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8500000030

第30章 改革没有完成时(3)

三、稳妥改革与急功近利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俄罗斯、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在北京接受了几家国外媒体的联合采访。在这次采访中,习近平说了这么一番话:“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如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它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两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领导者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即要“小心翼翼”,否则就会弄得一团糟。这个比喻同样适合于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让中国社会更加健康、更好地发展,因此,改革类似治病与养生,既有面对病症发作的急迫性,也有固本培元的长期性;既需要大刀阔斧地下猛药,也需要小火慢工地细调理。但在现实中,有些人常常只强调改革的急迫性,忽视改革也需稳妥的要求,从而显得急功近利,容易导致改革的偏差。改革是新旧之间的一个动态关系。新的,也许对改革有好处,也许没好处;旧的,也许对改革有利,也许不利。然而,改革者未必能清晰地区分清楚。尤其在改革之初,改革的这种不确定性,常常会导致改革者犯一些类似的错误。

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新鲜,宋代王安石的改革比较著名,王安石也因此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得失,中国历史上争论了近一千年,至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一般来说,所有的改革者都会首先从权力机构上着手改革,设立一个指导改革、掌握改革权力的特殊机构。王安石时期,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等机构,也就是在旧体制、旧机构之外成立新机构,以新机构来推动改革。这种做法很常见,例如,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要设立制度局,作为改革的中枢机构。只是因为“百日维新”时间太短,制度局还没来得及成立,变法就夭折了;“文革”时期也有“文革领导小组”。当今中国改革已进行30多年,“体改委”“发改委”是以前创设的新机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创设“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替代或调整以往负责改革的机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方案。

为了改革而创设新机构,某种程度上就是针对旧机构。因此,在新机构创设之后,改革者往往会大量使用新人。为改革而破格提拔、使用新人,其用人标准因改革的对象、目标不同而不同。例如军事改革往往提拔作战能力强的人,文化改革则需要文化上的新人等。纵观历史,很多改革者都容易犯相同的错误,即,对为了改革而重用的新人,重才不重德。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都存在。从一般意义上说,改革在新与旧的较量中,需要很快拿出改革成绩,这是对旧势力、旧制度最好的回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谁有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为改革加分,谁就容易得到重用。保守者、中庸者往往不是改革所需要的人才,甚至是改革的对象。激进的新人往往会有让改革立竿见影的猛药,为此,改革决策者“唯才是举”也很常见。改革者的这一心态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唯才是举”容易背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原则,从而也成为改革失败的原因。历史上一些改革的失败,实际上是推动改革者的人品决定的,有才无德的改革者,往往会使一场看起来应该成功的改革最终失败。

苏轼在评价王安石的改革时说,王安石“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这个评论颇为到位。改革急躁化、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本来正确的改革最终失败。改革有时候需要大刀阔斧、高歌猛进,有时候需要耐心周到、逐步推进。“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道理运用在改革上,则表现为有时需要大胆创新,有时需要小心翼翼。改革需要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绪往往对改革不利。苏轼批评王安石“求治太急”,这个问题同样体现在戊戌变法中。当今中国的改革应汲取历史教训,避免改革的急躁情绪,动静结合、变守协调,方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苏轼批评王安石的改革“听言太广”,意思是说其改革想面面俱到,实际上这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这一教训对于今天同样有效。“听言太广”并不是指听取意见太多,而是采纳意见太多太杂。事实上,改革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这并没有错。但是,各种利益势力往往出于自身考虑表达各种意见,支持改革者或许想大捞一笔,反对改革者也许表里不一,犹豫观望者可能闪烁其词。对于各种意见,不能照单全收,而应该在一个主导思想的框架内,有选择、有重点地实践。各种意见都应该听,各种意见都有权利表达,但是否采纳、如何采纳,应该近远期目标结合,摆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综合协调。我认为,中共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中国梦”,使得未来的改革有了中远期的明确方向,与此前单独提出“翻两番”等经济指标相比,“中国梦”整体性更强,因而中国未来的改革将更具有大局观指导下的协调性,以避免上述问题。

苏轼评价王安石改革“进人太锐”,实际上说到了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王安石对于他推行的改革有一个自己的说法:“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意思是说建立一套法制制度,然后找到合适的人去有效执行。王安石的改革在今天看来有重视制度大于重视人才培养的倾向,具体来说,经济目标是王安石“变法”的重点之一,王安石提出要为国家“理财”,因此,为了改革而使用的新人以具有经济才能为主,一大批熟悉经济的“理财”能手被重用。后人评价王安石破格提拔的新人,大都属于很会算账的“小人”,而非君子。这一只重才能忽略品德的做法往往会危及改革自身。王安石为国家“理财”的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以解决国家财政支出方面捉襟见肘的问题。这一想法本身并没错,但因为缺乏中长期的整体规划,急功近利地使用“理财新人”,导致其政策推行的结果是社会财富向国库迅速大量转移,但在创造新财富之源上乏善可陈。“国富民穷”是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结果的评价,导致王安石变法最终失去了民意的支持。如今我们重新反思这九百多年前的重大改革,不能完全否定王安石改革的初衷,但在具体手段上,我们的确应该意识到,王安石犯了急躁病。

王安石的主要对立面是司马光。现在很多人把司马光定义为反对改革的保守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司马光并不反对改革,宋朝时期所谓的改革派、保守派,其实一样适用“改不改不是问题,如何改才是问题”的结论。司马光曾经说:“苟得其人,则无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虽有善法,失先后之施矣。故当急于求人,而缓于立法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与王安石对于“变法”的不同侧面的要求,王安石强调制度,司马光强调人才。我们今天也许可以“事后诸葛亮”,轻松地“为古人师”,下一个结论说,当初如果两人的意见能够综合就好了。但历史不可重复。当初由于王安石急于求成,在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听不进不同意见,导致很多品行不佳的新人成为改革主力军,从而严重影响了改革的效果。王安石的良法因执行的偏差,并没有出现广泛的良效。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个讲话说明当今中国领导人已明确地意识到改革过程中德与才的关系问题。改革要面对新事物,的确需要新的人才,但是,新人才的标准不能仅仅是具体的才能。德才兼备是又红又专的另一个说法。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有德有才为上,无德无才为末。有德无才虽然对于推动改革可能帮助不大,但对于守成、防止改革偏差依然是有用的。有才无德虽然可能有利于推动改革的进程,但也可能对改革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改革要获得真正的成效,除了具体制度的改革外,具有德才皆备的改革人才是关键,也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防止重犯急功近利“改革急躁病”的重要手段。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王安石改革时提出“三不足”主张以表达改革决心,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认为,用此话表达改革决心没问题,但用它指导具体的改革就容易因过激而走过头,造成“过犹不及”的局面。客观地说,所谓“天变”可以看成是规律,如果过于强调“天变不足畏”,就容易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所谓“祖宗”可以视为传统,改革虽然要改变传统中不合理的成分,但也不能彻底颠覆传统,萧规曹随的历史延续未必全是错的。如果过于强调“祖宗不足法”,等于一切都可以推倒重来,它未必能给改革带来预想的成果。所谓“人言”既可以是陈腐狭隘的反对意见,也可看作是民心。过于强调“人言不足恤”,很可能就会无视民意,最终使改革失去民心,导致改革的失败。因此,改革一旦走过头,一旦过激,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快与慢、动与静、点与面、条与块应综合考虑。改革如果过于迟缓,容易失去最佳时机。改革如果过于急躁,容易功亏一篑。改革要求变,要求改变某些旧的东西。但是,求变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而不应过分地逆势而上。恰如大禹治水,不能简单理解大禹就是彻底放弃“堵”,改为“疏”,而应辩证地看到,“疏”其实是与“堵”的有机结合。有堵才有疏,没有堵的疏,那是恣意蔓延的洪水。成功的改革应该深入了解中国的现实,从实践出发,解决具体的问题。为了改革,我们的确需要学习其他人的经验,然而,如果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泥潭,听从对中国现实缺乏深入了解的某些专家的指挥,改革将难以得到中国民众的支持。在这些问题之上,改革最重要的是确定明确的目标,使国家富强与民众利益相结合,这一目标不可动摇。

同类推荐
  •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包括:奔向全面小康、唱响和谐之歌、保护绿色赣鄱、建设精神家园、弘扬文明新风。并选取了50个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厚实,是面向青少年宣传普及党代会精神的好读本、好教材。
  • 大国前途

    大国前途

    本书分为“国家前途与国家政治”、“国家前途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前途与国家安全”、“国家前途与经济新常态”、“国家前途与社会民生”等5个专题,收入29位专家、学者有关上述问题的文章。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习近平在考察过程中,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当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5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讲话全文。
  • 中国的对日战略与中日关系研究(1949-)

    中国的对日战略与中日关系研究(1949-)

    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最复杂、最敏感的双边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制定了总体的对日战略目标和各个阶段的政策,循序渐进地推动着两国关系从民间发展到官方。本书使用大量的中、日文第一手资料,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日战略的依据、内容、发展,以及对日战略与对日方针、政策、策略的关系,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讨论国际格局、地区局势、双方国内形势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总结中日关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日两国关系既经历过令人怀念的“蜜月时期”,也有过的“合作摩擦”共存的全面发展阶段,还有过“政冷经热”的冰冻时期。中国对日战略是整个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战略方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现阶段的中日关系又面临新的困难和矛盾。在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国对日战略和策略的发展,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了解中日关系的特殊性,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推进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热门推荐
  • 美国中小学最佳课外读本:写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史

    美国中小学最佳课外读本:写给孩子的世界艺术史

    本书讲述的主要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建筑三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介绍,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对作者生存时代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介绍,以及作品创作过程的讲述,介绍艺术的发展历程。独特的写法使得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能够引发孩子的兴趣。
  • 人生没有标配,每一步都珍贵

    人生没有标配,每一步都珍贵

    每个人都曾疑惑过:我在干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2015年6月,林夏萨摩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你才20多岁,为什么总怕来不及》,一时引爆各大网络,累计阅读量达到10亿次之多。她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放弃前程大好的英语专业,转而背起浅薄的行囊,成为上海漂泊的异客。她住过地下室,做过文案、策划、执行、翻译,半夜十二点穿越上海大半个城市回到暂住地……现服务多家世界500强公司。《人生没有标配,每一步都珍贵》,是林夏萨摩的第二本励志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人生没有标配,我们努力踏出的每一步,对人生来说都很珍贵,从生活的全方位展现一个正能量的姑娘。
  • 你从来都是我的宝

    你从来都是我的宝

    青春本就乏味,幸好我的生命中从此多了一个你来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剑仙的诸天之旅

    剑仙的诸天之旅

    王牌特工:洛言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遇敌人狙击生死危机关头,一柄古剑带领他离开了地球醒来后的他,发现自己与古剑融为一体,还身负“剑仙系统”当他行走于诸天万界之中时,却不知一场布局数个纪元的阴谋正悄然而至……一段由尸骸鲜血谱写的篇章流传已久,无数天之骄子间的生死角逐,几大界域的巅峰之战……一柄传承不朽的仙剑,一代绝世惊艳的剑仙……洛言的诸天之旅,才刚刚开始
  • 许地山散文精品

    许地山散文精品

    许地山散文以其特有的宗教情结,短小的形式,丰富诡奇的联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精彩地表现了他散文创作的独创性。其选择题材和创作技巧别具一格,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的描写领域,同时也丰富了新文学的创作方法。《许地山散文精品》主要编辑了作者的散文歌作品。
  • 人间最后一个真仙

    人间最后一个真仙

    (超级爽文,登场无敌)我说我是真仙你们不信,打不赢我就说我扮猪吃虎。我说我无所不能你们还是不信,我弹指遮天你们又说我装逼。少女们,别迷恋我了,我都已经活了十几万年了,我们真的不适合。现在我还是要说,真的别惹我,我生起气来后果非常严重。
  • 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中国的现实与超现实

    “中国的现实”即中国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和怪现象。“超现实”即中国今后发展方向和如何实现改革。这是一本时政普及读物,核心为点评当今各色社会问题,专注于点评当代中国各色现象与事件,也有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解读。“把历史作为现实参考”的著名近代史专家雷颐,通过通俗的讲解、评论、分析,使读者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政府改革的努力与期望落空,什么样的力量使某些事件像轮回一般在中国历史上反复演出。
  • 此情何处寄

    此情何处寄

    我冯淼,永远成不了站在你身边的女人,我不愿成为你的累赘,不愿你因我而成为他人的笑话,更不愿因我而拖累了你的仕途。我会带着你从未见过的儿子,在天上看着你,为你祈福,为你祝愿,惟愿你开心快乐。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 大漠女王

    大漠女王

    伟大的太阳之神庇佑这个国家,美丽的班尼达马河养育她的子女。一位来自异国,如同太阳神之女存在一般的少女闯入了这个金色的国度,她不是神明也不是公主,她的愿望就是能够活着,而面对这个冷血的男人,让这个愿望显得奢侈。想知道一个内敛乖觉的少女如何在那个霸道而残暴的主人手下存活,摇身变成女王。她,即将揭开,一段异域国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