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2000000030

第30章 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7)

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中,自然目的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撑点,同时它也是我们理解他所阐述的“实践”概念的关键性要素。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由在有限时空中活动着的诸多生命体构成,这些活动着的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目的和自然的命运,每一生命能动地趋向其自然目的的运动过程——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就是生命自身本质的实现过程。而且,每一实现自身本质的生命体的存在,有序地构成了自然有机体中的一个存在的巨链,巨链的终端就是目的终点,即终极因、至善或第一推动者。在这一巨链中,人类世界中的人及其相关物也都是运动着的,且各有并趋向各自的自然目的,实现各自的本质。被趋向的诸多的目的构成了一个存在的链条,链条的顶端就是终极目的,或者说是最高的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

对此,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中这样阐述:“每种技艺与探索,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的……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对实践这一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认为实践是人们为了各种目的而展开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要是“善的活动”,对人和其他生物有着和谐的功能和作用的活动。

目的论的“善的活动”在工业化时代机械大生产中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排斥和抵触,因为机械论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机械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宇宙万物是有规律的,但却追求对自然规律的破坏和干涉,这种不带有“善的活动”,实质上是人的物质化的一种追求,是在有价值与无价值之间的一种动摇,是对人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而轻视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灵释放。与现代价值论相反,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善不是实体性的,不是对物质价值的极度崇拜,而是关系性的,是追求活动的内在要求,是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纽带。换句话说,没有善的存在,就不会有追求善的活动,而没有追求活动,自然也就没有善的存在。善与追求就好像灵与肉,意识与物质一样,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善与追求是“善的活动”的两个核心要素,也是我们理解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实践是自然趋向于善的活动(“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而不是作为实现人为的外在物质价值的工具的活动。实践对“善的活动”的追求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把人的实践看作是追求善的活动,那就是说当人们以实践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将人作为对象和目的的教育活动时,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作为一种追求善的实践活动,是引导身心发展都未成熟的学生追求知识,并获得能力的实践过程。这种知识、能力都是以“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化活动。同善的实践活动是关系性的存在一样,教育实践活动同样是关系性的。善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善,二者密不可分。教育追求失去了善这一目的和方向,就会变成混乱不堪的活动,就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取向性,就不会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同样如果善失去了教育实践,就会变成死的理论,成为不再活动和作用的一潭死水,而不是教育内在追求的目的。

在现在的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中,习惯于把教育界定为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活动。这是对教育概念的一种片面理解,因为它忽视了对人的本性的呼唤,忽视了对教育的实践本性——善的提倡和强调。

当然,人们仍然把现实生活中对未成年人的各种影响活动统称为教育,这样的教育也自有其目的,这种目的不是引导人们向善,不是开启人们的心智和实现人自我的发展和进步,不是本着对自然的追求来进行教育,而是人为强加给学生的。譬如我们熟知的种种教育分类:文史类的、理工类的、体育的、艺术的。再比如教育目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历史的、个人的。也就是说,把教育分类、把教育目的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使教育成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活动,更方便人们去掌握和操控而已。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就教育技术而言,古代与现代也并不相同。的确,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是古代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无论怎样变,怎样发展,与古代的技术仍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教育目的都是外在的,都以物作为教育的对象。但在目的论的教育视野中,古代教育技术是追求善的“善的活动”,并且这种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需求,是事物之间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是事物之为事物的根本。现代机械论视野中的现代技术自身则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虽然它也朝向一定的目的,但其目的却是人为设定的,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而不像古代教育那样是出自于内心的、自然的、内在的目的和追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古代的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还是存在着差别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出现,虽然带有更严密的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进步,但是这种技术是在教育和教育学去除“实践性”、“向善性”之后坚持“价值中立”的产物。不过,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教育技术恰恰成了阻碍教育学向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一点,已为许多教育研究者注意到,他们正在把研究的角度转向古代教育,力图从中找到突破教育困境的方法,而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育变为一种“善的活动”。

三、教师形象的展示——严密逻辑的思考者和批判者

亚里士多德作为形式逻辑的鼻祖,是第一个运用公理化方法并提出著名的三段论的思想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运用三段论,人们可以完成对某些未知的推敲和判断,三段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运用三段论,将会产生许多错误,这些错误包括人们的普通知识、特殊知识以及个别其他领域。就普通知识、特殊知识这两个不同方面来说,一个人可能知道同一概念范畴里的某些东西,但不一定知道这一范畴里面所有的东西,这时候,就可以运用三段论里的推理,来判断这件东西是否属于其中。知道一些东西,就对这类东西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运用这些知识结合三段论的推理,就可以扩大认识的范围。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两直角,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普遍前提,但在论证半圆中内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两直角中,就获得了这类特殊三角形的新知识。

任何研究和学习,总是在一种已有认知上的发展和开拓,只有运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钻研,学习,才能获得一种全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这就是逻辑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亚里士多德逻辑真理观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以往认识论的新途径,即我们还可以通过逻辑获得对未知领域的真理性认识。因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格兰哲学家麦金泰尔曾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只有在一个悠久文化传统当中,才能明确指认,而这个传统是他自己从来不曾,也无法体认的。……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也是有史以来最非凡的一本课堂讲义,正因为是随堂笔记,经常会有太过精简、前后重复或对照引用不够精确的毛病,不过在阅读时却仿佛亲耳聆听亚里士多德在娓娓道来。……对于德行的解说,他并不认为是出自自己的创见,而只不过是反映当时受过教育的雅典公民在思想行为上所隐含的看法。他试图成为希腊最优秀城邦中最优秀公民的理性代言人,因为他认为城邦是独一无二的政治形式,人生的各项美德只有在城邦中才能真实而完全地展现。”他更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位道德理论家,也是悠久希腊文化传统的代言人。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能过美好的生活?围绕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展开论述,他认为人人都希望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为了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个人除了要修德养性,完善自我外,还要生活在一个安定、和谐、发展的城邦之中。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提高自我,还要带动周围社会的发展。这与我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有相合的地方。从个人修养,到管理一个家园,一个家族,到治理一个国家,到最后平定天下。这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幸福的追求,而且从更深层次上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种大众的、群体的幸福。

康德的道德教育

一、生平

康德是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发出的璀璨星光,让世界为之瞩目。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纪念康德100岁生日发表的演讲中,这样说道:“即使到下一世代,也仍将保持对于康德的尊敬。不只是康德去世后的第一个世纪,就算是第三个,或是以后的世世代代,他们将会体会到,在基督出生之前很少出现、自基督之后大部分不常坚守,而且在新时代中已被腐化殆尽的真正道德学说的纯净性,在我们的时代中是通过康德得到恢复的。在这点上,他是我们的柏拉图,同时也如同在印象中,这时代需要康德一般,真正道德的纯净性也经由他才被强化。”这段话指出了康德道德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非凡的意义和对后世哲学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哥尼斯堡是当时东普鲁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康德的父母都信奉宗教。康德本人也深受宗教的影响。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师从当时有名的神父舒尔兹学习神学;此外他对天文历法、自然科学以及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跟随当时的哲学大师克努岑学习哲学。克努岑给他介绍牛顿力学原理,并将自己的研究莱布尼茨的学说介绍给康德。1755年康德撰写了论文《论火》获得学位后,到1770年才补了一个教授的缺,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正式教授,他主要讲逻辑学及形而上学。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从教26年。他还两度被聘为该大学的校长。1796年康德退休,结束了他的教学生涯。1804年2月12日康德因病去世。

康德小时候经常生病,身体衰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因为身体不好,他的活动就非常有规律,把每一天都充分利用起来。康德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然后学习两个小时,给学生授课两个小时,再进行写作一直到下午一点,出去到餐馆吃饭。到了下午3点半,他会雷打不动地散步一个小时,一天里剩下的时间,他主要用来读书、写作,或者准备第二天讲课的讲稿。到晚上9-10点按时睡觉。他把自己的时间调整得像钟表一样,风雨无阻,一些市民把他的出行时间做过精确统计,发现与钟表时间几乎一致,许多人在和他打招呼的同时还校正一下自己的钟表。只有一次,康德没有按时出现在他们面前,邻居们担心他出了什么事,而当时的康德正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中不能自拔,忘记了时间。在数十年的时间内,这是唯一一次康德没有按时出现。由此可见,他理性的几乎达到了刻板的程度。

康德所涉猎的知识非常广泛,他在大学任教期间曾担任过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地质学、教育学等几乎当时大学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在讲课中,他循循善诱,开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还照顾到学生的资质及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康德曾说过:“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给你们如何做哲学思考。”

康德的学术研究著作主要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根据L.W.Beck的看法,我们可以将康德的作品大致分为批判前期和批判期两个时期,以1770年康德作的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为分界点。批判前期的作品是其理论构架期和准备期;到了批判期,他的思想已经成熟,道德哲学的体系也清楚地呈现了出来。

二、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康德的哲学理论所包含的知识面极广,既有对之前西方哲学的总结和批判,也有对历史学、神学的研究和发展,而最为人们所赏识的则是他的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在这三个方面,康德都有所开拓,他的美学观念直接影响于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进步的体现。这三个方面涉及到人们的认知、道德观和审美鉴赏能力等一系列功能。而在这三种功能中,与教育相关的,同时也为康德所重视的,则是对于道德实践能力的探讨。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将康德的道德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这三个层次。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的基本体系。从一般层面上,依据人权的层次划分和范畴归属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权分为应有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通过四维视角的透视,大致把握人权的内在规定和整体结构;从具体层面上,重点论述人权的外在关系和发展依据,即人权与自由、民主、法治、政治的基本张力及其协调;最后,揭示人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及其实践途径。
  •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本书是一部以儒家经典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秩序为研究中心的政治哲学类著作。作者认为,中国的治理之道呈现在儒家十三经当中,构建今日中国优良治理秩序,须立足于中国经验,探究中国治理之道,会通中西,温故知新。作者从《论语》、《孟子》、《礼记》、《尚书》、《周易》中择取十章进行疏解,并运用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从天下之大义、人心之趋向、君子养成之道、启蒙之道、客观规则之道、仁本宪政之道、健全的财政之道、治国平天下之大道、革命之道、华夏—中国之秩序想象等十方面进行阐述,从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经验中探究合理的现代治理秩序。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自在

    自在

    《自在》——星云大师的人生智慧课,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启示,让你化迷为悟,启迪你茫然的思绪。它并不是深不可知的玄理,更不是怪力乱神的现象,而是一口清浅易尝的心灵活泉,它能开展宽阔的心胸,创造智能。
  • 老子全书

    老子全书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本书试图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解读,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热门推荐
  • 周克芹中短篇小说

    周克芹中短篇小说

    《周克芹中短篇小说集》内容包括《秀云和支书》、《井台上》、《早行人》、《李秀满》、《石家兄妹》、《希望》、《青春一号》、《灾后》、《两妯娌》、《勿忘草》等。
  • 宁为王妃不为后

    宁为王妃不为后

    他是一代战神,她只是闺中养女。花灯盛会,河灯许愿。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三见定终身。爱恨情仇,时局大乱。当揭开那层身份的面纱,谁变败寇作王,谁又将攀上那高位?一切远没有表面的那样简单。说不清道不明,墨染梅花,情丝不觉深入骨。剪不断理还乱。谁扰了谁的情,谁乱了谁的心?当一切烟消云散,谁还记得那一句,宁为王妃不为后。
  • 书记

    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犀纪事

    灵犀纪事

    斗转星移,时光惘然,灵犀阁的阁主已经迟暮之年,垂垂老矣。她很想讲一个故事给所有人听,可是她已经没有力气,她所能做的就是把回忆里的一切都拿出来反复温习咀嚼,那是属于她的故事,也是属于这个江湖的故事——by灵犀纪事
  • 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

    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

    唐失其鹿,群雄逐之。盛世繁华的大唐,已在历史的烈火中化为一堆残墟废烬,霓掌羽衣的风流,早成不堪回首的伤痛。天下汹汹,谁得其鹿?唯兵强马壮者能为尔。五代十国,常被认为是残唐之余,枯燥乏味,远不如相同历史轨迹的三国。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悲壮的,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爱与恨,刀与火,绝望的呐喊,五代十国同样拥有。本书力求从涉及五代十国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等乱如麻团的史料中,分析辩驳,寻找挖掘出最接近时代的历史真相。五代十国能绝世风流者三:帝王中柴荣,大臣中冯道,诗词中李煜。柴荣才是结束唐末以来战乱的最关键人物,只天不假年,否则必将成为唐太宗那样的千古一帝。冯道在乱世中王朝扶杖入相,天下礼敬,他的处世之道,于今人生存大有裨益。李煜的人生悲剧,那一篇篇和着血泪的词文,触动着每一颗柔软的心灵。柴荣、冯道、李煜,书写着五代十国最为华丽的时代篇章,但五代十国的风流人物何止千百。铁血朱温、风流李存勖、仁厚郭威,狡黠王建,疯狂刘岩,志大才疏李璟,以及无数名臣名将,他们用自己的人生悲喜剧,共同打造五代十国这一绝美的历史大戏。五代十国的精彩,扣人心弦,在他们的热血风流中,后世的人们可以从中品味出人性的真实。
  • 电线和娇气包

    电线和娇气包

    应云和陈长逝高中同班三年,大学同一个专业同一位导师,但交流甚少,形同路人。本应该如此下去,倘若陈长逝没有暗恋应云,应云也没有重生。但毕竟都发生了,他们也就有了一段故事,大概是关于陈长逝暗恋成真。陈长逝:后来的我,在她心里拥有了和电线一样的地位。(硬核大美人×娇贵小舔狗)
  • 古镜照神,或想象“传统”的方法

    古镜照神,或想象“传统”的方法

    秦振耀,笔名秦三澍,江苏徐州人。青年批评家,兼事诗歌创作和英、法语诗歌翻译。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硕士班”比较文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和中国新诗研究,近期关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对中西诗学资源的转化与重构问题,兼及当代汉语新诗批评。曾获柔刚诗歌奖、重唱诗歌奖等文学奖项。现兼《飞地》丛刊诗歌编辑。
  • 戴着面具的曼陀罗

    戴着面具的曼陀罗

    主人公舒心原本快乐团圆的生活因为地主的提亲导致父亲死亡,最后她带着娘远离这里逃到上海生活,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随着后面的发展,惊人的秘密也随之浮现。
  • 爸这好像是北宋

    爸这好像是北宋

    爸爸去哪?北宋。人家穿越,不是带着仓库就是带着系统,为啥我却带着爹?且看主角重回北宋初年,画一副不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书友群:532037754
  • THE SIX ENNEADS

    THE SIX ENNEA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