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12

第12章 儒家认识哲学(1)

有观点认为儒家哲学认识论不发达,综观儒家认识哲学之发展史,此论显然不当。儒家诸学者秉承其重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哲学之特质,汇综墨、道诸家之学,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形成、认识的发展、认识的检验诸问题作出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相对合理的解释,尤其是荀子之认识哲学继承了孔孟伦理化和重理性思维的传统,吸纳了墨家重感性经验、道家重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基本达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生知”与“学知“并重

关于人的认识的来源问题,中西方历史上大体上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二是认为人的认识先天固有、与生俱来;三是认为人的认识是后天获得、学习所得。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关于认识来源问题的解释,基本上是综合了后两者的观点,即“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并重。

(一)生而知之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孔子将天下之人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四种类型,并提出人的认识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生而知之,二是学而知之。何谓“生而知之”,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日:“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至于世界上哪些人是生而知之的上智之人,孔子未明言,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常自许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自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在此,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我非生而知之”与“天生德与予”是否前后矛盾。二是“生而知之者,上也”是确有其人亦或虚悬一格。关于第一个问题,儒家关于知识的认识本是以德性为主体的,所以孔子既自承“天生德与予”,认为自己天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又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的言论表面看来未免前后矛盾。

关此解释,学界有观点以为“我非生而知之”乃孔子自谦之辞,笔者以为不然,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皆言其一生努力学习的过程和功效。可见孔子自云是“学而知之者”并非自谦。孔子说“天生德与予”,是因为孔子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人的德性是上天赋予的,所以孔子自云“天生德与予”并非说自己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说自己因为“好学”,成为有德之人,足以与天地相通。关于第二个问题,有观点认为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乃虚悬一格,实无其人,笔者以为孔子心目中的“上智”应为上古三代之尧、舜、周公等圣贤之人而非虚悬一格。孔子一生“述而不作”,“郁郁乎吾从周”,显见其对上古先王之崇拜,恰如孔子弟子对孔子的敬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所以孔子虽自承“天生德与予”,亦不能自认为是“生而知之者”,“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是以在孔子认识哲学中,“生而知之”乃是一种至高的境界,非至圣至贤难以达至,但也并非虚悬一格。

孟子认为人类的知识、认识能力以及道德观念都是先天赋予、与生俱来的,不待后天的学习和思虑。《孟子·尽心上》载孟子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良知”是“不虑而能”者,乃人之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良能”是“不学而能”者,乃人所先天具有的实现道德观念的能力。在孟子哲学中,认识论和道德论是完全统一的,所以孟子所提出的“良知”“良能”,既是指人的道德天赋,也是指人的认识天赋。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认识本能乃是人之先天本有,不假外物也,非后天形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同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有成就完美道德的可能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因为人人皆有善端,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虽然人人皆有善端,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充分发挥其善性,成为“先知先觉”者。《孟子·万章上》引伊尹言:“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以对知识掌握的先后为基准把人分为先觉先知与后觉后知,孟子的这种划分与孔子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乃属异曲伺工。北宋二程子继承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们都主张人的认识是先天固有的,“人心莫不有之”(《河南程氏遗书》卷第11,《二程集》),“知者吾之所固有”(《河南程氏遗书》卷25,《二程集》)。

(二)学而知之

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知识可以“生而知之”,也可以“学而知之”,但是总体而言,他认为“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只有上古先人方能达至,在现世生活中知识主要来自于人们后天的“学而知之”,此观点为后世儒者所接受和继承,即便是孟子,也认为关于道德的具体知识乃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荀子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学而知之”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生而知之”理论。

其一,“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虽高度赞美上智之“生而知之”,然儒家重现世今生之价值取向,使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学而知之”这一层面上,提倡“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他赞赏颜回刻苦的学习精神“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个人也是一生“学而不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正是由于长期的刻苦学习,使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原则,诸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同,毋我”(《论语·子罕》)。“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始,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孟子虽总体上主张人生来就具有“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但他并不否认关于“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具体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

滕定公死后,滕国世子派人向孟子请教葬礼,孟子承认他先天并不懂礼,他关于礼的具体知识乃是后天所知,“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又尝云棋艺、射箭、木械皆非人天生具有的能力,而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孟子此论似与其知识乃人心所本有之认识起源论自相矛盾,其实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人的道德认识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这是从本质层面谈知识的起源。而关于具体知识的来源,则是就现实和非本质的层面而言,乃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因此我们说,孟子的认识起源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但其主流却是先验的。

荀子则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通过内心的反省即可得到的,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的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形成认识。

首先,客观的外在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本性也先天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其次,人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是构成认识的必要条件。所谓“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荀子·正名》)。总而言之,人的认识非先天固有,而是客观与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苟子此论与后期墨家的观点一致。“知,材也”,“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若明”,“知,接也”(《墨子·经上》)。也就是说人有了认识能力,并不一定就此而形成认识,还必须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最终形成认识。

关于人获得认识的过程,苟子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天官意物”,也即“缘天官”阶段。“天官”即人之眼、耳、鼻、口(舌)、形(身)等感觉器官,人认识外部世界,首先必须依赖的就是自己的感觉器官。二是“心有征知”阶段。“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谓之天君”(《荀子·天论》)。人的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由“心”来完成,心对于感觉器官有支配作用,并且可以对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直接认识加以分类取舍,所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荀子·正名》)。人的认识离不开“心有征知”,否则“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同时“心有征知”又必须以感觉所得为直接基础。“缘天官”与“心有征知”互为首尾,相依相存。

第三阶段是“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认识的目的是“行”,“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行”又是认识深化的必要手段。此于后文知行关系有论,不赘述。综上所述,苟子关于认识的来源和过程的理论已经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闻知”“见知”,到“征知”,再由“征知”至于“行知”,达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统一,在中国古代认识论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张载继承苟子的观点,强调人的认识是由主客体结合而形成,“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张载集》,《正蒙·大心篇》)。

其二,学思结合。

儒家主张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既学且思,学思结合。孔子首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认为在“学而知之”的认识过程中,应以学为主,学思并重。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皆失之偏颇,故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今天分析孔子以学为主、学思并重论断的提出虽然尚未明确论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二者关系,但分明是对此已经有所涉猎。孔子强调通过学习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又主张通过思考对学习所得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高一层的认识。所以孔子学思并重,以学为主的认识论已经比较接近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对我国唯物论史上的重大贡献,对后世孔门弟子影响颇深。

孟子在认识论上特别重视“思”的作用。首先,孟子的求知论是主内的,他将知识的学习分为“外求”与“内求”两种,他虽然承认“求在外者”,但认为“是求无益于得也”,主张走内求之路,“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所以孟子十分重视“思”的作用。其次,“思”的过程靠“心”来实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的感性器官即耳目口鼻等不能“思”,只有人“心”才能“思”。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心之“思”,“思”是上天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认为孟子此论是相当精辟的,虽然孟子将“心”与“脑”的功能混淆起来,但其基本的思路还是正确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完全否定了“耳目之官”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人体的器官分为“大体”和“小体”,称“耳目之官”为小体,“心之官”为大体,主张“先立乎其大”,则“其小不能夺也”,并指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片面夸大了“小体”也即“耳目之官”“蔽于物”的程度。由此可见,在孟子的认识哲学中理性认识高于一切,理性认识是脱离于感性认识而存在的,完全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对立起来,“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从而使理性认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类推荐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 天下哲思

    天下哲思

    《天下哲思》是由知名教育学者、2011年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扈永进主编的“国民通识读本”系列之一,介绍并专业解读曾经改变过世界的伟大哲学思想,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国内与国际教育,让白领日常充电,了解世界。通识教育思想兴起于哈佛大学,后风靡于世界,本书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向国民传达那些历经时间洗礼仍旧璀璨的天下哲思。书中选取23篇文章展现柏拉图、康德、尼采等巨匠的重要观点,周国平、王蒙等学者的专业解读;文后附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编后絮语,另设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和延伸阅读,让你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每一位学者、每一种思想!
  • 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

    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

    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是道德哲学。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其特征是对他人的关爱。“仁”以孝悌为本,再把对于父母兄弟的挚爱之心推延至他人,从而构建成理想的德治社会。后人把儒家学说称作“内圣外王”之学。《大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对孔子思想规模化、条理化的经典表述,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主线。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解读孔子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简而美的哲学小史

    简而美的哲学小史

    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简单好读,可以一次啃完。不晦涩,不枯燥,激发进一步学习哲学的欲望,让自我的哲学探索变成轻松的阅读消遣。看冯版、胡版《中国哲学史》,罗素、梯利《西方哲学史》前,不可不读的哲学入门书。走进大师们的精神世界,邂逅一场轻松而美妙的思想盛宴。快速读懂哲学3000年发展过程,轻松掌握120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师的智慧,已经并正在改变无数人的思维方式。罗素、胡适、冯友兰等大师推荐阅读哲学史。
热门推荐
  • 美食系游戏

    美食系游戏

    叶宇意外玩一款名为美食大玩家的游戏,没想到竟然能将里面的美食,食材变现。更奇怪的是,还能看到所有美食,食材的属性!什么鬼?【一个年老色衰的茄子!】【鲜红欲滴,汁液饱满的西红柿!】从此,华夏多了一个美食大玩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斩妖屠魔剑

    斩妖屠魔剑

    以为自己能搅起通天巨浪,最后发现不过是随波逐流。以为自己站在浪涛之巅,原来是一浪还比一浪高。一切都是你以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错过好过没爱过

    错过好过没爱过

    很久很久以后,他想起那时的她,他轻抚着她的照片,默默的念着她的名字,抬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嘴角的弧度,他忽然明白了那年,她走时说的话:就算我们错过了,总好过不曾爱过……
  • 快穿之潇洒人生

    快穿之潇洒人生

    舒妤明明是在测试闺蜜公司的游戏bug,怎么突然来了个初级系统说自己挂了!什么鬼?想回去就要帮别人收拾烂摊子?得,你牛掰你说了算!然后舒妤在六道之内转了个遍,最后发现系统之上其实有更大的阴谋。。。看舒妤如何潇洒在各个时空。本文不走女主情感路线。
  • 我在末日打装备

    我在末日打装备

    快穿新文《穿成男主前任》已发布,欢迎跳坑养肥——《我在末日打装备》简介:注:天灾型末世,无丧尸。一觉醒来,陆渔舟多了个打谁谁爆装备的神奇技能……然而,接下来,她即将面对的是极端高温、地震、火山喷发、虫灾、洪涝、小冰河世纪甚至是生物变异。无尽的天灾和人祸接踵而来,如果不想被淘汰,只能不断地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PS:无cp女主一开始很弱,非常弱,慢慢开始变强,不喜误入。
  • 心声集

    心声集

    《期待》、《九寨之秋》、《学会夸奖》、《学会放弃》、《献给爱人的歌》、等等……《心声集》这本诗集收录的是作者成绛卿的心得之作。
  • 仙门甜妹:男神,有点撩

    仙门甜妹:男神,有点撩

    一抹失忆灵魂,附身在了一盏万年不灭的煤油灯上。九天之上,他坐在书房内,点燃煤油灯,煤油灯内的她,痴痴的凝望着君颜。一眼万年,终究修成女身。她兴奋地站在他的面前,回应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