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4700000003

第3章 慧海佛光(2)

一、三世业报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唯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恶业有十种。

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悭贪;九、嗔恚;十、邪见。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十、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不杀生:救护生命二、不偷盗:给施资财三、不邪淫:遵修梵行四、不妄言:说诚实言五、不两舌:和合彼此六、不恶口:善言安慰七、不绮语:作利益语八、不悭贪:常怀舍心九、不嗔恚:恒生慈悯十、不邪见:正信因果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今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

《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

李叔同作《三世佛》

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效果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学者之俗智俗慧非二乘之空智空慧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小巧

俗智慧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空智慧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若以渡河为喻动身处………………此岸欲到处………………彼岸以舟渡河竟…………到彼岸约法言之|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著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故佛经云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常人以为空有相反,今乃相合。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做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大科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二秘密般若二正说般若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观自在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一一觉……………以智上求佛法。萨埵一一有情(即众生)…………以悲下化众生。

此外有多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一一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深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深……法空般若一一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境处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

受蕴…领纳义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五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内心蕴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想蕴…取像义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行蕴…造作义即对外境之动作。

识蕴…了别义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生死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循环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不绝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中亦悉尔也。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天众认为琉璃

如恒河水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人间认为波流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不异一一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一一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断灭空偏空非离有之空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即有即空不空而空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以下广说五(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分为三段(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十八种作用不同故。为色心俱迷者说十八界六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行

识名色六入

触十二因缘

爱取有生

老死

过去所作之因

现在所受之果

现在所受之因

未来所受之果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生死报一世间苦果

四谛(帝真者)

集谛烦恼业一世间苦因灭谛涅槃果一出世间乐果道谛菩提道一出世间乐因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此乃空大乘法。

同类推荐
  • 终站之前

    终站之前

    作者在生命暮年,在与癌症面对面的搏杀中,对人生、生命和亲情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这部自选集可说是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作者乐观地在人生“终站”之前忆双亲友朋,细说往事,读者可窥其一生意趣心志,也可感受到作者豁达、独立而坚韧的品质。
  •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汇集了1998年至2015年《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四代彼时的青年批评家,如南帆、孟繁华、陈晓明、戴锦华,如李敬泽、吴义勤、施战军、张新颖、郜元宝、邵燕君、毛尖、杨庆祥等96名,有重要影响力;再现了17年来文艺批评的争鸣与共鸣,试图还原历史,更在于描述和激励当下。
  • 古人为何要留胡子

    古人为何要留胡子

    本书是一本谈艺论文录,涉及创作心得、艺术的功用、美的教育以及对文物演变史的阐发,另辟蹊径,发他人所未发,可谓美的发现之旅。
  • 人格的力量:辽宁理论宣讲“最美讲师”的故事

    人格的力量:辽宁理论宣讲“最美讲师”的故事

    近年来,辽宁大地涌现出一批理论宣讲志愿者,他们长年活跃在基层,以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宣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我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了贡献。
  • 胡适散文

    胡适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热门推荐
  • 腹黑老公的萌妻

    腹黑老公的萌妻

    再见到顾流年,已是三年之后。他是万人拥护的顾氏总裁,而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小作家。没想到躲了他三年,在最后的那一刻还是没有躲过他。一直到她拿着一个红本本!不对啊,一般对女朋友抛弃什么的,不应该是女朋友回来后,男朋友一个劲地让女人别来打扰他的吗?怎么到她这里就不一样?
  • 冰火魔厨之咸鱼签到系统

    冰火魔厨之咸鱼签到系统

    来到冰火魔厨的世界,获得一个系统,其名为咸鱼签到系统,但是我们不会专门写系统而是走剧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给男人看的羊皮卷

    给男人看的羊皮卷

    男人,演绎生命的壮丽诗篇。在女人眼里,男人是一部史诗,承载着亘古不变的气概和壮言;在女人心里,男人是一片无际的瀚海,坚守着无言的宽广和深沉;在女人梦里,男人是一盏夜航中的灯塔,指引着心灵深处的归宿和牵挂。
  • 纸鸢在天上飞

    纸鸢在天上飞

    我为将军你为将军夫人,我为皇帝你为皇后,做我这辈子唯一的妻,是我此生的承诺
  • 女帝在上:邪王,撩上瘾!

    女帝在上:邪王,撩上瘾!

    一朝穿越,她从末世大佬成为贫瘠小国无恶不作,荒淫无度,心狠手辣的暴君,“寡人后宫男宠无数,风格多变,不缺你一个。”“可他们全部抵不上我一个。”“此话怎讲?”“本王有钱,有权,有势,只要你想,本王随时可以退位让贤。”“哦,我焰国虽小,但寡人亦是一国之君,你能给的,寡人全部都有,何须你让?”某邪王咬牙切齿,“你要的风格多变,本王全部都有。”本以为是个冷情冷心,长相一般的毒舌男子,不曾想某人摇身一变,妖孽美男,女装大佬,禁欲王爷,通通信手拈来。
  • 薄少的亿万蜜妻

    薄少的亿万蜜妻

    五年前她遭算计被狠心抛弃。五年后,她携萌宝华丽归来,与他强强联手,斗前任,惩恶人,却无意中发现一个惊人秘密。她说:“薄锦焰,你这样煞费苦心,步步为营的算计我,有意思吗?”“当然有意思!”他霸气宣誓道:“这样你一辈子就只能是我薄锦焰的女人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辞旧迎新:除夕

    辞旧迎新:除夕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敢于打开心灵之门

    敢于打开心灵之门

    本书旨在教育学生要敢于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多和他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