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2800000004

第4章 名校抉择(1)

1.初进交大

珍珠港事件后,戴家回到常熟避难。当时的汪伪江苏省政府官员逼迫戴良耜捐献钱财,由于无力承担,父亲便被抓去关押在苏州,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戴家族人向来耿直正义,面对日伪伤天害理的行径,个个义愤填膺,有的便奋起反抗,加入新四军,当然免不了流血牺牲。那年正值日伪残酷“清乡”,有位新四军领导因事来不及撤退,便躲藏在戴家的小楼上。小楼既是秉衡的卧室,也是夜间秉读之处,不想成了小小避难所。窝藏新四军如被发现,必定大难临头。但是正直的戴家人心向新四军,用善良的胸膛遮挡起敌人的搜索。秉衡很喜欢这位新四军叔叔,天天上小楼给他送水送饭,门口放哨的姐弟们佯装做游戏,他们早已商量好一旦敌人到来的暗语。所幸的是宪兵队每次来搜查都化险为夷,一月之后这位新四军叔叔满怀对戴家的感激之情,乘着夜色安全撤离常熟。

秉衡曾亲眼目睹日本军机轰炸常熟城,战争的残酷让他迅速成长,立志读书的心愿早已在胸,将来为疮痍满目的祖国贡献自身力量。面对残酷的现实,秉衡所在学校的师生同心协力,白色恐怖之中琅琅书声传遍校园。当时,班上有位叫黄复初的同学,暗中参加新四军,与敌人展开斗争。有天正在上课,突然校园里一阵骚乱,一支全副武装的宪兵队闯进教室,在一个汉奸的指认下,黄复初被五花大绑地押走了,原来他的行径被人告密了。面对触目惊心的现实,秉衡愈加发愤图强,弱小的他暗暗握紧拳头,期待有一天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中学时代的秉衡酷爱历史和语文,正值青春年少的他面对艰难世事,万籁俱寂时独坐小楼,在青灯黄卷中领略无数文史名著。得益于杨毅庵老师的辅导,他贪婪地汲取各种史籍诗文名篇的养分,同时不断尝试练笔。每当灵感涌动或有所领悟,秉衡便用笔一一记在本子上。他常把自己的习作拿给杨毅庵老师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给《常熟日报》等报刊投稿。15岁那年,秉衡便发表了人生第一篇散文——《春》,赢得学校师生的赞美。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谈扇》《爱山篇》《送毕业同学序》等篇章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堪称“少年才子”,在当地传为美谈。秉衡的点滴长进仿佛是暗夜中一盏明灯,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慰藉。

1944年高中毕业前夕,秉衡面临抉择。当时班里很多同学都报考理科,因为当时社会的风气是重理轻文,读理工科较容易找到饭碗;读文科在当时毫无出路,毕业就等于失业。秉衡原本铁了心要考文科,他最向往文史专业,国家越是穷困落后,他越加感到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几千年来的文粹深藏于字里行间,它独特的魅力让秉衡更加热爱祖国。在上海的初中生活让他念念难忘,再加上上海离常熟近,所以去上海深造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上海沦陷,许多名校都迁往内地办学,没有理想的文科大学,秉衡又不甘心在二三流的大学就读,面对现实他在最后一刻,狠狠心填报了上海著名的交通大学。

但是交大并不是那么好考的,所以家人也替秉衡捏了一把汗,这个举动看似有点铤而走险。秉衡虽然喜欢文科,但他并不完全偏科,他的理工科成绩也算过得去。有了这点底,他便挥汗如雨地恶补功课。交大以理工科闻名,但对国文也有较高的要求。那年考交大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需要考生自断标点行文,如果没有古文基础根本无从下手;英文考试是将《桃花源记》翻译成英文,难度更加大。拿到试卷,秉衡非常自信,他从容挥笔。1944年夏,秉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也算是当时吃香的专业。

上海交大的前身是19世纪末创办的南洋公学,学校一贯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抗战时期,有部分教师迁往内地办学,但大部分教师都坚守在上海租界继续办学。交大不愧为名校,学风、校风严谨踏实,强调一年级新生需要接受各种名师思想的熏陶,因此给新生上基础课的都是名教授。名誉校长唐文治先生是国学大师,秉衡的国文老师陈柱尊教授是他的得意门生;教授物理的是物理学家裘维裕教授;还有教微积分的胡敦复教授、教化学的张怀义教授等等。班上按成绩排座位,成绩好的坐在前面。状元戴秉衡自然坐在第一排,同时担任班长,同学们都心服口服。当时授课除国文课和第二外语课,其他课程上课及考试全部使用英文。每堂课都要点名,如缺课到一定程度便被取消考试资格。试卷题目难度大,不易得到高分,并张榜公布每次成绩,不及格分数的红色给所有学生敲响警钟。在如此严格的校风及苛刻的考试制度面前,同学们都非常勤奋,你追我赶。每次考试前夕,同学互帮互助,自然形成学习小组。

虽然秉衡每门功课的成绩都不赖,但是对所学的铁路管理毫无兴趣,对此他深感苦闷。他心里最喜欢的仍是文科,每次国文课他都听得入神,课后都会找老师切磋感想。他几乎每天都到学校图书馆查资料、看书、借书,节假日去旧书摊淘书,仍在一心营造自己的文史梦。想到前途两字,秉衡深感无奈,或许硬着头皮直到毕业,好歹能在铁路部门混个饭碗,也能接济家庭,此生似乎能看到头了。

就在秉衡上交大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世界,沦陷区的人民欢呼雀跃,迎接胜利。秉衡和同学们走上街头,与普天下人民分享胜利的果实。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来年暑假。这年夏天,秉衡没有回常熟,他想呆在宿舍里做点事情。同学们大都回去了,只有极少的学生留在校园。在夏蝉无休无止的叫声中,偌大的校园变得空旷而令人静思。秉衡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简陋的桌前堆满砖头般的书籍,读书笔记本端端正正地记录着他的思考轨迹。

这天上午,秉衡正在看书,忽然宿舍楼下一阵喧闹。中午出去吃饭时,看见墙上张贴着告示,近前一看,原来是北京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准备暑假在上海招生,考场就借用交大,更巧的是正好设在秉衡住的宿舍的楼下。只见有不少人正在布置教室,鲜红的招生横幅跃入眼帘。如灵光乍现,秉衡眼前一亮,热血往头面涌上来,这个送上门的好机会让他立马报了名。在报名表上写下“北京大学历史系”时,秉衡似乎看到了蜿蜒伸向前方的道路。接下来便是考试,国文作文题目是《船》,相比两年前考交大容易多了。

没过多久,北京大学的入学榜单便张贴出来,戴秉衡金榜题名。这一消息让他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才能被得到肯定,居然考上了历史系的正取生;忧的是自己在交大再读两年就可以毕业,要是上北大得从头学起,还要再读四年,似乎有点亏。秉衡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同学及友人,多数人劝他不要去北大,因为眼看交大就要毕业了,工作也容易找,今后文科毕业有没有着落都很难说。

刚开始,秉衡确实很犹豫,家人及朋友的提醒确实很有道理,但思考再三,多年来对文史专业的喜爱,对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仰慕,使秉衡想跨入北大。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让秉衡下了前往北平的决心。原来抗战结束后,从重庆沙坪坝迁回的交大学生被承认是正牌学生,个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国家公费读书。沦陷区的学生则低人一头,竟然被称为“伪学生”,还须经甄别考试,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牌学生。这一歧视性的规定对沦陷区的学生很不公平,大家进行抗议。这种屈辱让秉衡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交大的学籍,因为北大一年级正取生名正言顺,入学就能享受公费,学习和生活都有经济保证。

就这样,戴秉衡挥别交大,坐轮船北上,跨入心仪已久的北大史学系门槛,了却心中多年的愿望。

2.重考北大

戴秉衡弃工学史,当时在他人看来不合时宜。但是他无怨无悔,认为这是命运对自己的眷顾与关爱。这个重大的抉择,改变了秉衡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从此走上了一条寂寞而清贫的历史学科道路。回顾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从学路,正是由于自己执著地爱好文史,才作出这个重大抉择。从小顽劣的他,在长衫租书人的书箱里寻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小学毕业后未考上初中,后避难逃到上海,失学一年却激发了他对读书的渴望。重新考上初中后,又遇到优秀同桌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高中时代又幸得杨毅庵老师的引导,学业日进,毕业时还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小书库。高中毕业时虽然狠狠心报考了上海交大,但所学终归与自己的爱好相违……

在拥挤的北上轮船上,三教九流,嘈杂不已,唯独有位青年坐在船舷边,静默沉思。戴秉衡的眼前像放影像一样,过往的记忆潮起潮落,似乎为自己冲刷出一条前行的道路。这条路曲折而漫长,却越来越清晰,让秉衡有一种任重而道远的感念。

戴秉衡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北大,心仪的红楼就在眼前,简直有一种做梦的感觉。1946年10月10日,北大召开开学典礼。这天上午,秉衡和两千多名学生聚集在礼堂。讲台上,坐有胡适校长、法学院长周炳琳、文学院长汤用彤、秘书长郑天挺,还有诸多博古通今的教授们。胡适校长穿着蓝长衫和黑马褂,戴着金丝边眼镜,他对着扩音机开始讲话。戴秉衡聆听着校长语重心长的讲话,聆听着北大的历史,当听到校长希望大家把学堂当做学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贡献个人最大的贡献,他心里默念着,牢记心间。

北方的气候干燥,学校食堂的饮食以面食居多,刚开始秉衡在生活上很不习惯。但是,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活泼的自由风气深深地吸引着他。经历过上海交大两年的学习,其严谨踏实的校风给戴秉衡留下深刻印象,也影响了他以后治学的道路。同时,北大洋溢着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息,同样深深影响着他,这两种精神相辅相成,为他今后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所学术殿堂里,学生可以选修很多课程,大多是跨系科听课,完全打通学科界限。课堂上老师从不点名,老师全身心投入讲学,学生自觉自愿,在看似宽松的学习气氛下,突显出良好的自律习性。北大跟交大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让名教授给低年级学生开基础课。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说的是大学真正的价值在于拥有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学术魅力的大师,对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青年学子来说,大师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使学生在知识、学问和品德等方面都受到深刻的教育。

郑天挺

戴秉衡是史学系的学生,系主任是郑天挺先生,他开设的明清史课程非常精彩。郑先生学校事务繁忙,差不多相当于副校长,管理着偌大的北大,但他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日理万机,与方方面面打交道并处理公务。每天早晨,郑先生坐三轮车从家里到学校,一下车便拎着公事包快步走向孑民堂办公。当傍晚的铃声响起,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向食堂,他又拎着公事包离开学校。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展开,很多实际困难都需要他出面解决。此前他为北大复校奔波,如今又要照管全校几千人的学习、吃饭还有人身安全,工作十分繁重。在校园里,如果与郑先生不期相遇,可以看到他脸上的笑意,无论对谁都和蔼可亲。他诚恳、亲切的样子,早已深深刻在师生们的脑海中。

孑民堂

作为史学系的主任,郑先生很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开学选课时,他主动找学生谈话,指导大家在选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郑先生开设的《明清史》,每次上课都座无虚席。他上课从不用讲稿,把历史讲得那么的清晰,又那么的有意思,让秉衡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郑先生非常愿意跟学生聊天,听他说话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可以拓展无穷视野。没多久,郑先生便注意到了戴秉衡,他为这位好学且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开出课外阅读书单。有一天,他把秉衡叫到孑民堂,递上一本《明元清系通纪》,嘱咐他好好读读。秉衡如获至宝,挑灯夜读,并作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课余跟老师交流。在郑先生的鼓励下,秉衡在课余时间还啃下了半部《明史》,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厚重的历史书籍。在阅读中,秉衡记下不少心得和问题,经常去请教老师。每次,郑先生总是放下手头事务,兴致勃勃地跟秉衡谈史论古。就这样,秉衡慢慢地领悟到做好学问的方法和道理。同时,也慢慢领悟了胡适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一番讲话。为了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胡适校长当时针对性地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提倡学术研究,希望先生携学生多做研究,做独立的创见;二是对于学生,希望培养成能够充分利用工具,能够独立研究、独立思想的人才,这一方面是研究学问,另一面是做人。在跟郑天挺先生的接触中,秉衡深深体会到这两点要义。

当时,史学系开设历史研究法系列讲座,不少学者都来讲课。胡适校长给学生上了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由于来听课的学生太多,只好移到大教室里。这个讲座深受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辅仁大学校长、史学名家陈垣先生被请来讲“史源学”,他鹤发银须,超然物外地端坐在讲台前与学生讲今论古,令秉衡记忆犹新。

同类推荐
  • 我与潞安

    我与潞安

    本书是记叙王安民从一名普通矿工到成为潞安集团领导的个人传记,详尽地描写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一个个豪迈壮举,一幕幕沸腾场面,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共和国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作品中有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是一段潞安人敢为人先、热血奋斗的全景记录。
  •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第一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
  •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盛妆·张爱玲

    盛妆·张爱玲

    张爱玲久负盛名,万众景仰,这套“张爱玲系列”共分三本,分别是《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和《卸妆·张爱玲》,这三部长篇小说,分别写她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少年、青年和老年。她是酷爱梳妆扮的,正好用“初妆”、“盛妆”、“卸妆”三个词来形容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部分,构成张爱玲完整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回到明朝当影帝

    回到明朝当影帝

    卫轩穿越回明朝万历年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又因缘际会,卷入了官场激流之中。在这残酷的年代,在黑暗的官场,想要活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想要跟那些大佬们扳手腕,第一件事就是要会伪装自己。还好,卫轩的演技很不错。贪财、市侩、懒惰、风流、玩世不恭……各种负面的形象,他都能轻松驾驭,尽毁古人三观。大明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朝代,卫轩的故事……更精彩。(喜欢本书或者想要龙套角色的读者,可以加花间书友Q群:336757504)
  • 天赋兑换馆

    天赋兑换馆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张昊。为了给女朋友过生日,集齐了水浒传一百零八位英雄的卡片。他一个人去到北极熊总部,兑换手办。却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天选之人?”“您的大脑中系统已植入!”“需要兑换天赋!”
  • 爱似烟火

    爱似烟火

    “阿柔,你打字或者敲声音!”孟昶边开车边打方向拐弯。阿柔靠在浴室的墙上已经昏过去,耳边的手机落在地上。“阿柔,我让你心甘情愿回到我身边。”她经历这么多的苦难,甚至知道是他害了自己,为了佑佑,不得不留在他身边,现在越发飞得寸进尺。那天晚上被他压在身下,她就做了选择。“老婆,生完这一胎我们再也不要生了。”孟昶握着阿柔的手。真把他担心坏了。阿柔虚弱的躺在病床上,看着他笑了,这一生遇见你我以满足!
  • 莫泊桑(走近世界文豪)

    莫泊桑(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宁倾天下

    宁倾天下

    宁倾负,一名受过特殊训练的警员,因一次意外穿越到九国纷争的动乱年代。在她初醒于这个异世界时,一枚冷箭就险些索取了她的性命。她是前朝公主温孤息悲,也是摇铃镇以舞技闻名的镜缘,她,还是赫连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宁倾负!是真实,是梦境,是圈套,一切只能在飞马逐鹿的权谋生涯中慢慢揭开。“明月在上,黄土在下,我楚天遮,愿与温孤息悲结为兄妹,虽没同年同月同日生,惟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如违此誓,天诛地灭!”“温孤息悲,你怎么可以死!你怎么可以这么轻易就逃脱寡人对你的惩罚!你怎么能令寡人来不及恨完你,就离开寡人,离开这里,离开这漫漫大地…”“镜缘,你知道么,这三年来,我想的最多的,是你!请代替我,自由的活着!”“国师,你想让我当霍去病?”“不,我想让你成为那个破格录用霍去病之人!”现代的灵魂,古代的身体,多重的身份,宁倾负,如何在阴谋诡诈的时代存活,如何辅助赫连国迈向霸主地位!当双手不得不沾满血腥,当爱与友情成犄角之势,她何去何从!青灯古佛,谒语道破生死玄机: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 用轻功

    用轻功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念念有词音

    念念有词音

    起也相思,坐也相思,遥看君子,嗟嗟如斯。
  • 那支插在玻璃瓶里的垂丝海棠啊

    那支插在玻璃瓶里的垂丝海棠啊

    讲述女主毕业后进入职场并遇到真爱的故事
  • 沉默的言灵

    沉默的言灵

    梦境与现实,废墟与新生。世界的交汇带来无法言喻的变化,我们究竟将要走向何方。
  • 九阳仙君

    九阳仙君

    纪元终结,天道清算,星域崩塌,神死魔灭。一座宝塔自崩碎的宇宙星空中而来,砸中了一名地球少年。从此,少年踏上了修行之路,参大道,寻长生,修不灭仙。横断阴阳,君临九天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