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300000022

第22章 “遵王之道”:师法之用(4)

从“君师”合一的角度来看,荀子在《性恶》中所说的“师法”与“圣王礼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分别,由此也可以澄清本书前节之末悬置的问题。如前节所论,荀子“为重圣王礼义而主性恶”,实则明“圣王”制“礼法”“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旨在驱人入“善”的“礼法”,显然既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更有别于“刑”,而着力于成就人们的道德生活,具有深层的伦理内涵和导向意义,因此,“礼法”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味。就此看,制作“礼法”并颁之于天下的“圣王”,实集政教于一身,亦君亦师。荀子既倡言“圣王礼义”,又重“师法”,二者的根本区别只在描述角度的不同:前者就“圣王”之“势”

论,后者就“圣王”之“教”言。在荀子,君上之“教”,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是教化,是在示民以“礼义之道”的同时,以“政”化民于无形:

故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则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已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诗》日:“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此之谓也。

寓教于政,则可至于“政令行,风俗美”,荀子又称之为“曲辨”,意谓“委曲使归於理也”,此一“曲”字,正可描述“教”所特有的耐心和技巧。这种“政教”之所以能化人于无形,关键在于它浸人于礼义,使之于不知不觉中感染熏化而养成合于礼义的人格。在《性恶》篇末,荀子已经指出,道德终究是一种习惯——“靡之而已”;这里又进一步显明了这一点。因此,令人渐染于礼义,让道德成为习惯,不仅是“学”之根本,也是“政教”之事。在对人的感染力量方面,“乐”恐怕是最突出的。荀子曾专篇讨论过“乐”的问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谒,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孝经·广要道》日:“移风易俗,莫善於乐”。与此处所论,正是一意。荀子所说的“乐”,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虽然也同样是“情动於中”而形于外者,但不可能是个人情感的肆意抒发,而是有着特定趣味的音乐。这种“乐”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逐渐培养人们“良好的”趣味,塑造他们的人格——“一种好的趣味总是会导向那些德行和良好教养方面正当且适宜的事情”。因此,荀子所说的“乐”实际上具有浓厚的政教色彩:“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这一点上,他无疑与Thomas Reid所说的那些“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类性格”的“古代的立法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发达的美感能够移风易俗”这样一种“好像无须再重新证明”的“断言”,似乎是一种通行于古代的常识。由荀子关于“乐”的讨论就可以了解,他所讲的“政教”其实具有相当广泛的涵义,旨在从多方面培育人的道德习惯,并意图让习惯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而且“彻底地取代第一天性”,“长迁而不反其初”。所以,从“政教”的角度看,荀子谈论“君师”,显然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这主要体现为,寓“教”于“政”,以“政”为“教”,非在位者莫能为之。由此,不仅可进一步理解荀子何以要将“教”归为一种政治事务,并且,他所说的“师法”与“圣王礼义”也更加显得是二而一之事了。

同时,如果考虑到道德榜样的感化力量,“君师”的说法可能还蕴有一层“身教”的含义。孔子答季康子问“政”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皆明身教之效。在这个问题上,荀子曾表现出与孔子相当一致的态度:“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则水圆。”不过,从荀书看,他并没有太强调这一点,这固然是由于,在大位已定的情况下有德之君可遇而不可求,教“君”修身或许比指导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教化民众更加困难;同时,荀子关于“性恶”的讨论及其特别突出“教”的权力色彩也表明,他似乎不太相信人们会出于对道德楷模的仰慕而自愿地追随、效仿他们——这一点,联系他展开的富于诱导性的劝说会更为清楚。

不过,在荀子,“君师”的说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尚不在于在位者身教之难求,而在于“教”对在位者还提出了相当高的才智要求。荀子推“善教化者”,莫过于尧、舜和仲尼、子弓,他们虽有在位与不在位之别,但均为“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的“圣人”。战国末世,求在位者为有德之君已不太可能,更毋论为智虑非凡的“圣人”。荀子如何应对其“君师”的说法面临的这一现实困难?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过从另一角度照见了他盛言择“相”进贤的深层原因。

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於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就“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看,荀子此处颇有一点夫子自道的意味。“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知国之安危臧否如别白黑”,谓之为“圣”也似无不可。荀子劝人君求得此类人,即是劝其委政于圣贤以致“修政美俗”。他试图使圣贤之人借助这种被授予的权力兴政教之化,在此意义上,他所畅想的“君师合一”,表达为“官师合一”似更为准确。不过,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区别。教化之实虽出于圣贤,但其名仍归于君;并且,从荀子说齐相、谓其诚具“胜人之势”看,当时的“相”虽无“君”之名,但在某种程度上已有其实。所以,倘不执着于形式上的区分,荀子讲“君师”实际上有着相当现实的意义。

荀子关于“教”的论说虽然苦心孤诣,并由于其“性恶”说的衬托而显得似乎独树一帜,但是,他的特别之处应该主要归于其突出的现实感。至于他的“君师”(或官师)合一的主张,却可以视为对古老的政教传统的某种继承。《尚书。舜典》曰: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所谓“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明“一家之内尊卑之差”,乃礼义之重心。按《周礼·地官》,司徒之职,在“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司徒教民礼义,《礼记·王制》言之甚明: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七教”,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此六礼七教,并是殷礼”。可见,政教合一,古已有之。杜佑《通典》(卷二十)载,“尧时,舜为司徒”,其时“教,,之重要,可见一斑。在位者命司徒掌“教”,即是自为“教’,之意,故《尚书·泰誓》云: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即谓“立君以政之”,“立师以教之”,乃“天佑助下民”。

非特有私于“君”、“师”,其由在“众民不能自治”此处所说的“师”,“谓君与民为师,非谓别置师也”,正是“君师”之意。对照荀子的相关论说,其主张显然与此极为相似。

这样看来,他关于“君师”、“政教”的说法,实有其源,而非凭空自出一家之言。其思想与古制的这种亲缘关系,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现实感和注重实效的思想性格。毕竟,从经验的角度看,业已验之有效的东西,较之那些横空而出的创制,无疑更加可靠一些。

荀子其时,官(君)师分立、政教不一,故他在倡言“君师”之余,又多劝勉人求事贤师,学为圣贤君子。他的这类多少有些无奈的说法,虽然未必降低了标准,但确乎可视为针对现实的一种紧急措施。不只是他的这类补救性的论说,甚至他那些关于“君师”等堂皇端正的说法,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当时治教分立的局面催生出来的。这一点,章学诚论之甚晰:

《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矣。然而不知道而道存,见谓道而道亡。

大道之隐也,不隐於庸愚,而隐於贤智之伦者纷纷有见也。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於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无越思。官师治教分,而聪明才智,不入於范围,则一阴一阳,入於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见固然,亦势也。

……今云官守失传,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人人皆自以为道德矣。故夫子述而不作,而表章六艺,以存周公旧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而诸子纷纷,则己言道矣。……

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夫道自形於三人居室,而大备於周公、孔子,历圣未尝别以道名者,盖犹一门之内,不自标其姓氏也。至百家杂出而言道,而儒者不得不自尊其所出矣。

从荀子自道其不得已而为辩说看,他对章氏的上述评说或许不会有太大异议。他的诸多辩说,尤其是那些专门针对诸子的批评,均表现出令“天下聪明范於一”、“人心无越思”的强烈意图。但是,其论说是否真能息诸子之争且行于当世,荀子自己也无必胜的把握,故其言“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以荀子之苦心经营、锐意求行,尚作如是观,更可见,天下之事,成与不成,固无必然之理。

同类推荐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乃为“20世纪重大问题”之样板;立足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自编政论集,为现代性问题展开思想斗争。《论断与概念》是施米特生前自编过的两部政论集之一,包含讲演、书评、法庭陈词等,涉及范围广泛,如公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施米特从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德国问题”出发,纵横捭阖,针对国内政治思想的混乱,尤其针对帝国主义对德国的压迫,展开了思想上的政治斗争。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为“20世纪重大问题”的样板,此书对于中国学人思考“中国问题”应有诸多启发。
  • 走近冯友兰

    走近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与中国整个现代化命运相关联,其经历与著述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冲突。本书的作者,多为冯门弟子、冯学专家和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对冯先生的研究、介绍,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一代哲学大师的真是风貌和人生思考。腰带(正面)读懂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做人为学的必读之作海峡两岸学者陈来、翟志成等研究还原一个真是的冯友兰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我的父亲不孤独腰带(后面)父亲就是这样,各项运动榨不死他,诽谤、攻击毒不死他,谩骂谣言压不死他。他活下来,不仅“照着讲”,还要“接着讲”,写哲学创作,创造新文化。在没有任何言语空间的时代,也要从砖缝里冒出一点点生命的绿色。——冯钟璞
  • 素书新解(全译本)

    素书新解(全译本)

    《素书》为汉代黄石公著,全书分为六章,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融会贯通,对复杂的人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阐释,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洞察入微。全书虽只有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蕴涵着极大的智慧。内容包括治国安邦的大谋略和为人处世的小智慧,被誉为罕见的谋略学和智慧库。《素书新解全译本》以独到的视野和朴素的笔调,对《素书》中的文化精华加以深入的解读,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工作态度、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每一次提点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是一部帮助人们走出生活与工作困惑的精品之作。
热门推荐
  • 李子红了

    李子红了

    小说以上班族业余从事农耕生活为背景,通过李园天灾人祸的生动再现,对现代城市人浮躁生活方式,以及时代大潮中新城扩张、城镇化、农民工、网恋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反思。小说语言清丽、接地气,运用审美式写作手法,舒缓的诗意表达,描绘了多彩的农耕生活细节情趣,具有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
  • 王

    他是王的儿子,却在将军府长大;他是将军的儿子,却被抱入王宫,成为王位的继承人。是怎样的错乱,怎样的离合,让他们面对不同的人生道路的抉择。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最荣耀的尊位,面对心爱的人,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作品以战国诸侯争霸为背景,讲述着征战、宫斗、寻爱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本书为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
  • 大神今天带飞了吗

    大神今天带飞了吗

    电竞大神林城vs菜鸡小白夏微暖夏微暖“你当初是怎么看上我的”林城“因为你太菜了,当时好奇就想看看是怎样的傻姑娘在峡谷送快递”夏微暖“.....”现在分手还来得及吗?——她菜只能我说,你们算什么,她愿意怎么玩怎么玩。不就是送人头吗?她送几个,我杀双倍。——林城
  • 带着无限手套在万界无敌

    带着无限手套在万界无敌

    【无敌文&无限流】新书【我在万界当幕后大佬】,每天最少更新四千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不感兴趣没关系哈,点个收藏也行啊。斗罗大陆,他们想尽办法偷走了苏羽的龙胆亮银枪,甚至,就是苏羽喜欢上的女孩偷的长枪,苏羽淡然一笑,一群井底之蛙,你们怎会知道,长枪,只是我限制我力量的工具罢了。弹指一挥间,武魂殿所有魂师魂力全部下降五级。西游记,封印实力,进入天庭,被贬魔界,镇守魔界和仙界的交界处,杀得魔界闻风丧胆,最后不满天庭,和孙悟空一起大闹天宫,一起踏碎凌霄,一起斗那漫天神佛。PS:苏羽永远在万界是无敌的存在,有些世界为了剧情会封一些修为,各位看官不喜勿喷。PS:原著有些剧情会改动,不会全部按照原著来,所以各位不喜勿喷,原著党慎入。PS:已穿越的世界:斗罗大陆(1~43)西游记(44~82)狐妖小红娘(83~111)超神学院(112~141)斗破苍穹(142~164)仙剑奇侠传三(165~191)绝世唐门(192~215)射雕英雄传(216~)PS:茗仙阁:953675509
  • 仙女镇

    仙女镇

    我们仙女镇的梁小武没有赶上破晓的火车,最后是偷偷混进班车离开的。上车前,他眼神忧郁,想到自此就要踏上亡命天涯的穷途,心里氤氲着壮士断腕的豪情和伤感。本来,他还想效仿电视剧中的桥段,在十字路口朝着仙女镇磕三个响头,可如织的车流和杂沓的众人让他悻悻作罢。他发了两分钟呆,让体内那个情绪汹涌的灵魂出窍,飘飘然在十字路口完成所有仪式后,没来得及流泪就匆匆拖着还未附体的灵魂,攀上了车。没有担架,小眼珠是被大家用手抬到卫生所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偏门药师

    偏门药师

    这里科技与修炼共生。主角从一开始的懵懂,在经历众多事情之后,慢慢变得老练。从地球出发,一路征战星辰大海。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种人群、宗门、超然势力、稀奇种族、以及最后的真像……当然,如果你认为这是系统流,那你就OUT了!
  • 修道院纪事

    修道院纪事

    比肩《百年孤独》的传世杰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代表作,获葡语文学桂冠奖项“卡蒙斯文学奖”,被译成四十余种语言诺贝尔学院力荐!一个飞天的奇想,一桩建造的奇迹,一段热烈的奇情,一场魔幻时代的奇遇。这是宗教裁判所阴影下的压抑和愚昧的时代,在战场上丢了左手的士兵巴尔塔萨,有特异视力的姑娘布里蒙达,被疯狂的天才、科学怪人洛伦索神父邀请一起建造飞行器。飞行器确实起飞了,但接下来呢……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每段历史莫不如此。
  • 神医女凰

    神医女凰

    三年前,她是林氏家族的一个弃女。为了替母亲治病,毅然用自己一生的幸福作筹码,嫁给一个纨绔大少。在出嫁当天,她惨遭暗算,汽车失控坠落万丈深渊。是悔婚,还是那位纨绔大少的红颜加害?三年后,她再次出现,真凤归来,一身惊人武学与惊天医术,震惊天下。她发誓,除了治好母亲,让她过上好日子,更要让那个薄情大少,一生仰望!
  • 盛世宠妻

    盛世宠妻

    他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司家第二子,神话一般存在。她是豪门美艳风流千金,景家第二女,见诸于绯闻间。本该是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在她经历男朋友的背弃,未婚夫的阴谋后频频伸出援手。荒唐一夜,缘定终生,他拐着骗着要负责。一个月后,盛世婚典,她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新娘。他对外冷酷无情,对内妻子至上。片段欣赏之【宠妻有理】“老大,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大嫂把厨房给烧了!”“没事,可以再建一个!”“老大,死人了,大嫂害杨小姐流产了!”“没事,那个女人她不收拾,我也得去收拾!”......“老大,真回真出事了,大嫂带了小小兵回来!”“没事,那本来就是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