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2500000002

第2章 融合的含义(1)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在经济发展上,其速度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都是引世人瞩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外,我们更要注重科学发展。科学发展靠什么?未来与别国别民族比什么?最终的答案是人,比人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口的多寡不是取胜的决定力量,人口的数量加上素质才是决定性的。未来世界,谁拥有绝对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是最终的胜者。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十八至二十二岁的青年毛入学率已达到百分之二十二,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这个群体,将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和文化前进的方向。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蔡元培先生说: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 。

§§§第一节大学生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离不开“科学”。否则,大学生科学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科学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

什么是科学?从词源学上讲,英文“science”出自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意为学问或知识。东方最早使用“科学”一词首推日本著名学府庆应大学创始人福泽渝吉。中国学者早在十六世纪后即将“science”译为“格物致知”,简称“格致”。康有为1885年在翻译日文书籍时,最早在中国使用“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在中国广泛运用。“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分得非常细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被分成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又是相互联系的。

对于“科学”的概念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说:“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 。康德在1787年指出:“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就叫做科学”。黑格尔说:“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显然,黑格尔认为,知识与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应该是有关联的。达尔文于1888年在《生活信件》中指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保加利亚的伏尔科夫认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体会到了主宰世界的感觉,也使人类感受到了这种主宰背后的不安。格·梅·达夫里扬认为,一次大战的化学家之战(气体化学之战),二次大战的物理学家之战(原子弹之战),50年代的冷战(意识形态之战),60年代的学生运动和越战(人生价值之战),70年代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之战),都使科学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反思时期。爱因斯坦也指出: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之中,靠人类去探索、去发现、去把握。

(二)科学精神

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对象比作科学的“硬件”,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软件”,是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务实求真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自由的。“那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它要在人和世界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关系,一种非功利的关系,一种追求真理的关系。竺可桢说:‘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不计利害,但求真理’”。2002年8月,在澳门中国哲学会举办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讨会”上,许多与会学者认为,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指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超越现状、大胆创新的创造精神。也有的学者将科学精神概括为自由探索、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精神,或者怀疑的意识、批判的理性、以及谦恭的心态等要素。此次会议的探讨可以代表中国哲学界对“科学精神”一词内涵的最新、最全面的概括。

笔者认为,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人们以自然界为尺度,在追求真实、探索规律、推崇理性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积极的精神气质。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科学精神具有非物质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它讲的是人在科学活动中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其核心内容,一是追求知识的兼容性。新东西要想成为科学,必须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实在无法兼容时,才能着手突破与创新。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当今所有自然科学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二是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被认可。

2、科学精神具有人与自然的交互性

科学精神不会凭空产生,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论科学精神》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的高级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文集,荟萃了从王大珩、于光远、周光召、龚育之等院士和著名学者到活跃在科学活动第一线的年青学者,从哲学家、科学哲学教授到科学家、科学普及工作者,从自然科学界到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的32篇精彩发言。大师们对科学精神的论述,无一不是基于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提出的。

3、科学精神具有积极性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就在其《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总结了科学精神的三个特点: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可见,科学精神从来都不是消极的。当代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面对未来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积极应对,摒弃消极的人生观,培养、强化和弘扬自己的科学精神,增强理性主义认知的意识与能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贡献。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正确理解科学精神的以上三个特征,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自觉培养自身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校期间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极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大学生科学精神呢?笔者认为,大学生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是大学生吸收科学、研究科学与应用科学时的特殊精神气质。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说:“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的解释,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根据蔡元培先生对大学下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生科学精神应该包括如下内涵:

(一)探索精神

大学生从中学走过来,学习环境、方法与内容都是全新的,对新的东西,都会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候是很枯燥和无奈的。探索的过程就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要求大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专业基本技能。这是研究的前提,是解决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呢?

培养大学生探索精神,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热爱科学的,正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才有国家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目前大学生在对自己所学习专业的热爱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对学习的态度上。一是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少数人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逐渐养成了懒散的作息习惯,极少数人沉浸在网吧玩游戏,浪费了美好的学习时光。二是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在入大学之前,每个人都以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入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陷入了茫然,甚至厌倦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考前两、三周进行突击学习,“考前复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没有学到真才实学。三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面对大学众多的学习课程,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能随着内容的变化而有所改进和创新,还在沿用高中时死记硬背的老办法,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出现“挂科”现象。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专业不够热爱,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只要学生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会主动学习,探索科学的奥妙。

培养大学生探索精神,其次要大力提倡学生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与社会接触少,甚至几乎没有接触。对社会知之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有了与社会、与群众接触的能力才能培养创新意识,思维也空前活跃起来,才能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热爱科学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探索精神的两把金钥匙,有了这两把金钥匙,大学生才能在成长中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

(二)怀疑精神

怀疑,就是对已经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持不同态度的心理状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者对各种宗教教条表示怀疑。18世纪英国哲学家D.休谟怀疑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怀疑精神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既有观点的考证。二是对现有理论与观点的批判。“科学研究必须以确凿可靠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详细地掌握材料”,并以“怀疑的批判的头脑”,对史料建立在可信的资料的基础之上,这才可以做出科学的结论 。“怀疑”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很不相同的意思,一指猜疑,一指不相信。科学精神的“怀疑”指的却是不相信,确切地说是不轻信。

科学的怀疑精神始于古希腊。当时的怀疑论者被称为Skeptikos,意思是“探究者”。他们反对教条主义,对于各种说教、理论首先持怀疑态度,然后去分析、判断、推理,最后确定其真伪。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

同类推荐
  • 近忧远虑

    近忧远虑

    全书涉及历史人文、地理风俗、城市建设、时事热点、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上至人大、政协,下至机关、学校、民间团体,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拨云见日,提振人心!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以及作为政协常委、知名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本书精选了著名时政经济评论家魏雅华先生近年来所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200篇时政评论。作者以手术刀式精准的笔触,对中国社会的痛点、难点和盲点,病灶、时弊和缺陷,尤其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啃不动的硬骨头,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病理学解剖,内容涉猎广泛,批评尖锐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掷地有声。全书分时政,国际,财经,税收,医疗,住房,法治,股市,体育,文化等10卷,共计30余万字。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罗素:唤起少年中国

    罗素:唤起少年中国

    1920年,罗素来到中国作了一年的讲学,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作了大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以自己特有的睿智、远见和洞察力,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层的分析、透视,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评析了中西文明的特征、优劣和价值。他当时在中国各地的演讲以及回国后不久就出版的有关中国的著作(后来结集为《东西方文明比较》),受到我国进步人士的热情欢迎和赞赏。孙中山先生称他是“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在20世纪20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罗素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作了许多天才的预言。本书从这一角度摘选了罗素的众多言论以及同时代中国名家对其的评价。
热门推荐
  • 葬礼之后的葬礼

    葬礼之后的葬礼

    在女演员白丽莎的追悼会上,其弟弟白至中离奇中毒身亡,他的死好像跟姐姐的生日派对有关。原来,韶华已逝、喜怒无常的白丽莎曾在她的生日派对上大发雷霆,声称要揭露派对中某客人的丑恶行径,当天夜里,她就用一颗氰化钾药丸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白丽莎的儿媳、女编辑齐海波被害于自己的公寓,令一切变得更为蹊跷……白丽莎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凶手难道就藏在出席生日派对的客人中?新来的公安局副局长郑恒松,会是那个最不可能的人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都市里的魔导师

    都市里的魔导师

    一个异界由于特殊体质而造就的少年魔导师。一个原本无拘无束,以研究稀奇古怪魔法和调戏贵族少女为乐的公子哥。却在一次战争中由于使用了超禁术的空间魔法而逆穿越到了我们所属的世界。面对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陌生的规则、陌生的情感。当黑暗的力量觉醒以及末日的谣言充斥我们的世界。他的意外出现,又将给这个时代带来怎样待定或者注定的变化?*********************************************纯洁党出品,完本保证,请放心收藏阅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吉拉布拖我永恒的故乡

    吉拉布拖我永恒的故乡

    在那个重重叠叠的山峦间,回荡着一首忧伤的情歌,悠悠远远。这位不羁的少年,他想去展望远方,去那有海,有城市的地方。她暗恋的人也许就在那里。
  • 快穿之精分女配要上位

    快穿之精分女配要上位

    没有浪漫的爱情,只有青春的疼痛,她不恨他,也也爱到最后只剩下的平静
  • 名魂天下

    名魂天下

    名魂天下——魂栾大陆,魂栾树,魂栾树上魂栾果,修魂异魂为魂栾,两败俱伤,双魂谋。
  • 从小兵到帝王

    从小兵到帝王

    这是一个被战锤种族乱入的历史平行空间,绿皮和兽化人摧毁了中亚各国,东亚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唐在绿皮的大举入侵下岌岌可危,地方节度使趁机拥兵自重!黑暗精灵在中东建立了庞大的奥斯曼帝国,高等精灵成为了英格兰人的主宰,矮人让北欧提前进入火器时代,战锤人类帝国的大炮让欧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摇摇欲坠!蜥蜴人和鼠人成为美洲原住民的噩梦,吸血鬼和古墓领导的亡灵兵团为争夺非洲大打出手。然而,无性繁殖的绿皮,遍布整个世界,成为这个平行位面最恐怖的‘蝗灾’!在传说中的世界节点中,混沌军团正为入侵这个世界做着最后的准备!这时候,我们的主角带着可以升级的骑马与砍杀系统降临了……
  • 恶魔进化——蚁族

    恶魔进化——蚁族

    天生启灵的灵魂+无限可能的进化系统会在修仙遍地走的世界发展成什么样
  •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企业员工人手一本的培训工具书,全面提升企业战斗力的执行手册。完美复命,培养有命必复的复命精神;不折不扣,锻造非凡卓越的执行能力。