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2500000012

第12章 融合的特征(3)

和谐社会之善,不仅指道德上合乎规范,而且包括人在各方面需要得到实际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文化的正价值,即以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底线。我们过去注重满足群体的利益比较多,对于个体的利益的满足略嫌不足。和谐社会中的个体和谐,是构建整体和谐的基石。个体不和谐,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一种积极、乐观、快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上建立起来的和谐社会是虚无的和不持久的。我们在现实中,对于人才重视得比较多,而对于个体的人,甚至微不足道的那些社会个体,我们的关注是不够的。什么是人才,人发挥了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才能,就是人才。从这个意义上,尊重了人,才真正尊重了人才。尊重人,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才才会如泉源般涌现出来,和谐社会才会真正建立。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快乐之所和快乐之源。千百万人的同质是一种畸形、病态的疯狂,与和谐社会之善相去甚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的目标是每个人都能自适其乐,并且这种快乐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人皆如此,这个社会将呈加速度跨越式向前发展,人人可得自由甜美之生活。

和谐社会之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自由境界,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人的自由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摆脱物质的束缚;二是在时间上的自由主宰。这两方面的东西是分不开的,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只有满足了一定的基本需求,人类才会产生第二个需求,即精神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创造了足够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自由的社会。但同时,人最可贵的是人的能动性,人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超越外在世界对自己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丰盈。这种内在的追求,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与人的活动的创造性,这种丰富性与创造性是超越直接功利需求的生命体验。它体现的是人的尊严、价值与自由。这就是和谐社会之美。

在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工程中,以人为本是贯彻其始终的根本理念。而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更深层次的揭示,则是人以辩证统一、辩证进化的真善美为本。真善美辩证统一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念体系和思想认识方面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实践意义

(一)“真”“善”“美”三位一体

“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分别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能动过程及其成果,又分别是属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范畴的基本概念。“美”与“真”、“善”归根结底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们既是人类实践活动内容互有不同的三个方面,又是实践活动不同价值形态对于人类的全面展开。“真”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善”是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的目的要求及其实现,“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及其感性形式,也叫自由的形式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感性显现。

“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美”必须以“真”、“善”为前提,离开了“真”、“善”而言“美”,“美”就无所附丽。但是,“美”又不是单纯的“真”,也不是单纯的“善”,把“美”等同于“真”或“善”,不加区分,是不科学的。“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真”与“善”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有两种形态:就“真”转化为“美”来说,“真”必须经过“善”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这种“美”表现为以“善”为内容,以“真”为形式的自然“美”。无“善”的“真”,只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客体,与实践主体的目的和需要相违背,就不是美的。就“善”转化为“美”来说,“善”必须经过“真”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这种“美”表现为以“真”为内容,以“善”为形式的社会美。无“真”的“善”,违反自然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主体实践及其产品,都是不美的。无论呈现为哪一种形态,“美”作为“真”与“善”的统一体,在程度上都高于单纯的“真”或单纯的“善”,其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和统一。

“真”“善”“美”共有的一致品格表现在:首先,三者都是客观的,都有其自身的本质属性、特征和规律,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发现它,适应它,掌握和运用它,而不能忽视它,违背它,强迫它。其次,三者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没有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也就无所谓“真”“善”“美”。同时,三者又必须服务、应用于实践,否则,“真”“善”“美”就没有任何意义。再次,从本质根源上说,三者都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没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征服活动能力的提高,没有人类自身素质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没有人类精神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主观能动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就没有“真”“善”“美”。三者既有深刻的、不可分割的内在本质上的联系,又有丰富多彩的、错综复杂的外在现象上的融合,同时还有不可等同、无以替代的属性范畴上的区别。

(二)“真善美”是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真善美”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才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永恒主题。现代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并执着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性。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真谛。在他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德育中有着深刻的涵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他主张德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政治上刻意追求真理,使他们的个性日趋完善。在教育内容上,以真理育人;在教育态度上,以真诚育人;在教育主体上,以真人育人。他对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坦诚和无私奉献,使学生在灵魂深处“建筑人格长城。”他要求学生把自己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人民大众利益结合起来,了解社会,热诚为社会大众服务,勇于牺牲自我。同时,处世应变必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陶行知所阐述的“真善美”与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并且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符合现代人生观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实体来说,要求“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者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人的社会价值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一个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不仅指身体、精神、伦理、情感和感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是指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而要塑造这种具有整体人格的现代人,就要采取求真、求善、求美的有机的内外环境稳合的教育方式。因此,“真善美”是现代人生观的最高境界。

(三)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是“真善美”三位一体

党和政府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如前所述,这个成才目标恰好就要求大学生“真善美”三位一体。一般来说,科学求真,对应智;宗教和哲学求善,对应德;艺术和文学求美,而体育则是保障。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强健的身体条件下,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同时也懂得美学,使“真善美”三要素在自身有机结合。“大学之道”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对己,要明明德,即要有光明的德性,明白做人的道理;对人,则要亲民。明明德的结果,不仅要使自己光明起来,还要使他人振作起来,而且要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以求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实现人类“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

当代大学生,要深刻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在身上体现三者本质的有机结合,才说得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真善美”完美结合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也是融合的首要特征。

§§§第二节 求学、做人和实践的三位一体

我们经常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而实践在这当中起到检验的作用。学会学习是科学精神的范畴,学会做人是人文精神的范畴,二者的融合实际上就是如前所述的广义求学。做人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做事的效果来判定做人的水平。做事涵盖广泛,包括一个人处理与物质层面的关系和与精神层面的关系。可以说,每做一件小事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大学生在求学的路上要学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要把二者的结合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既要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又要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在当代大学生求学的路上充满了“荆棘”,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要求学、要做人,才能立身,实践是检验求学与做人的唯一的灵丹妙药。所以,判断融合的另一特征就是求学、做人与实践的“三位一体”。

一、求学

求学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师学习,二是探求学问。怀四海之心,求天下之学,抱天下之情,解世间之问。求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求学是指求取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过程,狭义的求学是求取科学知识。大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求学是个过程,“学什么”的问题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求学是个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认为,追求真理的路是漫长的,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讲,求学的过程是漫长的,但真理的发现就在这个过程中。

1、求学是吃苦的过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求学的过程是个吃苦的过程。大学生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敢吃苦、能吃苦、善吃苦。要在苦中求乐,认识到吃苦也是一种资本,一种境界,一种感悟,更是一种超越。

2、求学是成长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求学历程,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除了“长身体”而成长为一名具有强健体魄的人外,还“长心智”而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除了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裕,还摆脱了愚昧走向聪明。可见,求学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大学生要继续成长,一刻也离不开求学。

(二)大学生求学内容与途径

大学生应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但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辅之以其它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点有面,方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也就是说,要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其它知识。

1、学人类优秀文化

人类优秀文化,是能够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正面而长久作用的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的总和,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等。人类优秀文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学不完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要知晓中国优秀文化,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也包括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还包括各种民俗等。大学生还必须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不能忘记“9·18”国耻日,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2、深入工农群众

大学生应该经常深入工农群众,向劳动人民学习,这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大学生的传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了解工农,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长期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脱离工人、脱离农民,最终脱离群众。而脱离群众是我们立党立国之大忌。“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党和政府以及高等学校应该把大学生深入工农群众纳入工作计划与工作日程而不能只提要求,不作具体安排。2010年重庆市以政府行为组织大学生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大学生参加的植树造林、带薪实习、三进三同、学工、学农、学军等实践工作,都由政府主导,并制定了大学生实践工作机制、政策措施和财力保障等。这其实并不是创新,只是恢复我们的传统,但这一措施应该向全国推广。

同类推荐
  • 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内容跨越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从周代《周易》的女性观一直写到当下女性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一部中国女性的变迁史。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将了解到儒家确立的女性观以及儒家女性观在各个朝代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局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儒家女性观对当代女性生活又有何影响。从周代开始女性被剥夺了在公共生活领域作为的权利,女性被限制在狭小单一的家庭空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不仅是一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更是一种牢固的角色定位,从这种角色定位出发规定了性别的不同特征与规范,更规定了男女不同的道德礼教。女性的劳动分工、角色定位、性别特征及权利、地位这三千年有什么变化,通过阅读你得到一个了解。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 心语

    心语

    本书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收集和整理一些具体的资料,并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学困生案例尝试对学困生存在的现象、形成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是传播和延续人类文明的神圣殿堂,是大家求学、求职,以及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最活跃的推动力的源泉。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为旺盛、思维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校园里随处可见莘莘学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身影;同时,学生时代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个人与他人、理智与情感、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等各种矛盾最集中的阶段,所以,充满能量的释放、交际的矛盾运动和跌宕情感的起伏也不时冲击着校园生活静静的堤岸。
热门推荐
  • 第一大街一号

    第一大街一号

    羽田圭介日本新生代作家,1985年10月19日出生于东京都琦玉县松伏町,童年时期曾从汽车轮下奇迹逃生。升入中学后,爱上骑自行车,曾创下骑车从东京到北海道的个人纪录,并志愿在长大后成为职业自行车手,有“日本韩寒”之称。2003年,尚在明治大学附属高中学习的年仅17岁的高三学生羽田圭介,以《黑冰水》获得第40届日本文艺奖,从而更新了文艺奖最年少得奖者的纪录。从明治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羽田从走出大学校门的社会人视角继续从事写作。2008年发表的小说《跑》被荐为芥川文学奖候补作品。2010年,羽田又以《19岁的夏天》再次被荐为芥川奖候补作品。从缓缓向上的沥青坡道,渐渐已经能够看到前方的桥。当双脚一踏上桥与坡道相连接的地面,胜清晰地感觉到之前仿佛自己全部体重压迫在右膝上的痛苦,瞬间缓解了。持续了数十米的极度狭窄与黑暗的小道也由此处豁然开朗。巨大的水银灯将水色白光洒泻在步行者通道上,道路正中,胜还在奔跑。双脚交替踩踏在铺满花砖的地面,感觉虽比沥青路略硬,身体左右两边的重量却得以均匀分布。右侧的道路护栏阻隔不住汽车往来通过的声响,橡胶轮胎与沥青马路相摩擦产生的噪声与胜粗重的呼吸音,无论频率还是音质,竟是如此地相似,进而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境界。
  • 飞与乔

    飞与乔

    本故事讲述了少年小飞与一只名叫乔的哈士奇和来自神秘世界的寻和松鼠豆芽菜之间的历险故事。
  • 太牛逼了怎么办

    太牛逼了怎么办

    写的太烂写不下去了,新书《修仙防沉迷系统》已经发布。
  • 霰弹枪科技知识(下)(青少年大开眼界的军事枪械科技)

    霰弹枪科技知识(下)(青少年大开眼界的军事枪械科技)

    枪械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单兵作战武器。随着信息化作战的发展,枪械的种类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从第一支左轮手枪的诞生,到为了适应沟壕战斗而产生的冲锋枪,从第一款自动手枪的出现,到迷你机枪喷射出的强大火舌,等等,枪械正以越来越完美的结构设计,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展示着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揭开现代枪械的神秘面纱,让你简直大开眼界!
  • 食色绅言

    食色绅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之约

    妖之约

    曾听闻,这个世界上有妖。妖存于各处,也存于人心,也曾走过万里。妖不一定是妖,人也不一定是人。妖的悲欢,人的离散。也许,一切都是注定。她,寻找着曾经的千年之约。
  • 怦然心动:冷情厉少,轻轻撩

    怦然心动:冷情厉少,轻轻撩

    “宝贝…乖,叫老公。”“嗯…不要。”,小女人靠在男人怀里,嗓音娇甜。他身份尊贵,俾睨众生,而她惨遭背叛,被人算计。一次意外,她遇到了他,并在大灰狼诱拐之下领证闪婚,嫁给了权倾一方的豪门总裁,成为人人羡慕的厉太太。他说:此生我厉霄奕非她不娶。她说:嫁给他是我这一生最明智的选择。如他所言,婚后,她被他捧在手心里,学业亲自辅导,虐渣虐白莲,天天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将她宠上天!(1v1双洁,新人新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欢迎入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故事会(2018年12月下)

    故事会(2018年12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人皮面具

    人皮面具

    沃尔登第二,格式塔崩溃实验,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实验考验着人性。那么,“超人”真的可以人造吗?人类大脑开发到极限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你所不知道的角落,是否有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见鬼、附身、疯癫,每一个灵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人永远不会无缘无故的看到或者想象到某些事物,你大脑中的一切,必有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