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300000012

第12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1)

并非出自任何意义上的“约定”,而在根本上是缘于“圣人”对“道”与人情的超常的洞察和智虑。从荀子的论说来看,他无疑会认为,这种智虑为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群体生活之应然或许也是他们不关心的;就此言,他们很可能会自然地将其个人生活看成最为根本或优先的。荀子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故此,他不只确证礼作为人群生活方式的正当性,并且试图向人们表明,礼同时也为个人生活所必需,因为一一通俗地说——它会带来他们所需要的“好处”。这种更为具体务实的劝说,要求他必须更具体地了解和区分人们的实际需要,并使用多种劝说方式和技巧去应对不同的需要。不过,正因为如此,他的一些说法受到了不少后学者的质疑甚至批评。

4.1谈说之术

战国时,游说成风,最著名之说士,无过于苏秦、张仪。二人以布衣之身,遍说诸侯,或合纵或连横,均影响时势、显赫一时。其事迹《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记之甚详。如苏、张一类的纵横术士,之所以能“游说诸侯以显名”,主要在于他们擅长辞辩。在这一方面,他们同辩者颇为相似,也因此容易相混。但是,他们的相似只是表面的,二者之间其实差别很大。辩者只是为辩而辩,其所好者,大多不过是以口舌胜人、取“善辩”之名。对于他们,可以说,“辩”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相较之下,纵横家相当实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远为功利,辞辩于他们仅仅是获取功名的手段,其所求者,并非“善辩”的虚名,而是高官、厚禄一类切实的好处。如苏秦者,挂六国相印,其声名之显赫远非辩者可比。所以,虽然纵横术士也像辩者一样不关心事情的对错或好坏,但他们是真正的功名之士,既不以能“辩”之名为意,也就不会拘泥于言说本身而论辩无已。他们对待“辞”的态度非常现实且灵活,在他们看来,“辞”不过是其进身之道,只要能为人接受,可以随时因事因人进行相应的调整。

换言之,他们辩说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说服”,并因此更加注重辞辩的实际效果,这使得他们相当注意揣摩人心,随机应变,不执着于任何说法,而着意于有效的说服角度和方式。正是在此意义上,史迁称“其术长於权变”。

纵横术士驰骋口舌,博取功名利禄,向来声名不佳。然而,史迁特为苏、张作传,并盛言“其智有过人者”,对其通达权变显然有赞许之意。相较之下,名辩家虽然称盛一时,却不见列于《史记》诸传。他们遭此冷遇,除因为其所言所行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不大之外,恐怕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史迁对两家有所区别的态度。回顾荀子对辩者激烈的攻击,再考虑他趋于实用的辩说方式,这种态度或许也很适合于描述他对上述两家的判断。这一点,从其论“谈说之术”可见一一: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传日:“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荀子以“说常无不受”论“谈说之术”,表明他实际上将说服视为“谈说”的根本目的。从其言“能贵其所贵”看,他不只对“谈说”的行为及其技巧本身持相当认可的态度,并且很注重实际的说服效果。在这些方面,荀子与当时的纵横术士极为类似,均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辞”的运用,表现了其完全有别于辩者的趣味。荀子所说的“欣罐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等谈说技巧,也与纵横家迎合人心的倾向比较接近。因此,《说苑·善说》将他的“谈说之术”与纵横家的言论、事功相提并论,并不是偶然的。荀子与纵横术士的上述相似之处,使他同辩者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并且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荀子关于“辩”、“说”的相关论说套入名家(辩者)的理论框架进行讨论,不只可能误解荀子“谈说之术”的根本意趣,并且可能将他这一类的论说仅仅看做是针对辩者的理论上的说辞,从而割断其“谈说之术”与其写作之间的实际联系。

虽然荀子对“谈说”的实用态度与纵横术士相当接近,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不宜过分夸大,因为他们在“谈说”的根本动机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之大,从荀子对他们的评价可见一斑: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

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

……

此处直指苏秦、张仪为奸恶、佞媚之臣,与史迁评二人为“倾危之士”,似出一辙。在这种评价之下,荀子与纵横术士的相似之处也变得好像无足轻重了。进一步看他以“能贵其所贵”论“谈说之术”,就会注意到,在荀子,重要的不仅是“说服”,更为关键的是说服者通过其“谈说”所想达到的目的(“所贵”)。在后一方面,纵横术士表现出完全不同于荀子的说服动机。他们既不在意事情的对错,也不太关心其说服在现实中可能带来的善恶后果;他们全无道义上的信念、原则和担当,只热衷于猎取自身的功名利禄,在他们,“说服”纯粹是一种获取个人功利的手段。这就与荀子有天壤之别。二者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将荀子的“谈说之术”与纵横术完全分开了。

正如文如其人,“说”也如其人,“谈说”本身与谈说者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故荀子有言: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

此段紧接论“谈说之术”后。以“好言其所善”看,“辩”的目的在于传达辩说者所好之事,实际上也着眼于说服,与“谈说”同义。荀子讲“小人辩言险”,虽不必理解为他特指或影射纵横术士,但后者的辞辩实可谓之“险”。其为辩说只是为了博取功名,苟且求赏,他们既视功利之事为最重,又知人不可能不考虑“利”,就不免见“利”言“利”,诱发或强化人的功利之心;并且,他们的谈说完全出于个人功利的目的,固可此可彼,既无一定的正义原则,又没有对服务对象的忠诚可言,摇摆之中,也难免于“险”。他们的这种险恶的谈说反映了他们的人格。在荀子,“君子”之为“辩”,与此完全不同。他们不“辩”则已,“辩”则务及大“道”,合于“仁之中”。这里所谓“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虽就“谈说”的内容而言,但“谈说”的内容不仅有善恶高下之分,也可映照出滔滔辩说背后隐藏的根本动机。

“谈说”的动机,可以有功利性和道德性之区分。荀子即是在后一种动机的意义上提倡“谈说”: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传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这里,“以仁心说,谓务於开导,不骋辞辨也”。荀子既已认定礼义为人类生活之正“道”,在他劝人行“道”的谈说目的之中,无疑就蕴含了“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之心。由此,无论是辩者的“治观者之耳目”的辩说方式,还是纵横术士的“赂贵者之权势”而谋富贵的谈说动机,都为荀子所反对。在他看来,“士君子之辩说”应“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曲邀荣利,而秉持仁义之心。这种“谈说”的动机必然要排斥个人功利。纵横术士的辩说,不仅不达于“仁之中”,且全出于一己之私,因此,荀子指责他们且从不谈及他们的说服技巧,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看来,即便纵横家们的辞辩不值一提,也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意图”,而非“能力”。他们不是被“辩”所腐蚀因而沉溺于论辩的人,相反,他们有着相当清醒的现实感和清明的常识,其辩说体现出的灵活权变的能力,即便是荀子也不能完全否认或排斥。具体看他讨论的“谈说之术”,其通达应变之处,实与纵横术有相类似的地方。但不必因此而将荀子的“谈说之术”在实际来源上追溯到纵横家们的游说活动,因为,纵横术本身源出于一个更可能让荀子汲取养料的地方:从横家者流,盖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所谓“行人之官”,按《周礼》,有大、小行人之分,前者“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后者“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此以王事言。如诸侯之“行人”,则为聘问之使人。要之,均主酬酢应对,“谕言语,协辞命,”精通言说技巧,务以达成使命,可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孔子以擅于“颛对”论“使”,正是此意。战国之时,王官失守,礼崩乐坏,诸侯之邦交更加强调使者的灵活权变能力和语言应对技巧,这一点,观《战国策》即可知。故纵横家之术,既有古老的源头,也是时势所需。就此看,荀子论“谈说之术”,不必然出于纵横家术,而更可能源自一种古老且正统的言说传统;并且,他也是迫于时势,不得已而特别注重说服的技巧。因此,他的“谈说之术”实则与纵横术同源而异趣。纵横家以辞辩博取功名富贵,故无技不施,以至于“上诈谖而弃其信”——以张仪欺楚怀王一事观之,更可明班固此语正对纵横家者言。与此相对的是,传统的使人,虽然也如纵横家一般通达权变、善于辞令,但“行人可不有私”,其所言所行,皆以完成使命为目的,而非为谋取个人私利。荀子主张“以仁心说”,正是他们的这种“受命而不受辞”的风格在特殊时势之下富于时代色彩的表现。

荀子讲“辩”或“谈说之术”,也许会被看做仅仅是谈论或传授说服技巧,与苟书的其他论说关系不大。只有仅在口头说服的意义上理解说服的具体形式,才会有这样的看法;而从先秦典籍看,书写是另一种很重要的说服形式,如李斯《谏逐客书》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苟书没有具体或明确的“上书”对象,但是,既然荀子意识到说服的必要性并公开讨论“谈说之术”,就应该考虑其诸多论说与“谈说之术”的关联。这种关联之必然与重要,章学诚的以下说法可予相当程度的证实:

战国之文,既源於六艺,又谓多出於《诗》教,何谓也?日: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於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谕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九流之学,承官曲於六典,虽或原於《书》、《易》、《春秋》,其质多本於礼教,为其体之有所该也。及其出而用世,必兼纵横,所以文其质也。古之文质合於一,至战国而各具之质;当其用也,必兼纵横之辞以文之,周衰文弊之效也。

此处不仅再证纵横术确出于行人之官,也明战国文章与纵横术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追溯至古老的《诗》教。《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这一基本精神,上引文实已表露无遗,更详言之,则无如皮锡瑞之论:焦循《毛诗补疏》序曰:夫《诗》温柔敦厚者也。

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夫圣人以一言蔽三百曰:思无邪。圣人以《诗》设教,其去邪归正奚待言!所教在思。思者容也,思则情得,情得则两相感而不疑。故示之於民,则民从;施之於僚友,则僚友协;诵之於君父,则君父怡然释。不以理胜,不以气矜,而上下相安於正。无邪以思致,思则以嗟叹永歌,手舞足蹈而致。

《诗》教之“温柔敦厚”,在以情动人以至说服人;纵横术士推而用之,其说“委折而人情”,故多致说服之效。章学诚谓“战国之文”,“多出於《诗》教”;又言“九流之学”,“必兼纵横之辞以文之”,正是就此而论。联系《诗》教看章氏论战国文章,不但更可明荀子的“谈说之术”与苟书之间的关系,也可进一步将这一劝说的技巧追溯至《诗》教。不过,苟书虽多引《诗》,也隐有《诗》教之意,但由于“周衰文弊”,其“谈说之术”已不完全体现为“温柔敦厚”,而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类似纵横术的更为切近人情也更为变通的言说技巧,在此意义上,它是对《诗》教极具现实感的发展和运用。这不只体现在传授“谈说之术”,也可以表现为将这一言说技巧应用于具体的写作之中——这正是章氏所谓“及其出而用世,必兼纵横,所以文其质也”。苟书“用世”目的之强,由前面的讨论已可见一斑。

同类推荐
  • 不过是向死而生

    不过是向死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尚未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关于生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真正了解了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真实,你才能准确地、深刻地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生活,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探索。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列举的200多个经典定律,是人们从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所提炼总结出的精华。书中总结了管理、经济、心理、人生、教育、事业、家庭、感情等方面最经典的定律、法则和效应,全方位地扫描人生的全过程,交给我们一把又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点亮一盏又一盏指路的明灯。把握这些定律,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多重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你也可以利用这些神奇的法则、定理来驾驭你的一生,改变你的命运。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热门推荐
  • 恶作剧精灵

    恶作剧精灵

    听说了吗,大恶魔进入轮回之境转世了!又不知道要去祸害谁,整个地狱被她闹得天翻地覆,又要去现世惹一场祸端吗?谁知道呢,总会惹一身麻烦,成为普通人的她一定会被仇家报复,到时候就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那可不一定,听说那大小姐找到了靠山,依旧威风,也不知道是那个可怜人竟然落到了大魔王手里,也只能祝他早日逃离魔爪。林小米仗着有死神宠爱,在他脸上吧唧一口,顺手吃了豆腐,“一辈子,就在本小姐的魔爪下,不准离开!”——————∠(?」∠)_关于一个恶魔和死神的故事展现给大家,本文是作者第一本有不足之处请见谅,甜宠无虐,喜欢的小伙伴可放心食用。
  • 契约丑妻

    契约丑妻

    因为她的失误,双方父母纷纷命丧黄泉!他恨她,可是,又不得不听从父母的遗嘱娶了她!大婚当日他就给了她一个当众的羞辱,让她自己去完成婚礼!他嘲弄她,,辱骂她,甚至,连看都不愿意看她一眼,可是,突然有一天回来,他掐着她的脖子说,你是我的,没有我的命令你不许离开,你的人,你的身,特别是你的心,都只能属于我一个人!
  • 自由的老虎

    自由的老虎

    作者在高二那年因一个交换生项目赴美,之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在这个培育过无数英才、尤其是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母校里,开始了四年的生活。她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向自己钟爱的作家菲茨杰拉德致敬,却在查阅资料时无意发现,原来菲茨杰拉德还曾深深影响过许多曾在普林斯顿就读的学生,其中有杰出的外交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知名传记作家斯科特伯格A Scott Berg,炙手可热的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还有因写作《江城》《寻路中国》而在中国声名鹊起的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命运似乎在无意之中成为一个神秘的圆环……
  • 无限之不败传说

    无限之不败传说

    感受着身体里涌现出来的力量,林奇看着眼前的敌人,只想说一句:无论你有多强,我都会和你一样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腹黑王爷淘气妃

    腹黑王爷淘气妃

    新文《傲世小蛮妃》已开,求关注,此文今日三万更,已经完结【简介】别人穿越都是某妃子、某小姐当当,她秦语若穿越就在一堆尸体中爬起来。还好,有个老爹收留了她,还有一个姐姐当她亲妹妹一样照顾我,所以,她怎么能抢姐姐喜欢的男人?还有那个腹黑的王爷,明明知道她最在乎这个姐姐,三番四次的拿姐姐作要挟,让她对他言听计从,堂堂王爷,咱能不要这么卑鄙么?“青稞丫鬟,去厨房煲一锅鸡汤来给本王补补身子”某王悠闲的看着书,指使着忙的天昏地暗的某女。某女献媚的回道“是,王爷”,心中暗骂,补补补,补死你,最好补的你鼻血满天飞。某女坐在地上哭,某王大手一伸,“被欺负了是吗?”“嗯”“那想不想以后都不被欺负了”“想啊想啊,当然想”“那就嫁给本王,以后就没人敢欺负你了”“对不起,我去炖汤”某女才不是那么好拐
  • 想入非非

    想入非非

    本来他们计划今天采访完要赶回市里,由于对方热情款待,计划不得不临时改变。不改不行,今天他们都喝高了。酒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晚上是在黑天鹅地下歌厅喝的,场面比中午那顿讲究,白酒大家一律不喝,全改干红。按说,白玲和马丁都是酒场高手,不至于喝得连返城计划都要改变。问题不在他们,对手都是“酒”经沙场的老手,几杯算多?中午,对方曾用二两一个的高脚杯,向他们轮番进攻。几番轮回,白玲跟马丁就有些招架不住了。马丁用手捂着杯口,死活不想再喝;白玲端起酒杯躲到墙角,面壁而立。
  • 嫡女谋之驯夫有道

    嫡女谋之驯夫有道

    为了助他荣登大宝,她不惜违背父命,逼迫外祖,到头来却落得个被囚冷宫的下场。才出生三天的无辜幼子,因为早产最终惨死。最信任的庶妹亲手将毒酒送进她的嘴里,原来一切都不过是一场阴谋,而她只是这场阴谋里最主要的一块垫脚石。一朝醒来,曾经温婉的提督府嫡女,在一颦一笑中手刃仇人,不曾心软半分。眼波流转间便是铁血杀伐,斗姨娘,惩庶妹,虐渣男。原本只想报仇雪恨,不曾想竟被上辈子最亏欠的人黏住。原本只是复仇心切,哪曾想竟然换来绝世好夫君。“殿下,请您自重。”看着想要解开自己衣衫的男子,她的额头阵阵发痛。为什么上辈子还是温润如玉的翩翩佳公子,这辈子却成了撒泼犯蠢的无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庶女重生

    庶女重生

    湛武二十三年,叶氏一门男子全部处斩,女子贬为贱籍,充入青楼叶府庶出四小姐三年来不知跑了多少次,终没逃过开门接客的命运那晚,叶繁锦以一支惊鸿舞惊艳全场,成为毫无争议的头牌那晚,是她祭奠自己的最后一支舞那晚,当利刃被反手刺入自己体内的时候,一切终于结束再次醒来,她重生在湛武二十年,改变叶府命运的那天她不再是懦弱的庶女,她要改变悲惨的命运,活出自己的幸福奕王:“一个出身卑微的庶女竟然死都不愿嫁,简直不知好歹!”离王:“她为什么怕我?难道她知道我的一切?知道这些都是伪装?这样的女人,如若不能收为已用,那便只能——杀!”片段一:封玄奕疾步向她走来,宽袍大袖几乎要舞出朵花来,他狠狠地抓住她的皓腕,不顾礼教,质问她:“叶繁锦,本王看上你是你的福气,为何不嫁?”她淡定如昔,敛眸恭谨说道:“繁锦只渴平凡生活,不欲高攀!”嘴上如是说着,心中却不屑地想,你以为你是谁?想让我嫁我就嫁?片段二:封玄离立于她面前,月牙白的袍子衬得他越发温润如玉,逆光下,他的眼看不真切,他嗓音极低,似是缓声吟诗,叹道:“叶繁锦,要么嫁我,要么死,你选其一罢!”叶繁锦黛眉微挑,珠唇轻启,绵软中带着铮铮之音,“离王总问繁锦,为何惧您?如同离王刚刚说的这句话,繁锦惧离王的手段,对于繁锦来讲,嫁给您同死也差不了多少,您还是现在赐死繁锦罢!”封玄离刚刚的云淡风清瞬间变为阴鸷狠戾,咬牙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