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8000000030

第30章 心的修行(3)

五、每天唱几首好歌。唱歌可以自娱娱人,尤其词曲优美的好歌,例如《人间音缘》所发行的《爱就是惜》、《点灯》、《朝山》等歌曲,由于旋律清新、词意发人深省,具有鼓舞人心的功能,每天可以跟着伴唱带合唱,或是自己独唱也可以。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哼“七音佛”,或念一卷《般若心经》代替。

六、每天念一篇祈愿文。现代社会很流行读诵“祈愿文”,甚至长久以来,基督教的整个宗教生活,就是一个“祈祷”。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每天能读一篇“佛光祈愿文”,对社会各种人士的酸甜苦辣,都能真心为他们祈愿祝福,以此作为自己的修行,久而久之,身心得到净化,自然会得到感应。

以上所说“新修行法”,是为这个时代的大众所特别开出的方便法门。每天六件事都能做到固然很好,如果感到有些困难,至少能在六事当中,选择一半,持之以恒,交替实行。每天能够完成三件事,作为自己的定课,则与每日拜佛、念佛、打坐、观想等修行,意义是一样的。有心修行的同道们,对此提案,何妨一试。

修行六成就

在佛教里,佛经的卷首都由“如是我闻”开始,这是说明,佛陀说法必须具备六个条件,称为“六成就”,亦即“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主成就,“在舍卫国”--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众成就。因为有此“六成就”,所以讲经的法会圆满后,大众都会“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这是佛经一个非常科学的记事。

现在我们要想学习佛法,也要从“六成就”开始,略述如下:

一、信成就。我们对自己的信仰,每日有向佛像顶礼吗?有上香供水吗?有礼拜赞叹吗?如果都能锲而不舍地做到,成为每日的定课,则你对宗教的信仰情操,必能日有所增。

二、闻成就。你每天有听闻佛法吗?有听大德开示吗?你有谛听、善听吗?听闻以后有思考吗?现在坊间的有声书、有声佛经,到处都有流通,你能参与佛学讲座的听闻固然很好,否则在家听录音带,或是收看电视的弘法节目,也是一种熏习,因为从闻思修,才能进入三摩地。

三、时成就。每天规定自己,要有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阅读经典、礼佛修身、唱歌赞叹,或是参加集会。你要有这样的“一时”,不能说“我没有时间”、“那个时候我不方便”。“一时”对自己的修行非常重要,人生每天一时要吃饭,一时要睡觉,一时要工作,很多的“一时”花在生活上,怎么可以对精神慧命的洗练,反而没有“一时”呢?

四、主成就。你在修持中,心中要有对象,要有“主”。“说法主”不一定是佛陀,大善知识开坛说法,他就是说法主;电视机前讲道弘法的人,就是说法主;你自己阅读高僧大德、善知识的言论开示,那都是说法主。除了佛门的人士以外,社会上的一些学者专家,专题讲说各种学问、道理,你能用心学习,你懂得一切法都是佛法,每天都能听闻法要,便能和说法主交流,如此时日一久,怎么不会心开意解呢?

五、处成就。家庭就是道场,如果乘交通工具上下班,你习惯于以舟车为道场吗?办公室的玻璃垫下放一张佛像,办公桌就是我的道场。我虽然不能天天前往共修的地方,偶尔一到,那也是我的道场。我坐在沙发椅上听佛学讲座,客厅的沙发就是我的道场。我睡前静坐五分钟,卧房里的床铺就是我的道场。我参与集会讨论佛法,会议场就是我修持的道场。能做到无处不道场,那就是修行的成就。

六、众成就。你的家人眷属能做你的同修吗?你所交往的朋友能和你共修吗?在家庭中有眷属护持你的信仰,外出有朋友相助,甚至跑道场参与法会,都有师门道友协助,这不就是众成就吗?但是“众成就”也需要你广结众缘,所谓“佛法在众生身上求”,你能和众、助众、悦众,大众就是你修行的助缘。

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见闻觉知,离不开人我大众,假使这一切都能作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道行,成就我的信仰,则如六祖惠能大师说:“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在我们生活的行住坐卧之间,哪里不能修行呢?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是佛教经典开头的一句话,《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等都以“如是我闻”为经首,因为娑婆世界“以音声做佛事”,讲究以“听闻”为主。

所谓“如是我闻”,一般人经常到处“听经闻法”,但是很少人会去深思,自己到底听闻了什么?对于经文里的慈悲、般若、忍耐、禅定、无相、自在、解脱等,自己都听到了吗?即使听进去了,有没有如实“奉行”呢?如果没有,也是徒劳无功,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经文都以“信受奉行”结尾的原因。

佛教的经典要人“如是我闻”,而不是“如是我看”,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闻”与“看”的意义不同。一般看过的东西,例如一场戏剧,看完之后就没有了,但是当我们重新讲说一次,就能听闻。以前发生的事过去就看不到了,但是历史可以回忆,可以重述;同样的,远处发生的事看不到,但是通过电台、电视转播,就可以知道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事。

另外,“看到”的比较容易忘记,“听闻”的容易记忆,所以佛教非常重视“多闻熏习”。“如是我闻”有四点意义分析如下:

一、如是我闻。意即“如是”的这番言教,是我亲自“听闻”的,我应该“谛听”、“全听”、“兼听”,甚至要“听好不听坏”,“听真不听假”、“听是不听非”、“听善不听恶”;能够把“如是我闻”加以“转化”,所谓“是非止于智者”,如此才是真正的“如是我闻”。

二、如是我思。听闻只是初步的接受,“思考”才是进一步的用心,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既然要思想,就要把所听闻的从远处、大处、好处去想,如此“闻”、“思”之后进而实“修”,就能进入“三摩地”。

三、如是我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再好,总要吾人去弘扬,“讲说”就是一个最方便的方法。佛法戒律我如是说,佛法定学我如是说,佛法慧解我如是说;我能“如是说”,别人“如是听”,听闻相应,彼此感应道交,何愁不悟?

四、如是我行。世间上的道理再多、再好,如果光是讲说而不去实践,就不切实际,所以佛法重在“如是我行”。例如,不杀害众生的生命,我能奉行;不窃取他人的财物,我能奉行;不侵犯他人的身体,我能奉行;不破坏他人的名誉,我能奉行;不做违背人伦道德的非法之事,我能奉行。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够如此实践,还怕不能圆满人生吗?

佛法入门,先从“如是我闻”开始,但是要想进步,也不能在语言音声上计较、执著,所以禅门鼓励学人要听“只手之声”,要听“无声之声”,能够修行达到“不见不闻”的境界,那就更超脱了。

六根的修行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讲究修行,一般的膜拜、称念、赞颂,都只是部分的修行,真正全面性的修行,应该讲究“六根的修行”。

所谓“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这是身体上的六种感觉器官,人就是用这六个感官来认识“六尘”的世界。

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心攀缘万法,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就有人间种种的万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不主动地加以掌握、修持,它就会乱来;色身香味触法如果不给予好好的支配,种种的诱惑泛滥,就会惹下许多的麻烦。

现在讲六根的修行,分说如下:

一、眼睛的修行。眼睛是管看的,看山、看水、看你、看我、看红、看白、看好、看坏,西方人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通过了眼睛才能认识这个世间的形形色色。但眼睛观看的是形象的世界,有时会与无相的真实有所偏差,所以儒家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示。佛教对眼睛的修行又更进一步,主张不看假的、不看坏的、不看变化的,要看正当的、善美的、净化的。例如,眼睛可以瞻礼佛像、可以观看经文,甚至修行人的眼睛不看外相,而要看内心,观照自心更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

二、耳朵的修行。耳朵是听声音的,但是错听、乱听、误听,致使世间“此也是是非、彼也是是非”,难有终了。因此佛法鼓励耳朵的修行要善听、兼听、谛听、会听,如能听到“耳根圆通”,那就是耳根的最高修行了。

三、鼻子的修行。鼻子在人体上的功用,好像是一个收集情报的探子,平时逐香、逐臭,辨别各种境界,因此产生贪嗔爱舍。但是鼻子最大的功用是呼吸,所谓“人命在呼吸间”,尤其是禅门的修行,重在调身、调息、调心,因此鼻子一呼一吸,也能作为修行的入门之要。

四、舌头的修行。舌头不但用来辨味,而且舌头最大的功用是帮助说话,所谓“舌灿莲花”,有舌才能发出各种微妙的音声。舌头不只是说话,尤其要说好话,世间上种种的语言、种种的音声,也代表了人间的纷纭复杂,重重无尽的是非纠葛。所以佛教鼓励舌头的修行,要念佛、念经,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是舌头的修行了。

五、身体的修行。身体接触外界最容易贪着柔软舒畅,又再增加爱美、爱俏,所以佛法里鼓励人要苦行励志。苦身,让身体打坐、礼拜、行脚、绕佛,以劳动供养,才是正当的修行。

六、心的修行。经典里把心比喻成猿猴,所谓“心猿意马”,心为六根的领导人,六根好像一个村庄,心好则其他五根皆好,心坏则其他五根都会跟着为非作歹。所以禅门讲“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方寸之间,就看我们如何修炼了。

六根的饮食

大自然里,树木花草要浇水,稻谷米麦要施肥,驴马牛羊要吃草,东西物品要上漆。可以说,世间万物都需要吃东西来滋养,尤其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更要吃上等的好料,吃了东西,有了营养,身体才会健康。

六根到底吃什么呢?

一、眼睛要吃睡眠。人平时要用眼睛来看书、看事、看物、看人、看路等,眼睛使用过度就会疲劳,所以到了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让眼睛休息。甚至白天没事时闭目养神,都像给眼睛吃饭一样,让眼睛可以养足精神,让眼神更明亮。乃至所谓“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心不烦”,眼睛一闭,也是心灵的涤尘静虑,所以眼睛不仅要吃睡眠,不当看的时候,也要懂得把眼睛收起来。

二、耳朵要吃宁静。平时生活里,很多的噪音吵得人心烦意躁,所以耳朵很需要宁静,要图个耳根清净,让耳朵吃无声之声,享受宁静时刻,如此不但耳不听,心不烦,甚至连身体都能感到无比轻安。

三、鼻子要吃空气。佛经讲“人命在呼吸间”,人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没有生命了,所以要喂鼻子吃空气,而且要吃好的、新鲜的空气,所以有些人早晨要到公园运动,为的是要吸收新鲜空气,吃了空气,尤其是清新的空气,可以滋养人的五脏六腑,身体才会健康。

四、舌头要吃美味。人的三餐饮食,要通过舌头来品尝,继而分辨好不好吃。一般人大都好吃美食,所以不管酸甜苦辣,要有美味,舌头才会吃,其实饮食不但要美味,还要有营养,没有营养的美味,对身体无益。平时的青菜萝卜、稻谷米饭,乃至面包牛奶,都是舌头最欢喜的美味和滋养。

五、身体要吃触觉。人的触觉,对于有形的软硬粗细、无形的冷热涩滑等,各有所好。例如,吃饭有人喜欢吃软不吃硬,有人吃硬不吃软;睡觉有人欢喜睡硬板床,有人喜欢睡软铺;穿衣有人挑质地柔软的衣服,有人选硬挺的布料;室内的气温,有的人喜欢吹冷气,有人乐于吹自然风。总之,只要自己喜欢的、相应的,就欢喜碰触。

六、心灵要吃法味。其实心要吃的东西很多,慈悲、智慧、思维、善美、舒畅等。所谓“万法由心造”,心能造万法,心也要以万法为食。有时候我们骂一个人是“空心大萝卜”,就表示这个人什么都没有;如果能让万法萦绕于胸,世间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办成的呢?

总之,树根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向下扎根,根基才会厚实;人的六根也要有适当的滋养,身心才会健康,才不会误入歧途,走上岔路,所以六根的滋养,不可不慎。

五停心观

佛教有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吾人之“心”,既是生命的根本,又是生死的源头;心既具足自我的清净本性,又充满了无始的无明烦恼。所以,如何“转识成智”,如何“去妄归真”,就需要有各种的法门来对治。例如,针对贪欲、嗔恚、愚痴、我执、散乱等五心,就有“五停心观”可以对治,使我们烦恼降伏,妄心不起,到达解脱自在之境。

兹将“五停心观”分述如下: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吾人为什么会有贪欲?就是因为对世间生起种种的爱欲、爱执,总要得之而后快,这时就要用“不净观”来对治。例如,对色身执著者,观想“粉面桃花,不过是带肉骷髅;娇媚之身,不过是脓血聚集”。所谓花瓶虽美,里面也会藏污纳垢,有何可爱?

二、以慈悲观对治嗔恚。吾人起了贪心,是因为“爱执”;反之,“不爱”的就会生起嗔心、恨心,这时如能生起“慈悲心”,就能对治。所谓“慈悲”,慈者,给人一切乐事;悲者,拔人一切痛苦。既然我们发心要给人快乐,拔人痛苦,自然不会对他人生起嗔心。再说,慈悲者,要视人如己;对己嗔恚,岂非不智之至?

同类推荐
  • 尼采的人生哲学

    尼采的人生哲学

    本书囊括了尼采思想的精髓,每篇文章都是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从而得出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阅读本书将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字里行间,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热门推荐
  • 韵世

    韵世

    历史破败,书卷尘化,生命消逝——世界千幻难断欤,朽木简易难摧折。星河的光辉映射的不仅仅是秩序,时间光晕笼罩的不仅仅是灵魂,命运涡轮扭曲的不仅仅是因果,生命齿轮转动的也不仅仅是空间……
  • 月光有妖气

    月光有妖气

    一丝黑暗,便可泯灭希望。一缕毫光,也可万丈光芒!一个害怕异性,无法觉醒异能的废柴,在这强者为尊的异能师世界,应当如何活下去?这一切的一切,都随她而改变。九千年前的大门就此开启——光与暗,阴与阳;对与错,丹与草。她说,我等待千年,只为再看你一眼……(萌新发文,玄幻+都市,不喜勿喷。书友群:586989021?ω?欢迎各位读者大大。)
  •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集)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集)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罗曼·罗兰的传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描写了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自身、与艺术、与社会斗争的一生,从少年时代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社会与艺术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友情与爱情的悲歌,到差点被生命的大难关摧毁,但最终达到清明高远的境界。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性格,但是他对于生命、艺术却有着极大的热情,即使遭到误解,仍然保持着真诚的心,坚韧、勇敢地斗争。
  • 闵公

    闵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远的监视者

    永远的监视者

    被指派的英雄注定踏上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在完成命运安排的同时一步步探寻古老传说的秘密和“命运”的真正含义。在完全了解真相的那一刻,他会明白自己究竟是“监视者”们故事中的提线木偶,还是属于自己的故事中唯一的主角。
  • 不要成神

    不要成神

    一场突然起来的大灾变,整个世界天翻地覆。异兽成了地球上的主宰;神主、神力成了残存的人类文明的主旋律。百年之后,一个出生豪门的少年,带着母亲临终时“不要成神”的遗言,面对围绕在身边的重重迷雾,他又该走向何方?
  • 暗示

    暗示

    警车刚刚接近案发现场,大雨接踵而至。雨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打在明城木槿公园高大的树木上,发出令人心烦的噼啪之声。深夜,公园偏僻的小径上路灯稀少,光线投射不到的地方就如矿井一样漆黑,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在木槿公园一座花台边,一个年轻男子,哆嗦着躬着身,像鸟儿张开双翅一样打开身上的运动衣,遮盖着身下的一样东西。他的模样,紧张、恐惧而又略显滑稽。这是今年初夏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男子每天晚上出来跑步,本来就是图个清净,谁知道却碰上了这样的事情,还好随身带了手机,拨打了报警电话。他甩甩坠挂发梢的雨水,又往前吃力地躬了躬腰,让身体躬成一个小小的穹顶,尽量不要让雨水破坏了现场。
  •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庙宇和墓地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它气势雄伟壮丽,极具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它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文物珍藏、高超的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