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2100000016

第16章 改革发展时期的北京古建筑保护(5)

1956年,寿皇殿建筑群被辟为北京市少年宫,昔日肃穆的皇家祭祀场所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1981年4月10日晚,少年宫的工作人员在下班后没有切断电源,不幸引发火灾。四个小时的大火,将寿皇门烧毁,周围十株古树也被大火烧焦,损失惨重。大火扑灭后,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善后工作。不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召集局机关和各直属单位有关同志,就景山寿皇门被焚事件进行了讨论,并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

1983年,寿皇门由故宫博物院古建管理部开始复建设计。由时任古建管理部主任的于倬云高级工程师主持,白丽娟负责木结构部分的设计。复原设计依据有三项:(1)史料记载中,寿皇殿依太庙规制而建。(2)对火灾后烧得面目全非的木构件测绘,并以其他未烧毁的建筑——寿皇殿、配殿、碑亭等为参照。(3)1944年的测绘图。1944年的测绘图中,寿皇门的图纸有平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横剖面图、纵剖面图、梁架天花仰视图,为复原设计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从图上可以看出,寿皇门的面阔进深、房梁构架、斗拱形制、琉璃山墙、地面铺砖及梁枋彩绘都与太庙的戟门等级是一样的。在现有文献资料、遗址和烧毁构件的实物及图纸图像的支持下,经过后期对木结构的荷载分析,寿皇门最终于1984年重建完成。

寿皇门的复原是必要的,它对寿皇殿这组建筑群的完整性来说是重要的。如果一组建筑没有了门,它就不完整了,况且这组建筑又是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没有这个门,中轴线上缺少了一景,同样也不完整。从历史角度讲,寿皇门是在1983-984年间重建的,是依清乾隆时期建筑的复制品。从文物保护角度讲,寿皇门的复建设计是参考《佛罗伦萨宪章》中有关重建历史园林的条目而实行的,《宪章》第15条提出“在未经彻底研究,以确保此项工作能科学的实施,并对该园林以及类似园林进行相关的发掘和资料收集等所有一切事宜之前,不得对某一历史园林进行修复,特别是不得进行重建……”寿皇门的复原设计有科学的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是通过精确的测绘、比较后才确定方案。在建筑平面、构造、造型、法式特征、色彩、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了恢复寿皇门原状的要求。

2000年北京市少年宫、北京市青少年科技馆合并,成立了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由于文物建筑内办公空间有限,加之青少年的课外活动需求日益增长,阻碍了少年宫的发展和办公条件的改善,这样的状况对于文物建筑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2001年北京市政府颁发了《关于研究解决建设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水利局搬迁遗留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在龙潭公园建设北京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将北京市少年宫占用的景山公园寿皇殿及观德殿、永恩殿等古建筑群,退还给景山公园管理处。新少年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龙潭湖百果园3号,2007年10月动工,于2013年5月29日落成启用。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当天下午与全国56个民族1600多名儿童参加了“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新少年宫形似5个花瓣,矗立于绿地之中;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由艺术、体育、科技、排演等区域组成。现景山的少年宫正在逐步腾退,向新宫搬迁。

2.高梁河万寿寺

就在寿皇门烧毁不到一年的时间,位于北京西直门西北高梁河上的明代皇家敕建寺万寿寺也遭遇了一场大火。

1982年2月10日晚,四个住在附近的小孩,跑到万寿寺行宫去玩,看到东配殿的台阶上有个纸箱,其中两个孩子把纸箱搬到殿北走廊窗户下,旁边紧挨着一堆窗框和废木料。之后,另外两个孩子点燃了箱内的废纸,火很快燃了起来,并将周围的可燃物引燃,沿北窗、顶棚向四处迅速蔓延成灾。两个小时的大火,造成万寿寺西路中院正殿和东、西两配殿3座(15间),4座回廊,1座垂花门,计800多平方米,殿内存放物品全部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万寿寺的失火事件惊动了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领导,他们很快采取有力措施,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将万寿寺收归文物和文化部门直接管理。

万寿寺历史悠久,诞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出资建造,用以替汉经厂存放经书。建成后,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并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

到了清代,万寿寺因寺名寓意吉而备受皇室青睐,成为皇家祝寿庆典的定点场所之一。在经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的四次修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集寺院、行宫、园林为一体,东中西三路规制的皇家重寺。其中中路为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共七进院落,西路为皇室成员的行宫,东路为僧侣的居住生活区。万寿寺保持完整的原貌直至民国年间,但随着20世纪初清皇室的逊位,万寿寺失去了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

民国时期,万寿寺被各类社会组织利用,先后成为学校、兵营、疗养院等机构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万寿寺又被学校、幼儿园、部队歌舞团所占用。这些非文物管理部门的占用,导致在利用这座古建筑中存在诸多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致使万寿寺的火灾发生。

1984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接收了寺院中路,随后寺院中路原有驻守部队很快撤离。西路由国家文化部门暂时占用,部队撤出。接管后的万寿寺自上次重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损毁、坍塌现象十分严重,已到了不得不修缮的地步,于是由市政府拨巨款重修了寺院的中路,中国作家协会拨款修缮了寺院的西路。在修缮过程中,经过文物部门与专家的论证,市政府决定万寿寺古建筑在外貌上恢复,彩绘复原。但是功能不能按寺院恢复,不必按殿堂的原有功能恢复内部设置。在利用方面,1985年,市政府决定在万寿寺原址上成立北京艺术博物馆,这样万寿寺不仅作为文物古迹的旅游景点,也作为博物馆所拥有的一件艺术品向世人展示。

万寿寺自1985年一期修缮工程开始,分别在1986-987年、1992-994年及2002-003年中,完成了万寿寺的四次修缮。其中,在1987年的二期修缮后,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向社会开放假山以前的全部展区。1994年三期修缮工程的结束,宣布寺院中路至此全部修缮完毕并向社会开放。

3.西山大觉寺

万寿寺遭受火灾后不久,1986年,位于海淀区西山脚下的千年古刹西山大觉寺也遭一劫。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大觉寺成为林业部林干校校址,1952年林业部将大觉寺作为北京林学院的校址。1979年,由农林部干校使用的大觉寺又交由林学院管理使用。1985年林学院干部训练班在大觉寺内进行文物修缮工程。1986年11月15日下午,干训部擅自点燃了仅距龙王堂1.5米处的干树叶,导致火星飞到古建西山墙的通气孔内引发火灾,将寺内中轴线最后一组古建筑龙王堂上层大部分烧毁。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处理了失火案件,对肇事单位处以10.2万元的罚款。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郊阳台山东麓,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金代沿袭了清水院之名,并被金朝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辟为离宫别苑,是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从此这座帝都远郊的佛教寺院与皇家发生了直接的关系,院内殿阁及园林建设盛极一时,成为帝王和后妃们游幸、驻跸的场所,是为大觉寺历史上第一个兴盛阶段。然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繁,西山八大水院多成劫灰瓦砾,清水院也难逃厄运,曾因破坏甚巨而一度荒圮凋敝,直至元朝中期方渐次修复,但已难复旧观。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翻修了当时已更名为灵泉佛寺的清水院,并更其名为大觉寺。除此次大规模翻修外,明皇室对大觉寺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葺,而后一次的修葺,因由宪宗生母周太后出资,并派其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故这座寺院又兼有太后家庙的地位。明中早期的大觉寺,是为历史上的第二个兴盛阶段。历史就是如此,在经过辉煌的鼎盛之后,明朝没落,朝代更替,佛事不兴,大觉寺廊宇多年久失修,这种情况直到清代康熙末期才有所改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清中期,为大觉寺历史上的第三个兴旺时期。在此期间,大觉寺作为京郊的一座敕建禅寺和雍、乾两代皇帝的行宫,不仅得到过皇家的格外重视和多次修缮,建筑面积与日俱增,而且以其园林的秀丽、环境和幽雅,及当家僧侣们法理修养的精湛,一直都是远近缁素求法拜佛、修心明性的一处伽蓝圣地。古代文人墨客、近代众多学者也对其美景趋之若鹜。

两百多年后,在经过那场大火之后,大觉寺又迎来了新的繁盛。

1991年,北京林学院向北京市文物局移交了大觉寺。北京市文物局接收大觉寺后成立了大觉寺管理处。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首先修复了1986年毁于火灾的龙王堂建筑,随后又整修了部分房屋,整治了寺内环境,通过几年的建设,大觉寺于1992年4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京郊一处着名的旅游景点。在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下,管理处采取边修缮边开放的原则,加紧古建修缮工作,逐步修复了龙王堂、四宜堂、憩云轩、大悲坛、山门殿、畅云轩等建筑,抢修了大殿后抱厦、配殿及方丈院等濒危房屋,近几年又修缮了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据统计,从1991年起,为修缮恢复大觉寺古建筑群国家已拨专款近3000万元,修缮后的建筑风格依旧,古雅端庄,千年古寺终于焕发出新的光彩。除了古建筑,寺内的古树名木也堪称一大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寺内的玉兰树和银杏树久负盛名,堪称京华之最。管理处对古树养护也实施专项资金投入,聘请园林专家诊治,使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

随着文物及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大觉寺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刹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2012年是大觉寺正式对外开放20周年,管理部门以大觉寺的“玉兰节”为契机,开展了多项系列文化活动。

大觉寺及其周围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游人,无论是悠远深邃的晨钟暮鼓,还是晴岚幽谷的朝云紫气,都给人以远离尘嚣如入仙境的感觉。

十、万园兴废诉国耻,遗址整修重开放——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同治重修时改称万春园)组成,占地346万平方米,被誉为“万园之园”,曾是清代帝王悠游享乐、举行朝会、处理政事的皇家宫苑,被皇帝特称为“御园”。同时,它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体现着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皇帝弃园北逃,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又对其进行了洗劫,之后的半个世纪仍有土匪、军阀、官僚、地痞、奸商的肆意破坏和盗窃,昔日皇家璀璨的明珠圆明园成为残垣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遗址的保护工作。从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时可以作些恢复”的明确批示后,到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正式售票对公众开放。除“文革”时期,受历史条件制约,圆明园遗址再次遭到破坏之外,国家对圆明园的保护一直未停止。1976年11月17日,海淀区政府正式组建圆明园管理处;1986年,北京市政府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负责遗址公园建设重大事项的决定和协调;1988年1月13日,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管理处和学术界、文化宣传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对帮助公众了解圆明园,不忘国耻,矢志振兴中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保护、整修和利用圆明园遗址之先声。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规定,要把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圆明园“被毁”已成历史事实,它记录着荣辱兴衰,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更是一座文物性园林,是园林文化和文明的直接见证,它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对其定性为“遗址公园”,合理的利用和建设,也是符合《佛罗伦萨宪章》精神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正式建设,是在1983年夏秋之交揭开序幕的,大规模整修工作,是从1984年底开始的。

同类推荐
  • 大壮适形

    大壮适形

    建筑不仅是避雨、御寒的物质对象,而且呈现人本质力量的精神对象。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被并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而被看成是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建筑,又被称为是各民族用各种建筑材料“写成的史书”,是各民族以各种建筑手段创造的“凝固的乐间”。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七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或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因而,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建筑不以空间与体量而立,也不以坚固久远而建,“大壮”、“适形”是它的营造准则。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是一种指向现实人生、关注现世的文化。
  • 大家小书:梓翁说园

    大家小书:梓翁说园

    “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本书结合各地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栽植等,可说是中国园林最佳的导游。既是严谨的园林理论文章,又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 山西老宅院

    山西老宅院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山西老宅院的崛起、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宅院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及风俗民情和时代特征。山西老宅院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本书让我们对大院文化有了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 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

    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针对农民工从事装饰镶贴工而编写,主要介绍墙体涂装、镶贴饰面、金属装饰、木装饰、玻璃装饰等基本知识、施工要求和技能、技巧。《"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我是装饰镶贴工能手》由常用装饰镶贴工具、墙面与顶棚抹底灰、一般抹灰工程罩面施工等十二部分构成。
热门推荐
  • 帝厄

    帝厄

    离奇身世使他不容于正魔两道;流传千古的偈语使他成为众矢之的;灾厄劫煞肆意的魔尺使他不得不承受劫厄之苦。本是赤城少年,却步入魔道;本是心系苍生,却举起屠刀;本是重义之人,却绝情天下。是善,是恶,是正,是邪,是天道茫茫不可违,还是人道不息定胜天?
  • 奇闻怪谈:日本民间故事(套装共4册)

    奇闻怪谈:日本民间故事(套装共4册)

    日本本土流传着大量关于鬼灵精怪的传说故事,这些本土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既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人学者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本系列丛书精选了日本文学大师小泉八云、田中贡太郎、芥川龙之介等文学大家的经典怪谈作品,如人面疮、狐仙报恩、山灵、蛤蟆神社、幽灵瀑布的传说等,几乎囊落了日本本土流传最广、最经典的民间故事。在大师们的笔下,这些故事或伤感,或诙谐,或警示,或讽喻,丰富多彩,形态多变,无不弥漫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风味以及浓厚的扶桑国乡土汁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被后来者进行各种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著名作家京极夏彦、梦枕貘、谷崎润一郎等,都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这些民间故事,也是他人了解日本的重要窗口,为他人透视日本传统民俗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英美文学与女性视角

    英美文学与女性视角

    本书主要从女性的视角研究了英美文学的相关发展变迁和特点。由于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形式的变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但是不论其性格本身如何,这些女性形象对待爱情对待人生却有着显著差别。
  • 撒娇后我被男神盯上了

    撒娇后我被男神盯上了

    【青梅竹马,沙雕养成系】传闻一中的沈清宴清冷寡淡,是学习次次霸占年级第一,打架运动玩游戏都溜得飞起,让女生争先恐后趋之若鹜的学神,但全校又知道沈清宴对谁都不削一顾,特别是对异性。后来,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来送甜点的沈妈妈和好几个同学看到宋歆羡乖巧的坐在某人的腿上,任由沈清宴亲吻,那占有欲极强,并还听到软糯糯的声音,“晚上再亲好不好?”沈清宴:“亲多久,怎么亲,除了亲还能不能做其他的?”众人惊呆了!【青梅竹马√】【甜到齁的暖萌文√】【清冷矜贵学神X甜软撩神小可爱】
  • 佣兵狂妃

    佣兵狂妃

    她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庶出小姐,其实是穿越而来的雇佣兵,为保性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他是倾国倾国的清俊男儿,其实是权势滔天的景亲王,为守皇权,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只不过,他不是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王爷么,怎么……景亲王半敞衣衫,有气无力“义妹,为兄胸口疼。”宫云乔搬起石头,“兄长,妹妹替你砸一砸。”景亲王举镜自照,孤影自怜,“为兄这般貌美,你怎么就看上那个缺牙的?”宫云乔的眉角抽了抽,“兄长,那只是个婴孩。”景亲王手提血淋淋的长剑,却是对她柔柔一叹,“放心,血是不会溅到你身上的。”宫云乔低头一瞧,白衫染尽鲜红,早就溅了血。人前清高、狠辣的景亲王,其实你是人格分裂吗?这不是种病吗?
  • 中国少年科幻之旅:时空捕手

    中国少年科幻之旅:时空捕手

    《中国少年科幻之旅:时空捕手》收录了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维佳的代表作品,如《高塔下的小镇》《售梦者》《时空捕手》等,其中《高塔下的小镇》曾获1998年中国科幻银河奖二等奖。在书中,作者以其独具的视野,自成风格,打开了科学的多元空间,把未来带入艺术世界,让读者感知科学世界的奇异:为了生存,利用心灵的每一丝颤动和抽搐而出售梦境的售梦者;为了维护历史正常秩序,出没于各个时代,命如蜉蝣般的时空捕手;烛光岭上的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克隆将士…”本书以绮丽的想象力激发读者去探索未知,展望未来。
  • 绝唱之恋

    绝唱之恋

    他从小把她当成瑰宝一样呵护,她懂他的情,他的爱。无奈为了恨,又不得不嫁于别人。终究是伤了他,也伤了自己。他用尽全部的爱也化解不了她的恨,那么就陪着她一起沉沦。那样一个优雅灵动的女孩,为何会那样的忧伤?从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爱上了她,当她要嫁于他时,他的心情飞上了天空。原来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报复。
  • 网游之蜃市楼城

    网游之蜃市楼城

    看着从落地窗中射来的晨光,我一边伸着懒腰,一边感叹。自己似乎从成为游戏职业选手开始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好好的睡一觉了。看着一旁还躲在被子里面赖床的诺雅回想着昨夜的疯狂,我不禁微微一笑。
  • 工伤保险与劳动争议

    工伤保险与劳动争议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接触粉尘、放射线、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后,由国家或社会给负伤、致残者以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 重生豪门:影后娇妻请低调

    重生豪门:影后娇妻请低调

    记者:“顾先生,听说夏小姐是靠美色潜规则你,才上位成功的,是吗?”顾先生摆摆手:“不不不,我才是想上位的那个。”记者:“顾先生,网传你和夏小姐感情不和,已经分手,请问这是真的吗?”顾先生神色一凌,“谁在造谣?”当天晚上,一对秀恩爱狂魔横空出世,鸽子蛋、玫瑰、豪车……闪瞎了众人双眼。众网友咬牙切齿:这两人特么能不能消停点,怎么秀恩爱还带炫富的?记者:“顾先生,听说夏小姐脾气暴躁、爱耍大牌,还有折磨人的倾向。”顾先生:“我老婆温柔贤淑、小鸟依人,我让她往东,她绝不敢往西。”顾总跪在键盘上,温柔的看了老婆一眼,振振有词。众记者:顾总,打脸的感觉,疼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