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1400000067

第67章 回望插队岁月(61)

我们的邻摊卖的是羊杂碎汤,摊主是从延长县那边过来的,吆喝得格外动听:“葱花花,油煎煎,辣子调上红艳艳,谁吃谁言传。”我们觉得摊主吆喝得有趣,便学着他的腔调韵味大声续了一句:“谁吃谁掏钱!”摊主扭过头来笑道:“对嘛,不掏钱不得行,羊杂碎汤不能白喝,你们那瓜也不能白吃吧!”

在摊主的热情邀请之下,我俩来到他的杂碎汤摊前。循着香味伸过头去一看,那口大铁锅里漂浮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随油翻滚着一块块诱人的羊杂碎。我和钟年年已经垂涎欲滴,问明一碗三毛钱,便一人要了三碗。摊主念我们知青卖瓜不容易,特地在每碗里多加了几块杂碎。我俩就着杂碎汤吃馍,各自风卷残云般把三个馍、三碗杂碎汤吞下肚。还不太饱,想再吃几碗羊杂碎,兜里却没有属于我俩的钱了。卖瓜的钱倒是有,可那是生产队的,说什么也不能动。只得咽一口唾沫作罢。那一刻觉得,真要吃个够,我俩每人非得再加三个馍、三碗杂碎汤不可。

正回味着刚才享用的美味,一位大模大样的不速之客出现了。此人是40岁上下的壮汉,头上勒个手巾圈。他刚一蹲下来,不问价就叫切瓜。我们给他切了一个十斤瓜,他三口两口不用一袋烟的工夫就吃完了。他抹抹嘴,理直气壮地对我俩说:“你们是下熟畔的吧?把账记上,可别记在我名下,记在你们队长杨福财名下,他欠我钱哩!”

我们当然不信,坚持要他掏钱,或是告知我们他姓甚名谁、家住何处。

壮汉拗不过我们,只得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我们还不罢休,又说:“你该不会编个假姓名假村子哄我们吧?”壮汉被我们问得不高兴了,正色道:“好娃嘞,你们该知道,咱陕北人、宜川人从不哄人!”看他说得诚恳,我们半信半疑地放走了他。

到了散集的时候,我们的瓜竟然一个都不剩,全卖了出去。数了数钱,有30多块!这在当年,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因为我们辛辛苦苦干一天活,挣九分工,工值才两毛七分钱。

回到下熟畔,交了卖瓜钱,村里人都说我们俩干得不错,卖了这么多钱,还记了这么些账。趁杨福财看账本时,我们问他认不认得那壮汉,欠不欠那壮汉的钱?杨福财想了想,点点头说:“他给咱村治过牲口,虽说没治好,也该给他钱。就把他那瓜账记在生产队开支里吧。”

钟年年指着账本问:“这些瓜账什么时候收?”杨福财说:“我看你两个都记全了,等秋后割倒了庄稼,到各村收回来就对了。”我说:“隔那么久,赖账咋办?”一旁的明珠子肯定地说:“咱这地方,穷是穷,可不会有人赖账。”

忙过了秋庄稼的收割、打场,杨福财说:可以去收瓜账了。按照我和钟年年记的瓜账,欠账人分布在北起延长县雷道河,南至秋林镇,西至交里公社、云岩公社的地域。于是决定分两路收账,我和八珠子去西边的交里、云岩公社,钟年年和根海南去秋林镇北去雷道河。还瓜账既可以付现钱,也可以用粮食折抵,所以我们需要吆喝着驴去。

收账过程很顺利。每到一个村,当初吃了瓜的人都无异议,个别人付了现钱,大多数人用刚收获的粮食折抵。有的人还记得我这个卖瓜的知青,会说上一句:“这后生卖了瓜还来收账,顶个人用哩。”有的人家男主人不在,家里的婆姨也认账,我们说该折抵多少斤粮食,那婆姨会如数拿出糜子或谷子或玉米,倒在我们预备好的装粮食的布袋里。

有的人家还让我们喝碗水,招呼我们吃饭。但八珠子对我说:“水咱可以喝,饭可不能吃人家的。”他接着解释说:“你想啊,咱收瓜账,人家如数给了,咱再吃人家的饭,不是占了人家的便宜吗?那就不对了。”我觉得八珠子说得有理,在收账的日子里,我们总是吃干粮充饥。

几天以后,我们吆喝着驴,驮着几口袋糜子、谷子、玉米回到下熟畔。

再过几天,钟年年他们也从北边回来了。钟年年他们的收账之行也很顺利,收回不少粮食来。

我和钟年年交换情况后都有些感慨:宜川人也好,延长人也好,留下的人名、村子名都不是假的。看来,还真叫那壮汉说对了,陕北人哪有哄人的?

(作者曾在陕西省宜川县高柏公社下熟畔村插队,退休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

梦幻青春

王侠

1976年4月6日,我们十八九岁,五男五女,全部来自北京,插队落户到陕西省宜川县寿峰公社桌里大队桌里小队。

大山之中寿峰川白水河蜿蜒流淌汇入黄河,河水绕山转一道弯儿,朝南的山坡上坐落一个村子,好似一条彩带上镶嵌着一串珍珠。桌里大队有五个小队(亦即五个自然村),就像彩带上的五颗珍珠。

桌里村有60多户,200多人,在川里算是大村了。桌里到宜川县走公路1976年4月摄于桌里知青小院。前排左起:杨丽娟、张爱民、王侠、张锦秋、李文华;中排左起:邱刚、书记李克勤、干部、干部、做饭婶婶及小孙子、队长李复兴;后排左起:王群、张革、记者、刘景伟、杨光伟、记者、记者、副队长薛宝山、方沈朝。

(土路)100多里,要翻老虎梁。若去公社要往下游走15里。

河下游与我们村相距11里的后峪沟村还有一个知青点,有十几个来自北京和西安的知青,大多比我们早来两年。这两个知青组自然而然像亲戚一样,来往密切。

县里的车把我们送到村边,有社员夹道欢迎。队里早就收拾好窑,烧了炕,还打了只羊鹿子招待我们。我们被引到知青点,这是一个川道上的小院,有3孔石窑给知青用,大的向阳窑是女生宿舍,侧面稍小些的是男生宿舍和厨房。

开始,队里派了个婶婶给我们做饭,待教会烧火蒸馍后,我们就自己排值日。每天留一人挑水、磨面、做饭、洗碗,其他人上工。

组长李文华,党员,大我们两岁,开始主持组务。屋前墙角种瓜点豆。

孵小鸡,买猪仔。组里决定十天一个休息日,干家务、开生活会。

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吃的记忆

我们是春天到的,虽然队里给知青分了两分菜地,但还没来得及种,冬我们的小院(1976年4月,方沈朝画)储的萝卜已所剩无几。当地人没有种菜的习惯,既买不到,也无法“化缘”,所以过了一段吃不到蔬菜的日子。有人拿出瓶辣酱,吃顿辣椒面,那就是过节。而我从小就不吃辣,只能眼馋地看着,照旧吃馍蘸盐。后来学着老乡到山上采点野蒜,润润口舌。

插队第一年,知青是有食用油指标的,但十个月了仍没发下来。当时队里不允许种芝麻,种了也得给拔了。猪也是不能随便杀的,要收购。因为它们都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坚决割掉。老乡吃的都是蓖麻油,我们也入乡随俗吃蓖麻油。蓖麻油也得省着吃,十个年轻人炒一柴锅菜,油在锅底摊开只有乒乓球的直径大小。现在想来,蓖麻油吃多了会拉稀,少吃也是正确的。

这样过了几个月,肚里的油水少了一层。大姐李文华想了个主意,绕村不是有条河嘛,去抓螃蟹啊。大家兴致勃勃地跑到河畔,翻开石头,果然见到纽扣大小的螃蟹在四处乱跑。我们七手八脚地抓了二十来只,煮了一大瓮汤面,美餐一顿。

承蒙大自然眷顾,我们还成就了另一顿美餐。一天,山上的老乡惊呼着到知青点来求助,原来是两条蛇扭在一起从窑背落到灶台上。蛇在当地被奉为鬼神不许冒犯,知青则大胆妄为,一位男生上去用锄剁下蛇头拎了回来,众男生兴高采烈剥下蛇皮,拿出珍藏的酱油膏,红烧蛇段!火太旺了,竟然把柴锅也炒裂了。在家都没做过菜,蛇好像很瘦,味道一般,可是精神盛宴很美。晚饭过后,大家都去政治夜校了,院子里留下值日的我收拾残局。碗里还有块蛇肉!没有月光,也没有星光,周围黑黢黢的,不是城市中能想象的黑,只有煤油灯的一星火苗在摇曳,……恐惧在上升,鬼灵精怪的佳肴亦不能浪费,……“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仗着《毛主席语录》打气,我一口吞食了那块美食!

下乡五个月时,我被调到大队林场,离知青组有七里地。林场在半山腰,山下一条公路(土路)曲折而过。一天,传来远处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我知道有知青来了,因为开拖拉机的大多是知青。果然,远远看到同组知青杨光伟开着手扶由远及近,到林场下面即大喊:“王侠!回村!”“玉米仓子倒啦!”看他很兴奋的样子,我问:“那有啥可高兴的?”“压死了一只鸡!”他立刻回答。

可怜仅剩的两只下蛋鸡还压死一只。我又问:“那也没啥高兴的啊?”“回去吃鸡呀!”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无语,他们男生比我们更盼油水呢。为了品尝一只鸡,还不忘喊我回去。我在想,正是远离家乡,才把我们变成了兄弟姐妹。

因长期少油水,且干体力活,年轻的我们各个饭量很大,男生有的一顿吃一斤半黄馍(玉米面发糕),女生也要吃七八两。我到县里学习,一天供应两顿饭,每顿一个小枕头大小的白馍(白面刀切馒头),有半斤吧,还是吃不饱,可想而知,无论是老乡还是知青,粮食都是不够吃的。一般早饭吃红薯、南瓜。干活时,胃里红薯会作怪,不断反酸水,导致我后来回城后二十多年不吃红薯。午饭比较实在,一般是黄馍,小米粥,咸菜,炒土豆、茄子、萝卜什么的。晚饭以稀为主,小米粥、汤面,配以黄馍、红薯、南瓜等。全年小麦很少,一年每人只能分到一升麦子,过年时做一两顿白馍。晚上的汤面一般是白面掺豆面做的。

各家可以养鸡、猪、狗、牛、羊、驴都是集体养的。我们也拿鸡蛋请老乡的母鸡给孵化成小鸡,但不断有各种天灾人祸,能活到下蛋也很不容易。

我们也养猪,但知青不会打猪草,又很抠门,牙缝里给猪剩下的很可怜,那猪像狼一样苗条矫健,能一下蹿出一人高的猪圈,跑到地里偷吃,屡屡被队长抓回百般斥骂也不思悔改。

下乡约半年时,在黄河东岸山西吉县农场劳动锻炼的父亲来村里看我,在县里和知青办的干部吃饭,我晚到了,父亲送走客人回来看我享用残羹剩饭。

在家连肉皮都不吃的我不仅高兴地吃光了所有的剩菜,还用馒头蘸汤把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第二顿饭,我吃不下了,连声遗憾地说天太热路太远,没法带回知青组给兄弟姐妹们解馋。后来听说,父亲回家后是流着眼泪对母亲讲述此事的。

蔬菜短缺的情况后来有了好转。我们推举王群带领大家种菜,我母亲寄来北京四季青公社的菜籽。王群边看书边指挥大家整地、打畦、下种、浇水、施肥、拔草、间苗、打芽……奇迹出现了,黄瓜、西红柿刚长出几片叶子,还黄黄嫩嫩的,离地才一掌高就开始挂果了。而老乡的瓜果郁郁葱葱长到一人高还不开花。是种子好啊!在老乡的提醒下,男生们赶快进山砍了些细长树枝当黄瓜架。老乡选的树枝直溜溜的,搭出架子很整齐,而知青砍的树枝七扭八歪,搭的架子很丑,但挡不住硕果累累啊!我们把六个最先贴地长出的黄瓜留种,直长到哈密瓜大小,完全变黄了,才摘下来放在窗台上晾干。

结果只留下半只,其他全被老乡分了。我们的西红柿不仅结得多,而且个儿大还不酸,旺季一天能收获一筐。我们还种了扁豆、芹菜、莴苣、茄子、青椒、韭菜……知青的菜地绝对是全村最茂盛的。老乡频频讨要菜籽,王群也被誉为“王菜农”。后来队长也来要白菜籽,队里种了一大片大白菜,但地太凉的缘故吧,北京的大白菜在这里不包心。

粮食还是不够吃,一年过到三分之二时,组长李文华开会说:“粮食不够了,我们回吧。”于是,大家分拨回家。回家的人带回了各家家长到处找肉票买肥肉熬炼的大油。

秋天,队里分给我们两棵柿子树,自己打下来,将柿子做成柿饼,是我们一年的零食。队里还分核桃,新鲜核桃仁剥掉嫩衣甜甜的,再蘸上新鲜蜂蜜,其美味至今难忘,其新鲜、有机、绿色,更在今日上下求索而不能得啊。

上工

村中大树上挂着一块铁轨,就是钟了。每天干活分三晌。早上天刚亮,队长就敲早晌钟了,干到八点多。早饭后干前晌,中午由队长看日头照在崖上的影子决定啥时收工回家吃饭。后晌要干到天擦黑。收工后还要干干自家自留地的活儿。可以说是披星戴月。

男生每天的工分是10分,女生是8.5分,这是队里壮劳力的最高分,很照顾的。

播种方法很古老,最前头一个小娃牵牛;牛后面一个外前人(男人)赶牛扶犁拉壕;一个女子娃紧随其后撒种;后面一个外前人脖子挂着装满粪土的大笸箩,用手捧着粪抛撒;最后面又一头牛拉着个荆条编的片子,人站在片子上面前后摇摆,把土抚盖平;这一连串的人和牲畜缓慢前行,播撒着一年的希望。我当然是撒种的了,这活儿也不易。撒麦种要很均匀地一把一把地撒过去。玉米种子要一脚挨着一脚量着地,一步一点头地点下去,一天下来保准头晕眼花。

锄麦时,大家一字排开,每人四垄,气势磅礴地往前推去。我只锄两垄,麦草不分,还跟不上。

比较烦人的是起圈。牛圈,脚下的粪稀糊糊的;羊圈,跳蚤一蹦一人多高,此起彼伏;送粪需肩挑担子或推架子车,对刚下乡的女生是个考验。

比较高兴的是摘花椒,满树红灿灿,香气袭人。但要小心刺扎手。

冬天,一般搞农田基建,土方活儿,要些力气。

后来,队里给我们分了工,杨光伟个高体壮开手扶拖拉机,我去了大队林场,方沈朝去了水利隧洞工程,杨丽娟去养猪场,王群当队会计,张爱民当赤脚医生……

同类推荐
  • 2011年散文排行榜

    2011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1年中国散文创作,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的40余篇作品均富有艺术特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了2011年度中国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囊括了包括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等著名作家的2011年佳作。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文学与艺术问题

    文学与艺术问题

    《文学与艺术问题》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部分阐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反思入手,对生态文学的知识形态、生态文学在中国的兴起、生态文学的知识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和生态文学观进行了梳理。下编部分是关于经典电影的艺术评论。大多来自《读者》《艺文四季》等杂志的电影专栏。评论侧重于对电影作品的文学审美阐释。所讨论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其艺术性探索更富个性与独特性。
  • 动物诗篇

    动物诗篇

    在江西,谷雨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诗歌生长的季节;是春雨催醒万物的季节,也是诗歌召唤诗人的季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同志的倡导下,谷雨诗会应运而生。诗人们相聚在谷雨时节,朗诵诗歌,探讨诗艺,诗歌与春天共生共荣,诗情与时代、与故乡同调同韵。春光如羽,春雨如丝,在江西生机蓬勃的大地上,诗歌如花,粲然开放。
  •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2 (全套)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2 (全套)

    《高窗》收录拉金生前发表的所有作品,包括他最著名的四本诗集《北方船》《较少受骗者》《降灵节婚礼》《高窗》,以及部分散轶作品,可一睹拉金诗歌创作的全貌。《月光的合金》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杜弗的动与静》博纳富瓦的诗宗于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20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杜弗的动与静》收入博纳富瓦早期的四本诗集,包括《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在门槛的圈套中》,均为诗人代表作。
热门推荐
  • 魔尊的嚣张异能妃

    魔尊的嚣张异能妃

    异能失灵,死亡穿越。解决了原主的事情,本想自由自在的却不慎被小皇帝弄去当书童,离那个人那么近,太危险,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但是相处后好像没那么恐怖。机缘巧合被送到悔意道长那里学道符,回到东大陆却接二连三发生事件,可那和自己无关,她和摄政王感情升温,终于确认了关系,可一切却发生的太快……魔尊归来,他却不再是他,本想离开却意外多带了个球。多年后儿子见了老子第一句话就是“你谁啊!我娘也敢动!”魔尊:“你老子!”
  • 网游之爆法狂牧

    网游之爆法狂牧

    曾经有一个大好的机会放在我眼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发誓,老子绝对不选牧师这个职业!!!这是一个牧师拿着法杖敲遍全服的故事,故事内容暴力、血腥、残忍,胆小者或有心脏病者勿入,十八岁以下儿童请在父母陪同下观看……
  • 跳魔名曰不知道

    跳魔名曰不知道

    《冰珀封冻术》简直是本微缩东方鬼怪故事集。现实与传说交织,罪与罚的激荡,光怪陆离的终极解密尽在七人团的话语之中,恶魔就在身边,究竟是人心的妖魔,还是妖怪的江湖?“弹簧腿杰克”的历史真相为何?现实案件又有怎样的隐秘?蘑菇小屋内一老一少,你问我答;一壶清茶,抽丝剥茧。
  • 灭世女魔尊

    灭世女魔尊

    我堂堂一届精英杀手,怎么能在这次任务中死掉,妈的,这血怎么止不住了,头好晕“公主,公主,你快醒醒呀,”兰若雪隐隐约约中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一直在她的耳边回荡焦急的喊着她。兰若雪缓缓的睁开眼睛,看着四周的装饰,瞬间一脸的惊讶,我这是穿越了吗?我堂堂一届精英就这样挂了?
  • 英雄传奇

    英雄传奇

    作为一个魔法天才的哥哥,张雄知道自己必须要更努力才行。既然弟弟学了魔法,那作为哥哥的自己自然是以武学为重。他能打出世上最好的剑,磨出世上最锋锐的刀,他只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却以武踏世界!
  • 天才在脑疯子在心

    天才在脑疯子在心

    人的大脑很重要——这是你的大脑告诉你的,你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否是人,都是你的大脑告诉你……你真的确定?你的大脑不会骗你?(对话文体同步更新中)
  • 初恋的忧伤

    初恋的忧伤

    1976年清明节,独自来到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公墓,为在1948年济南战役中牺牲的伯伯扫墓。这是第一次独自前来,也是第一次佩戴着“山东大学”红牌校徽前来,心境、心情像济南的仲春天气,温暖而又阳光,跫音似小鸟轻啼,欢快而又舒畅,毕竟是跨越“农业人口”界河的年青教师,梦圆了农村孩子的多年夙愿。同时也感叹岁月的流逝,不经意间伯伯已牺牲28个年头了。是英灵感动上苍,还是上苍特意为先烈凭吊,如油般的春雨下了一夜,为整座山林披上新装,生机盎然,煦煦和风,春意盈怀。
  • 王维诗全集

    王维诗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日通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日通

    《黄帝内经》将传统中华哲学思想与医学相结合,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术、医疗之术、长寿之诀。为了让读者直接而快捷地领悟《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的精髓和玄妙,本书将原文的深奥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和简洁的进行阐释,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并从十二时辰、体质养生、日常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阐释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和日常养生之道。
  • 逆世荼蘼

    逆世荼蘼

    这个世界于我,从不曾带来什么好运,唯一我需要阖手感激的,就是你的出现。我愿守侯你热爱的这片山河,纵然粉身碎骨,也让山明水秀,万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