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1900000003

第3章 导言(2)

不仅一切现象的终点或最终解释是形而上学探询的主题,就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所谈到该门学问的目的而言,现象发生的起点也是形而上学所追寻的目标。亚里士多德在其书中将形而上学称作“第一哲学”,系属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得以发生的第一因或初始因。现象或事物发生的起点这一问题,也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只是在形而上学处,“鸡”与“蛋”被“心”与“物”或“意识”与“物质”这样的不同代码所代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就被“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构成了事物发展和现象发生的第一因”的问题所取代。寻求第一因和最初的阐释,寻求起点和起源(英文origin或德文ursprung),也是形而上学的探询目标。事实上,一切形而上学的最初起点往往也就构成其终点,结果往往就包含在了原因之中——比如,就宗教形而上学而言,上帝既是万事万物的原因(创世说),万事万物最终也归于上帝(审判说)。第一因也即终极因,因此关于形而上学真理的原初想象被概念化为“太一”(the oneness,the great one),这颗名叫“太一”的“真理之核”与现象及事物纷繁复杂的“多”相对立。

对既是初始之因,也是最终之果的发现,对“终极真理”的发现,是形而上学研究的主题。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个形而上学的“枣核”是否可以不依赖于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经验而自在?换句话说,既然这个终极真理超出自然经验,是一种超验的存在,那么它是否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即与我们这个由万事万物组成的、现象的、自然的世界断然有别的世界?如果我们迅速检阅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式形而上学(理式世界)、中世纪神学形而上学(神的世界)到现代康德形而上学的“物自体”概念(thing in itself)的话,那么我们发现这些“终极真理”并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虽然我们的世界被认为是由之派生的。“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是至善和至美的完满世界,凌驾于我们这个充满了谬误、偶然、谎言、危险乃至毫无意义的的世界之上。就本质优于现象,真理派生事物而言,形而上学所寻求的世界是对现象世界以及我们实际生活世界的谴责和否定。形而上学“真实的世界”有什么特点?在时间范畴上,这个世界占据绝对的时间,能够历万古而不变;在空间上,这个世界往往构成“彼岸世界”,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在属性上,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永恒性(eternity)和必然性(inevitability)等特点。

如果终极因、第一因乃至真理所占据的那个世界,是形而上学所致力研究的主题和本体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如何认识并发现这个本体?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设问方式是怎样的?因瓦根为我们展示了形而上学最为基本的三个问题,并为这三个问题给出了两套答案,而且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为他自己所“坚信”的其中一套答案。

首先,关涉到“终极真理”答案的基本问题有三个:

“1.世界的最一般特征是什么?它所包含的是什么样的事物?世界像什么?

2.为什么世界存在——更明白的说,为什么会有问题1的答案中所描述的特征和内容的世界?

3.在世界中我们的位置是什么?我们人类是如何适应它的?”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者的基本特征”的问题,它寻求一个最具有普遍性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则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进一步设问,即为世界寻找一个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关于世界存在的起始因(causa prima)问题;第三个问题事实上是关于人的目的或意义的提问,同时也包含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因瓦根随后指出:“假设我们的这三个问题是这样的问题,它们的答案是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如果我的这个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将形而上学定义为给这三个问题提供答案并在各种发生争执的答案中进行选择的研究。”对于这三个问题,因瓦根给出了两套答案。第一套是神学式的答案,或者可被称为极端唯心主义的答案,简言之如下:

第一,世界最一般的特征或本质是神性(就上帝本身是个灵而言,也就是灵性),由上帝和他(He)的创造物构成,上帝是无限的灵(spirit,即非物质的)。上帝既创造了精神又创造了物质,但创造物本身都是有限的。上帝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创造了其他事物;之前只有上帝存在,没有其他事物;上帝将一直存在。

第二,上帝的存在是自在,也就是无法进一步追问上帝为何存在,因此创造事物之前的世界也是自在的世界,“那个”上帝的世界是无法追问为何要存在的;上帝出于自由意志创造了事物,于是世界就变成了由上帝和其造物组成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存在理由只能追问上帝。

第三,上帝创造人类来侍奉上帝和爱上帝;然而人作为上帝的最高造物,分有了上帝的自由意志,因此人可以选择侍奉这一目的,也可以不选择侍奉这一目的。

另一套答案在因瓦根处被称之为“十九世纪的人所广泛接受”的答案,简言之如下:

1.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物质的运动按照严格的物理规律运动;每一个体事物完全由物质构成;

2.物质一直存在,物质不灭,问“世界是否存在”无意义,因为这个问题你只能去问一个有开端的事物。

3.人类是物质的复杂构造,相对于物质的永恒性,人类只是偶然产生的一种构造形式;人类不服从任何目的,因为人类的存在及其特征都是偶然的;人类的生命没有意义,因为物质性的生命必然死亡,而死亡取消一切意义,人类只是永恒的物质世界中一个瞬间即逝的音符。

颇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和因瓦根对这两套阐释的接受上。就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而言,上述第二套模式基本上构成了我们的常识,虽然这种常识否定人是神性的存在物,同时也从根本上否定人作为万物灵长的至高尊严;而且就“常识”而言,我们甚至无法将此称之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然而因瓦根所选择的阐释模式恰恰却是第一种,而且他并非以羞羞答答的方式宣布:“第一套答案多多少少表达了我对于万物的终极真理的观点。而且,我并不是以一种试探性的、将信将疑的方式持有这些观点。它们是我所认为的关于事物的最为重要的牢固信念,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形而上学论证,我都会坚持这种观点。”之所以明确宣告这是“我”(而非别人)对于万物之终极真理的坚信,完全是出于另一个坚信:“我的另一个坚定信念是读者不可能发现这样一本形而上学的著作,它的作者并不持有某种观点,或是如本书作者采用的坚定的、‘非中立’的方式……”因瓦根此处表明了一个以“终极真理”为追求目标的主体之认识立场,即“坚定的、非中立的”态度。我们的问题将沿着形而上学主体的认识立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对象——终极真理之间的关系延伸下去。

我们所感兴趣的,并非在我们看来因瓦根答案所具有的明显的谬误,也不是要再度强调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真正科学的认识方式,而是发现作为形而上学家的因瓦根恰恰表明了非形而上学的认识主体立场——“非中立”的立场。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声称“真理”的认识,都以主体立场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为检验标准,因为“真理”法定要求一个克服一切偏见的纯粹主体。既然是非中立的立场,既然一切中立的认识立场是不可能的,既然要如此清晰地表明这种认识只是“我”的认识,那么何以保证这种认识能够“认识”到一个“终极真理”和“世界本质”?何以这种认识不是谬误,又或者在事实上存在由每一个“我”所发现的数量巨大的“真理”?又如何使属我的真理具有一种跨越一切差异的普遍性和不依赖其他存在物而存在的客观性?

如果第一套答案作为“终极真理”,仅仅是属于因瓦根的真理,而他又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接受,那么这一“真理”就只是一种“意义”,“终极”也就仅仅意味着“最高”,属于一个纯粹个人信仰的问题。就此而言,因瓦根就避免了狭义的形而上学,而使形而上学的含义变得更宽泛了。一般意义或广义的形而上学,也就是我们平素总会挂在嘴边的“形而上的追求”,无非就是指我们坚持某一精神信念,并非相信这种信念“真的”存在于世界的某个地方,而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以力量,能让我们的“精神”获得提升,并进而让自己感觉活得很有意义。因为有上述价值,所以我们相信。广义的形而上学因而也就是一种自我设置了“最高价值”的价值形而上学罢了。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完全是因为诸如“上帝”、“正义”、“真理”、“善”乃至“美”这些理念对于某一个体或某类群体而言拒绝进一步质疑,被设置成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或最高的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家因瓦根在其书最后一章“最后的沉思”中却说,“在形而上学中没有什么比客观真理的问题更为重要了”,就“客观真理”自然要求上帝客观存在,并需要一个客观认识者而言,这岂非是一种自相矛盾?

对这些问题因瓦根并没有给出答案,然而他却指出了“非中立”和“不客观”的某些原因:“……在人们形成意见时许多因素可能影响更大。其中我将列举出宗教(反宗教),政治,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忠诚,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反感,受到同行尊敬的愿望,思想原创性的愿望,想令人震惊的愿2?望,处于一个将意见强加他人的位置的愿望,归属于一个志趣相投的群体的愿望,这些群体以取笑和他们看法不同的群体来彼此奉承,还有就是成为一个开化了的群体的愿望,这个小群体勇敢地挑战大众的迷信。”这些原因显然都指向了一个并不纯粹的认识主体,因为他们的认识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干扰;然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些原因还是显得太过“纯粹”了,因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愿望”一词似乎仅仅指向了一种纯粹意识上的原因;另外,“政治”因素可以被理解为政治信念,“宗教”因素可以被理解为个人信仰,至少没有充分显示出已经脱离纯粹的意识主体及其“自由意志”的范围。

这就为我们引出了考察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问题,即形而上学思维的认识主体问题。正是一个纯粹的、无偏见的、中立的意识主体,产生了关于“终极真理”或“客观真理”的需要,反过来也可以说,“终极真理”“客观真理”必然需要这样的一个纯粹认识主体。以尼采的话来说,是“主体派生出了实体”,也就是说,主体需要产生了作为实体性存在的真理。此处,我们需要对意识主体、意识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紧密关系进行揭示。

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哈贝马斯指出了意识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紧密关系:“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它只有在意识理论中还能找到等价物,而这种意识理论从先验的角度阐明普遍综合判断的客观性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此处的“意识理论中的等价物”加上“最初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真理的形而上学,哈贝马斯所指的是从古希腊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一直到近代以来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既包括本体论形而上学,也包括了认识论形而上学。这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往往需要在认识论范式下寻求解决,简言之,本体论问题的认识论化,是何以“终极真理”或“客观真理”必然召唤纯粹意识主体的原因。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哈贝马斯将思考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范式概括为:“通过理性经验的运用,来思考存在或世界的统一性。”并通过对柏拉图理式论的考察,指出了西方哲学从其希腊起源处就开始借助意识哲学范式为世界规定了永恒的秩序和设置了终极的真理。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哲学、纯粹的意识主体是到笛卡尔时才建立起来的。笛卡尔断然将身心分裂为两个部分,以“思”宣告“我”的实在的认识主体是一个纯粹的意识主体,笛卡尔说:“严格地说来,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就笛卡尔处的精神、理性、理智与意识(“在思维”)在“我”的同一性旗帜下可以互换而言,不严格地说来,意识主体也就是精神主体、理性主体或理智主体,而意识哲学也可称为精神哲学或理性哲学。意识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也就是受“思”(意识活动)所确定的“我”(认识主体)所建立的主体形而上学。

同类推荐
  • 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南怀瑾的人生禅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该书主要以南怀瑾著作为本,讲述人生苦乐、爱情、得与失、名利、幸福生活等,通过大师的人生经历、言行举止、著述,来讲述如何在尘世中修心的人生哲学。
  •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本书是一本切入角度较为独特的哲学通俗读物。它从世界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抽取出350句名言,对说这句话的哲学家以及这句话的含义作简单的介绍。这些话都富含哲理,很多就是这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比如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因此读者阅读本书,在欣赏这些名言的同时,能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语言简单,每句话用一页的篇幅,很容易读。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荀子大讲堂

    荀子大讲堂

    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有。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本书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对读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研读范本。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提出,则是发展了孔子仁学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人的一生更幸福,让社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古代哲学家曾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但随着哲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不为自己意识到的偏见、谬误和错觉,比如先入为主、事后诸葛亮、对人不对事(因人废言)、多数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迷信权威,等等。本书总结了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的61个偏见、谬误和错觉。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用一篇生动的文章来介绍这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怎样通过思考或实验来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在历史上或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案例,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偏见、谬误和错觉。
  •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本书重在对《道德经》文本的译注与解析,同时对老子生平事迹、著作进行评价。全书内容各章独立,又具内在的逻辑联系。先从宏观视角阐述老子生平行迹和对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总体看法。继而分章对译,注释和解析,将老子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注释与解析中,注文严谨,分析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将老子淳厚、和蔼、睿智、大气的形象展示给世人。本书为《道德经》普及读本,内容上对老子生平行迹勾勒清晰,注文严谨独到,解析自然流畅。
热门推荐
  • 词旨

    词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看清看透不看破

    看清看透不看破

    在生活中,对待一些事情太过于较真,无异于庸人自扰。常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看清看透却不看破地做人,才是解放心灵的哲学之道;在生活甲,投机取巧得不偿失;锋芒太露容易招人嫉恨。唯有舍小利时便舍得,该不争时便不争,才能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 地笑到最后。
  • 总裁,你儿子找上门了!

    总裁,你儿子找上门了!

    潼市四大家族中性情最为古怪孤僻难搞的闻城集团总裁突然爆出私生子的消息,惊爆整个上流圈。闻青城沉目盯着沙发上一口一个“爸爸”叫他的小肉丁:“我不可能有孩子!”话音刚落,特助默默递上一份新鲜出炉的亲子鉴定报告。“虞曦,你信不信我弄死你!”男人双目赤红,狠狠将虞曦压制在墙角。“闻,闻总,气,气大伤身。”虞曦十分无辜。“孩子呢?”“孩子不是已经回到您身边……““还、有、一、个!”闻青城恨不得捏死她算了。虞曦,“……”现在求饶还来得及吗,在线等,急!!!
  • 珠玉在侧,总裁在上

    珠玉在侧,总裁在上

    神秘的古董珠玉,揭开的是藏宝隐秘,家族诅咒,映照的是诡谲人心,古董局中局,收藏谜中谜,当人人机关算尽,只她赤诚天真放爱入局,用一块南红坠子撬动了所有人的命运齿轮。传说中的四枚古董珠玉,揭开的究竟是什么隐秘?家族诅咒,死亡迷局,究竟如何破解?珠宝局中局,收藏谜中谜,映照的是诡谲人心,当人人机关算尽,只她赤诚天真放爱入局,用一块南红坠子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齿轮。
  • 古物奇谭·诡镯

    古物奇谭·诡镯

    一档“古董迷情”电视节目,连环奇诡杀人案。双面卧底顾玲珑化身古玩街小老板,寻找警方失踪卧底冷翡翠。冬夜,大学女寝发生的诡异命案,染了血丝的唐代白玉镯,见证了整个命案过程的女大学生冷翡翠因此怪事连连。被逼走上了寻找古画和唐镯所隐藏着秘密的不归路。意外认识了古玩店老板顾玲珑,却令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沿着线索步步追查,冷翡翠偶然成为《古董迷情》节目主持,爱上了多次救自己的青年子剔透。订婚的当晚,却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家庭古怪,未来婆婆长了一张和古画中女鬼相似的脸……难道惨案背后并非人心险恶,而是来自古物的报复?探求古物背后的真实,追究真实中的故事,看尽故事里的人心。
  • 总裁的追妻日常

    总裁的追妻日常

    两年前一场车祸,她失忆,意外跟他结婚生子。谁料这女人生了孩子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转身遇见,她把他忘得一干二净!……男人把她堵到了墙角,“跟我玩失忆?”墨染嘴角微抽,“总,总裁……您是不是误会了什么?”“误会?”男人把一只软萌可爱的小包子塞到她怀里,“女人,你生的!你负责!”墨染:“……”负责个鬼啊!别说她没生过孩子,她连婚都没结过好吗!这时,怀里的小包子对她咧嘴一笑,吐了个口水泡泡…………本文又名:《豪门奶爸:爹地,妈咪在哪儿》《豪门暖婚:妈咪,快回家》本文1V1,双洁,甜宠文,喜欢请收藏,多多支持哦,么么哒
  • 深渊暗香浮

    深渊暗香浮

    江湖有传言‘浮香一阁知万物,玉血之楼断生途。’浮香阁?那是天下消息集散处,无所不知。暗藏的势力也极为庞大。可她浮香阁阁主一颗七巧玲珑心却在一个夜晚对体弱多病他怦然一跳。玉血楼?那是黑夜中杀人于无形的神秘组织。而他玉血楼楼主心思缜密双重身份却逐步落入了情感陷阱。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的江湖,被神秘势力层层渗透挑起争斗。浮香阁与玉血楼都未曾察觉。他与她各带血海深仇又能否在一盘混沌中抽丝剥茧对神秘势力发起一击致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暗影之毒液

    暗影之毒液

    这里没有复仇者,没有灭霸,没有无限宝石,只有毒液,我是毒液,你和我都是,我们的名字就叫毒液。
  • 绯闻在外

    绯闻在外

    当红女星x新晋男神“公司让我和他炒绯闻???”作为花边新闻满天飞的女神,她……懵了。“绯绯,要亲亲吗?”男人的下巴抵在她的锁骨上。【简介无能看正文】【假御姐x真狼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