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100000019

第19章 附录(3)

这种不完全表征在人类的社会认知活动中也是普遍的。例如解释学中的解释学循环,索罗斯(G.Soros)所揭示的金融市场中的反身性(reflexivity)现象。本质上,反身性也就是耦合。在股票市场中,对于市场的参与者来说,他试图通过基于理解和判断来预测未来,并通过预测来贴现(discount)未来,而未来又反过来依赖于现在是如何进行贴现的。参与者和市场环境并非相互独立,两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市场的反身性含义。我们很容易发现,市场的反身性运动形成了一个不断展开的时序:即基于对市场过去的解释而在当下作出的对未来的预期的决策影响和塑造被预期的市场未来。与比尔的智能体-环境耦合模.型、调速器-引擎耦合系统一样,索罗斯用一对耦合函数表达反身性的认知-参与现象:认知(理解和判断)函数和参与(贴现和应用)函数,其中Х代表参与者关于市场情景Y的观点,Y表示有Х参与塑造的市场情景。

Х=Ф(Y) 认知(收敛)函数

Y=Ψ(Х) 参与(发散)函数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耦合方程写成比尔的耦合的微分方程形式,其中C是认知者,S是股市:

X.=C(X;Φ(Y))

Y.=S(Y;Ψ(X))

在参与者置身的市场中,认知功能Ф和参与功能Ψ是同时运作的,每一个功能都不可能彼此独立。如果股市的参与者只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外在独立地观察和分析股市的变化,也就是说他只表征股市而从不参与交易,那么股市系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

强耦合的观点合理地表明完全的独立性是不存在,因此,完全的表征也是不存在的。但是,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和完全的表征是否意味着毫无表征呢?

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表明,因为意象和语言表征的发展,智能体有了相对独立的内部世界。在智能体的认知活动中,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是通过这个内部世界关联在一起的,因此,通过这个内部世界的过程,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即刻的(immediate)相互决定和相互改变被延缓了,即有一个我们扩展后的虚线过程:智能体可以通过操作环境的表征R(E)来完成它的认知活动,而无须时时刻刻与实际的环境进行实时的相互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耦合不再如此之强,它被一个间接的内部世界弱化了或暂时“去耦”(decouple)了。

当然,必须强调这种“去耦”不是最终的,而耦合才是最终的,因为我们基于表征的操作最终必须回到与实际环境的接触中。因此,我们基于动力取向的表征观包括三个部分:

(1)智能体和环境无法完全去耦;而(2)表征能力使得智能体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世界;因此,我们得出(3)内部世界对环境的完全表征是不可能的,但存在对世界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完全的表征。

5 结论

针对符号主义与强耦合动力取向之间关于“符号表征对于认知是否必要和充分”的争论,我们从认知发展的水平着手,在坚持动力主义一般观念的前提下,得出如下结论:

表征(意象的和语言的)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正因为有了表征,人类发展了一个独立的内在的、想象的世界,而又因为耦合,内在世界的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表征始终是不完全的。我们没有完全的独立性,但我们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没有完全的表征,但我们有不完全的表征。因此,我们认为:符号表征对认知并不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而言,动力主义和符号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认知观。

这个相对的独立性和表征的不完全性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不可能是纯粹二元论意义上的认识论关系,我们与世界之间有一个无法去耦的生存关联,这个关联是由知觉-行动的耦合、理论-实践的耦合完成的。我们可以在胡塞尔的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being-in the-world)以及梅洛·庞蒂的“世界之肉”(flesh of world)的思想中看到这个关联。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中始终包含着认识论意义上的特有的对世界的“惊异”——一种对世界的理论态度,正是这个态度决定了人类不断地去表征他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最终产生一个概念的理论化的世界。然而,因为表征的不完全性,我们需要谨慎的是:不要将概念的理论化世界视为整个“生活世界”,不要将地图等同于实际的地域(territory)。

认知主体的本性——简述《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

李恒威

认知科学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和扩展,是当代回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作的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努力。它不但关注各种心智现象和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语言、思想、想象、意识等,它还必须面对认知主体的本性问题,即认知主体的存在和活动方式。瓦雷拉(F.J.Varela)、汤普森(E.Thompson)和罗施(E.Rosch)所著的《具身认知: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以下简称EM)一书就是一本探讨认知主体本性的书,它关心主体的存在方式、认知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认知主体是如何揭示和认识自身的(这也是方法的问题);通过对认知主体的这些本性方面的研究,EM的作者提出了他们关于“认知是什么”的一般看法。

下面我们将分三个方面对该书作一个概要的述评,即具身性和基本循环、自我和自我感、生成认知和中道。

1 具身性和基本循环

二元论——即,身/心——仍然是理解人的存在的方式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当用“身”或“心”的概念去捕捉“人的现象”时,单纯的“身”或“心”对理解“人的现象”而言都是不充分,但是“人的现象”也不是“身”与“心”的简单并置,确切地说,“身”与“心”在它们构成的循环关系中超越了任何单纯的一极,而融合为一个“人的世界”或“生活世界”。一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人是先在的,“唯(心)识无境”,即关于自然的存在断定和关于自然的知识都必有赖心识的显现和构造,由此我们方能谈论一个自然世界,而这个我们谈论的世界不是一个与心识分离的世界。另一方面,从存在的角度看,自然是先在的,人源起和具身于自然之中。但是当说“自然是在先的”的时候,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认识-存在的固有循环中。

正如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在《人的现象》中谈道:“在我描绘生命以前的世界或古代的生命时,把人当作这个思想尚未诞生以前的观察者,我决不忘记这中间犯有宇宙性的矛盾(译注:意为人无法观察思想未产生以前的世界的情形,因此,所描绘的古代生命或生命以前的世界实际上是矛盾的,作者强调并不忽视这一点)。我并不假装说我所描述的真的就是如此,而是在于把它们提呈出来,让我们因此可以把握此刻世界的真实。我所探测的不是过去‘本身’,而是描绘出一个站在演化顶端的观察者所看到的。”

同样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在皮亚杰(J.Piaget)那里发现:“每一新建立的联结都要纳入儿童现有的图式体系之中。按照这种见解,儿童所组成的活动必须被视为与外部刺激中所固有的联系同等重要,因为只有当儿童能凭现有的结构同化这些联系时,儿童才能觉察这些联系。”EM的作者把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一认识-存在的循环状况视为一个既定的条件,他们写道:“一个有着现象学倾向的认知科学家在反思认知的起源时,也许会这样想:心智在世界之中醒来。我们没有设计我们的世界。我们仅仅是发现自己与世界同在;我们既意识到我们自身也意识到我们栖身的世界。随着我们成长和生活,我们开始反思那个世界。我们反思的世界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被发现的,但也正是我们自身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得以反思这个世界。于是在反思中,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循环里:我们处于一个似乎是在我们开始反思之前就在那里的世界中,但那个世界并不与我们分离。对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而言,承认这个循环便开启了一个自我与世界、内在与外在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一个隔阂或分界,它包含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区别,但也在二者之间提供了连续性。它的开启揭示了一条中道(a middle way)、一种居间(entre-deux)。”

在EM的作者看来,因为“人的世界”或“生活世界”的这个基本的循环状态,因此,任何知识将不仅仅是认知主体外显地(explicitly)表达它所认知的对象,而且必然内隐地(implicitly)蕴涵了认知主体特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这一点在神经科学中表现得最突出。我们现在知道,大脑的神经结构与认知主体的现象行为和经验是关联的:“每个行为和经验的形式都可以归结为特定的大脑结构(无论多么粗略)。相反,大脑结构中的变化会在行为和经验的变化中显示出来。”

除了“生活世界”这个认识-存在的循环外,EM关注的这一基本循环的另一表现样式,即人的活生生的(或鲜活的)体验(lived experience)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循环。与梅洛·庞蒂(M.Merleau-Ponty)等现象学家一样,EM的作者认为:“我们把我们的身体既视为物理结构也视为活生生的体验的结构——简言之,既作为‘外在的’也作为‘内在的’,既作为生物学的也作为现象学的。显然,这种具身性(embodiment)的双重性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我们不断地在此两者之间穿梭往复。……对梅洛·庞蒂而言,如同对我们一样,具身性有着双重意义:它既包含身体作为活生生的、体验的结构,也包含身体作为认知机制的环境或语境。”EM的作者之所以提出这个循环,是因为他们看到“当要研究认知或心智本身的时候,不考虑体验就显得站不住脚了,甚至是悖谬的。”但是在当代认知科学中始终存在或隐含着一个极端,即认为人类基于鲜活体验的自我认识完全是错误的,它们最终会被成熟的神经科学取代,人们应该诉诸生理状态而不是鲜活体验,其中典型的代表是一些存在论的还原论者,如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保罗·丘奇兰德和帕特里夏·丘奇兰德(Paul and Patricia Churchland)等哲学家。在EM的作者看来,存在论的还原论在认识-存在的循环中是站不住脚的,但方法论的还原论不但是可取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为身体是“作为认知机制的环境或语境”。因此全面地理解认知和心智,就不但要正视认知科学或其他反思的方法,同样也要尊重和发展基于佛教的正念/觉知(mindfulness/awareness)的直接观照(witness)鲜活体验的方法。

2 自我和自我感

就每一鲜活的体验而言,它总是作为“我”的体验而示现,当我要表达体验时,自我总出现在体验的描述中,它是体验描述的一个构成成分,因为始终是:

“我”看,“我”听,“我”闻,等等。但自我是如何存在的呢?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一般而言,人们常常持有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自我观:即自我是独立的、稳固的、单一的极点(pole),我们所有的人格、记忆、规划、期待都凝结于这个连贯的观点上。

然而,通过对佛教五蕴观和缘起观的分析,以及通过对涌现、自组织和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心智社会(society of mind)观念的分析,EM的作者认为,这种作为一切认知、鲜活体验、行动中心和主导者的自我观不仅被当代的认知科学的发现所瓦解,而且在东方的佛教传统中一开始就被否决了。EM的作者因此说道:“我们并不是没有发现身体,尽管我们必须承认将其标志为‘我的身体’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事物。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我们的各种知觉。我们发现了倾向、意志、动机,简言之,我们发现了所有构成我们的人格和自我情绪感的那些东西。我们也发现了我们能觉知到的各种形式——觉知到看和听、闻、尝、触,甚至觉知到我们自己的思想过程。所以我们唯一没有找到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self or ego)。但是要注意,我们确实发现了体验。事实上,我们确实进入了体验的风暴之眼,我们只是发现那里没有自我,无‘我’(no‘I’)。”尽管认知科学的研究和佛教的体验体证已向我们表明作为中心和主导的自我对心智而言并不是必需的,但现代认知科学并没有提供任何途径来处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这样一种无我的自我存在方式何以赋予一般的人们如此强烈的自我感(a sense of self)。我们认为尽管EM的作者详细地谈到佛教有关转变的内容,但是他们在科学的解释意义上并没有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关于意识本性的观点还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

同类推荐
  •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实现组织目标的道路。管理者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在什么状态下愿意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地自主地挖掘内在的潜能呢?这正是《劳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人性、人心的分析,将管理工作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真正使每一个管理方法或技巧切合人心、实用有效,使每一位劳心者有“心”可“劳”。
  • 合作心理学

    合作心理学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一个人都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事,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他人合作。我们在与人合作时,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对他人的心理进行细致的洞察与研究,以此来影响、控制和操纵身边的人,从而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翻开本书,从八个方面剖析人际交往中的合作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深入浅出地揭示人们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事件下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客观的事实分析,在以人性为考量基准的同时,为合作行为提供良好指导,使你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 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本书以对话或自述的方式记录了不同的人群对生死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分三个部分:第一篇:儿童篇:主要谈论儿童在面对父母和亲友死亡时的困惑和我们的处理方法。第二篇:青年篇:青年期是自杀的高危期。每个企图自杀的青年都有自己痛不欲生的理由。第三篇:成人篇:生死是所有人迟早会面对的事实。
  • 暖口味心理学

    暖口味心理学

    本书以快速让自己的心情变好为主旨,以心理学为依据,围绕快乐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和事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学会掌控情绪,管理心情,用理智驾驭情感,进而获得成功和阳光人生。本书阐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并提供了有效的改善方法。例如,什么是情绪,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如何摆脱情绪障碍,怎样做情绪的主人;心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们为什么要快乐地活着,我们为什么会莫名地忧郁和烦恼,好心情由谁决定,如何创造和坚持好心情;在职场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自我管理情绪等。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走出心情的低谷,摆脱烦恼的困扰,彻底地改变你的精气神,用热情、积极、乐观和快乐的心情拥抱美好人生。"
  • 心理学与微表情

    心理学与微表情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运用身体语言,挥挥手,露出微笑,皱下眉头,这些都是基本的身体语言。当你与熟悉的人交流,或者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身体姿势、手势、腿脚动作等,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当你能够轻松地看懂身体语言,娴熟地运用身体语言的时候,就可以向别人展现一个更丰富、更有魅力的自我,同时更加准确和透彻地理解对方的心理,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摩擦和误解,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一个身体语言高手自然也是一个沟通的能手,掌握并熟练运用身体语言会让你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热门推荐
  • 吴三桂考

    吴三桂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外挂制造系统

    外挂制造系统

    获得了外挂制造系统的苏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外挂制造商!这是你的隐身符,请收好!这是你的打狗棒,请收好!这是你的降龙十八掌,请收好!群:833035426
  • 赌后倾城

    赌后倾城

    她,24世纪的皇家赌城掌权者,人送外号‘黑玖瑰’,拥有的财富,权势,足以颠覆一个国家。然,却因为一个男人,被自已的亲生妹妹背叛,一入阿弥地狱,奈何桥上帮着黑白无常坑了孟婆一把,让她老人家一气之下把她踹了个重生,成了苍古大陆烈焰帝国风家的嫡生千金小姐,从此,懦弱无能的千金小姐恍若凤凰涅槃,风华独立,傲视世人,一身赌技令无数人折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唐门邪修

    唐门邪修

    一个似是似非武侠大陆,各大势力风起云涌,十年前天魔教魔焰滔天武林上下人人自危,又有五大正派力战魔教,与之分庭抗礼,惊天一战后双方日渐式微,又有白山黑水宫,南疆苗族,蜀中唐门三大邪派蠢蠢欲动,杀手组织阎罗殿又欲复出,翻起滔天杀戮,在这片大陆上出身唐门却叛出唐门的唐枫,又该何去何从
  • 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本书所撷选的名人均为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地节选,无论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诸领域,都广有涉及。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能:从不同的人生角度去体会名人,从不同的价值角度去看待名人。本书对名人的表述更为人性化。名人往往被神化,这便隔绝了名人与平凡人之间的共性。
  • 这都不叫事儿

    这都不叫事儿

    这本半回忆半玩笑的新书主要以延参法师与弟子的对话写成,它选择了一个“卖萌”的方式展开,从最爆笑的对话,到不留情面的自黑和神补刀,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寻常的喜怒哀乐惧,大到时间、生命、轮回,都被化解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和文艺有爱的小哲理,传播着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本意。
  • 倾世医尊之妖娆九小姐

    倾世医尊之妖娆九小姐

    穿越到异世界,杀手女医变妖娆医妃。难道脸上有胎记就活该被欺负?难道没娘亲就活该去替婚?刚出世就被封印,结巴丑女天生残障。上一世,她双手握枪;这一世,她狠辣复仇,终要让这天下负她之人得到惩戒。“主子,有人出了高价买你人头。”“是谁?”“是,是王妃。”“那我自己送过去吧,就不要让她破费了。”
  • 俺养了一条龙

    俺养了一条龙

    下山路上捡了一条蛇,谁知道是条龙,且看小农民带着神龙闯都市,凭借一双铁拳,如何缔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