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200000003

第3章 绪言

1.1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

汉语文教育源远流长,但以现代白话文教学为特征的现代语文教学至今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由于出现的时间短暂,研究相对欠缺完善,比如关于这门课程的性质始终处于争议之中。课程与教学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回顾历史上的历次语文课程性质之争,对于从宏观背景下理解语感及语感教学为什么会异军突起是很有裨益的。

20世纪前50年的争论与其说围绕着语文课程性质,还不如说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上,具体表现为文言与白话、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的争论。直接的语文课程性质之争主要始自新中国成立后,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从1956年首部分科教学大纲的表述中,可以发现当时的语文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1959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讨论,围绕语文课程的取向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道为主”,即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开始了历时3年的大讨论。

1963年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吸收那次讨论中的一些观点,笼统地承认了“在语文教学中‘道’和‘文’不可分割的道理”。这一结果虽有积极的意义,但其“‘文’有时指语文教育,有时指文章的‘语言文字’;‘道’有时指‘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与‘道’的内涵不固定”,造成了后来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些混乱。同时,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语文学科性质始终处于“道”与“文”的交替震荡之中,也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语文课程只有一种取向符合“真理”,为以后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呼声日益高涨。语文学科“工具性”,或者说“工具性+思想性”的正统地位也在这种呼声中逐渐得到确立。历史地看,“工具性”的提出有其革新意义,它确立了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语文学科不同于思想政治等学科的独特性质和价值,也引发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但经过十余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工具性”或“工具性+思想性”非但没能真正产生所期望的“科学化”,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受到了语文教育研究者和相关学界研究者的尖锐批评。

陶本一先生就曾指出:“既然是工具,又何以来什么思想性?这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申小龙先生于1987年发表文章,从语言学角度指出“社会性,或者说人文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

1993年,韩军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一文,在语文教育界倡导人文精神,由此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

第三个时期:21世纪初至今。

有研究者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争论,反映出语文教育研究者两种不同的追求,“一种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法,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另一种是人文主义的思维方法,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只能起到消极的束缚作用”。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性质”作了如下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表述可以视为对前段时期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作出的一个总结,正如有研究者解释的那样:“‘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一个多世纪的语文课程性质争论,使“人文性”得到了正当的关注,也促使人们更直接地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立场,重新审视与思考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元性。

1.2语感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追溯语文课程性质的百年之争不难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学大多从“工具性”出发,强调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技能,并寄希望于以训练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初衷是好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被推向了训练的极致,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作为母语教学学科的特性,忽视了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的特性,“由最初的训练人掌握工具走向了将人训练成变相的掌握的工具的工具的自我否定”,最终走上了绝路。20世纪90年代,在反思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李珊林、王尚文先生分别发表了《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主张“语感”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并引发了迄今还在延续的“语感”问题讨论。

最初的语感研究者们“是希望通过语感这一切入点来探索母语教学科学化之路”,而后来因为语感的“人文性”使得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文论”者用以反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立论依据,语感也就逐渐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工具论”和“人文论”虽都立足于语文教学,但“工具论”力图解决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人文论”则突出强调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们的初衷均是矫枉,但矫枉过正,“前者为工具而工具,离开了教育的‘育人’目的来突出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教学目的,最终否定了人;后者是为人而人,离开了具体的语文课程目标来谈培养人,最终否定了语文课程本身”。时代的呼唤,使得语感和语感的培养登上了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2000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并第一次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语感”。而在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感”一词先后出现高达六次,其中五次都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形成、发展)良好的语感”(余下的一次是借助语感修改作文)。

把语感的培养确定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符合汉民族的语言规律的,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培养语感契合了汉语语言学习的特点。与西方“法治”的语言不同,汉语是一种“人治”(王力语)的语言,它强调以人为基点去认识世界,以人的感官为语言起源的门户。另一方面,汉字字形耐人寻味,汉语语法又“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理解汉语,不能完全依赖于有关“形式”的知识,而应注重心物感应、直觉体悟、整体综合等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主要的就是语感。

其次,在我国,素质教育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体现在语文教育上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提升,而语感恰恰能够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语义、语法到语用等在内进行综合的把握。因此,它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最后,以培养语感为主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取“工具论”和“人文论”两家之长,避两家之短。语感培养也强调训练,但这种训练是以遵循学生言语生成规律为前提,是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归宿,是在以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训练模式;同时语感培养又非常讲究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形象、语境、情景、意境、美感等,重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因此,以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既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1.3本书研究的重点及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成效斐然,但已有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理论研究层面,一是对语感的本质认识还十分模糊,对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解释视角较为单一甚至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现象,使得其无法为后续的语感教学指引方向;二是,对语感的内涵缺少区分和阐释,义务教育和高中的新课标中“语感”一词分别出现了六次和十四次,这些“语感”的内涵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可目前关于不同学段语感及培养,或者说对于小学阶段语感及培养的研究尚不多见。教学实践层面,语感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方面的探讨大多是“旧鞋新穿”,了无新意,或者是经验总结,很难具有理论普遍性;再者,对语感教学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定量的研究,以致语感教学处于无凭无据、随心所欲、缺乏系统的尴尬局面,以致为人诟病。

基于以上原因,系统地梳理、总结和研究以往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探讨语感的本质、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语感的培养与评价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据此,本书研究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力图对语感的本质作出分析性、概念化而不是描述性、说明性的定义。此外,针对小学阶段语感教学研究大多存在跟着中学而动,削足适履的倾向,立足于小学研究语感培养的思想、方法以及评价等问题自然也就成了本书第二个研究的重点。

要进行研究,不管是什么研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研究方法。从微观方面看,它涉及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从宏观方面看,它又涉及研究的哲学观和理论基础。本书研究的对象是“语感”,它在近些年来的语文教育学界可算是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其概念的内涵较为含混,外延又较为广泛,因而光从教育学角度进行研究难以真正揭示语感的本质与机制。就目前看来,对语感研究的突破,应协同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文学、脑科学等多学科进行。这其中尤其要倚重心理学,因为只有从心理学上揭开语感这一“黑箱”,语感培养才能有的放矢。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的研究主要运用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等)的观点与方法,但不排除其他学科中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在发展心理学界,出现了一种叫做“生态化运动”或“生态学运动”研究新趋势。所谓生态化运动,是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普遍倾向。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只有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使研究结果接近现实生活中儿童与青少年的实际,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一方法学对本书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借鉴意义。研究语感、特别是语感培养,不能孤立、隔离于语文课程、日常教学、学生生活之外,而应坚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语感及其培养。有人可能会有疑虑:这样的研究科学吗?会不会变成经验的总结?实际上,这样的疑虑大可不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诸如准实验、摄影、录音等较高水平的研究手段和观察手段只要能科学地引进到语感及语感培养研究中来,必然会使结合教育实践的研究水平随之水涨船高。

综上所述,本书的研究也许会被认为是立足于“折中主义”哲学观。

不过,方法是服务于目的的,只要能有效地、适当地促进“语感及语感培养”的研究,任何理论、方法都应承认其合理性及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研究更应倾向于“实用主义”哲学观。

同类推荐
  • 教你学习游艺

    教你学习游艺

    我们青少年了解一些曲艺知识,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欣赏水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重要是能够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还能广泛运用到各种文化娱乐的活动之中。表演是指通过我们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我们通过表演,可以将我们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因此,表演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途径或方式。我们青少年常常要参加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我们只有懂得了表演,才能够积极参考各种活动,才能够欣赏各种活动。总之,口才、曲艺、表演是具有一定联系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获得提高,能够提高我们的素质和情趣。
  • 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国学经典导读(上册)》、《国学经典导读(中册)》、《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三册,共收录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礼记》、《孝经》、《三十六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诗经》、《左传》、《史记》、《战国策》、《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或“原诗”)、“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或“经典案例”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学校径赛运动的组织编排(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

    学校径赛运动的组织编排(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

    学校体育运动会管理的意义与作用表现在:一是构成学校体育竞赛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学校体育竞赛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竞赛任务的需要;三是实现学校体育竞赛科学化的保证。
  •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奋斗起点

    奋斗起点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热门推荐
  • 混沌蝴蝶

    混沌蝴蝶

    本书是以混沌学蝴蝶效应为题材,以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斯拉夫的战争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混沌学的现代研究使人们渐渐明白,十分简单的数学方程完全可以模拟系统如瀑布一样剧烈的行为。输入端微小的差别能够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变成压倒一切的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例如,在天气系统中,这种现象以趣称为“蝴蝶效应“而闻名。意思是说,今天一只蝴蝶在北京拍动一下空气,就足以使纽约产生一场暴雨。
  • 王永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

    王永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王永年的翻译以精练、准确著名,翻译的欧·亨利小说出版多种版本,备受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好评。
  • 侯府的赘婿

    侯府的赘婿

    如果是在前一秒问陈一,喜欢来到这个世界吗?那么他是欢喜的,甚至是欢天喜地的。但如果现在问陈一,那么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 山野农夫

    山野农夫

    大学生杨峰偶得空间宝物,回乡种种田,养养,溜溜狗,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 进化之光明

    进化之光明

    越深入越黑暗!繁盛之后必是衰败!光明的背后滋生肮脏!灵魂的进化必能洗涤腐朽! 喜欢本书的小伙伴可以加QQ群:707472510 欢迎深入交流探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异世界之魔行诸天

    异世界之魔行诸天

    东西方世界交替的多元宇宙,大家慢慢看,希望能喜欢,我不专业大家凑合看。
  • 从零开始的提督生活

    从零开始的提督生活

    华夏前海军陆战队成员李然,遇海难大难不死,一朝梦醒,却早已物是人非。“喂,这些吃钢嚼铝的少女是什么情况?” 李然看着某金发小萝莉欲哭无泪。提督,镇守府,深海舰队,战舰少女。 这些词语交汇而成的,是属于舰娘与提督相遇日常的奇妙物语。 当游戏变成现实的那一刻,一个见习提督到世界第一元帅的传奇故事,也由此拉开了序幕!阿喵群号【603406410】,欢迎大伙到来~~ 【本书舰R同人,已经一百万字,可宰!新书《少女终将远航》已开求关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