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2800000038

第38章 张爱玲出版史(3)

2004年2月,皇冠宣布《同》即将出版,立即有传它是未写完的,例如《新京报》的一篇报道说:“据悉,《同学少年都不贱》是一部仅有两万字未完成的小说。”到2009年,张小虹竟然还在《联合报》撰文说:“皇冠出版社已于2004年出版了其生前因觉‘毛病很大’而决定搁开的两万字未完成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为什么有人会说它“未完成”呢?

原来在2004年1月19日,苏伟贞在《联合报》上撰文指出,1978年8月20日张爱玲写信给夏志清:“《同学少年都不贱》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张爱玲只说它“毛病很大”,但有些人便想当然地认为这即是“未完成”,如果这种解读成立,那么张爱玲自言写得“实在太坏”的《殷宝滟送花楼会》,我们都非要说它“未完成”不可了。

《同》出版时,有关它的权威参考资料就只有夏志清在《联合文学》第十四卷第九期(1998年7月号)上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其中收有苏伟贞引用的那封信,也是唯一提到《同》的信件,于是所有研究者都只能靠它解谜。何谓“外界的阻力”?小说“一寄出”又是寄给谁?

苏伟贞首先凭这封信推敲,指“外界阻力”是担心《同》的篇幅尚不够出一本书,怕一发表便被收入别人所编的选集,又说在1977年末张爱玲为了《赤地之恋》的出版,跟胡兰成再间接产生纠葛,心境受到影响。陈子善在《关于〈同学少年都不贱〉》中说:“‘外界的阻力’无非是广义的泛指,而不是明确的特指,即外界对张爱玲期待甚高,当然也可能包括《色,戒》1978年1月发表后所引起的争议。而‘寄出’又寄往何处?显然是寄给宋淇以听取他的意见,也许宋淇对这部中篇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小说‘毛病很大’?但这只是我的大胆推测,还有待相关文献的发掘证实。”

“相关文献”其实就是张爱玲写给我父亲的信。小说有什么毛病呢?她1978年5月26日的信上就有答案:“《同学少年都不贱》我改了几处,但是发现这篇东西最大的毛病是赵珏像是对恩娟早已没有友谊了,而仍旧依赖她,太不使人同情。所以还是先搁着再说,不零零碎碎寄改写的几页来。”就是这样简单。她当时已改写了“几页”,但没寄出,此后也不再提起,那改写的部分也就下落不明了。

那么外界阻力是什么呢?似乎没有人猜中,那是指1977、1978年间如火如荼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我父亲在1978年7月19日写信给张爱玲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篇请不要发表。现在台湾心中向往大陆的知识分子很多,虽不敢明目张胆公开表态,但……攻击无所不用其极,想尽各种方法打击。你……自然成为对象,好在你有其他出色的作品,为你撑腰的有夏志清等学院派和很多作家,其中最出力的是朱西宁。最近有人把余光中二十年的诗作中,挑选出有色情色彩的句子[其实是out of context(断章取义)]串连起来,写出一篇《这样一位诗人》,侮辱余为pornographic(色情)作家。你这篇其实很innocent(天真无邪),可是如果给人以同样手法一写,对你极不利。同时,它又并不比前两篇好多少。发表之后,使你的撑腰人都很为难。”

“前两篇”是指《浮花浪蕊》和《相见欢》,我父亲觉得不能迎合市场的口味。所谓“向往大陆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提倡乡土文学的人,如陈映真、陈鼓应等。1977年余光中发表《狼来了》一文,把乡土文学定性为“工农兵文学”。侮辱余光中为色情作家的人是哲学学者陈鼓应,他当时曾出版《这样的诗人余光中》一书。换言之,父亲是害怕《同》会被陈鼓应、陈映真这类乡土文学派抹黑,甚至依样画葫芦把张爱玲标签成“同性恋色情作家”。

当时我们港台留美学生都有关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我自己很不喜欢余光中的《狼来了》,所以我更同情的反而是陈映真他们。但无论如何,我父亲当年就是为这原因而劝止张爱玲发表《同》的。这是事实,不论我是否认同。

张爱玲在1978年8月8日回信:“《同学少年都不贱》本来已经搁开,没预备发表。台湾现在的左派势力我很能想象。时尚与趋炎附势的影响力实在大。”

大家知道张爱玲喜欢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只有取材于真实人生,作品才够鲜活,但这不代表她不会艺术加工。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在《同》中,赵珏当时正在洗碗:“午后一时左右在无线电上听到总统中弹,两三点钟才又报道总统已死。她正在水槽上洗盘碗,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说:‘甘乃迪(肯尼迪)死了。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真实的张爱玲当时又在做什么呢?

她1964年1月来信:“上两个月暗杀Kennedy那天,我正午刚醒,在床上听无线电,忽然插入一个报告,总统汽车队游行,有记者听见两声枪响,不知道是否向总统射击的。从这时候起,几分钟一个报告,一直发展到第二天下午一时,的确惊心动魄,和报上读到大不相同,有catharsis(洗涤心神)的感觉。”

我父亲劝止了《同》的出版后,在1978年10月又写信给张爱玲说:“我也同意暂时hold(不发表)《同学少年都不贱》,又你St.Mary‘s(圣玛利亚女校)有个同学叫谢恩美,她的二妹就叫恩娟,不知你知道否?”张爱玲到1979年6月才回答了一句:“我忘了谢恩美的二妹叫恩娟。”他们关于《同》的讨论就以这样的一句结束。

但我发现最精彩的秘密其实都藏在那些不是讨论《同》的信件中,而我父亲显然没有发觉,也许他根本没有细读《同》。张爱玲本不打算讲以下的故事,但她怕我父亲误会,才逼不得已说出来。

我父亲跟乔志高是好朋友。乔原名高克毅,翻译过费兹杰罗(Fitzgerald,即费兹杰拉德)的《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亦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高的译本2013年刚在大陆出版。60年代,高在华盛顿美国之音任职中文广播主编,张爱玲曾是他下属。1973年,他与我父亲为香港中文大学创办《译丛》(Renditions)。

我父亲曾多次向张爱玲约稿,打算在《译丛》上刊登《海上花》的英译版,都被她一拖再拖,最后她不得不在1979年12月8日的信里说出实情:“Stephen一再说过《海上花》登在Renditions上的事,我因为有点苦衷,以前乔志高对我那么阴毒,而且不是没人知道,我后来见到老同学张秀爱--费太太,她丈夫不知道是不是还是A.I.D.Director(”美国国际开发署主任“)--也听见她说他到处替我反宣传。我虽然自己不中用,做不到恩怨分明,再去替他编的杂志写稿,也觉得太铲头了,所以总想拖到有一天编辑换人之后。”

这里我有两件事要讲。一是张秀爱,她是谁呢?据万燕《算命者的预言》一文,张爱玲的中学同学顾淑琪回忆,张爱玲“和低一级的张秀爱玩得很好,什么都对她说,张爱玲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讲话会笑”。现在照信上说,张秀爱后来到了美国,嫁得不错,似乎很有恩娟的影子。我又联想到,“恩”“爱”恰巧是一对,而“娟”“秀”都有“美丽”的意思,那么恩娟是否取材于秀爱呢?这是我的猜测。

第二件事关于乔志高。1964年至1966年,张爱玲得麦卡锡的帮助,得以在华府美国之音改编广播剧,因此跟乔志高共事。乔的太太梅卿跟张爱玲是同学,她很喜欢梅卿,曾在信上说:“她跟高大概是外形与内心都是opposites attract(异类相吸)。”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张爱玲在1980年2月9日来信中说:“机关里互相排挤本来是天经地义,不过他(乔志高)对我稍微有点paranoid(多疑)。第一次去,有个美国人叫我听中文话剧录音带,高在隔壁窃听,站在自己书桌前理东西,站了半个多钟头,在板壁上截玻璃上露出半身。播音他们就用自己人,想必酬劳论页数,所以念得奇快,像嘴里含着个烫洋芋。短波播送,国语不大好的听众怎么听得懂?问我的意见,我当然说好,’不过稍微太快了点‘。再追问也还是这句话。出来又有高的下属追上来攀谈,防我再到哪去告状。此后只要知道我在这大楼里,总派人钉,看得出是假fan(粉丝)……他(McCarthy)调走后隔了些时,高大概从《流言》上看到我重视阴历年--其实也早已不过了--年三十晚上打电话来告诉我歇生意。此后他到处说我,所有我来美后的传言都是从他那里来的。”

在《同》中,司徒华是华府的中文传译员,也是赵珏的上司,赵珏曾想“华府中国人的圈子小,司徒华一定会到处去讲她多么落魄”。现在我们再看看小说这一段:“那天我们那科长也去了,后来叫我去见他。司徒华在隔壁,一直站在玻璃槅子旁边理书桌上的东西。也许谈了有二十分钟,他一直就没坐下。我当然说话留神,可是后来没多少时候,科长调走了,还是好久没派我差使。阴历年三十晚上司徒华打电话来,说他们有个韩国人翻译韩国话了,触我的霉头。”

我父亲读了信上的事,只回答说从不知道她和乔志高的事,但他跟乔“认识了二十多年,彼此互相尊重,从来没有一句重话”。张爱玲是否想得太多呢?我无从判断。但看她的书信,我至少知道她如何把现实改编为小说。正如《色,戒》的王佳芝是由多人合成,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司徒华就是乔志高,张爱玲只是化用了她的某些生活经验而已-那些经验当然也不等同于客观事实。

很多人说私人书信不该发表,好吧,《同》出版九年了,书信没有公开,但何方高人能猜到小说的“毛病”呢?又有谁正确指出是什么“外界阻力”呢?难道生活中已有太多假话,大家都不情愿听见真相?

大陆篇

前章已经讲过张爱玲在上海的出版史,一直讲到她1952年离开大陆。现在我想谈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在大陆的出版情况。我们可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当中也反映了版权问题的演变过程。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张爱玲的名字在大陆沉寂多年,直到80年代中期她的作品才正式回归。1984年,《读书》和《收获》两本杂志同时发表了柯灵的《遥寄张爱玲》,《收获》更是重刊了《倾城之恋》。1985年,上海书店将旧版《传奇》影印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翌年又把它重排发行,这是大陆在80年代最早出版的张爱玲作品。当时张爱玲并没有授权出版。

当初,大陆认识张爱玲的人还很少,比如作家阿城在多年后便这样回忆:“记得是84年底,忽然有一天翻上海的《收获》杂志,见到《倾城之恋》,读后纳闷了好几天,心想上海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这’张爱玲‘不知是躲在哪个里弄工厂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就如此惊人。心下惭愧自己当年刚发了一篇小说,这张爱玲不知如何冷笑呢。”

90年代初,张爱玲找她姑丈李开弟担任大陆的版权代理人,所得版税都留给她姑姑、姑丈。张爱玲料想大陆的版税不会太多,几千字几毛钱,加起来其实也只有一千几百块。她当时还有“文革”的阴影,不敢给两位老人家太多钱,怕会惹祸,觉得版税这数目便刚好了。

1992年,李开弟分别授权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发行张爱玲的书,一套四卷本的《张爱玲文集》便是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据当时安徽文艺的总编辑回忆,最初只是把张爱玲当作一个冷门作者来做,起印只有三千册,后来就火起来了,不断加印,盗版商也拼命盗版。安徽文艺大概卖了一二十万册,盗版的可能是他们的几倍。这不是一个容易处理的问题。张爱玲的姑姑去世后,李开弟也年事已高,不久便向张爱玲请辞,不再代理大陆的版权了。

当年一位编辑刘晓云曾帮过李开弟不少忙,比如陪同他咨询法律专家等。张爱玲为表谢意,1995年便写了一封答谢信给刘晓云,还随信送上一个小钱包,但信和钱包未及寄出她自己便去世了--后来遗物送到我家,一直也没有人发觉,直到2009年才非常巧合地被我“出土”,再经马家辉与陈子善穿针引线,终于寄到刘晓云手中。这也算是张爱玲大陆出版史上一段小小的传奇。

张爱玲1995年逝世后,她的遗产由我父母继承。1996年,我父母跟台湾皇冠出版社签了一份委任授权书,正式委任皇冠为张爱玲作品的全球独家总代理,这自然也涵盖了中国大陆。皇冠是台湾公司,不能在大陆直接发行张爱玲的书,便需要找一家大陆出版社负责。

同类推荐
  •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本书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郁达夫的生活原貌,它是一部包涵郁达夫浪漫无依的生活轨迹、勇往直前的左倾思想,为国抒难的爱国主义文人的个人生活史。严格地说,这枯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是中国“五四”到“抗战”的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你可以从中窥见鲁迅、郭沫若、茅盾、徐志摩、林志摩、林语堂、周作人……等文学艺术巨匠的生活轨迹、历史片断与艺术鸿爪。而且它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写到解放。离开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氛围,你无法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生活,他的复杂个性其实与他的苦难、成就、生活切切相关。他的人生与创作融入了历史环境,与他的国内屈辱家的屈辱无法分离。读者进入的是一个立体的全景式的世界。
  • 她们:二十世纪西方先锋女性传奇

    她们:二十世纪西方先锋女性传奇

    《她们:二十世纪西方先锋女性传奇》所选取的这些女性,不仅自身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身世、命运都具有传奇性,可以说她们身边的男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传奇性和故事性,所以能够激起女性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不单单只是停留于对优秀女性的欣赏、崇拜。作者默默以优美动人的笔触娓娓道来,讲述了这些传奇女性的生平,她们的成就,她们的悲喜,她们的感情生活,她们的事业波折。信息含量大,且作者在编写中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动人,从女性角度出发,体察幽微地描摹了这些众人眼中高高在上的女人,她们内心最温柔的细节和最伤痛的感触。"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汇集了从明到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陛、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

    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

    胡兰成被称为汪精卫的“文胆”,是一位声名狼藉的文化汉奸,而他在爱情上的不专一,也使张爱玲的精神深受伤害,而遭怜惜张爱玲的人斥骂。胡兰成与张爱玲的感情纠葛始终是人们口中不老的话题,而本书则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析和诠释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人生经历和他们之间那场为世人所关注和议论的爱情婚姻。他们两人的人生爱情轨迹如同两条直线,原本平行,始终不会有交集的点,然而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倾斜,两条直线有了交点,而造物弄人,最终却在刹那的激情与热烈之后,他们又重新走向了各自的方向,而且渐行渐远
  • 马克思传

    马克思传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历三十年而完成的一部完整的马克思学术传记,全面记述了马克思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实践,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青蛙凶猛

    青蛙凶猛

    罗宾穿越成了一只青蛙,但他发现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青蛙,而是青蛙王子。除了青蛙王子,还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丑小鸭,三只小猪……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大乱炖的世界。
  • 移居到你的支流

    移居到你的支流

    守着,守着,见,或者不见,就是一生了。你爱他吗?为他做过什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地求生之末日囚笼

    绝地求生之末日囚笼

    原本活死人猖獗的城市看不见一只活死人,却遍地都是盒子精?百人跳伞,只为猎杀活死人?遍地狼烟,小心的不仅仅只是活死人,还有……人!张天灵:“系统啊,我这98kTM的八倍镜呢?怎么上面是红点?”系统:红点98k是信仰……咳咳,别打脸……轻点,轻点……”
  • 迷雾里的光

    迷雾里的光

    梅花雪,牡丹月,合欢树下同心结;若非比翼长相依,刚离别,盼归期。相思夜,泪沾衾,多情却伤多情人;道是相伴解凄凉,未见君,已断肠。
  • 传说:鸩羽伊人千寻玉

    传说:鸩羽伊人千寻玉

    其实对于鸩星久来说穿越是个技术活,要不是因为伊星无那个祸害,她也不至于一个香蕉皮穿越了。其实对于伊星无来说,倒霉也是门学问,明明离家出走的是鸩星久被抓的却是自己。鸩星久盗了个墓,不小心盗出了千年前的魔尊,伊星无揍了个人不小心揍了千年前的上神,然后,一段搞笑的故事就被这四个祸害演了出来。许久后,只剩传说。
  • 璇矶图

    璇矶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银行职场生存记

    银行职场生存记

    曝光银行职场内幕,揭露各色奇葩上司,一次次将危机转为契机,步步升级打BOSS……没有强而有力的身家背景,没有哈佛耶鲁的学历文凭,没有灵光的脑袋和厉害的人脉,俗称“三无屌丝”,人称“打不死的小强”,我是方振强。从2007年到2017年,我经历了银行业兴衰起伏的十年,眼见着原先的同事纷纷离开,或主动或被动。感受着从高薪的金饭碗到被吐槽的鸡肋餐,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开始有传言未来几年将出现银行业的破产潮。那么曾经风光的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银行业小人物该如何生存、如何调整自己都将成为新的课题。
  • 十八岁参军

    十八岁参军

    1933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我出生于湖南省乾城县所里镇,即现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主城区。我虽然离开家乡到北方工作生活了六十年,但乡音难改,说一口既带湖南辣味,又带山西醋味的普通话。常常有人听了我的口音,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回答是湘西人,对方就说:“啊!知道了,是出土匪的那个地方。”有的人甚至还会开玩笑地加一句:“阁下不是土匪吧?”其实,这是一个误识,是受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上映的《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等影视剧的影响。这几部影视剧描述的土匪,并非传统意义的土匪。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