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1600000117

第117章 说儒(7)

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那柔懦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论语》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成人”就是“成仁”,就是“仁”。综合当时社会上的理想人物的各种美德,合成一个理想的人格,这就是“君子儒”,这就是“仁”。

但他又让一步,说“今之成人者”的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正是当时的“武士道”的信条。他的弟子子张也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这就是“见危致命”的武士道的君子。子张又说: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是“殷士”,而他的见解已是如此,可见孔子的新教义已能改变那传统的儒,形成一种弘毅的新儒了。

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提倡的新儒行只是那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所以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又说: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孔子自己的人格就是这种弘毅的人格。

《论语》说: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又记着一条有风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这是当时人对于孔子的观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

这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相当地位的。

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一段的描写,原文只说“吾友”,东汉的马融硬说“友谓颜渊”,从此以后,注家也都说是颜渊了(现在竟有人说道家出于颜回了)。

其实“吾友”只是我的朋友。或我的朋友们,二千五百年后人只可以“阙疑”,不必费心去猜测。如果这些话可以指颜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证明这些话是说孔子。《论语》不说过吗?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

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不是有意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吗?这不是“有若无,实若虚”吗?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不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吗?《论语》又记孔子赞叹“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不是“犯而不校”吗?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说“吾友”是指孔子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说“吾友”只是泛指曾子“昔者”接近的某些师友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说这是孔门某一个时期(“昔者”)所“尝从事”的学风呢?

大概这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本来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本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不过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曾子的这一段话的下面,即是“可以托六尺之孤”一段;再下面,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段。这三段话,写出三种境界,最可供我们作比较。)

在那个标举“成人”、“成仁”为理想境界的新学风里,柔逊谦卑不过是其一端而已。孔子说得好: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与慎都是柔道的美德—— 孟僖子称正考父的鼎铭为“ 共,(恭)”——可是过当的恭慎就不是“成人”的气象了。《乡党》一篇写孔子的行为何等恭慎谦卑!《乡党》开端就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注:便便,辩也。)

《论语》里记他和当时的国君权臣的问答,语气总是最恭慎的,道理总是守正不阿的。最好的例子是鲁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的两段: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他用这样婉转的辞令,对他的国君发表这样独立的见解,这最可以代表孔子的“温而厉”,“与人恭而有礼”的人格。

《中庸》虽是晚出的书,其中有子路问强一节,可以用来做参考资料: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而强欤?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即是“犯而不校”)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当时所谓“南人”,与后世所谓“南人”不同。春秋时代的楚与吴,虽然更南了,但他们在北方人的眼里还都是“南蛮”,够不上那柔道的文化。古代人所谓“南人”似乎都是指大河以南的宋国、鲁国,其人多是殷商遗民,传染了儒柔的风气,文化高了,世故也深了,所以有这种宽柔的“不报无道”的教义。

这种柔道本来也是一种“强”,正如《周易·彖传》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一个人自信甚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他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原”是谨愿,乡愿是一乡都称为谨愿好人的人。《论语》说。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孟子》末篇对这个意思有很详细的说明:孟子曰:“……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万章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剌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这样的人的大病在于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他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乡原决不会有“众恶之”的情况的。凡“众好之”的人,大概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论语》另有一条说此意最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就是《论语》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礼记》里有《儒行》一篇,记孔子答鲁哀公问“儒行”的话,其着作年代已不可考,但其中说儒服是鲁、宋的乡服,可知作者去古尚未远,大概是战国早期的儒家着作的一种。此篇列举“儒行”十六节,其中有一节云: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畏),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这还是儒柔的本色。又一节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之以和为贵,……

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这也还近于儒柔之义。但此外十几节,如云,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非时不见,非义不合。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伸)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世治不轻,世乱不沮。

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其规为有如此者。

这就都是超过那柔顺的儒风,建立那刚毅威严,特立独行的新儒行了。

以上述孔子改造的新儒行:他把那有部落性的殷儒扩大到那“仁以为己任”的新儒;他把那亡国遗民的柔顺取容的殷儒抬高到那弘毅进取的新儒。这真是“振衰而起懦”的大事业。

我们现在可以谈谈“儒”与“道”的历史关系了。同时也可以谈谈孔子与老子的历史关系了。“道家”一个名词不见于先秦古书中,在《史记》的《陈平世家》,《封禅书》,《太史公自序》里,我们第一次见着“道家”一个名词。

司马谈父子所谓“道家”,乃是一个“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混合学派。因为是个混合折衷的学派,他的起源当然最晚,约在战国的最后期与秦、汉之间。这是毫无可疑的历史事实(我别有论“道家”的专文)。

最可注意的是秦以前论学术派别的,没有一个人提到那个与儒、墨对立的“道家”。孟子在战国后期论当时的学派,只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韩非死在秦始皇时,他也只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那么,儒、墨两家之外,那极端倾向个人主义的杨朱可以算是自成一派,其余的许多思想家——老子,庄周,慎到,田骈,驺衍等——都如何分类呢?

依我的看法,这些思想家都应该归在儒、墨两大系之下。

宋轻、尹文、惠施、公孙龙一些人都应该归于“墨者”一个大系之下。宋轻、(宋钘)尹文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他们正是墨教的信徒,这是显而易见的。惠施主张“泛爱万物”又主张齐、梁两国相推为王,以维持中原的和平;公孙龙到处劝各国“偃兵”,这也是墨教的遗风。至于他们的名学和墨家的名学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那更是容易看出的。

其余的许多思想家,无论是齐鲁儒生,或是燕齐方士,在先秦时代总称为“儒”,都属于“儒者”的一大系。所以齐宣王招致稷下先生无数,而《盐铁论》泛称为“诸儒”;所以秦始皇坑杀术士,而世人说他“坑儒”。《庄子·说剑》篇(伪书)也有庄子儒服而见赵王的传说。

老子也是儒。儒的本义为柔,而《老子》书中的教义正是一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报怨以德。”“强梁者不得其死。”“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这都是最极端的“犯而不校”的人生观。如果“儒,柔也”的古训是有历史意义的,那么,老子的教义正代表儒的古义。

我们试回想到前8世纪的正考父的鼎铭,回想到《周易》里“谦”,“损”,“坎”,“巽”等等教人柔逊的卦爻词,回想到曾子说的“昔者吾友尝从事”的“犯而不校”,回想到《论语》里讨论的“以德报怨”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柔逊谦卑的人生观正是古来的正宗儒行。孔子早年也从这个正宗儒学里淘炼出来,所以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当从事于斯矣。

后来孔子渐渐超过了这个正统遗风,建立了那刚毅弘大的新儒行,就自成一种新气象。《论语》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或人”提出的论点,也许就是老子的“报怨以德”,也许只是那个柔道遗风里的一句古训。这种柔道,比“不报无道”更进一层,自有大过人处,自有最能感人的魔力,因为这种人生观的基础是一种大过人的宗教信心,——深信一个“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善胜”的天道。但孔子已跳过了这种“过情”的境界,知道这种违反人情的极端教义是不足为训的,所以他极力回到那平实中庸的新教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种讨论可以证明孔子之时确有那种过情的柔道人生观。信《老子》之书者,可以认为当时已有《老子》之书或老子之教的证据。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学习圣贤之道,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谦谨乃载福之器;抱残守缺,善始善终……我们中可以学到如何磨炼含而否露的性情、养成机敏睿的头脑、练就大巧若拙的手腕、获得举重若轻的气度、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这部奇妙的家教范本,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经世理念,结合了曾国藩自身的卓然心得,勘破世态人情,指点成败之机,其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读之可以居家,可以入世,可以修身,可以养性。阅尽家训诀窍,领会曾氏心法,必然增长胸中之丘壑,开启头脑的机锋。
  •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解“方”与“圆”的内涵以及攻略,让人们对这种哲学有所了解;中篇解决职场中的“方之道”与“圆之术”,从与领导、下属、同事与客户的相处说起,针对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领略内方外圆智慧的魅力,学会与身边的人融洽地相处,从而获得领导欣赏,获得下属尊重,获得身边同事的信赖;下篇讲解交友之道,办事之道,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学会在困难时刻巧妙地求助别人,助自己度过难过。
  • 孟子

    孟子

    《孟子》以对话体散文的体裁,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和言论,讲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体系和伦理教育思想。全书行文大气磅礴,极具感染力,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必读必考的经典著作。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热门推荐
  • 秦淮

    秦淮

    当她成为秦淮之后才真正明白,原来有的人,错过,就已失去拥有他的资格。故事从她再次醒来开始。那时候,这个男人告诉她,她的名字,叫秦淮.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快穿之大佬我只卖货

    快穿之大佬我只卖货

    林初一面试被坑,被迫绑定咸鱼宝系统穿梭在各个界面售卖公司产品,打响公司的知名度。任务一进入封神面位给纣王卖大保健,角色:狐狸林初一咬牙:加钱,卖货,卖身,两个价位!咸鱼宝:呵呵,你只是妲己身边的一只小狐狸。任务二:林初一:书里的恶毒女配穿出来想杀我这个小扑街作者,怎么破?陆舟:妈,一切有我在林初一:妈……我没生过崽,你比我还老陆舟:准确的讲是后妈……林初一:大佬,我绝对没有嫁给你爸,跟你抢亿万家产的企图!陆舟捉住逃跑的某人,“妈,我是你笔下的白月光男二啊!”
  • 英文爱藏:天使吻过那片海

    英文爱藏:天使吻过那片海

    《天使吻过那片海》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 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 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再配 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理解并学习英……
  • 小飞鱼蓝笛

    小飞鱼蓝笛

    小飞鱼蓝笛是飞鱼国最小的王子,父亲蓝古多吉对他寄予厚望,但是,蓝笛虽脑袋瓜机灵,却因太贪玩,总是通不过飞翔测试。草莓鱼奶奶去污染严重的巴巴斯岛捡海化石得了怪病,为了给她治病,海豚爷爷带着蓝笛、胖胖龟、朵塔去南极海找医术高超的冰海小精灵,他们途中经过一个古怪的海星城,由于吃了太阳海星旅馆里花花绿绿的食物,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海星,并被迫当起了旅馆的伙计......为了寻找忽然失踪的海豚爷爷和胖胖龟,蓝笛一行来到蝴蝶鱼王国,他们遇见了喜欢古乐、能歌善舞的采薇公主,并偷偷尾随她到一艘古战船,古战船有着很多人类用过的宝贝......
  • 云殇倾城

    云殇倾城

    那一天,皇家别苑,他说从今后你便是我的妻。可自她葬身火海,在他心中却是宫中再无云色佳人。她等不到他的花轿,只等来他娶妻的消息,原来他终究放不下天下霸业……命途多舛,却远宫门而不得。凤冠加持,她替姐易嫁,二进宫门。二王夺嫡,她亲手把毒药放进太子的饮食。再次相见时,却是她亲手夺去了太子性命,含泪在他和她的大婚夜里逃离。记忆恢复,飞霞山上她纵身一跃追随太子的身影以命赎罪。一个流落民间的孤女,几位风神俊秀的皇子,她与他们的相遇,是前世今生的绝恋,亦是兵马乱世的传奇……
  • 春风再起依念你

    春风再起依念你

    过去,她以为再也没有人会护着自己了。然而回国后……“宝贝,有我在谁也不准伤害你。”他紧紧地抱住那个女孩。“嗯……那你也不准欺负我哦!”他笑了笑:“我宠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欺负你?”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荒野寻食记

    荒野寻食记

    荒野中,一位魂尊御空而过,看到林烨正在一边解剖星兽尸体,一边对着直播镜头解说着星兽的构造和弱点,不由的停下来,拍了拍林烨的肩膀赞许道:“不错,不错,难得还有年轻人能这么脚踏实际的讲解星兽的弱点,小伙子我看好你哦!”然后御空飞起。林烨一脸懵逼:“我只是想告诉他们这星兽啥部位能吃而已。”刚刚飞起的魂尊一个趔趄差点摔下来,然后一脸尴尬加速离开。
  • 毗尼母经

    毗尼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强身健体的健康习惯

    强身健体的健康习惯

    本书主要介绍了上网要有度、睡前洗脚好处多、读书不忘讲卫生、瓜子好吃应适量、夏季多喝茶等在日常生活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