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4500000017

第17章 学习的真义(1)

教育的功用除了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术训练外,还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中,因此,学习的真义在于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惟有这种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合作。

真正的学校

学校的教育在于唤醒自我的智慧,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

——《一生的学习》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一所广大、兴盛、热闹的学府,将千百个人聚集在一起受教育,这个学府可能制造出CEO、银行职员、销售员、企业家、政治家、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能人。然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学校就足以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学校里接受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也就是说,学校的优劣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正确的教育。

正确的教育在于唤醒自我的自由与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才能带来与人们的真正合作。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人们借着追逐自己的扩展和成功就能获得。自由起于自我认识,也就是当心灵超越了因渴望自我安全而制造出来的种种障碍时所得到的自由。

因此,真正的学校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术训练外,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帮助我们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光有理论的学习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则只会导致肤浅的、片面的纸上谈兵。学校的教育要让学生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实地思考和体验。

真正的教育,是不以任何权威或传统学说和手段为基础,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而是帮助个人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任何依照资质而将人们加以分门别类的方法,强调了人们之间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对立,助长了社会上的派别区分,也就无法培养出完整的个人。也就是说,一旦教育以呆板的原则为基础,它足以制造出有效率的男男女女,却无法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

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要研究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孩子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或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鼓励他去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

等到孩子学业有成,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的时候,正确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职业追求。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

而无论对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老师都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他内心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并且铲除偏见,打消学生追求权力与控制力的念头。应该鼓舞正确的自我观察,帮助心灵超越自身,以便发现真实的事物。一所好的学校能够帮助所有人去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得到的智慧,而不是不是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

总而言之,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校,并不依赖政府的规定或某种特殊制度的方法,它取决于我们的父母、教师和你、我的手中。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我们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则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学校。

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如果心是从结论、信仰、经验或知识出发,那么就会陷入墨守成规和顽固习惯之网。若一开始就带着结论去寻找预设的答案,则不会有正确的、完全的思考。

——《谋生之道》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其中有一些错误常识蒙蔽了我们,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常识来判断,那么就会犯下想当然的错误。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多吃菠菜补铁,但其实菠菜与其他绿叶蔬菜的铁含量相差无几,而且菠菜富含草酸,这反而影响了铁的吸收。这一传说的源头是1870年学者沃尔夫发表的一篇关于菠菜中铁含量的报告。直到1937年,人们才发现沃尔夫把小数点往后错点了一位。

而为什么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保留着“多吃菠菜补铁”这样的错误常识?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没有人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点,我们的头脑里从小就模模糊糊地有了这样的一个观念。哪怕有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菠菜并不富含铁,可是我们的潜意识里面仍然相信菠菜含铁量超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都是从结论开始去认识的,不是吗?曾经有一个结论是“多吃菠菜补铁”,所以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这么认为了。

我们的大部分思考都是建立在结论、传统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非常明显的、必然的结论我们似乎就不可能生活。然而思考从一个结论开始的吗?其实不然。结论是人类通过经验和学习积累起来的,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堆积和传承,它是在一定的前提推论下得到的一个结果,是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它是关于过去的一些被认定的知识,是以往的经验的积累。因此,结论是已经固定成型了的东西,是静止的、死气沉沉的,因此以结论为出发点的思考永远不能发现新的事物。

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考是从一个结论到另一个结论的运动,肯定的思想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它总是过去的结果。我们学到的所有的知识也只不过是一个定义、结论和肯定性声明的集合,是一个个结论机械化地堆积在一起的结果。“椅子”这个词语反应出了人们由共识而得到的一个结论,人们把一种有靠背或有扶手的坐具叫做“椅子”,如果这样的结论不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交流就将陷入混乱乃至停止。

然而知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结论更不可能是生活的必需品。传统的道路必定走向平庸,因为一个陷于传统的头脑无法洞察什么是真实的。传统可能只有一天,也可能追溯上千年。一个工程师抛开上千人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工程知识显然是荒谬的,但他完全根据前人的建筑成果依葫芦画瓢,那也只能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说搜集了事实不等于了解生活。知识是一回事,了解是另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知识不会导致了解,但了解可能会丰富知识,知识可能会实现了解。

只有知识,无论是多么广泛的结论和聪明的知识放在一起,都不能解决我们人类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只填满了各种各样的结论,那么就没有任何自由的空间去观察和思考当下新鲜的问题了。生活就会变得肤浅,变成一条单调乏味的、具有灾难性后果的庸俗小道。

生命没有结论、没有模式,它是活的、变的。一开始就带着结论,寻找预设的答案,就不会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懂得如何生活。任何公式或结论,都会阻碍我们对于心灵作用的发掘。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机器人,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盲从于任何公式或结论。

改变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一场不是基于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转变不是在将来,它只能是现在,一刻接一刻地。只有我们从内心真正地做出改变并行动起来,才能够获得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如果我们足够敏锐,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种种的混乱和愚昧状态,而如果我们要想根本改变这混乱社会的现状,我们先要改变个人意识。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打柴为生。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因为棉花的价钱比柴薪贵多了。于是两个人高高兴兴地下山。走着走着,他们又发现路边有人掉了一大捆细麻布,细麻布的价钱要比棉花的高得多。其中一人就商量说扔下棉花把布背下山。可是他的同伴认为已经背着棉花走了那么远的路,扔掉它太可惜了,坚持不愿再背细麻布。他只好扔下自己身上的棉花一个人背着布一起下山。

又走了一段路,背麻布的樵夫看到路边的草地上闪闪发光,上前一看,竟然是一坛黄金。他赶紧邀同伴放下棉花和他一起将黄金背回家。可是他的同伴仍然不愿意扔掉棉花改背黄金。他只得自己挑着黄金赶回家。还没到家的时候,天空居然下起了大雨,将棉花和黄金淋了个透。棉花吸水后变得又重又脏,已经不能再卖钱了,而黄金却还是分毫没有流失。最后,背黄金的樵夫因此发了大财,而一直背棉花不愿意改背黄金的樵夫依然像从前那样贫穷。

一个人能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固然是好事,但是当原来的状态已经变得价值低廉或是毫无价值的时候,学会适当地改变才是明智之举。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尤其是当旧有的世界变得陈旧不堪时,我们的头脑变得反应迟钝,我们的心灵也没有以前敏感,根本的改变就迫在眉睫。

生活中,我们总是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东西都崩溃了或走在崩溃的路上,尽管它们看上去还是井然有序,但事实上它们却在缓慢地衰败、毁灭。总之,毁灭的浪潮正持续不断地压倒生命的浪潮。在这样高压、混乱的环境下,我们的内心开始变得麻木、冷酷、虚假,不愿与人沟通,甚至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内在的、外在的世界乱得一团糟。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不想去改变,对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还是没有勇气去转变这种糟糕的状态?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去改变现在这个一塌糊涂的世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自己意识到我们需要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化,而不是被另一个人的言辞劝说我们应该改变。一种兴奋的描述可能刺激我们,让我们觉得必须改变,这样的感觉是非常肤浅的,当刺激消失后它也随之而去。但如果我们自己明白改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感到根本的转变是重要的,没有任何形式的强制,没有任何动机和影响,那这种感觉就是转化的行动。

一旦我们发现需要改变,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后天。转变不是在将来,它只能在现在。而且,我们所说的转变非常简单:看到虚假的就是虚假的,真实的就是真实的,这就是转变。因为当我们非常清晰地如实看到某事物的时候,这个真实就会释放;当我们看到某事物是虚假的时候,看清它的真实而不使它合理化时,又一个束缚不存在了,这表示着我们已经能够不被虚假的东西蒙蔽双眼,也不必刻意去坚持一些没有用的原则。如果我们发现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空虚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在那一刻观察空虚,找出它的真实面目,那么空虚就会得到转变和停止。

只有这样在每一个当下觉知,我们才能改变这个虚假的、缺乏爱和真实的现状。真实不是可以累积的,它是一刻接一刻的,所以转变也必须是在每一个当下。理想或者口头上承诺的改变不是真正的转变,理性或语言上的理解也不会带来改变的行动。在每一个当下作出应有的改变,才是爱的行动,才能够获得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遵从兴趣的引导

遵从兴趣的引导,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爱做的事,并且为此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矛盾,在那种境界里,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就完全合一了。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因此兴趣才有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的神奇力量。

一个在海关工作的小职员虽然每天都拼命干活,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但最后还是被老板解雇了。他半忧半喜地回到家中,询问妻子以后怎么办。妻子告诉他:“被解雇了不是很好吗,反正你也不喜欢做小职员,现在你可以有大把时间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了。”这时他才想起来,自己一直最喜欢写作,可是因为以前上班太忙,根本就没来得及顾上。

从那以后,这个小职员就像上班时候一样拼命地在家里面写作,但是心情比在海关上班时轻松愉快多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就这样快乐地写着写着,终于,一部令世界文学文坛都震惊的鸿篇巨制——《红字》诞生了,这部文学巨作的作者就是那个海关小职员——霍桑。

同类推荐
  •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其大病初愈之后,浓缩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对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等问题都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本书又名《快乐的科学》,尼采意在将哲学经由犀利的批判而升至与科学同样严谨的地位,这也是他的经验主义热血达到鼎沸的表征。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本书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多维角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发展(重构)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方法论进行了评析。
  •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对话生命:让来去之间的生命更精彩

    通过他人相似的经历和至性至情的讲述,从他人的力量中获得自己的力量。在这样一种生命智慧课程的指引下,讲述者们放下心理戒备,打开心扉,让生命的隐痛变成笔下倾泻的文字,无论是亲人还是爱人的离去,都变成了一股股生命成长的力量,温暖着人心。那些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出真实的味道。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梦盛世一渡

    梦盛世一渡

    也许我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但我也会为了你们努力。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爱情变异

    爱情变异

    旅行中巴从省城西都向西北出发,经过一天半的长途颠簸,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刚刚向世人撩开神秘面纱的巴丹县的佛仙山。汽车停在一座新落成的宾馆前。袁虹和背包拎袋的叶伟国从车上下来,手牵手,跟着导游和其他游客来到宾馆大厅。两人毫无倦意,偎着又说又笑,亲昵幸福的情形就如同是蜜月旅行,把同行游客的眼睛勾得又是羡慕又是嫉妒。事实上,两人结婚才半年,只不过这次不是新婚旅行,新婚旅行是在三个月前,那次去的是海南。安排好房间,导游林小姐把大家叫到餐厅吃饭。
  • 宠溺无边

    宠溺无边

    一日半夜,温镜似乎听见了尹梓夜的声音。“我很想你,别生气。”那头默了几秒,才温柔道:“早点回家,我……也很想你。”温镜清醒后才知道,是自己睡着后不小心长按进了语音控制,梦中又一直在叫她的名字,所以才有了那个电话。他放下手机,一夜好梦,好事终成。总之,这就是一个温油的治疗师把自己的病人变为太太的故事。
  • 总裁不再见

    总裁不再见

    聂沛洋这样的男人,出身世家名门。有着一张英俊漂亮的容貌,品位高雅有内涵,不管走在哪里,他永远都能独成一道发光体。女人们前仆后继。前天,聂先生和某位千金携手舞会。昨天,聂先生和嫩模一块出海游玩。今天,聂先生在夜总会的时候身边又多了一位陌生的美女…。……。唯独简汀跟了他七年,七年里,她敢对聂沛洋说:我对你的好,就连你父母恐怕也不过如此了。她以为自己会一直这么犯傻下去,可偏偏遇到了利先生。◎狭小的车里,利先生悄无声息的将她围困其中,眼神霸道而笃定,“简小姐,你处心积虑的跟我偶遇,又帮我翻译买手表,为我挡酒,还记得我胃疼,我迷路了你每次都会像齐天大圣一样从天而降,你敢说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意思”?简汀被挤在狭小的角落里,透不过气,欲哭无泪,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啊。◎聂沛洋曾经放话给康城的男人说过:“简汀就是我的影子,如果哪一天我影子没了,我还能算是个完整的人吗,如果你们想要追简汀,得先从我尸体上踩过去”。直到有一天利先生风度翩翩的来到他身边,手插裤袋云淡风轻的说道:“不好意思,从今以后你的尸体我得踏踏了”。PS:189章正文完结,190章以后肖柏和纪婉笙番外。
  • 茅山传奇

    茅山传奇

    我刚出生就遇到了凶险之事,师傅稻花真人救了我,他是茅山派的传人。从此,我的生活中便多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色彩。
  • 将军别拽,过妻不奉陪

    将军别拽,过妻不奉陪

    新婚没有洞房,蜜月不见踪影,这个郎君还真的特别……欠教训!她一路风尘,追至军营,不想探夫之旅意外变成了探秘之行!原来亲爱的夫君另有所爱,而她这个明媚正娶的夫人,眨眼间成了棒打鸳鸯的那个人!好吧,感情勉强不来,咱也是明理之人,主动让出将军夫人头衔,还积极帮忙寻找那只鸳鸯,他不领情也罢,竟污蔑她害死那只鸳鸯并掘了人家的坟!拜托,欺人不要太甚!公主不发飙,你真当我是任人搓扁捏圆的软面疙瘩?!
  • 猩红唯有

    猩红唯有

    承诺,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最可笑的东西,你如果信了,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曾经,我对此话深信不疑,甚至以此自我暗示,活成一副格外审慎的样子。我总以为你是以这样高高在上的态度凌视着我,是占有还是宠爱,我无法分辨。初爱时分动情难忍,表露情意时觉悟,浓情热烈时忘我,羁困无奈时心痛,别离回首时悔恨……经历了许多年,我终于懂得那时青春年少,彼此所给予的最为无私付出的情感,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回应……只是这时,你是否还愿意握住我伸出的手,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若失去的有幸回归,我便把永远都许给你吧!QQ群:676804170,欢迎加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