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2800000016

第16章 终止内心的暴力——佛说慈悲(2)

【莲心慧语】

圆悟禅师说:“世尊三百余会,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万众牵绊说法,毕竟无二种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心性和智慧,要想存善念,行善行,我们就要从被帮助者自身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寻找双方交流的契合点。唯有如此,我们期待中的慈悲之花才会怒放。

不委曲求全,不睚眦必报

从儒学最早的经典著作《论语》开始,人们便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到底该不该以德报怨?可是,千百年来,一致的结论始终没有出现。因为若是赞同以德报怨,又无法找出更好的方法来回报别人的恩德;若是反对,又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怪圈。那么到底怎样做才是符合慈悲之心的做法呢?《碧岩录》中收录的云门禅师的相关开示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启迪。

有一天,云门文偃禅师问一位身边的僧人:“你最近是从什么地方回来的?”

僧人回答:“我刚从苏州西禅和尚那里来。”

云门禅师问:“西禅和尚最近说过什么话没有?”

僧人摊开了双手。云门禅师打了僧人一掌。

僧人说:“我有话要说。”

云门禅师却摊开双手。

僧人无言以对。

云门禅师又打了僧人一掌。

众所周知,佛家讲究以心印心。一个人只有既见到自己的本心,又知晓他人契悟的本心,方能得到佛法的真谛。故事中的僧人便是不能知晓他人契悟本心的典型。他只被云门禅师打了一掌之后就急忙大喊“我有话要说”,犯了“瞻前不顾后”的毛病。果然,当云门禅师摊开双手时,他只好默默无言了。

古人常说:“过犹不及。”我们若是像故事中的僧人那样“瞻前不顾后”,就会因为见解不够深入而有失偏颇,违背了慈悲之心的初衷。所以,恰如其分便成为终止人们内心暴力最好的选择。这一点与佛家讲求的不必委曲求全、不必睚眦必报是深深契合的。当他人无法领悟眼前事物饱含的深意时,我们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迫使他们接受;当对方已经有所省悟时,我们只需及时伸出鼓励之手,帮助他们重返快乐的世界。

不过,想要真正做到不必委曲求全、不必睚眦必报,做事的方法和智慧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并肩站立在实实在在的大地上。

一位禅师曾对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饭后,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踏着月光外出散步了,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的茅屋竟然被小偷光顾了。更凑巧的是,此刻光顾茅屋的小偷正从屋中走出,小声抱怨着主人的贫穷。于是,禅师迅速脱下了自己的外衣。所以,当小偷出现在门口时,一位手拿外衣的禅师映入他的眼中。

方才还胆大如牛的小偷顿时手足无措起来。正在这时,禅师开口了:“谢谢你走这么远的路来看我。夜深了,你穿上这件外衣快点回家吧。”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

小偷不知如何是好,就低着头溜走了。

看着小偷离去的背影,禅师不禁感叹道:“真是个可怜的人!只盼望他能够踏着我送去的一轮明月下山。”

第二天,禅师一觉醒来,在门口发现了昨天他送给小偷的衣服。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把一轮明月送给他了。”

禅师从一开始就发现了小偷,却并没有揭发他,只是送上一件外衣。这件外衣为小偷留下了充分的余地。第二天,小偷悄悄地将外衣送回就表明了他的改过之心。这样,禅师和小偷都得到了自己的快乐。禅师为了小偷明白自己的慈悲之心而快乐,而小偷则为自己没有辜负禅师的殷殷之心而快乐,是禅师用自己的宽容为小偷送上了一轮照亮前途的明月。

不睚眦必报、不委曲求全,坚持有原则的宽容,这便是人生。只是需要记住的是,宽容并不等同于纵容。纵容带来的快乐只是转瞬即逝的烟花,绽放之后就迅速不见了踪影,而有原则的宽容是一杯陈年的佳酿,时间越久味道就越香醇,直到渗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莲心慧语】

圣严法师说:“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生活中既需要全心全意,也需要量力而行,不委曲求全、不睚眦必报便是照亮我们人生之旅的那盏明灯。正是这有原则的宽容引领人们终止内心的暴力,迈向人生的坦途。

对众生怀有责任感

有一次,一位官员问赵州禅师:“和尚会进地狱吗?”

赵州禅师回答:“我第一个进!”

官员感到很奇怪:“您是得道高僧,修行得非常好,怎么会到地狱去呢?”

赵州禅师回答:“我不下地狱,谁来指引你呢?”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佛家的著名法理。赵州禅师的回答丝毫没有贬低提问官员的意思,而是在表达一种禅宗的情怀。在佛家看来,洁身自好并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要对众生怀有一份责任感,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帮助他人,直面承担他人所遇到的困难。

不置身事外,不冷眼旁观,勇敢地入世行慈悲,普度众生。当这样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行善时,我们便达到了佛的境界,便可获得人生的最高道德,否则就会像下面公案中的僧人一样失去当下悟入的根基。

曾经有一位僧人向香严智闲禅师请教:“禅师,什么是国王索取仙陀婆?”

香严禅师说:“请你走到这边来。”

僧人走到香严禅师身边。

香严禅师说:“你的根器真的是太拙劣了!”

后来,这位僧人又去请教赵州禅师同样的问题。

赵州禅师走下禅床,弯着腰双手交叉。

提问的僧人迟迟没有领悟“国王索取仙陀婆”的真意,是因为他不敢直面承担。在他看来,领悟“国王索取仙陀婆”是像香严、赵州这样的高僧才能做到的。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禅僧,不可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不敢直面承担是普度众生行动中的大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可只要对自己想要帮助的对象有所了解之后就开始打退堂鼓。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私心吓退了自己。

当问题摆在面前时,很多人都会在做出具体行动之前利用心中的小算盘来计算一下自己的得失,只要计算的结果无法满足预期的打算就会马上鸣金收兵。在他们看来,自己不受损失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过重的私心使得他们总是表现出有心无力的样子。若是不能涤荡这种过重的私心,帮助他人将永远是纸上谈兵。

佛家认为,净心不仅要去除怒心、嗔心、淫心,还要从根本上去除私心。去除私心不一定非要标榜自己是如何大仁大义,做足表面文章,而是要从内而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古人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只有真正为他人着想,将他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将他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才能使自己的心得到彻底的净化。这样,我们心中才能生出无限的大爱,才不会在他人的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直面承担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利益而对他人熟视无睹的人。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将最重的担子留给自己;社会生活中,他们总是全力以赴解决所有遇到的困难,从不会推诿或是袖手旁观。《大智度论》有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敢于直面承担他人困难的人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箴言。

【莲心慧语】

大乘佛法说:“人要勇于担当。要具法眼故,知好赖故,明是非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应世入世。”人要勇于直面承担。如果放弃了承担,就意味着自己的心将再次迷失在对自我利益的过度追求中。唯有主动承担,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更好地成就自己。

将心念安置在最欢喜、慈悲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心绪,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无法找到继续前进的思路;退,又无法回到原来平和无澜的心境。若是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无奈,因为若是不能及时地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会将所有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当年,临济禅师曾在黄檗禅师门下参访。在参访的那段时间里,临济禅师种了很多松树。

一天,黄檗禅师问他:“你为什么在深山中种这么多松树?”

临济禅师回答:“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增添此处的优美景致,二是为了给后来者做个榜样。“说完,临济禅师又掘了一下地。

黄檗禅师说:“虽然是这样,你已经被我打了二十棒。”

临济禅师又掘了一下地,说道:“嘘!嘘!”

黄檗禅师说:“当你成为禅宗的传承者的时候,禅宗一定会在世上大大弘扬。”

后来,大沩慕哲禅师说:“像临济禅师那样像大地一样沉平还能够临危不乱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临济禅师深受黄檗、大沩两位禅师的赞赏,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与黄檗禅师的问答极为精彩,更因为他遇事能够心底沉稳,临危不乱。大沩禅师认为,只有像临济禅师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也只有这样的大丈夫,才能做到真正的慈悲。

慧律法师说:“欲行平坦路,先令平其心。”真正的慈悲不仅是用爱的力量去感化他人,还要有临危不乱的心态去安定他人不安的心。

一位禅师发心去南海朝圣。一日,禅师所坐的船在途中遇到狂风,船舱因舱中重量超载而进水。众人一片忙乱。有人建议由船上的道士作法来止住风浪,可是道士的符咒已经被水浸湿无法发挥作用;有人建议由几个人乘小船先去附近的村落求救,可是小船一放下水就被大浪吞没,不见踪影……几次尝试失败,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这时,禅师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众位施主,不要惊慌。只要按照老僧的办法做,我们大家一定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禅师说话时声音洪亮,目光坚定。看着禅师胸有成竹的样子,大家都愿意听从禅师的安排。

禅师将船上众人分成几组:一组负责清点舱中的货物,将一些笨重的东西抛入海中;一组负责利用船舱中的布匹堵住进水的地方;一组负责集中船上有鲜艳颜色的衣服做成船帆,以便引起过往船只或是附近居民的注意;一组负责集中分配船上的干粮,以便保持大家的体力。分配完毕之后,大家按照禅师的吩咐各司其职,禅师则一边细心地检查各组的工作,一边不断地为大家鼓劲。

一个时辰之后,几艘渔船发现了禅师所在的船。大家终于得救了。

船只遇险使得众人手忙脚乱,人心惶惶。正是禅师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才使慌乱的人恢复平静,积极投身抢险工作中。最终,大家在几艘渔船的帮助下脱险获救。

海涛法师说:“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遇到突发情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突发情况来临时自己先慌了阵脚。只有处变不惊、冷静应对,我们才能生出慈悲、欢喜之心,才能帮助他人走出困境。

【莲心慧语】

圣严法师说:“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地面对它、解决它,当下即得解脱。”在为他人提供帮助时出现突发情况千万不要惊慌,唯有心底沉稳,临危不乱,我们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同类推荐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孔子这样说

    孔子这样说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该书选取了《论语》中为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章句,针对孔子中庸、修身、齐家、孝悌、仁爱等思想,借助于古今之生动实例,准确严谨地予以分析解读,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明心宝鉴

    明心宝鉴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为范立本。《明心宝鉴》是一部汇集了儒释道思想精华,荟萃了明代之前中国圣贤有关修身养性、安身立命、言行交友等方方面面处世哲学的人生教科书。全书分为继善、天理、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共二十篇,六百余段短小精悍的名言警句。在明代,本书是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曾多次重刊、重印,万历皇帝还命人重辑修订一遍,是当时最流行的通俗读物之一。
热门推荐
  • 卿心赋

    卿心赋

    江家有女,小字卿卿。传言此女痴傻呆憨,能盯着一株花从花开看到花谢。传言此女厚颜无耻,圣前求嫁抢了自家妹妹的夫婿。传言此女嗜酒好色,不是烂醉街头就是爬人家的墙。传言此女爱财如命,金银珠宝名家字画堆满了仓库。传言此女不忠不孝,为一己私欲累及全家流放南疆。后来,恶名昭昭的女子走了,成王殿下成了鳏夫。一时流言转向,东家说成王妃和善可亲,西家说成王妃平易近人,新科进士说若非成王妃当年免了书院束脩,他如今还在水田里牛角挂书,刚在京城安家的常青商户也感激成王妃当年疏财相救助他安身立命。再后来,成王殿下终于寻回爱妻,却终不似当年景……
  •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终其一生,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听天由命地走。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一生,她说过许多的话,有些被时光淡忘,模糊不清,唯独这句,清醒明透,不离不舍。离世的那一天,她穿着一件赭红色旗袍,这是她留给世人,唯一的念想。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 名卿绩纪

    名卿绩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宠妻万万岁:圣宠萌妃

    宠妻万万岁:圣宠萌妃

    她是现代的吃货一枚,穿越成丞相府的大小姐,刚穿越就惹了一个不该惹的主。“莫染璃,你个吃货!”“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难道你不想让我吃?啧啧王爷你看这月亮像不像大饼?”
  • 岁月是朵两生花

    岁月是朵两生花

    "似乎人人都同情弱者,而去道德绑架,表面和谐,实则怨愤林生。一个是万般不幸惨遭轮奸,一个是施以援手却被恩将仇报。是孽是缘?让曾经情比金坚,信誓旦旦的姐妹俩反目成仇?是爱是恨?让曾经温言软语,海誓山盟的家庭支离破碎!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人心的黑暗?付出和背叛纠缠不清,只叹岁月是朵两生花。人人艳羡的同时也在无情的摧残着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八零之异能撩夫

    穿越八零之异能撩夫

    女者为尊的朝代,三王女兼威武大将军颜抑韩,战胜敌国-韩归来后死在自己敬重的母皇手上,心有不甘又心如死灰。在一名为系统的强制绑定下魂穿到华国八零年代,带着以前的记忆重新投胎在千年之后的世界并接收了这一世的记忆。重活了两世的她,不想再如这一世的记忆般唯唯诺诺的当一个人人都可以欺负的小可怜。无意间发现了自己身带异能,同时又接受了这一世新时代思想的她,又该如何书写这一世的命运?(历史架空,故事虚构)异能为主,系统为辅,碰上发展的大年代,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一书用独特的视角,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春秋到战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作者提炼古今史料,用通俗风趣的写法,详细地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崛起、诸侯争霸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述宋襄公、吴起、赵奢等各具人格魅力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奋斗经过。让读者从这一系列各具魅力的人和事中感受到春秋战国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 你是我无止境的梦

    你是我无止境的梦

    如果有些事、结局注定了是幸福的,那么、这过程痛苦一点、又有何妨
  • 魔幻图书馆

    魔幻图书馆

    旭日中学的旧图书馆是一个神秘的禁地,学校的校规里写着:“本校学生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第二图书馆。”该校规也适用于学校的老师。其实整个学校只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三人进过旧图书馆。可是,有天晚上,历晓天却亲眼目睹有人敲响了旧图书馆的大门,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名叫贝乐的男孩,是为了寻找6年前失踪的父母才冒险闯入图书馆的。那么,贝乐的父母到底在不在图书馆里呢?他们是生是死?他们的失踪跟旭日中学又有什么关系?
  • 戴望舒诗文选

    戴望舒诗文选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本书为作者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