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4900000002

第2章 少年英才崭露头角

“他祖籍是福建,父辈很早就到北京,林先生出生在北京,没有回过福建,他的父亲林凯清末在铁道部工作,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文职人员。伯父林旭,是戊戌变法中英勇就义的六君子之一。父亲英年早逝,由继母邓萃菁(教育家邓萃英之妹)抚养成人,林先生幼而岐嶷,早岁即崭露头角,1933年以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著名理论天文物理学家 袁旂

1916年7月7日,在老北京城大井胡同(现改名为天景胡同)的一座三进四合院里,一个婴儿的呱呱坠地为林家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希望。看着襁褓中这个健康可爱的男孩,父母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为他取名为“家翘”,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林家是一个大家庭,林家翘排行第二,有六个兄弟姐妹。林姓家族按照“诗书百代,家声万年”为子女排辈取名,这八个字生动地体现了林家的核心精神,诗书就是这个精神的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书不仅是一行行的优美文字,更是一种明净高远、格物明理的生活追求,这也是林家先辈们对后代子孙的期望。有了正确的追求,就不会被低俗的欲望主宰心智,终能学有所成,德有所彰,使林家代有人才,美誉永存。

林姓家族是一个开明的官宦之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科举的条条框框之内,中西兼收、务实进取。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这个家族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林家翘的伯父就是“戊戌六君子”中的林旭,一位满腹经纶又怀抱救国之心的青年才俊。他官至内阁中书,曾经举办过闽学会,倡导变法,年仅二十四岁就为了理想而献出了生命,是遇难六君子之中最年少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由于当时形势严峻,林家被迫从北京迁回了福建老家。

林家翘的父亲林凯在家族巨变的阴影下长大,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哥林旭本是林家毫无争议的继承者,也是林凯心中的榜样,他的惨死给林凯的童年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使其内心深处对为官从政产生了疏离感。可是在那个时代,家族利益是第一位的,随着政治形势逐渐缓和,少年时代的林凯还是随着父亲迁回北京,通过考试走上仕途。当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纷争,外有列强侵略压迫,国破辱深,民不聊生,整个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好在林凯勤敏好学,为人诚恳踏实、行事认真,不久担任了铁道部部长秘书。在他的努力支撑下,林家家境渐渐转好。

林家来到北京之后,居住在与菜市口紧邻的大井胡同。大井胡同东与菜市口胡同相通,西至南半截胡同,早年间胡同2号院门外东侧有一眼居民汲水用的水井,因其直径大约2米,故而得名,1965年更名为天景胡同。

提起菜市口,大家自然会想起杀人的刑场,统治者为了威慑百姓,故意选择人口聚居之地作为处决犯人的场所。当年“戊戌六君子”之一——林家翘的伯父林旭就在此地英勇就义。菜市口地区历朝历代都非常繁华,这与北京文化、政治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每年到京城的商旅文人众多,为了给同籍乡人提供居住及聚会的场所,各地在北京都设有许多会馆。清朝时只许满人居内城,汉人只能住外城,菜市口一带便成为会馆较为集中的地方。由于外地人进京多住会馆,因此,名人与会馆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名人曾在此居住,一些名人故居后来变成会馆,更有不少会馆因住过名人而出名,如新会会馆里的梁启超故居、南半截胡同的鲁迅先生故居等。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等名人也都曾在这附近居住。清亡之后,菜市口已不再作为刑场,市井繁盛,报馆私塾、文人雅士众多,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家庭氛围,使林家翘耳濡目染,小小年纪的他,已立志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林凯秉承林家重教崇德的传统,对林家翘的教育非常重视。由于附近没有好的小学,他又不愿意让孩子太小就离家太远读书,在林家翘五岁的时候,林凯与当时住在一起的梁家共同请了私塾先生,为林家翘的哥哥林家馨、林家翘和梁守槃(日后成为新中国火箭专家)启蒙,教授他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学习当时的小学教科书。

从晚清开始,国势衰败,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问题,所以全盘西化的思潮甚嚣尘上。但林凯认为文化没有对错,都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国人,必须先学好中国的文化精髓,私塾作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必须打好根基。他在选择先生的时候非常谨慎,除了向熟人打听其学问背景之外,还要多次亲自登门拜访,交流学问,在确认私塾先生有学问、有见识之后才会做出决定,一旦聘请,便不惜重金。林家翘说:“父亲很尊敬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请的私塾先生学问很好,虽然都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书籍,但先生经常有很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述,根本不像现在电视上看的那样,似乎私塾都是摇头晃脑地背书,单调乏味,我上的私塾不是那样的。”

林家翘秉性好学,且勤于钻研,读私塾期间系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认识汉字到诵读基础的《三字经》、《弟子规》,从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等古典精髓,他都进行了深入学习。幼时的文化熏陶,使他具备了良好的文学、历史素养。林家翘到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像国语、中国通史这样的课程成绩都是E(excellent),按照当时清华大学的评分标准是最好的。林家翘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读私塾时打下的基础。”直到96岁高龄时,他背诵起《论语》来还是朗朗上口。林先生在协和医院住院期间,仍会时不时与人们聊起读《论语》的感受。有一次他说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几句话,不仅对管理国家适用,对个人做事情是一样的。如果你事情做得很努力,做得很好,别人就会尊敬你,帮你一块做事情。”

时光荏苒,11岁那年(1927年),林家翘进入了四存中学(北京八中的前身)学习。四存中学成立于1920年,由创建于河北省博野县杨村的“四存小学”发展而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自将学校定名为“四存小学”,提倡“存仁、存性、存学、存志”,以尊孔、孟,奉颜、李(颜、李两人是17到18世纪河北省博野县的名儒)著称。学校主张“格物致知”,提倡熟读古诗文,研习毛笔字,完全是一派尊古的学习氛围。近代中国曾有很多知名学者毕业于这所学校,其中就有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

据林家翘先生回忆,当时四存小学刚刚有了中学,初中还是老式的四年制。学校虽然为传承中国文化精神而设立,但中学部也设立了科学知识课程,而且很多教师也都有西学背景,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颇为现代。林先生回忆说:“在我进入四存中学的头一年第一次接触到了数学,数学的神奇和好玩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开始我就喜欢上了数学。”四存中学保留了传统私塾的那种严格的学习纪律,林家翘在这里真正适应了井然有序的学校生活,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打下了自然科学的初步基础,养成了严格自律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不急不躁的学习态度。在北京八中建校75年校庆时,林家翘先生写信给母校说:“我当年在‘四存小学’求学的情况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当年所学的中国固有文化——这是四存的特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外国久居的人,尤其重要。我希望第八中学仍然能持续这一特殊背景,教育下一代中国青年。”

林家翘的家庭环境属于当时比较开明和先进的,父亲林凯认识到世界已经变了,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变,仅仅学习传统文化是不够的。在中学即将毕业之时,林父认为林家翘的中文功底已经不错了,今后应该以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主,而四存学校刚刚增设中学,在现代科学知识方面不是强项,于是便让他报考北师大附中,林家翘报考的头一年就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据林家翘先生回忆,那时候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有很多高水平的老师。他回忆道:“化学老师是一位硕士,物理教师姓方,对我影响都很大。”

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是成立于1901年11月2日的五城学堂,这是清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所国立中学。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按照这个章程,五城学堂更名为五城中学堂,同时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肇始。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后,教育也有了发展。1912年5月,依据重新修订的学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北京高等师范院校,五城中学堂也随之成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并于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旧制度中蜕变而生,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逐步发展成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基石。师大附中不仅自主选定和编写教材,还在高中开设了一些大学基础课,其教学体系达到了国际水平。用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进了北师大附中,就是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门槛。”当时一个年级有2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能考上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可以说,四存中学的建立是为了发扬和传承中国文化,而北师附中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步伐,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掌握西方最新科学知识的优秀青年,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这也正是林父让林家翘选择北师附中的原因。

在师大附中的求学生活丰富多彩,有时也会发生一些趣事。林先生回忆,在国文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作文,别的同学都开始动笔写了,可是林先生却显得很彷徨,他鼓起勇气询问老师,是用古文写还是用白话文写。当时已经是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逐渐取代了古文的地位,成为学校课堂上的主要作文方法。由于多年的私塾教育,林先生已经习惯了在家中用古文写作,因而才有此问。老师说:“你过去是用古文写还是白话文写?”林先生回答说:“用古文多一点。”结果,老师让他用古文写一篇,然后再用白话文写一篇。

林家翘的生母梁氏英年早逝,继母邓萃菁也系出福建名门,其兄邓萃英曾任厦门大学首任校长和早期原北京师大校长。邓家也是非常开明的家庭,邓萃菁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早年就读于清末兴办的新式学校——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福建地处沿海,清末通商之后,与外界经贸往来很多,民众视野远较内地开阔,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很多日本人通过台湾来到福建做生意,加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对中国知识界的震撼,当地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向中国的近邻日本学习。末代帝师陈宝琛祖籍福建省福州市,他曾闲居福州长达25年。陈宝琛认为只有发展实业和兴办教育才能救国,他热心家乡教育,主持创建了留日语言学校——东文学堂,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此后,他倡议成立了“闽省学会”,在福建掀起了兴办中小学堂的高潮,这些学校包括国文、算学、地理、历史、英文等课程,力求按近代教育模式培养新型人才,新式教育蔚然成风。陈宝琛还首倡女子教育,支持夫人王眉寿开办女师范传习所(后改为女子师范学堂)。当时,这种能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女子学校并不多,邓萃菁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也学到了新思想。

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邓萃菁就随着哥哥一起到日本留学,学习妇产科。回国后到北京的协和医院工作,她与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女士是同事。她比林巧稚年长一些,林巧稚亲昵地称呼她“阿姐”。邓萃菁女士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她重视新派思想,教育理念非常超前,完全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邓氏完全承担起了做母亲的责任,对儿子的教育颇下了一番功夫。作为时代新女性,邓氏更加偏重于现代思想观念,据林先生说,邓氏对他的启蒙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家翘在私塾通读了“四书五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必读书目,在家里,邓氏是他的另一位贴身老师,她会教授给他中外史地、人文以及科技等知识,这些知识使幼小的林家翘耳目一新。邓氏受过师范教育,传授知识时重视交流沟通,引导理解,再加上林家翘聪明好学,进步自然是非常的快,所以他的知识面比当时大多数孩子都要宽一些。这使林家翘能够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在当时的中国,能够受到如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这也为他将来进入清华大学,并进一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先生说,正是小时候母亲的教育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使以后进入学校学习时游刃有余。

当被问及最敬仰的前辈时,林先生说:“孩提时代,父亲给自己提到的最多的前辈就是伯父林旭,父亲对大伯也是由衷佩服的,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敢于担当的勇气,每次提起大伯,难过惋惜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当时已是民国,对戊戌变法的追忆与评论的书籍文章也没有了政治禁锢,逐渐多了起来,戊戌六君子作为光辉的革命殉道者的形象出现在许多文人的笔下。林家翘也接触了一些这样的作品,伯父在幼小的林家翘心中就更加伟大了,成了一座高山,一个偶像,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暗下决心要像伯父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和有担当的人。

同类推荐
  •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首席执行官之书”,并不以时时抛出格言隽语的俗套来左右读者,也不试图以模具演示的方式来整合读者的思维。在本书中,你看到的是商界内部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炽热的激情,有西部好汉的粗话,也有上流豪门的恶谑,甚至不乏街舞式的鄙俚。这里一部权谋书,推进一步说,也是一部商界政治法则书,艾伦·纽哈斯毫不讳言——必要的敌意是获胜的手段,但是我们看到,在回到新闻观上时,作者又提倡着一种可敬的“保守主义”。他的经历,对广大的新闻工作也是不无教益。《手段》不仅是媒体策划人、执行总编和栏目制作人的职业必读书,而且是一切行为经理人——特别是那些处在事业关键阶段的中青年职业经理人的必读之书。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本书作者是公认研究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201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也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 卫国英雄:邓世昌(青少版)

    卫国英雄:邓世昌(青少版)

    卫国英雄丛书,将中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敌战役中荣立功勋、威名远扬的名将事迹做以介绍,将中国古代名臣名将独有的思想气节,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在当代中国正经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戍边卫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亟需宣扬,卫国英雄的形象更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本套图书面向青少年读者群,配以手绘插图,装帧精美,作品版本经典,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研究专家,是值得收藏阅读的人物传记读本。陈明福所著的《卫国英雄:邓世昌(青少版)》以白描笔法,讲述了邓世昌成长经历、抗击外敌的气壮山河故事。?????????????????????????????
  • 为爱而来

    为爱而来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和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虽然是孩子的养父,但是朱邦月却奉献了连生父都不能给予的疼爱。本书是朱邦月的二儿子朱邵华以父亲的口吻写的自传体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来遭遇的辛酸,屈辱,委屈以及磨难,但是,在这样外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下,他们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伴今生。在当今社会下,这本作品极富教育意义,它能给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面对苦难,永不言弃的力量。
热门推荐
  • strawberry

    strawberry

    这几天来,早川志黑在家忍着不抽烟,甚至还提前洗了准备堆积到周末再处理的衣服,都是由于一个特别的理由:因为她,住在自己家里。与她初次相遇也就是五天前的事情吧,那是傍晚七点左右的光景,白昼快要结束。早川在便利店买了便当,之后躲进旁边的小巷里抽烟。烟快要抽完的时候,早川偏过头往巷子里瞄了一眼,震惊地发现了倒在地上的她。她穿着杏色的连衣裙,头部有已经半干凝固的血块,同时又不断有新鲜的红色血液涌出来。早川立刻抱着她拦了出租车,因为这附近就有家大型的综合医院,所以没有打急救电话。
  • 半生瑟瑟

    半生瑟瑟

    丈夫的背叛,将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王安芮又重新推回职场,从底层做起,直到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期间,王安芮经历了友情、背叛、暧昧,和爱情。以为的爱人却另有所爱,以为的朋友却另有所图,以为的永远最终离散,以为的失去是否还能重新拥有?在走向成功的路上,虽然一直有人相伴,但在这残酷的生活里,她的内心也只能孤独地强大。
  •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的时间节点是从宇宙中的地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是一部独具韵味的世界史,从人类文明的起源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把人类文明各种滋味的旅程都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本书中,对于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战争等,作者都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描绘,还涉及到了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东方文化。作者没有用枯燥堆砌的文学史料进行陈述,而是用剥离的方式对繁冗的文学史料进行简炼,把这段历史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称为世界史的代表作品。
  • 我是毒瘤我怕谁

    我是毒瘤我怕谁

    青铜坑逼回到s7,做rng的毒瘤上单!输出基本靠吼,手速基本靠抖,支援基本靠瞅,传送还不如走!但就是能赢!!!
  • 蜂麻燕雀

    蜂麻燕雀

    什么是采生折割?什么是江湖春典?什么是追星赶月?什么是掌盘掌穴?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但江湖却异常繁荣起来。在江湖骗术当中,以蜂麻燕雀四大门为首,一场世仇搅起了江湖上的腥风血雨。出身贫穷的孟小六被机缘巧合地搅入其中,因为一场骗局——他家破人亡,母亲上吊父亲坐牢。为了报仇雪恨,孟小六走上了江湖的道路。灵与肉,忠与义,良心和利益纷纷在小六的经历中碰撞,那残酷而现实却充满浪漫主义的江湖,朝他打开了大门。
  • 军旅诡事

    军旅诡事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目前自己开了一家铁匠铺专门为那些有钱的老板打造镇宅驱鬼的宝剑。其实我非常爱部队,在部队的那些年是我一生最充实的日子。当初我选择退役还让政委感慨了很久,如果不是在特战旅经历的种种,我想我真的会选择留在部队……但特战旅经历的那些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我选择离开部队,开一家铁匠铺的最大原因。现在我想告诉你军队里的那些恐怖事儿……
  • 他与星辰皆璀璨

    他与星辰皆璀璨

    【出版书名《他与星辰皆璀璨》,当当网签名版开售】一场意外,她怀孕了。进了医院要拿掉孩子,全国上下却无人敢给她动手术,害她不得不把孩子生下。五年后,孩子忽然被抢走,而后,一个尊贵的男人霸道的闯进她的世界里。什么?他就是孩子的爸爸?不但如此,而且,他还是万人之上的一国总统?!所以……这真的不是自己在做梦么?……【推荐自己的新书:《Hello,傲娇霍少!》】
  • 特别谍案

    特别谍案

    小说真实描述了在共和国诞生前的两年多里,中共“吕出情报小组”以“神秘电波”刺破大西北阴霾的天空,力剜胡宗南心脏,重锁马步芳咽喉!然而,无名功臣们在建国后不期然蒙受长达半个世纪的不白之冤……
  • 绝世恶魔王子

    绝世恶魔王子

    新书《芳华如雪》已发布,简介:他与她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可惜命运弄人,他的叔叔造反篡夺皇位,城破那日,他不得不弃她而去。当他重夺皇都,在返京途中,她突然出现,跪在他的面前,高呼着:“我的王,你终于回来了!只是,物是人非,他已不再是她心中所思所念之人。
  • 催眠王妃,晚安摄政王

    催眠王妃,晚安摄政王

    这年头怪事特别多,公鸡也能当人使。可男人=公鸡?"锦哗!给我滚过来!""王妃,何事?""听说你是公鸡?"某妃媚眼轻挑。萧锦哗的脸绿了,一个猛扑上前,咬牙切齿道:"是人是鸡,试试便知。"某妃拽着他的衣领,翻身坐在身上,邪笑道:"既然是鸡,自当本妃在上,你在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