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1500000003

第3章 回族在祖国各地(2)

北京回族主要来源于元代,在蒙古军队攻打中都(今北京)之役中,首立战功的就是回回人阿刺浅,此后他被任命为达鲁花赤(行政长官)而留在中都。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并有大批穆斯林科技人员、传教士、商人前来中都,也有一部分被编人“探马赤军”的穆斯林就地落户,至1259年仅在中都地区的即达2953户,人数约在1万5千人左右。明朝时有大量的回族人口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清朝时逐渐形成了北京回族聚居的情况,其中宣武区最为集中,牛街更成为著名的回族聚居区,其它如崇文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都住有不少回族人口,郊区县的通县、大兴形成了不少回族聚居的乡镇和村庄。

早年北京的一些杰出的伊斯兰教界人士致力于对经堂教育进行改革,成立过回文师范学堂、成达师范、西北中学、北京回民女子中等学校,培养阿汉兼通的新式阿訇和其它人才。新中国诞生后,又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回民学院(现为回民学校)和26所回民小学,并于1953年建立北京回民医院,不少人到过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觐,并有很多伊斯兰教界人士当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天津有41个少数民族,回族则是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在16万以上,市里的9个区4个郊区5个县均有回族人口分布。

天津回族族源始于元代。元代在天津驻有大量军队,在这些军队里包括来自西域的数量很多的穆斯林,他们承担戍守屯种的任务,随后留下来成了当地的农民。同时,随着天津商贸的发展,吸引了人数众多的回回商人、工匠、官吏和农民前来这里。明代永乐年间至天启年间,有大量回族从全国各地迁徙来到天津,形成了大的回族聚居区,接着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有更大量的回族从各地涌人津门,回族的不断迁入天津一直持续到近现代。

天津回族穆斯林属逊尼派,其中绝大多数为老教格迪目的信徒,极少数属“候鲁思”(意为新教)。天津回族文化水平较高,出现过一些科学家、教育家、书画家、艺术家、医学家和卓有成就的学者教授,而在伊斯兰教界亦出现了著名学者王敬斋和杨敬修(即杨仲明),他们的宗教著作《古兰经译解》、《古兰经大义》在全国影响很大。

河北回族主要分布在沧州市、廊坊市、唐山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保定市、邯郸市及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其他在万人以上的有定州市、青县、黄骅市、大名县、沧县、河间市、泊头市、无极县,全省其它各市、县都有或多或少的回族人口。

河北回族是从13世纪以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蒙古军队在13世纪的三次西征中,将大批中亚、西亚的居民及工匠强迫东迁,其中有大批人来到河北,他们于蒙古人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后留在当地,如当时居住在张家口西南的洗马林一带的穆斯林就有3000多户,而当时镇守定州的将领普颜帅睦儿就是一个穆斯林。正是大批从中亚来的穆斯林军士、工匠、官吏、商人进入河北后与当地汉族女子结婚生育后代,从而成为河北回族最早的组成部分。在明朝的朱棣称帝后,为填补因战乱而造成的河北人口减少的状况,便下旨把大批回族从全国各地迁入河北,形成了一些新的回族聚居区,也构成了今天河北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清朝后期,由于云南和西北等地回民起义的失败和山东一带的自然灾害,也有一部分回民流落到河北各地。

河北回族的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属于古行派,又称“格迪目”(老教),少部分属于“新行”、“新新行”和“哲合林耶”等三个教派。回民聚居区一般都有清真寺,清真寺除设有门楼、礼拜大殿、望月楼等主体建筑外,还有沐浴室、讲堂、义学堂、阿訇住房等附属建筑。定州城内礼拜寺的一块元代至正八年所立《重修礼拜寺诏》碑,是目前我国穆斯林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最早的文献,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

山西全省的117县(市、区)有111个居住回族,主要分布在长治市、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阳泉、榆次、临汾、运城等市区也有分布,其余聚居在农村的58个回族村。

山西回族最早来源于13世纪,当时蒙古军队在西征中让大批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东迁来到中国,很多人定居下来在各地屯田。元末明初,大批回回从全国各地又相继迁入山西,明朝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从各地来山西的回民更多,明末清初,不少回民或由于战乱或由于西北回民起义失败或由于逃荒逃难、经商贩运而从各地迁居山西。

山西回族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分为伊合瓦尼派(新教)和格迪目派(老教)。山西回族在饮食、服饰、婚丧等习俗方面,与全国回族大体相同。穆斯林每天的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聚礼和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庆祝活动,大多在清真寺进行。

内蒙古回族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呼伦贝尔盟、巴彦淖尔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乌海市、兴安盟,回族人口多数居住在城镇,一部分住在农牧区。

早在铁木真尊称成吉思汗之际,就有花刺子模境内的各族穆斯林商人来内蒙古进行粮食、铁器和各种手工业品的贸易,并从中原带回金银和丝绸,那时有些穆斯林留住下来。蒙古汗国建立后,穆斯林商人、工匠、军士路经内蒙古而留下了更多的足迹。在蒙古汗国至元代初叶,丰州城内(今托古托)已出现穆斯林聚居区。在明朝时期,大批回族从全国各地迁徙来到内蒙古,至明末清初,从各地来定居的回民不断增多,从而使回族在内蒙古的比例逐渐加大。

在风俗习惯和饮食、婚丧、节庆、礼拜、礼俗等方面,内蒙古回族和各地的回族基本相同,伊斯兰教规定的各项功修和宗教仪式,每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庆典,都在清真寺进行。

辽宁回族遍及全省100多个县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县城集镇,其中沈阳、锦州、本溪、鞍山、丹东、朝阳、铁岭、营口、抚顺、大连等10城市的回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而沈阳市的回族人口则在6万人以上,回族聚居的地方往往形成回民街和回民村。

辽宁回族是于元末明初从全国各地陆续迁徙来的,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清朝而未间断。在这些迁徙的回族中,有军政官宦来沈阳等地定居的,有从山东、河北逃荒、移民和出外谋生来沈阳和辽宁各地的,回族人来辽宁落户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辽宁回族在一年一度的大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来临的时候,都充满了节日气氛,家家户户准备油香、馓子,炖牛羊肉欢度节日,在婚姻礼仪上,除在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结婚登记的手续之外,往往还举行民族形式的婚礼——写“伊扎布”,在丧事办理上,一般对亡人尸体都实行清水洗、白布裹、土葬深埋等程序,并在丧葬时使用公用“塔布”匣。

吉林回族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吉林市以及九台、双阳、伊通、扶余、永吉、敦化、大安等市、县,其中长春市、吉林市的回族人口均在2万上以上,城市有回族聚居的“回民营”,农村有回族聚居的2个回族乡、10个回族村、36个回族社(队)。

吉林省回族是于明末清初从外地迁入的,迁入比较多的是从山东、河北、辽宁来的回族、还有从西北地区和四川、湖北等地迁来的回族。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便有部分回民从西北地区来吉林省经商,清代中期以后,从山东、河北等省及辽宁各地来吉林省经商的回族日渐增多,清康熙后期与雍正、乾隆年间,是回族迁入吉林省较多的时期,山东、河北回族自清乾隆(公元1736年)以后逐渐迁来务农定居,在清代回民起义失败后,还有许多回民及其家属被迁发到吉林。

吉林省回族在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方面,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少数属于哲合林耶派的沙沟门宦支系。省内清真寺大多建于清代,经堂教育随清真寺的建立而逐步发展,一般是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教义,传播伊斯兰文化,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黑龙江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鹤岗、伊春等地。黑龙江回族人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从各地迁入的,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迁到黑龙江的回族更多,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甘肃、新疆等地。山东、河北一带回民被迁徙黑龙江是进行开垦荒地,西北回民被迁往黑龙江是因反清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实行分散回族聚居的政策,还有不少回族人从扬州、镇江及山东、河北各地来黑龙江经商而留居下来。

黑龙江的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分为格迪目和哲合林耶两个教派。回族聚居地一般建有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进行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对回民的婚丧嫁娶起很大的作用。

二、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

上海回族主要居住在市内,全市的12个区和10个县均有回族分布。从北宋的时候起,即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上海地区的青龙镇经商。元代在上海地区即有回族先民定居,开始出现清真寺建筑,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在清真寺周围落户,到了明朝,因不少回回将领属开国功臣,被朝廷重用,于是便不断修建清真寺,并围绕清真寺形成聚居区,从而形成了当地的回回民族。在明朝末年至清朝中叶,上海回族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地回民来上海的日益增多,在市区形成了一些新的回民聚居区。

上海回族保持着共同习俗和心理状态的伊斯兰民族特点,他们热心研究伊斯兰教,兴建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振兴伊斯兰文化。

江苏省回族散居于全省的11个市和城乡各地,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状态,仅南京市的回族人口即有6万多人,而徐州、淮阴、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6市回族人口亦在5万人左右,其它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市是盐城市、连云港市、无锡市、南通市,全省农村回族人口较少。

唐宋以来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最早云集扬州从事商贸,有些人定居下来形成聚居的“蕃坊”。到了元朝时期,有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编入的“探马赤军”分驻各地屯田,江苏也不例外,其中还有不少在元朝政府担任官职的穆斯林进入南京、镇江、苏州等地,而明朝时期,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大批为明朝建立功勋的回族将士也一起进入南京,全国各地回族也从四面八方涌入南京和江苏各地。江苏回族中,出现过诗词名家萨都刺、航海家郑和、伊斯兰著名学者王岱舆、刘智等重要人物。

江苏穆斯林大多属于“格迪目”(老教),哲合林耶派于清初时传入。伊斯兰教在江苏的传播历史悠久,清真寺遍及回族聚居区,各寺由阿訇执掌教务,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比较规范和正常。

浙江省回族主要分布在温州市、杭州市、嘉兴市,在宁波、舟山、衢州、湖州、丽水、金华、绍兴、台州也有少量分布。温州回族为阿拉伯穆斯林的后裔,由福建晋江迁来。宁波早在宋代就建有“回回堂”,杭州“像其他伊斯兰地区的街市一样”(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语),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蕃客”主要是由海路来的商人。在元代,随着“西域亲军”(即回回军)随着蒙古军队南下和穆斯林商人从海路陆续来华,到浙江的回族一直没有间断。而在明朝和清朝,回族在浙江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发展。

浙江回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在出生、取经名、饮食、节庆、丧葬等生活习惯方面,都保留着较为浓厚的穆斯林特色。

安徽省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阜阳地区、淮南市、蚌埠市、六安市、滁州地区、合肥市,其它地区如皖东南、皖南也有一些分布。

安徽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华经商过程中,安徽境内沿淮河、泗水、古运河、长江一带是必经之地,这里居留过一些穆斯林,并在寿县、定远县等地建有清真寺。在元代,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一带穆斯林工匠很多,元朝廷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曾将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600人召至京师(今北京),当时回回军“随处入社”,在居住地形成一些回民聚居区,仅在寿县芍陂(今寿县安丰塘一带)的屯田户先后即达14800余人,还有一些回民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迁到安徽,明清以后,又从江苏、江西、河南、北京等地迁来大量回民,这就奠定了现今安徽回族的分布格局。

安徽回族的伊斯兰教派有“格迪目”和“伊合瓦尼”两派,以伊合瓦尼派为多。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方面,安徽回族和全国各地的回族基本一致,都保留着比较浓厚的伊斯兰特色。

福建省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邵武、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平潭、同安、莆田等市、县。

同类推荐
  • 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再现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日语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同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日语语言的特殊文化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既有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宏观分析,又有从民族文化心理、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对日语文化内涵的具体介绍,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脉络及动向,从微观上了解其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主要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形式以,达到认识日本文学本质的目的。
  •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然而今天它已经成为常住人口数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四合院、水井、胡同已经渐渐被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大厦、高级商场所取代,但那些奇妙美好的民间传说的并未因此消失,《老北京的趣闻秘事》正是一本记录北京辉煌时光的好书。翻开本书,聆听古老的北京城最悠远动人的传奇,感受那个不一样的古老帝都。
  •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养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饮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处世的吉祥、用药的吉祥等。
  •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是我国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诗人阿不都热依木·那札尔(1770~1848)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品通过古代王子帕尔哈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和美丽的西琳公主的恋爱故事,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勇敢、忠诚、不贪富贵、不畏强暴的高贵品德,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追求,也寄托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热门推荐
  • 万界魔尊

    万界魔尊

    天才少年苏铭遭家族背叛,七窍神心被夺,垂死之际意外得到混沌魔胎,重塑魔心,再踏武道,誓要屠尽奸邪和狗辈,成就万界魔尊。
  • 三国之汉殇蝶舞

    三国之汉殇蝶舞

    而当黑脸大汉那一刀落下的时候,张祁竟然直接被劈飞而去,其单手支撑在地上,口中吐着鲜血。
  • 遍访西欧赏落红

    遍访西欧赏落红

    本书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常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多次当西欧国家采访游历,对西欧有着深刻的感情与了解,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散文集,分为社会万象篇、历史风云篇、文艺殿堂篇、作家写作篇、名人后事篇五个部分,全面描述了作者眼中的西欧社会,有助于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西欧。
  • 狼王宠妃

    狼王宠妃

    离歌睁开眼睛的刹那,看见的不是身着奇装异服的丫鬟,或是‘爹娘’之类的与她其实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而是一双泛着幽幽绿光的眼睛,那双眼里满是冰冷跟嗜血,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痛。没错,离歌异世游遇到的第一个人,哦,不,动物是只狼,一只受了伤,仍旧能轻易撕碎她的狼。离歌原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收了它当宠物,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晨曦铺展开的那一刻,离歌还未睁开眼,便被一双有力的大手掐住了喉咙,低沉带着磁性的声音在她耳边幽幽响起:“想让我当宠物?”那冰冷的语调,嗜血的气息让离歌生生打了个冷战。唔,她是万万也没想到自己穿来第一眼就这么幸运能遇到传说中的‘狼人’,而且这位‘狼人’还特么的白天变人,晚上成狼,一只真正的狼。变身时全身骨头像是被捏碎之后再重新组合一般,冲天的嚎叫,残忍的自虐让离歌对这个‘狼人’心疼异常。不分日夜的照顾,自残时的强势制止,没带一丝怜悯跟害怕的离歌也渐渐入了那只狼早已冰封三尺的心里。翎墨,本是青罗国青翼王,本来还念着那些一点微薄的亲情,皇帝的猜忌,兄弟的毒害,让俊朗的天怒人怨的青翼王变成了一只凶残可怕的狼,也彻底粉碎了他心中仅剩的一点人性。他发誓,自己恢复的那一日,便是他杀尽那些‘亲人’之时。离歌,现代隐世家族的女儿,因为天赋,自小便被扔进野兽成群的森林中,等到用她之时,族人才勉强想起她,心中存着感动的她还没来得笑开,就被送到了野兽口中,闭眼的刹那,她才彻底意识到人性的自私远远超过动物。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重生之后在这变幻莫测的乱世凶年又将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日月星移,万事变幻莫测,但始终不变的却是那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的人和事,确实有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尤其是孔子儒学对于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重生之最狂守护者

    重生之最狂守护者

    没有人知道她是古灵花界的守护者,她到这个世界只有两个目的,1:找东西;2:找人。可某人偏偏来搞、事、情,她怒“你到底要干什么?”某人把她拽入怀里“我要你”她觉得头顶有一群乌鸦飞过【某作者:这位啊,您不要面子的吗?还是说,您已经没有面子了?⊙﹏⊙】
  • 娜迦传说

    娜迦传说

    雷蒙在开着游戏辅助——加加助手玩VR游戏的时候VR设备突然爆炸了......脑袋都被炸飞了哟~再次醒来,他已经变成了一头娜迦。......加加助手为您服务中;发现未命名新游戏,游戏库正在采集该世界信息;世界信息采集成功!是否正式启动加加助手?
  • 破晓圣曙

    破晓圣曙

    有一个朝代,那些年江湖动乱、战火纷争,少年玄衣大氅手握赤刀,在偌大的红尘战场,去探索玄虚的大道。兵戈误苍生,各宗各派风起云涌,这是梦幻还是现实?这远不是结束,一切只是开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MILL ON THE FLOSS

    THE MILL ON THE FLO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