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3400000011

第11章 伦理:为什么好人想做坏事(2)

瑞德和乔治是好朋友,一天晚上他们一起去酒吧喝酒。等酒吧快打烊的时候,他们喝得稍稍有点多,歪歪斜斜地朝各自的车走去,打算回家。瑞德一如往常,漫不经心地回到家,一头倒在床上。早上醒来,只是酒劲还没过去,其他的都还好。而乔治也熟练地开车往家走,可路上一个年轻人突然冲出来,挡在乔治面前。乔治来不及停车,当即把那个年轻人撞死了。乔治因此入狱。

从瑞德和乔治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威严性,乔治因自己的错误行为受到惩罚,虽然并非是他主动撞死那个年轻人的;如果瑞德醉酒驾车被发现也会受到惩罚。法律的威严性正反映了我们的道德感。我们或许觉得一个因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人比喝多后开车的人更应受到谴责。

可在这个例子中,两个司机的唯一不同之处是,有个年轻人突然间冲到了马路上,这属于偶然因素,是当事人无法掌控的。两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不负责任的,只是其中一个不走运。所以,人们会为乔治喊冤,认为乔治不够走运,而瑞德的运气极佳。

即使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乔治的罪行仅仅归于他个人的运气不佳呢?

虽然乔治并不是主观上想去撞人,但是他之前醉酒驾车的行为是他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醉酒驾车本身就是违反法律的,是对他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法律的制裁。如果一个人有意踩一下你的鞋子,那你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反感。但如果这只是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意外,只是因司机紧急刹车造成的,那你就没有理由去责备这个人,因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外部环境造成的,而并非是他本人可以掌控的,所以不应该受到谴责。

道德是不受巧合的影响,被称为“道德运气”的东西只是自相矛盾的,就好像归根结底是运气让你变坏了似的,这是一种很荒谬的说法。我们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够表现出我们性格中的优缺点:我们全都受“环境运气”的支配。如果你缺乏显示慷慨的资财或没有可以慷慨施恩的受益者,那你就无法展现自己天然的慷慨大方。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恶行仅仅归咎于个人的运气,没有哪个人会永远幸运下去,坏运气绝不能成为你为自己的恶行开脱的借口。

羞耻感往往可能诱导我们做坏事

有一次哈佛东亚文学系的玛丽莲去燕京图书馆借书时遇到了研究中国历史学的教授仓弼德,他们的聊天内容改变了她不自信的人生。仓弼德为她讲了中国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故事:

三毛小时候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12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学——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在初一时,三毛的学习成绩还行,到了初二,她的数学成绩一路下滑,几次小考中她的最高分才得50分,心里也因此很自卑。

然而一向好强的三毛发现了一个考高分的窍门。她发现每次老师出小考题,都是从课本后面的习题中选出来的,于是每次临考前都会背后面的习题。因为记忆力好,她能将那些习题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一连六次小考,三毛都得了100分。老师对此很怀疑,决定要单独测试一下三毛。

一天,老师把三毛叫进办公室,将一张准备好的数学卷子交给三毛,限她在十分钟内完成。由于题目难度很大,三毛得了零分,老师对她很是不满,于是,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羞辱了三毛一番。

这件事情让三毛出了丑,她也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于是开始逃学,当父母鼓励她要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再去学校时,她坚决地说“不”,并且自此开始休学在家。

休学在家的日子里,三毛仍然不能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当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姐姐弟弟不免要说些学校的事,这令她极其痛苦,时常感到那件事情对她的压力,仿佛能看到老师与同学们嘲笑的脸孔……

有害的羞耻感常常诱使我们做出坏事,如自毁成功、自损利益、侵害他人、沉迷游戏及破坏人际关系等。亲人、朋友、伴侣等周围的人的负面评价会使我们产生羞耻感,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定的回响:我这样做是错误的,我是不值得别人尊重和爱护的,我是个坏人。这些负面的信息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渐渐的,我们就会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按照这样的暗示去行事,久而久之,这些负面的信息腐蚀了你的灵魂,你就真的变成了他人所谓的“坏人”了。

人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的羞耻感,而做坏事是人们发泄内心羞耻感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我们无意中做了愧对自己的事情,潜意识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抚平上一事件引起的羞耻感。如果我们持续忽略或压抑自己的羞耻感,它可能会以一种自我伤害的方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去处理自己的羞耻感,它就会反过来“处理”我们。因此,慎重处理过去的创伤,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成长,追求内心的完整健全,我们才不会因羞耻感而做出坏事。一旦对羞耻感的内在价值真正有所了解,我们就会明白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深层的内心,治疗我们的情感创伤,消除我们负面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抚慰精神的过程,可以引导我们回归灵魂最自然的本性。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成名之前,是一个生活潦倒、无所事事的青年。有一次,他跑到巴黎去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份工作。

他父亲的朋友问他:“你能做什么?”

“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老伯。”

“数学精通吗?”

“不行。”

“你懂物理吗?或者历史?”

“什么都不知道,老伯。”

“会计呢?法律如何?”

大仲马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一次感觉自己太差劲了,便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补救我的这些不足。我相信不久之后,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将你的住处留在这张纸上吧。”大仲马认真地写下了他的住址。他父亲的朋友笑着说:“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有过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不过他在之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羞耻感,所以在文学方面成就卓著。健康的羞耻感可以帮助我们辨认行为是否为人接受,就好比内心的晴雨表,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忠于初衷。它又好比警钟,当我们背离真实的自我,从阴暗面做出行动和选择时,它就会适时地提醒我们。健康的羞耻感使我们产生某些情感和感觉,帮助我们辨别我们是否偏离了常规。它就像内心的罗盘,尽力引导我们朝着自己最大的潜能迈进,并防止我们偏离轨道。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羞耻感,那么,羞耻感就会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指导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如何让人成为人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是有用的,“要是教育没有用,它算是什么呢?它是藏着不用的才能吗?当然,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总是应该有用的。教育过去对圣奥古斯丁是有用的,对拿破仑是有用的。它现在还是有用的,因为理解是有用的。”

哈佛对世人最重要的影响就体现在哈佛的教育理念上:以健康的人文环境为未来培养人才,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可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精英。坚定不移地突出人文教育,这是哈佛的传统,也是百年哈佛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中的意外效果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并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感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著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在教育学上,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心理学领域,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他们在原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之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张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一些人。 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受到老师期望的影响。由于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老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这就是人们常用戏谑的口吻说的那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当老师在课堂上抽问学生问题时,老师会给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较长时间来回答;而且回答错时,老师往往也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在另一个实验中,老师对学生的期望,甚至影响到学生体育课上的表现。那些老师期望会有较好成绩的学生,在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的项目里,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怀着非常强烈的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往往就会出现。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这个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爱的界限:既不能匮乏,也不能过分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

父母对孩子的爱亦如此,普天之下的父母无不深爱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这份爱太伟大、太无私,也太沉重,导致许多父母不能够把握好爱的界限,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健康地成长。

一旦发生这种情形,紧跟着在孩子的发展上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孩子的态度日渐固定到使他不能认识爱,也不能恰当地表达爱、使用爱,因为他对爱的本能从来没有发展起来。对于一个在爱没有适当发展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孩,很难牵动他表达任何一种爱,他一生的态度将是一种逃避姿态——逃避一切爱和温柔。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养成独立的习惯,于是,就告诉孩子一些有害的话:爱和温柔是有害的,容易受人歧视。其中,经常被嘲笑的孩子尤其受到这种教导。这样的孩子免不了要害怕显露情绪或感受,因为他们会觉得,对人表示爱是可笑而且啰唆的;他们抗拒正常的温柔,仿佛那是奴役或贬抑他们的工具。如此,在儿童幼年时期便可能建立起藩篱,挡住他走向爱的生命。

经过一段压抑,一切爱的残酷教育之后,孩子便会从环境中撤退,并且一点一点地失去与人接触的能力。偶尔,环境中会有人提供亲睦的机会,这时,孩子就会打开心理防卫界限,与这个人做至交的朋友,而这种在只与一个人建立社交关系中成长的人,他的社会倾向永远不可能伸展到这个人以外的其他人,他终生都试图寻觅幼年时所没有的温馨与关爱。

伴随过多温柔的教育,与没有温柔相随进行的教育,同样有害。一个娇惯的孩子和怀恨的孩子一样负担着重大的困难,他只要一与人相处,要求温柔的欲求便无边无际地产生,结果,这些受宠的孩子把自己绑在一个人或很多人身上,拒绝让自己与人分离。

温柔的价值因为各种错误的经验而被强调得让孩子推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必须爱我,必须为我做这件事或那件事。这是一种很容易在家庭内成长的社会教条,孩子一旦形成这种倾向,就会立刻增加自己的温柔,使别人更加依赖他,以此为自己服务。这种温柔一旦在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炽热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一生都会遭受这种情感的伤害性的影响,将不断处在挣扎之中,而以公平手段或冲突去奋力抓紧别人的温柔。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这类人会不遗余力,直到他成为周围人关注的中心,而且要显得比别人重要为止。

这些受宠的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在成长路上的每一项困难都被移开了,他们的能力被人用和缓的方式削减了,而从来没有机会去负担责任。这种孩子所有必须为未来做准备的机会全被阻挡了,他们从来没有预备去和任何人接触,既然如此,他们当然没有办法与其他人接触。由于孩提时代的困难和错误在他们人际接触的路上投掷了许多障碍,这样的孩子对于生活毫无准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练习克服困难的机会。

同类推荐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平等

    平等

    虽然平等主义在当代社会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具有支配性的正义观念,平等也被看作是最流行、最重要的分配正义原则,但是这些都不是没有争议的。关于平等的争议既存在于平等主义的内部,也存在于它的外面。内部争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的平等”,即平等主义者所说的平等是指什么?外部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平等的规范性,即平等主义如何能够得到证明?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

    《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主要是考察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转变。全书从中国艺术何以在魏晋时期达到自觉这个问题入手,采用一种超越具体历史的内在把握——哲学的把握,对代表性哲学家进行个案考察,探讨中国哲学自然观在魏晋时期的转变及其本质特征,揭示其对于中国艺术自觉的意义。
热门推荐
  • 痞王逼婚:绝世小农女

    痞王逼婚:绝世小农女

    上一世被亲人逼婚而惨死,穿越而来她默默耕耘因刺绣闻名,才子佳人趋之如鹜,却被纨绔官宦子弟、甚至是皇亲国戚死缠不休来逼婚。遇到了中意的痞王,从此他宠她杀人放火,爱她挥刀斩破千百城,护她江山不换,直到生死白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漫漫喜欢你

    漫漫喜欢你

    薛漫漫,在高一的入学典礼上对新生代表叶辰浩一见倾心,但她深知自己的平凡所以只敢暗恋。秘密被从小一起长大的好闺蜜凌洛音窥破后,凌洛音怂恿她告白,毫无疑问告白失败,而薛漫漫也因此踏上了一条苦追叶辰浩的不归路。为靠近男神熬夜苦读的薛漫漫,终于和叶辰浩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在这里她认识了好朋友颜清,品学兼优的金融系学长魏仁追求颜清却屡屡被拒,薛漫漫无意中得知了颜清不敢恋爱的原因,才发现大姐大的颜清也有不为人知的伤痕。另一边,凌洛音也邂逅了自己的音乐王子莫林,莫林却忘不掉前女友,伤心欲绝的凌洛音远走他乡,而莫林也因此看清了自己的心。此时,薛漫漫和叶辰浩的爱情却经历着现实的考验,兜兜转转爱恨痴缠,三对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采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辑

    采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辑

    本书共分十二期,收集了许多由名家所做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如泉州二题、太阳·月亮等。
  • 亳州牡丹史

    亳州牡丹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女,请留步

    妖女,请留步

    妖王之女,在她娘的肚子里整整五百个年头,才踉踉跄跄的来到世间。千辛万苦的修了七千年,才修了个人脑袋,成了众多姐妹中的笑柄。又过千年,终于长大,成了名动仙界的绝世美女,却也成了六界中最光荣的剩女一枚,原因是这美女太“老”。虽说神仙,妖仙长生不老,容颜常在。但就那八千岁的年龄也着实让她尴尬了一把。这老“女”人在亲爹亲娘,干爹干娘,姥爷姥娘给予的多重压力下,终于爆发了,她誓要穷遍六荒,也要找一个雄性嫁出去。
  • 打破次元壁去穿梭

    打破次元壁去穿梭

    这本书已换,去打破二次元去穿梭,谢谢啦。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罪头条:恶魔的风度

    罪头条:恶魔的风度

    《罪头条:恶魔的风度》以罪案版头条上一桩闻所未闻的连环凶案为开端层层展开。究竟是什么样的恶魔,一次又一次轻视生命,践踏人的底线?睿智的老刑警,深谙人性的女记者,看固执又别扭的父女如何与真凶对抗,层层剥开罪恶的面纱。本书是作者“记者探案类”的首部作品,希望通过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都市人身边的头条罪案,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