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3400000015

第15章 平等与公正:如何做才是正确的(2)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冰块、屋顶修理、发电机以及汽车旅馆的过高价格,有利于限制消费者使用这些物品,同时,也有利于刺激别处的供应商给飓风受灾地区提供最急需的物品和服务。当佛罗里达州的居民在遭遇灾难、急需商品供应的时候,如果这些急需商品的物价大幅飙升,那么商品制造商们就会发现这值得他们生产和运输更多的灾区急需商品,进而增加更多的商品供应渠道。

虽然高价能够促进更多的急需商品供应,但这一益处也给那些无法支付得起的人们带来了烦恼与负担,那么,这唯一益处也就会就此抵消。对于富人来说,在暴风雨中为一袋冰块、一加仑的汽油或一个汽车旅馆的房间而支付过高价格,他们只会觉得有些不平衡,但并不会造成困扰和负担;然而对那些收入微薄的人来说,这样的价格却造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困难,可能导致他们滞留在危险地带而不能逃离到安全的地方,说得严重一点,甚至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使他们遭受更多的痛苦与磨难。

在正当的价格交易中,供应商和购买者都应享有自由的权利。佛罗里达州的居民在此交易中就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他们是被迫购买安全的居所之类的必需品。试想,如果你与家人正在逃离一场飓风,那么你却要为冰块、汽油或居所支付过高的价格,这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交换,它接近于敲诈,是一种贪婪的表现形式。

贪婪是一种恶德,尤其是当它使人们觉察不到别人的痛苦时。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恶,还与公民道德性相冲突。在灾区遭受困难的时期,人们本已苦不堪言,如果外界不但不给予相应的帮助,还变本加厉地进行敲诈,这对灾区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一个良好的社会会凝聚在一起,人们之间相互关照,而不是榨取最大利益。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在危急关头却急于剥削自己的邻居以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因此,过分的贪婪是一种恶,而一个良好的社会若有可能,就应当对这一行为加以反对与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受到自然灾害袭击的地区,应当允许对商品价格进行适度的上调,日本9.0级大地震后,由于工厂受灾供应不足,导致与日本有经济往来的相关国家的食品、日用品、二手车等价格均出现相应程度的上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遵循道德的底线,因为它涉及培育一个良好社会所依赖的心态、性情和品质。

公平的不平等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和玛格丽特有三个孩子:14岁的马太、12岁的马可、10岁的路加。这一年圣诞节,他们打算为每个孩子花100英镑来买礼物。他们想公平地对待孩子,而不偏袒任何一个。

一开始,他们的采购看来不会有麻烦,因为他们不久就找到了想要的:单价100英镑的花花公子游戏机。正当他们要去为三台游戏机付款时,约翰注意到一个特惠活动:如果购买两台单价150英镑的新型高级游戏机,将免费赠送一台原装游戏机。他们可以花同样的钱获得更高级的商品。

“我们不能这么做,”玛格丽特说,“那是不公平的,因为将有一个孩子得到比其他两个更差的礼物。”

“但是玛格丽特,”约翰说,“这怎么会不公平呢?他们都不会获得更好的。如果我们不参加特惠活动,有两人将获得比本来应当获得的礼物更差的。”

“我希望他们全都平等。”玛格丽特回答道。

“即使这意味着让他们获得较差的礼物,也要平等吗?”

许多人都认为,平等是可以达到的,可现在很少有人认为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平等。这是因为,通过让大家都低水平地一齐达到平等,看起来是有点过度固执。

尽管我们都认同强加的平等并非总是值得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完全毫无疑问地接受所有不平等。我们要问的是,不平等在什么时候是可以接受的。约翰对玛格丽特说的关于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孩子们的理由,提供了一种答案:当没有人变得更差且有人变得更好时,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如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的,当邻居并没有剥夺我们的财产而变得富有以后,尽管我们在物质上并没有变差,但在心理上,我们对自己和邻居之间的财富差距的新的认识,将让我们感觉很受伤。

早在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就提出“公平理论”。人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该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公平与否的判定受到个人的知识、修养的影响,再加上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评判公平的标准、绩效的评定的不同,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公平的观念也是不同的。但是,面对不公平待遇时,为了消除不安,人们选择的反应行为大致相同,或者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主观上造成一种公平的假象;或者更换比较对象,以获得主观的公平;或者采取一定行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得失状况;或者发泄怨气,制造矛盾;或者选择暂时忍耐或逃避。

可见,公平是一个受主观性影响很大的概念。比如,在某些人看来,平均主义较为公平,而某些人,尤其是那些付出更多的人,则会觉得按贡献来划分利益更公平。何况人都有利己倾向,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入估计过低。所以,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在经济哲学上,公平与效率是个永久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两者不可兼得。要么牺牲效率,获得相对的公平;要么牺牲公平,追求更大的效率。事实就是这样,最公平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的。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但是在分配问题上,两人并不能统一。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即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孩子选橙子。最后,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其中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回家,把橙子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里榨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两个“聪明”的孩子想到了一个公平的方法来分橙子。如果切橙子的孩子不能将橙子尽量分成均等两半,那么另一个孩子肯定会先选择较大的那一块,所以这就迫使他要做出均匀的分配,否则吃亏的就是自己。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公平方案,结果双方也都很满意。

如果将橙子果肉掏出,全部给需要榨果汁的小孩,把橙子皮全部留给需要橙子皮烤蛋糕的小孩,这样就避免了果肉和果皮的浪费,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对两个小孩来说,这样的方案,他们会觉得不公平而拒绝接受。

然而事实上,要提高效率,难免就会存在不平等。要实现平等,则往往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一个优秀的团体,总能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并知道何时要更注重公平,何时需更注重效率。同样,一个聪明的人在处理事务中,也总会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第二章 我们彼此有什么义务

哈佛教授约翰·罗尔斯认为,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中,义务只能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对人类负有的一些自然的责任,以及出于我们的同意而产生的自愿的责任。

自然的责任是普遍性的,我们作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而负有这些责任,包括尊敬地对待他人的义务、避免残忍的义务等。而自愿的义务是特殊的,而非普遍性的,而且产生于同意,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不要求我们促进他们的善。

哥哥犯罪,弟弟是否应当报案

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在讲到忠诚与道德的关系时,讲述了这样一个“兄弟情深”的故事:

比尔和汤姆是一对同胞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但兄弟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比尔是一名勤勤恳恳的学生,成绩优异并在波士顿学院获得了法学学位。而他的哥哥汤姆则在中学时中途辍学,整日游荡,在街头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后来,比尔竞选为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主席,然后当上了马萨诸塞大学的校长。哥哥汤姆则因为抢劫银行而在联邦监狱中度过了一段时间,然后成为波士顿一个犯罪团伙的头目,从事敲诈、操控毒品交易以及其他非法行为。汤姆被指控犯有包括谋杀罪在内的19项罪名,却一直逍遥法外。

尽管比尔与他的哥哥通过电话,但是他声称自己并不知道哥哥的下落,并拒绝与警方合作。由于拒绝协助调查,比尔承受来自社会多方的压力,最后辞去了马萨诸塞大学的校长一职。

比尔对哥哥汤姆的忠诚让人钦佩,但是这种忠诚却凌驾于普遍道德之上,即建立在侵犯他人自然权利的基础之上。比尔对汤姆的忠诚使汤姆免受刑罚,但与此同时,他的忠诚让汤姆无视道德法律,甚至还会做出更多伤害他人的事情。所以,比尔的行为实际上助长了罪恶的蔓延。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正之事就是帮助人们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可是,当犯罪嫌疑人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时,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做到秉公守法、绝不偏袒呢?忠诚是否可以凌驾于普遍道德之上呢?

在大多数情形下,只要我们不侵犯任何人的权利,那么我们就能通过帮助身边的人来履行帮助他人的义务。一个家长救自己的孩子而不救他人的孩子是无可厚非的,只要他在救孩子的路上不撞到其他人的孩子。由此推论,一个富裕的国家,为自己的公民制定一种慷慨的国家福利政策也并没有什么错,只要它尊重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权。只有当团结的义务导致我们侵犯一种自然义务时,它才是值得反驳的。

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前,罗伯特是北方联邦军队的士官。他反对南方脱离联邦,认为这是一种谋反。当战争逼近的时候,林肯总统任命罗伯特领导北方军队,而罗伯特拒绝了。

尽管他对联邦无限忠诚,可是他还是不能举起他的双手来攻打他的家乡……而与此同时,出于对联邦的忠诚,他又不能与联邦作对,除非联邦解散了,政府瓦解了,他才会回到他的本州,分享本州人民的痛苦。

罗伯特不能赞成那种可能要求他加害自己家乡的职责。但是他的忠诚要更进一步,甚至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自己所反对的理由而领导他的人民。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我们很难为罗伯特的选择进行辩护,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由衷地敬佩那种使他陷入道德两难境地的忠诚。某种意义上来说,忠诚应当是具有道德分量的,而不仅仅是一种遮蔽了我们的道德判断。

我们敬佩罗伯特的不是他所做的选择,而是他的审慎所体现出来的性格品质。可是,要想保持自己的性格品质,就需要接受自己的(甚至是相冲突的)各种束缚而生活。

我们的行为应由谁负责

有这样一个犯罪案例:

有一个杀人犯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当他七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母亲的虐待,他的哥哥姐姐也欺负他。他从来没有机会上学,而当他能找到工作的时候,也总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辞退。他抢那家商店的时候已经快饿死了,而且还染上了严重的毒瘾,也没有朋友能够给他帮助。

他姐姐说:“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我就知道他早晚会这么干的。”

他母亲抱怨说:“我不理解!”

检察官则断言:“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蓄谋已久的行为!”

辩方则控诉整个社会,认为正是社会的忽视和负面的影响才使此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凶手。

一个人的行为到底是受环境影响还是受自己主观意志的支配呢?一个人到底应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当你的行为是由你自己引发的时候,你就要负责任,而被你自己之外的事件引发时就不用负责任。

以这个抢商店的杀人犯为例,有人认为杀人犯的行为虽然是有意去做的,然而是他的人格出现问题才导致他去抢劫、杀人的。人格出现问题是他的父母、童年经历、朋友、邻居、社会等环境塑造出来的。他的人格强迫他选择了抢劫,因此,他不需要对自己的人格负责。

因为抢钱最终是由劫匪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引起的,即环境引起的,所以他不应该负更大的责任。他并没有选择他应该成为的那种人,也无法避免成为这种人,因此,他不需要负责。依照这样的思维方式推理,每个人都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没有人需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和实施的行为负责。那么,这岂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去做坏事吗?

这个观点是荒谬的、错误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格,但并不能完全决定人格。科学领域把人的饮食和健康联系起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摄入足够的营养,他就会因缺乏某种元素而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如果说贫穷的环境导致某人成为罪犯,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大部分在贫穷中成长起来的人不但没有走向犯罪,反而在社会中表现得十分优秀。另一方面,富人也有犯罪的。因此,并不是贫穷的环境导致一个人成为罪犯。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有特定的价值观、习惯和信仰,也许是环境的缘故,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而极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类推荐
  • 论语通解(一)

    论语通解(一)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论语》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论语》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本书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最深刻、最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白昼之子:六十年代学人独白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文化热”的狂飙,研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耽乐,遭遇流俗文化的偏激,创办刊物的磨砺,身处异国的旷逸,农村田野调查的贴地,还有撰写时评专栏时对民气及文化复兴的期待。
热门推荐
  • 萌萌爱你

    萌萌爱你

    她万千宠爱于一身可两世只爱一个人他上辈子看不清自已的心这世一定要拼命宠她小剧场“老婆我爱你”
  • 迷雾快穿之你是我的心脏

    迷雾快穿之你是我的心脏

    身为八重天狐族最小的公主,本该呼风和雨,逍遥快乐,上天入地自由自在直到天地毁灭,可因三石旁那一颗透明的石头浮现的一行字,让辉煌一世的狐族就此没落,遭到三界的追杀,狐后,一个龙族的长公主,生生拔了自己一身修为,全渡给了那还未睁开眼的婴儿。为了躲避三界的追杀,在渡了全身的修为后,婴儿化为一点点星辰落入无数的世界中。里面的内容有一些章节会有点恐怖,害怕的建议不要阅读
  • 成功元素

    成功元素

    你希望生活得舒畅吗?你希望得到异性的爱慕吗?你希望享受亲密的天伦之乐吗?书中给予你去实现理想的力量,将成功元素汇入你的脑细胞。
  • 老婆跟我复婚吧

    老婆跟我复婚吧

    她和他老公是商业联姻,注定是一段不能了结的婚姻,老公一次次的背叛让她死心……
  • 执妄纪事

    执妄纪事

    一位保存了上古灵力的少女从三千年的沉睡中苏醒,睁开眼睛之时,神州大地于她早已是沧海桑田。她所熟悉的亲人已经死去,她所认识的建筑早已覆灭,她所知道的王朝也早已更替在了无垠的历史洪流里。一千年的漠视,两千年的伤心,三千年的沉睡,六千年的花开花落,时光荏苒;一世的金戈铁马,一世的锦绣繁华,一世的悲欢离合;她不再认为她从前学习的、遵守的那些大义全是正确的。既如此,那些迷茫的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执妄山,在这里,会有一位名为神农式微的少女,满足你们所有的夙愿……
  • 心尖独宠:总裁情深不浅

    心尖独宠:总裁情深不浅

    一张结婚证书,把他们捆绑在一起。人前,他是高高在上的总裁,但是却给了她极致的荣宠。但当她纯粹的爱上,却是要离开的时候……三年后,她再次归来,命运使然,两人再次纠缠在一起。云南潇摸摸嘴唇:“差强人意,如果用你来抵三十万,真不知道我俩是谁吃亏。”“谁说我会让自己来抵债了?我根本没有同意!”她气呼呼的:“你放心,三十万我肯定会还给你的!”
  • 今若

    今若

    两世纠葛,两世羁绊,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人,愿意舍弃所有,护她周全。生而为仙是罪,注定成仙,也是罪,长生天判决她生生世世尝尽人间苦楚,尝透人间的爱憎痴怨,可她不曾认输,也就赢了所有。归去来兮,陌上风起,陌上花开。(1v1,不走修仙升级流)
  • 末日快递员

    末日快递员

    当末世来临的时候,普通人在为了生存拼命。而苏扬,却还有着一份工作,在末日里为普通人,进化者,甚至动物,丧尸们送快递!
  • 王郭两先生崇论

    王郭两先生崇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