phelps,Nowak,&Ferrell,2000)和信任(Friedman,Kahn,&Howe,2000;Hoffman,Novak,&Peralta,1999;Jarvenpaa&Tractins ky,1999)在网上自我表露行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社交网站,最近也有研究致力于调查隐私顾虑和网络信任对用户的自我表露和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Dwyer,Hiltz,&Passerini,2007;Fogel&Nehmad,2009)。

同类推荐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
  • 政府网络发言

    政府网络发言

    该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网络发言人的时代背景、主体特征、功能定位、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和效能保障,同时从网络问政、网络论坛、网络微博,以及培养意见领袖、应对网络谣言等具体方面提出了政府网络发言的基本策略,并对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既具有理论开拓的价值,又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意义,可以为新闻传播学者和各级政府官员提供有益的启发、借鉴和帮助。
  • 问道新闻

    问道新闻

    王存政著的《问道新闻》是一本新闻作品集,汇编了作者自2006年起至2015年12月这十年间在工作岗位上的一些会议发言、为报刊的新栏目新专栏而写的开栏语、在会上的讲话、参与采写的新闻稿件,还有部分论文和单位管理方面的文字。全书分为随谈、感言、唠叨、口传、论调、说道共六个大辑,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可以看到作者十年来的变化发展以及行走在“新闻”这条路上的履痕。
  •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卷是陕西分社简史,依照国家重大历史时期和分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按时间先后或专题进行叙述,上限由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中社西安分社成立写起,下限至2016年12月,时间跨度为80年。80年来,新华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下卷为“作品集萃”收入陕西分社多年来采访的新闻作品近200篇,作品记录了陕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研成果和建设成就等。
  •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研究

    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研究

    本书从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这一议题入手,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模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二分架构模式发展和演化到民族和主权国家形成、市场经济得以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才形成的,市民社会应该是对个人生活发展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并获得独立性之后,对所有个人生活领域的概括性表述。国家则代表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公共生活。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市民社会和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国家相伴而生。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是对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二分架构演变到一定阶段对整体社会状态的新概括。市民社会和国家分别体现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一般人生活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等不同的活动原则,表现出严格的区别。
热门推荐
  • 出云秘谭

    出云秘谭

    石田刚彦敲了敲出云警察署刑事课课长上条宏志的办公室大门,得到“进来”的回应后,他打开了门。他向课长敬了一个礼,道:“石田刚彦,前来报道。”上条课长50多岁,头发有点斑白,平庸的身材长相与刑事课课长这个位置略显不够般配。他点了点头,朝他微笑道:“ 你比档案照片上长得还帅气呀。”石田爽朗地笑道:“课长过奖了。”
  • 穿越行动

    穿越行动

    附近有妖!不怕,我有大墨镜,妖魔鬼怪都现行,打不过,我能跑!妖来啦!不怕,我有神补刀,你去抗,我抢怪,战利品,分你点!妖来啦,很厉害!不怕,待我梳个大背头,挂上大墨镜,穿上黑风衣,脚踏大头皮鞋去战ta……韩斌从灵气复苏时代重生回到高二时代,身穿神补刀时尚潮男套装,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
  • 娇妻在上:陆少求翻牌

    娇妻在上:陆少求翻牌

    柳城人见人怕的陆家三少,陆为琛耷拉脑袋,怨气满满的瞪着女人从另一个房间里走了。“你哄别的男人睡觉,你还亲别的男人。”顾影翻了翻白眼,“那个你口中的男人是你儿子。”“我不管。”人前冷苦冰霜的男人,此时像是后宫求宠的妃嫔,“今晚你得翻我的牌儿!”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布衣神相4:叶梦色

    布衣神相4:叶梦色

    武功高绝的李布衣以为人看相为幌子,惩恶赏善,扶弱锄强,黑道武林对他恨之入骨,对他明的挑战暗的谋杀,都被李布衣一一避过。作者将相术与武术揉在一起,创作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武侠小说。
  •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本书介绍了屈原“上下求索”的一生,论述了屈原光辉的文学业绩,又从政治、人生、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屈原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网游之狂暴无敌

    网游之狂暴无敌

    最强的天赋,最极端的磨砺,当重生回从前。楚羽带着逆天的操作狂暴无敌。
  • 凤尾不开花呆萌皇后要出嫁

    凤尾不开花呆萌皇后要出嫁

    他说:“天下人的生死与我何干,我只想你永远陪在我身边。”他说:“我成了幽冥界的尊主,拥有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可是为什么我一点都不开心呢?”她说:“辛燃已经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辛燃,我是凤鸾,我不爱你。”火神祝和之女转世为人,面对新欢旧爱又该如何选择?江山地位与挚爱之间又该如何选择?
  • 霍格沃茨的崩坏日常

    霍格沃茨的崩坏日常

    魂穿邓布利多,开局搞定伏地魔。无所事事的他,只好在学校里的小宝宝们身上找些乐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