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300000015

第15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4)

荀子作《正名》篇,意在纠正当时主要由名家的辩说所导致的名实混乱的现象,与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相关讨论颇多,不赘。不过,就“正名”可能具有的内涵而言,它对荀子还有另一层意义。苟书竭力标榜各种“名”,旨在劝人学行礼义,这种对“名”的宣扬和推崇,很可能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后果:使人们由于追求表面的荣耀之“名”而忽视了“名”所应导向的具体行为,甚至由此而滋生诈伪。这并不始于荀子对“名”标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必然产生的问题。一物必有一对应的名称,任何一种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标以相应的“名”,“名”本身所特有的评价色彩很可能导致人们重“名”更甚于“行”。因此,现实生活中时有“行”不符“名”的情形,实在不足为怪。

但是,由于荀子对“名”着力渲染,试图使“名”成为人们学行礼义的基本动机,愈强化了人们重“名”求“名”的倾向,由“名”生“伪”的问题对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名”的弊端,古代不少思想家均作过深入的探讨,其中最为突出者,莫过于道家一脉。老子曾言,“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反过来看,这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悬之以“名”,则人必有求“名”之欲。在此欲望的驱动下,人必陷于争,由此或不免于行伪以博取声名,故王弼日:“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关于这一点,另一些古代思想家的评论更加尖锐: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跛好知,争归於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

老子日: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

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以上诸子对“名”的批评,固然大多出于特定的思想立场;他们所称许的“道”,也与荀子所谓的“人道”大异其趣,故在某些他们视作“伪”的有“为”之处,正是荀子力劝人们学为“君子”的地方。但是,这些批评表达了一种洞见,即“名”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就难免引发一场追逐声名的“战争”。人们可能同在其他任何一种战争里一样,不恤其“道”而各施其技。由于“名”是人们最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目标,他们很可能会忘记,或者说,会故意忽略:真正的“名”本是建立于实实在在的相应的德行之上的。德行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由德行自然散发出的声名更非一日之功,很多时候,它甚至是不可期待的。在此情形下,“名”欲有可能驱使人们选择捷径,以表面的德行婉转邀誉于他人,或不务修身而虚饰其不能之行,或随波逐流、以众好为好。如此之类,即不讳言“名”的儒家也绝对不可能赞同,故孔子刺“同流合污以媚于世”的“乡原”为“德之贼”,孟子更称其“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不过,如前所论,“伪”的现象其实是彰显各种“名”所不可避免的一种后果,就此而言,道家多主“无名”,在相当程度上,乃是鉴于“名”可能导致种种混乱和诈伪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斩草除根的断然做法。

“无名”固然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名”可能导致的诈伪的问题,但在荀子看来,“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而“名”也是“欲”之一种,好荣恶辱,乃是人的自然反应,由此看来,根除人对于名望的欲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设想。无论是“无名”主张,还是“见侮不辱”的说法,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名”所带来的上述问题。何况,从他关于“君子小人之分”的论说看,“名”本身尚有一种劝勉人向善的功效。在他而言,“名”欲既不可去,也不必去。

其实,立“名”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荀子在标榜各种“名”以进行劝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并力图避免。这一点,体现为他不厌其详地反复强调并对照支撑各种“名”的行为方式,意在使人们明了君子何以有“君子”之“名”,从而劝他们行其“实”然后享其“名”。他对于由“名”生“伪”的问题的关注并不止于此。除明确各种“名”所对应的“实”,他还专门讨论了“诚”的问题: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此节中,关于“诚”之意,历来注家意见不太一致,有必要略作澄清。杨惊释“诚”为“无奸诈”,颇受质疑,但从苟书中“诚”的用法看,杨注其实比较贴切。《不苟》日:“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诚信”与“夸诞”对举,文意显然。

又,《乐论》言“著诚去伪”,“诚”之意更明。因此,荀子关于“诚”的用法实际上很朴实,不过指“实也,谓无虚伪也”。另,“慎其独”的说法,又见于《礼记·礼器》、《大学》、《中庸》。郑玄注《礼器》“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日“少其牲物,致诚悫”,故“慎独”即“诚独”。此说也适合于解释荀子此处所谓的“慎独”,而“独者,人之所不见也”。从前面关于“诚”和“慎独”的辨析来看,本节引文对治由“名”而生“伪”(诈伪)之弊端的用意极为明显。荀子反复以“天地”喻“君子”之“诚”,意谓二者皆有“常”。一人“诚”与否,于他人所不见之时表现最为真实,唯能时时事事显现其“诚”,斯可谓有“常”。人见则行“道”,人不见则从其欲,不过是沽君子之“名”,实则为“伪”,所以荀子说“不诚则不独”。所谓“不独则不形”,“形”即“形见於外”,但也应以“常”论,人见则“形於外”,人不见则否,不可谓“形”,故郝懿行日“形即形此独也”。沽名钓誉者,“心”虽知礼义,也“见於色,出於言”,但由于其只求“名”而无意于专_修身,时为之,时舍之,反复无常,故“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荀子论“君子”,不离“政事”;且其所谓“君子理天地”,意指“君子”能辨治人群、万物,而修身为始,因此,荀子将“诚”与“政事”联系并不奇怪,相反倒进一步表明“诚”之重要。

“诚”意味着无“伪”。“伪”虽主要是对外在行为的评价,但其根源在内,故荀子讲“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在他看来,只有专一于“仁”、“义”之类,“独行而不舍”,才能将德行刻镂于身,“长迁而不返其初”,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荀子屡言“诚”,又讲“慎独”,目的正在于劝人专注于修身;而其特别揭示“诚”之重要,乃在于产生“伪”的可能——毕竟,无“伪”则无所谓“诚”。“诚”主要是针对由追逐声名而产生的“伪”的现象或可能性而提出,这在《儒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故日: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於外,务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这就明确指出,“夸诞”或伪饰,不可能让人享有“贵名”;真正的“名”,只能出于“积德於身”,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敬其在己者”。

所以,荀子标榜“名”,最终还是落在劝人诚意于修身、专一于礼义。这一点,不仅从其斥各氏“贱儒”、贬“俗儒”可见,也表现在他关于“名”的层次的讨论上。如其论“小儒”,即谓其“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及论“大儒”,则许之以“志安公,行安修”,正与其谓圣人“行礼要节而安之”相类。这里“忍”与“安”的区别,正体现了二者修行上的差距。不过,“忍”也是某种“诚”,只是未达化境。

总的来看,荀子立各种“名”以劝人学行礼义,同时又恐人因追逐声名而流于诈伪,所以一方面勉励人追求更高的、内在的“名”,另一方面也反复强调“诚”。其论说实可谓用心良苦,并表现了某种执着。虽然注意到由标举“名”而生诈伪的可能性,荀子并没有转而反对“名”,而是试图以“诚”正“名”,竭力保障“动之以名”作为一种劝说策略的效力。因此,他恐怕会同意顾炎武以下的说法: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沽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即不无一二矫伪之徒,犹愈于肆然而为利者。《南史》有云:“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故昔人之言,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虽非纯王之风,亦可以救积污之俗也。

此处评以“名”诱人“非纯王之风”,或许也不太出荀子意料之外。不过,从其“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的“谈说”立场来看,他大概会辩解说,就礼义而言,他降低的是内在的根本动机而非外在行为的标准,而礼义,归根到底必然是形之于外的“道”。

4.3昭之以灾祸

对“名”渴望,固然是深植于人性的一种欲求,不过,当自身的安全难以保障之时,“名”似乎就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某种奢侈物。这一点,在乱世尤为突出。战国之世,“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在位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於死亡”,孟子谓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一个人祸惨绝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问题,很可能是如何全身避祸。即以庄子之旷达,也难例外,刘静修就曾谓其“失志於当时而欲求全於乱世”。

荀子其时,秦统一天下日近,战祸越演越烈,“避祸”就更成为人们的现实考虑。以他的“谈说”倾向和一贯的现实态度,当然会从避祸全身的角度展开劝导。

避祸全身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有传统上的价值支持。

《孝经·开宗明义》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宋邢爵正义日:“言为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行孝之始也。”儒家主“孝”,谨慎避祸自有其伦理上的依据,在此意义上也就可以理解孔子所以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乃在于“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故苟子日:“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其言之激烈,远过于孑L子,甚至以“重身”谈人之为人。

对荀子来说,“避祸”之重要,首先还不在于它是一种为特殊时代环境所强化的“人性”需求,而是因为他注意到人们轻视祸患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意气之私: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剞行也。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此处屡言人恣其私意、逞一时之快,以致所得与所求殊异。问题还不止于结果出人意料,更在于这暗示了一种务求胜人的意气之勇。王船山论汉光武,赞日:“勇者,非气矜也,泊然於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相较之下,意气不过是放任血气、无力自制的表现,是鲁莽的匹夫之勇。行意气之私者不仅得其所恶,且其“勇”也不足称道。在荀子看来,勇者,人多有之,然而不同的“勇”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同类推荐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人生的九项修炼

    人生的九项修炼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站在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时时、事事、处处修炼自己,才能获取创新的灵感,赢得成功的自信,把握人生的命运。
  •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通过他人相似的经历和至性至情的讲述,从他人的力量中获得自己的力量。在这样一种生命智慧课程的指引下,讲述者们放下心理戒备,打开心扉,让生命的隐痛变成笔下倾泻的文字,无论是亲人还是爱人的离去,都变成了一股股生命成长的力量,温暖着人心。那些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出真实的味道。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热门推荐
  • 杨绛传:生如驿道,吾本旅人

    杨绛传:生如驿道,吾本旅人

    岁过期颐,一位跨世纪的老人就这样走出了时间。她是举世公认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是钱锺书身旁的“妻子、情人、朋友”,是被时代所景仰推崇的杨绛先生。杨绛一生,不曾八面玲珑,也不屑滥竽充数;不浪费福分,也不浪掷聪明。若非时事倒逼,绝不会那般壮怀激烈。她始终将自己与世俗拉开来,好腾出一只眼睛,宠辱不惊地看着现实外的天空。淡泊名利,不问世事,落花无言自成文人风骨;才情斐然,笔耕不辍,业精于勤皆是治学态度;身居陋室,心怀天下,求志达道实属社会担当。承得起名门闺秀的出身,耐得住深居简出的晚年,不为浮名虚誉所牵,胸中自有丘壑。
  • 定川遗书

    定川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火影之平民忍者

    火影之平民忍者

    小明穿越了,来到了火影忍者的世界,成为一名平民忍者,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企鹅群:1688892!
  • 致青春:时光深处我和你

    致青春:时光深处我和你

    舒染和余简认识的时候,是在十四岁那年。阳光很好,时光很好。她们在漫漫时光长河里认识,在慢慢青春里疯狂。她们吵过,闹过,哭过,笑过。余简说:“我只希望很多年以后,她还能记得我。”舒染说:“在这场有过后悔的青春里,我不后悔认识你。”愿时光未老,我们不散。——以此记录我和我最好的闺蜜
  • 炁道

    炁道

    聚元炁,结元丹,成就天地人三才,聚阴阳两仪,得无极之道,是谓炁道。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初长成的我们

    初长成的我们

    此故事内容绝对真实,内容也是故事主人同意以后才会发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身居僻壤山乡村古井村教师李宝库已经时日无多,社会的磨难,生活的阻力,无穷无尽的且无法颠覆的绝望将他重重压在下面。然而从自己恩师那里继承的承诺与信念。让他始终心系村里4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并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出最后一份心力与生命。
  • 神婚颠倒

    神婚颠倒

    一周八卦热点:最新狗仔跟拍:《豪门富少沈沣劈腿女明星,妻子孙廷雅路遇装看不见》;天涯热帖TOP1,匿名网友求助:《结婚一年,老婆还是记不住我的脸》;知名女作家孙廷雅新书上市:《一个脸盲症患者的自我修养》。“我曾经以为爱情是你们这些作家编出来的消遣,直到遇见你才明白,原来人真的会为另一个人神魂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